资源描述
目 录
第一章 总体概述------------------------------------------------004
第一节 编制依据与说明--------------------------------------004
第二节 工程概况--------------------------------------------005
第三节 工程特点--------------------------------------------021
第四节 施工总体认识----------------------------------------023
第五节 施工总体组织----------------------------------------025
第六节 施工总体设计----------------------------------------027
第七节 施工总体计划----------------------------------------028
第八节 施工综合措施----------------------------------------029
第二章 施工组织方案与技术措施----------------------------------032
第一节 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032
第二节 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工法------------------------------033
2.1 道路工程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方法----------------------033
2.2 桥梁工程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方法----------------------033
2.3 软基工程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方法----------------------033
2.4 管线工程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方法----------------------034
2.5 水工结构工程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方法------------------034
2.6 照明工程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方法----------------------034
第三节 重点、难点及关键施工技术工艺------------------------037
3.1 临时道路及场内外排水施工技术工艺--------------------037
3.2 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工艺--------------------------037
3.3 水中承台施工技术工艺--------------------------------045
3.4 墩柱施工技术工艺------------------------------------048
3.5 大跨度盖梁施工技术工艺------------------------------050
3.6 小箱梁预制施工技术工艺------------------------------051
3.7 小箱梁安装施工技术工艺------------------------------054
3.8 桥面连续施工技术工艺--------------------------------057
3.9 桥面附属物施工技术工艺------------------------------057
3.10 路基填筑与压实施工技术工艺--------------------------057
3.11 路基边坡防护施工技术与工艺--------------------------060
3.12 路面工程施工技术工艺--------------------------------061
3.13 控沉疏桩(PHC管桩)软基处理施工技术工艺-------------073
3.14 水泥搅拌桩软基处理施工技术工艺----------------------081
3.15 高压旋喷桩软基处理施工技术工艺----------------------086
3.16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基处理施工技术--------------------094
3.17 管线沟槽开挖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工艺--------------------106
3.18 沉井施工技术工艺------------------------------------106
3.19 顶管施工技术工艺------------------------------------106
3.20 管线安装与回填施工技术工艺--------------------------110
3.21 排水渠围堰法穿堤施工技术工艺------------------------112
第四节 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和施工安全生产的施工技术措施------112
4.1 保证场内外交通及十字沥通航安全的技术措施------------113
4.2 施工设备、材料、劳动力的组织调配措施----------------113
4.3 施工用水、用电的施工技术措施------------------------113
4.4 环保与水土保持的施工技术措施------------------------113
4.5 周边建筑设施及管线保护的施工技术措施----------------113
4.6 (暴)雨季冬季及夏季高温环境下的施工技术措施--------113
4.7 台风期的施工技术措施(防台预案)--------------------115
第三章 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116
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116
第二节 质量责任制------------------------------------------117
第三节 材料采购、过程控制及检验措施------------------------119
第四节 分项工程针对性施工质量控制措施----------------------124
第四章 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129
第一节 安全管理体系---------------------------------------129
第二节 安全管理责任制--------------------------------------130
第三节 单位工程安全防护方案--------------------------------130
第四节 分项工程针对性安全防护措施--------------------------132
第五节 跨越既有道路的安全保障措施--------------------------136
第六节 施工用电的安全措施----------------------------------137
第五章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139
第一节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139
第二节 环境保护管理责任制----------------------------------139
第三节 污染物处理及排放标准--------------------------------140
第四节 分项工程针对环保的技术及管理措施--------------------141
第六章 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146
第一节 工期保证体系----------------------------------------146
第二节 总体工程进度计划------------------------------------146
第三节 关键路径施工节点的工期计划--------------------------146
第四节 保证工期进度计划实施的措施--------------------------147
第七章 资源配备计划--------------------------------------------152
第一节 主要劳动力的配备计划--------------------------------152
第二节 主要机械设备的配备计划------------------------------153
第三节 施工机具、模板、架管及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计划--------154
第八章 施工现场规划--------------------------------------------155
第一节 施工总平面布置说明----------------------------------155
第二节 施工总平面布置实施计划------------------------------156
第三节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156
第九章 合理化建议----------------------------------------------157
附图表 施工总平面图、流程图、措施图、网络图、横道图-------------157
第一章 总体概述
第一节 编制依据与说明
1.1 编制依据
1、招标文件及图纸。
2、招标答疑资料。
3、通过对施工现场的踏勘和调查所获取的资料。
4、国家及行业规范、规程、技术标准:
《公路水泥砼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实验规程》(JTG E20-201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道路交通标线与标志》(GB 5768-2009)
《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GB/T 16311-2009)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范》(GB50289-98)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
《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规范》(JTJ/T019-98)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99)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给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规程》(JTS 147-2-2009)
《水运工程塑料排水板应用技术规程》(JTS 206-1-2009)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 4-2004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
《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2000
其它相关现行标准及规范。
5、投标人的现有技术能力、机械设备、施工管理水平及多年来参加市政工程建设所积累的施工经验。
6、投标人的《质量手册》。
1.2 编制原则
1、充分遵守合同条款的原则规定;
2、坚持实事求是、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的原则;
3、本着少占地,不扰民,保护环境,文明施工,建设让人民放心工程的原则。
1.3 编制指导思想
1、以满足业主对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生产、施工度汛、文明施工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规为前提。
2、施工管理规划,是指导施工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它对项目顺利实施、质量与效益至关重要,通过对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的分析,把保证工期、创优质工程和文明施工建立在科学可行的技术管理上。
3、以深化细化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进度计划、设备配备以及保证措施的先进性、合理性、可靠性为关键,力求经济合理。
4、以“精”和“严”为准则,对施工全过程的各种活动进行高标准控制,即方案上“精益求精”、工艺上“精雕细刻”、配合上“精诚合作”、管理上“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惩罚”。
5、提出合理化建议,优化施工技术,确保工期顺利实现,降低施工成本。
第二节 工程概况
2.1 项目概况
海工大桥是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内装备制造区的控制性工程,上跨装备制造区南区内的“中船基地陆岛连接线”,跨越“十字沥”, 上跨装备制造区北区内的“规划路”,是连接装备制造区南区内海工一路与装备制造区内三虎大道的重要桥梁。
本项目位于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装备制造区,路线设计总长度870m,其中桥梁长度576m ,桥头引道长度294m。
本工程包括桥头引道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市政管线工程及道路照明工程。
1、工程名称: 海工大桥桥梁工程
2、工程地点: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
3、建设单位: 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4、设计单位: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工程内容与结构形式:
(1)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为桥头引道道路及交通工程。
桥头引道工程分为南、北侧引道工程,其中南侧引道设计起点桩号K0+000,坐标为(X=2433573.087,Y=81269.444);南侧引道施工起点桩号K0+030,坐标为(X=2433618.010,Y=81229.670);南侧引道施工终点桩号K0+158,坐标为(X=2433691.384,Y=81164.706),施工长度128m;北侧引道设计起点桩号K0+734,坐标为(X=2434117.619,Y=80777.693);北侧引道设计终点桩号K0+900,坐标为(X=2434223.443,Y=80649.799),施工长度166m。
路线平面设计
沿线布设2个交点,均设置R=800m圆曲线,符合规范不设置缓和曲线最小半径要求,其中JD2不属于本项目设计范围。南侧引道K0+030~K0+060设置30m过渡段与海工一路相接;北侧引道K0+800~K0+840设置40m的过渡段与三虎大道相接。
路线纵断面设计
全线最大纵坡3.58%,最小纵坡为平坡,全线共设变坡点4个,其中最小凸曲线半径3000m,最小凹曲线半径4000m。
路线横断面设计:引道标准横断面确定为24m=3.7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8m(机动车道)+0.6m(中央防撞栏)+8m(机动车道)+3.7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
道路标线设计
车行道路面标线材料统一采用热熔型涂料。
同向车道分道线采用白色虚线,线宽15cm,线长400cm,间隔600cm;车道边缘线采用白色实线,线宽15cm。
道路沿线标线设计具体实施详见“道路交通标线、标志图”。
道路标志设计
根据道路沿线交叉口及进出小路口分布情况,结合珠海市交通警察支队的具体要求,合理设置各种标志,规范交通组织及行车。
标志牌的尺寸规格:警告标志,三角形边长90cm;禁令标志,圆形直径80cm,
指路标志,400x240cm、字高50cm;辅助标志牌,矩形,80x40cm。
(2)管线工程
主要是配合海工大桥的建设,对现状的地下管线进行迁改,并依据规划同步实施相关管线设施。
具体建设内容如下所示:
1)对现状的DN1000给水、D1000污水压力管、2-1.8×1.0m雨水渠、甲型电缆沟进行局部迁改,以避开桥台和支墩施工对管线的影响,迁改的长度约140m;
2)根据规划新建设计范围内的过河给水管和污水压力管,并与三虎大道给水管和海工一路污水提升泵站出站管衔接;桥梁的人行道盖板下预留一定数量的排管,方便以后通讯和电力管线穿越河道;
3)为了配合三虎大道的建设,使得三虎大道已设计雨水渠有排放出路,增建一条3.0×1.2m雨水渠,雨水渠北侧与三虎大道已设计雨水渠衔接,南侧排入十字沥河道,增建雨水渠长度为350m。
给水工程设计:
1)现状给水管道迁改设计
现状DN1000生活给水管位于设计道路的东侧,距离海工大桥桥台边缘约2m距离,设计桥台两侧放坡最宽处达6.5m。为了减少管顶之上的堆土荷载和日后管道维修方便,将给水管迁出桥台放坡范围线,具体管位往东迁出5m距离,迁改后的管道距桥台边缘7m,管道迁改长度为110m。另外,在桩号K0+285的位置现状有DN1000的给水过路管和桥梁支墩存在冲突,将现状的DN1000给水管往北侧迁移7m(K0+292)。由于现状管道还未通水,施工采用拆除后新建。
2)新建给水过河管设计
现状十字沥河道岸边宽度为126m,新建给水管设计采用顶管穿越河道,顶管段位于桥梁的东侧,与设计桥梁边缘的水平距离为15m,顶管的管道长度为186m, 顶管的工作井布置在河道的南侧,接收井布置在河道的北侧,顶管的管道坡度按1‰控制。顶管完成后,工作井和接收井均加盖保留;其中,在工作井中设置检修口,在接收井中设置排泥阀、排泥湿井并预留维修空间。
给水管顶管穿越河道之后再沿着桥梁埋设至设计终点,管道距离桥梁边缘3.0~10.0m。
3)管道压力
管道工作压力为0.5MPa,试验压力为1.0Mpa,各种给水管件和阀门的公称压力不小于1.0 Mpa。
4)管材、接口及防腐
02
给水管管材及管件主要采用离心球墨铸铁管(K9级),采用双密封承插连接。顶管采用卷板钢管(δ=17mm),焊接接口,焊缝质量检验应不低于焊缝质量分级的Ⅱ级标准。给水管材的选用满足《水及燃气管道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12395-2008和《珠海市供水工程设计、施工及管材选用规定》的要求。
离心球墨铸铁管经淬火及镀锌处理,管道外防腐由厂家按国家标准完成,内防腐采用水泥砂浆,金属管道的内防腐和承插接口处填充料符合《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1998的相关规定。
钢管选用环氧系防腐涂料防腐。管外壁用环氧煤沥青涂料或环氧煤沥青玻璃鳞片涂料防腐,防腐等级按钢管安装位置选择:外露钢管按普通级防腐,埋地钢管按加强级防腐,过河、过车道钢管或采用顶管施工的管道按特强级防腐。管内壁用无毒饮水仓涂料或水泥砂浆衬涂防腐。顶管施工时,下井管段两端各100mm范围应在井下焊缝检查合格后再涂快干型涂料防腐。
5)管道基础及回填
阀门井及管道垫层采用砂垫层基础,密实度不小于0.93;管腔至管顶以上500mm部分中粗砂回填,密实度不小于0.95,其余采用素土回填。
6)街坊管设置
十字沥河道南侧现状已建设有街坊支管,由于排水管线的迁改,需对过路支管进行必要的延长。十字沥河道北侧暂不预留街坊支管,待以后片区开发新建配水管时再行建设。
7)消火栓设置
十字沥河道南侧现状已有消火栓,十字沥北侧只新建了过河给水干管,暂不新设消火栓,以后片区开发,新建配水管时再行配套消火栓。
8)阀门及阀门井选用
管径≤300mm采用软密封法兰闸阀(不锈钢杆),圆形立式阀门井;管径≥400mm采用软密封法兰蝶阀(不锈钢杆),地面操作钢砼矩形卧式蝶阀井。管径大于200mm阀门均配备套筒式伸缩节。砖砌阀门井内外均采用防水砂浆抹面(1:2水泥砂浆内掺水泥重量5%的防水剂)20mm厚。
阀门井井口标高以道路专业提供标高为准,根据道路标高进行调整,给水阀门井均按有地下水进行设计。除道路、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上阀门井盖与道路专业设计地面平齐外,其余阀门井盖均需高出周围地面0.10m。
9)排泥排气阀
输水管道的隆起点设排气阀,最低点设排泥阀。
10)井盖
给水阀门井井盖均采用球墨铸铁井盖,其中位于机动车道井盖类别为D400,试验荷载不小于400kN),且带防盗防噪措施;不在机动车上类别为C250,试验荷载不小于250kN,且带防盗防噪措施。
排水工程设计:
1)排水标准
设计雨水重现期P=3年、交叉口雨水重现期P=5年,综合径流系数ψ=0.6。
2)现状排水管道迁改设计
根据现状资料,雨水渠位于海工一路的道路中央,污水管位于道路西侧的设计桥台内,距离桥台边缘1.5m。为了方便以后的管养和维修,需要将雨、污水管渠迁出桥台和放坡范围。雨水管往西侧迁出21.25m,迁出后的雨水渠中心距桥台边缘9.25m,迁改段雨水渠断面由原来的2-1.8×1.0m调整至单孔3.6×1.0m。污水管往西侧迁出15.5m,迁改段污水管管径不变,迁出后的污水管中距桥台边缘14m。
在管道迁改范围内的街坊支管均需全部重建,在桩号K0+178和K0+192的雨水和污水支管由于支墩影响均往北迁移5m,迁移后的桩号为K0+183和K0+197。
3)新建污水管道设计
新建过河DN1000污水压力管,污水压力管过河采用顶管施工。
现状十字沥河道岸边宽度为126m,在距离设计桥梁西侧有一座临时用的钢架桥,钢架桥边距设计桥梁边线水平距离为15.5m。顶管选择从两座桥梁之间通过,顶管距设计桥面边线水平距离为8.0m,顶管的管道长度为186m,顶管的工作井布置在河道的南侧,接收井布置在河道的北侧,顶管的管道坡度按1‰控制。顶管完成后,工作井加盖保留,其中设置检修口;接收井加盖保留,其中设置排泥阀、排泥湿井并预留维修空间。
污水管顶管穿越河道之后再沿着桥梁埋设至设计终点,布置蝶阀和排气阀。管道距离桥梁边缘3.0~10.0m。
4)新建雨水渠设计
03
在海工大桥北侧引道新建一条3.0×1.2m的雨水渠,雨水渠距新建给水管约为4.0m。雨水渠北侧接三虎大道已设计雨水渠,渠底标高为-0.4m,南侧排入十字沥河道,出口的渠底标高为-0.75m。
5)管材及接口
雨水管管径D≥800mm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类烯螺旋波纹管(SN≥12.5KN/m2),管径D≤600mm采用内肋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SN≥12.5KN/m2),承插电热熔接口;雨水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雨水渠。
污水重力管管径D≥800mm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类烯螺旋波纹管(SN≥12.5KN/m2),管径D≤600mm采用内肋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SN≥12.5KN/m2),承插电热熔接口;污水压力管采用卷板钢管,焊接接口,焊缝质量检验应不低于焊缝质量分级的Ⅱ级标准。其中顶管用钢管壁厚δ=17mm,其他钢管壁厚δ=10mm。
6)钢管防腐
钢管选用环氧系防腐涂料防腐。管外壁用环氧煤沥青涂料或环氧煤沥青玻璃鳞片涂料防腐,防腐等级按钢管安装位置选择:外露钢管按普通级防腐,埋地钢管按加强级防腐,过河、过车道钢管或采用顶管施工的管道按特强级防腐。管内壁用无毒饮水仓涂料或水泥砂浆衬涂防腐。顶管施工时,下井管段两端各100mm范围应在井下焊缝检查合格后再涂快干型涂料防腐。
7)管渠基础及回填
中粗砂垫层基础(06MS201-2,54),管腔至管顶以上500mm采用中粗砂回填,管沟回填从管底基础部位至管顶以上500mm范围必须人工回填;雨水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粗砂垫层基础,渠腔采用中粗砂回填,其余均采用素土回填。
8)街坊管设置
沿路适当位置处设置街坊检查井,雨水管的街坊预留支管管径为D600,污水管的街坊预留支管管径为D400,街坊支管坡度i=0.001~0.005。
9)雨水口设置
海工大桥桥台及引道位置雨水沿纵坡流向市政道路。在设计起点引道与现状道路衔接位置对称布置2座边沟式双箅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D400,坡度为i=0.01,雨水口设置深度为0.9m。
10)井盖及雨水箅
雨污水检查井盖均采用球墨铸铁井盖,其中位于机动车道井盖类别为D400,试验荷载不小于400kN,且带防盗防噪措施;不在机动车上类别为C250,试验荷载不小于250kN,且带防盗防噪措施。
雨水箅采用加重型球墨铸铁材料雨水箅(试验荷载不小于400kN),带防盗措施。
11)排水检查井
雨水管直径≤D1000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圆形雨水检查井;D800≤直径≤D1000采用φ1500雨水检查井。
污水检查井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其中D200≤直径≤D600污水管采用φ1000污水检查井;D800≤直径≤D1000污水管采用φ1500污水检查井。
电缆沟工程设计:
1)电缆沟配置
根据相关规划,本工程设计道路布置甲型电缆沟。
2)断面尺寸
甲型电缆沟断面净空尺寸为H×B=0.9×1.0m。
3)沟内电缆支架设置
电缆沟内沿侧墙设双排电缆支架,甲型电缆沟设四层支架。
4)现状电缆沟迁改设计
根据现状资料,电缆沟位于道路的东侧,距离给水管3.0m,由于给水管往外的迁改,电缆沟往外相应迁出5.0m为给水管留出管位,迁出后的管位距离桥台边缘10.0m。电缆沟迁移长度为100m。
电缆沟设计:
甲型电缆沟底板和盖板采用混凝土,侧壁采用砌体。
04
电缆沟每隔8m设置一组(5块)活动盖板,每块活动盖板上都应设置电力标志,每组活动盖板与现浇盖板间隔布置。
电缆沟内电缆支架选用玻璃钢复合材料组合支架,电缆支架中心点承重不小于300kg,每组电缆支架的水平间距为0.8m;同时便于拉管和拖管,组合支架水平方向应能承受200 kg扭力。
电缆沟沟底坡度与设计路面保持一致,电缆井排水管就近接入市政雨水管道中,电缆沟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
电缆沟位于人行道时,固定盖板顶预留人行道砖位置,活动盖板上贴人行道砖后顶标高与相应道路设计标高平齐;电缆沟位于绿化退让内时,固定盖板顶预留200mm种植土,活动盖板上贴人行道砖后顶标高与相应绿化带标高平齐。
电缆井的排水管就近排向雨水井系统,标高无法满足时,就近排向污水系统,排水坡度不小于1%,采用PE100塑料管,排水管径D200。
电缆排管设计:
1)电缆沟穿越交叉路口等障碍时局部采用排管;在跨越现状箱涵和下穿立交时,电缆排管采用镀锌钢管。
2)甲型电缆沟改排管采用24×DBJ 150×7-SN50-E,每隔100m设置过路排管采用10×DBJ 150×7-SN50-E。
3)电缆沟排管采用无碱玻纤石英电缆排管,混凝土包封,单管孔径为φ150mm。
4)电缆排管管顶距机动车道路面高度不小于0.7m,距离人行道和绿化带路面高度不小于0.5m,且向人井方向应有0.5%排水坡度。横穿道路时电缆排管超出路端0.3米以上,用涂刷沥青的木塞堵住后回填。在电缆沟预留口处采用24cm砖墙封堵。
(3)软基工程
范围为海工大桥桥头引道软基处理和相关管线、电缆沟软基处理设计。
软基处理设计如下:
南侧桥头
K0+030~K0+069段,采用控沉疏桩复合地基,控沉疏桩采用直径400mm的PHC管桩,长桩桩长23m,短桩桩长20m,桩间距4m,呈正方形布置。桩顶设盖板,盖板尺寸为200cm×200cm×30cm,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盖板上铺设一层40cm的碎石垫层和一层双向塑料土工格栅。
K0+069~K0+111段,采用控沉疏桩复合地基,控沉疏桩采用直径400mm的PHC管桩,长桩桩长25m,短桩桩桩长22m,桩间距3.5m,呈正方形布置。桩顶设盖板,盖板尺寸为200cm×200cm×30cm,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盖板上铺设一层40cm的碎石垫层和一层双向塑料土工格栅。
K0+111~K0+153段,采用控沉疏桩复合地基,控沉疏桩采用直径400mm的PHC管桩,长桩桩长27m,短桩桩长24m,桩间距3 m,呈正方形布置。桩顶设盖板,盖板尺寸为200cm×200cm×30cm,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盖板上铺设一层40cm的碎石垫层和一层双向塑料土工格栅。
规划路
K0+585~K0+645段,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进行处理,排水板采用SPB·100C型整体板,板间距1m,平均板长20m,堆载高度3.2m,超载高度2m。
北侧桥头
K0+720~K0+740段,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进行处理,排水板采用SPB·100C型整体板,板间距1m,平均板长18m,堆载高度0.5m。
K0+740~K0+770段,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进行处理+控沉疏桩复合地基进行软土路基处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采用SPB·100C型整体板,板间距1m,平均板长18m,堆载高度0.5m。控沉疏桩复合地基采用直径400mm的PHC管桩,长桩桩长30m,短桩桩长27m,桩间距3 m,呈正方形布置。桩顶设盖板,盖板尺寸为200cm×200cm×30cm,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盖板上铺设一层40cm的碎石垫层和一层双向塑料土工格栅。
K0+770~K0+805段,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进行处理+控沉疏桩复合地基进行软土路基处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采用SPB·100C型整体板,板间距1m,平均板长18m,堆载高度0.5m。控沉疏桩复合地基采用直径400mm的PHC管桩,长桩桩长28m,短桩桩长25m,桩间距3.5 m,呈正方形布置。桩顶设盖板,盖板尺寸为200cm×200cm×30cm,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盖板上铺设一层40cm的碎石垫层和一层双向塑料土工格栅。
K0+805~K0+845段,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进行处理+控沉疏桩复合地基进行软土路基处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采用SPB·100C型整体板,板间距1m,平均板长18m,堆载高度0.5m。控沉疏桩复合地基采用直径400mm的PHC管桩,长桩桩长26m,短桩桩长23m,桩间距4m,呈正方形布置。桩顶设盖板,盖板尺寸为200cm×200cm×30cm,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盖板上铺设一层40cm的碎石垫层和一层双向塑料土工格栅。
K0+840~K0+900段,采用真空联合超载预压进行处理,排水板采用SPB·100C型整体板,板间距1m,平均板长18m,堆载高度2.3m,超载高度2m。
市政配套管线
管线、电缆沟、雨水渠均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处理,桩径为0.6m,桩顶铺设一层40cm的碎石垫层和一层双向塑料土工格栅。
K0+645~K0+720
该段先将场地整平至1.6m标高,管线地基及管线施工后回填至规划标高(3.4m)。
(4)水工工程:
水工工程主要有雨水渠、管线基槽开挖的基坑支护、顶管工程的沉井等。新修雨水渠共507米,破除并恢复砼雨水渠32米,拆除雨水渠140米;基坑支护约2700米;沉井4个。
(5)桥梁工程
海工大桥路线施工总长度870m,其中桥梁长度582.2m,桥头引道长度总计287.8m。全桥桥跨统一采用32m跨径,全桥总计18跨,桥梁跨径组合6×(3×32m)。海工大桥南侧连接装备制造区(南区)主干道海工一路,北侧连接装备制造区(北区)主干道三虎大道,上跨“中船基地陆岛连接线”,陆岛连接线路幅总宽60m,桥下净空不小于5.5m;跨越“十字沥”,通航等级Ⅷ级航道,通航净空不小于4m,单向通航净宽不小于12m,通航最高水位1.39m;北侧上跨装备制造区北区“规划路”,规划路路幅总宽24m,桥下净空不小于5.0m。
桥梁上部结构设计:
桥梁上部结构型式采用32m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小箱梁,跨径组合:18×32m。桥梁全宽24m,横向布置:0.35m栏杆 + 3.35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 + 8.0m机动车道 + 0.6m中央防撞栏 + 8.0m机动车道 + 3.35m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 + 0.35m栏杆 = 24.0m。机动车道设置双向1.5%横坡,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设置向桥梁内侧的2.0%横坡。在人行道盖板下预留过桥管线位置。
上部结构: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现浇桥面整体化层及湿接缝组合共同受力,小箱梁预制宽度中梁为2.4m,梁高为1.8m,边梁预制宽度2.875m,梁高1.8m,中梁与边梁均设两道端横隔板,跨中设置一道中横隔板;梁底设横向及纵向补平;应力控制: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为后张构件;桥梁横向断面由2片边梁、6片中梁、7条宽度为55cm的湿接缝构成;全宽范围内在小箱梁顶部设置厚度为10cm的整体化层;整体化层顶面为厚度为10cm的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及两侧的人行道,铺装层与整体化层之间做防水层。小箱梁采用GYZ圆板式橡胶支座,对应伸缩缝位置采用GYZF4四氟滑板橡胶支座。
桥梁下部结构设计:
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方柱桥墩接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度盖梁,座板式桥台,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盖梁顶宽1.8m,盖梁全高1.8m,悬臂外端盖梁高1.0m。盖梁全长22m,悬臂长4.6m,柱间距12.8m,采用预应力结构形式。盖梁顶部设置隐形防震挡块,每隔一片小箱梁设置一处防震挡块,每处盖梁总共设置8个防震挡块。
桥墩均采用双柱式方柱桥墩,桥墩方柱断面尺寸为1.6×1.6m,方柱中心设50×5cm凹槽。为了防止后期陆岛连接线及规划路施工对桥墩桩基产生挤压变形,桥墩桩基在跨路位置的5号至7号桥墩、14号至15号桥墩采用双排钻孔灌注桩接承台,承台尺寸为5.2×5.2×1.5m,每处承台设置4根桩基,桩径D120cm,桩间距3m。其余桥墩桩基均采用单排钻孔灌注桩基础接承台,承台尺寸为5.55×2.3×2m,每处承台设置2根桩基,桩径D130cm,桩间距3.25m。1号至7号、9号至14号桥墩采用嵌岩桩,8号、15号至17号桥墩桩基采用摩擦桩。
位于十字沥河流中的9号至12号桥墩承台顶标高按高于常水位标高100cm控制。其余桥墩承台顶标高按低于地面线或回填地面线设计底标高50cm控制。所有桩基均沿横桥向布置。
0号桥台与18号桥台均采用座板式桥台,采用双排桩,桩径D120cm,横向设置五排桩,0号桥台桩基采用嵌岩桩,18号桥台采用摩擦桩。嵌岩桩桩底进入中风化层不少于2倍桩径;摩擦桩桩长根据钻孔资料计算取值。
1号至8号桥墩左侧承台由于靠近D1000mm现状污水管,施工时先挖出现状污水管,桩基础施工完成后再按照原状恢复污水管,以确保不破坏现状污水管。9号至12号桥墩位于十字沥河流中,施工时采用围堰施工。
每处桥台除了设置4个隐形防震挡块外还增设2个外侧防震挡块。桥台外侧均设置反压护道。为防止北侧反压护道下沉,北侧最后一跨内回填土需满足压实度不小于90%。
(6)照明工程:
照明工程全线布置。设计范围为K0+030.000至K0+900.000路灯。
2.2 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交通等级:重交通;
2、路基标准宽度:24m,双向4车道;
3、设计速度:50Km/h;
4、道路设计荷载:道路BZZ-100KN双轮组单轴;
5、桥涵荷载等级:城-A级汽车荷载;
6、道路累计标准轴载的轴数:8×106次;
7、道路设计基准期:沥青砼路面15年
8、道路设计横坡:1.5%,非机动车道横坡:1.5%;纵坡:0~3.58%
9、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
10、设计洪水频率:1/100;
11、设计安全等级:一级;
12、耐久性标准:桥涵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按环境类别II设计(滨海地区);
13、净空:陆岛连接线净空:5.5m,规划路净空:5.0m;
14、通航水位:通航最高水位1.39m;
15、航道等级:Ⅷ级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