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9775288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124 大小:1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 师 版 四 年 级(上册) 数 学 教 案 教师: 2015年秋季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1、万以上数的读写 第1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 (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 提问: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 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 第1题 第2课时: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 2、结合读数,培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难点: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读法。 教学时间:2015年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读一读单元导入图的文字内容,从而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读一读。 先让学生读一读以下两个数:592、3208。4007 再出示例题的数位顺序表和数:26970000和35651以及4896000。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指定学生读和学生自由读。 (2)、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读这些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读法。 (3)指导学生讨论第4页的“想一想”。 2、教学例2。 出示例题。 (1)、读一读。 让学生根据提示,读一读书上2050006和307000490这两个数。(采用个别读和全班齐读形式) (2)、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读108000430和800020000这两个数。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读、互听、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及时纠正错误的读法。 (3)、议一议。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上面的数,哪些0要读,哪些0不读,接着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0。 (4)、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想一想”。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页“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强调读多位数时,先把多位数分级,再读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3、4题。 第3课时:多位数的写法及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读法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多位数的写法。 2、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3、培养类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写法,学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难点: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教学时间:2015年9月8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在()里填上﹤或﹥。 290( )300 456( )480 3700( )3720 2223( )2229 提问: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一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万级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想法。 学生独立写出“七亿”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写多位数时,也应从最高位写起。 2、即时练习。 完成“写一写”。 先让学生看前两道小题,想一想,含有0的多位数应怎样写,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写出“五千万零四”这个数,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议一议。 提问:怎样写多位数呢?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4、教学例4。 (1)让学生独立尝试,比较两组数的大小,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写数。 三百零四万零七十写作: 四亿零三百万零二写作: 三千万零三写作: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44554和366128 16499和16504 四、全课小结 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练习一中的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2、熟练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3、进一步感受多位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面。 教学时间:2015年9月9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在“多位数的读写”这一节内容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读写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评判肯定。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5题。 第6题。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评析,学会检验自己写的数是否符合题意要求。 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 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说一说怎样比。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教师应多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认识“多1”与“多1万”是不同的。 第1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图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课后反思: 2、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第1课时: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0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想一想”;第1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万”作单位的数或亿作单位的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3、培养数感和符号感。 4、培养学生类推、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难点:把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教学时间:2015年9月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读一读我国陆地总面积及人口总数。 2、教师指出:这都是多位数,在读、写时很不方便,又容易出错。为了读、写更方便,我们常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这些大数。(揭题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探索改写方法。 先让学生读一读例1中的两个多位数。 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教师作出如下板书: 9600000=960万 1300000000=13亿 再让学生读第二幅情境图,教师板书: 79260000=7245万 15000000=( )万 14000000000=( )亿 80000000000=( )亿。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上面6个等式,看看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 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用亿作单位表示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亿后面的八个“0”,并写上“亿”字 (2)尝试练习。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 “试一试”和“想一想”。 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改写时,不要漏写了“万”或“亿”字。 2、教学例2。 出示例2。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方法计算吗?②如果不能,应该怎能么办?如果能,应该怎样计算较简便? 把260000改写成26万,把320000改写成32万。 再用26万+32万=58万(kg) 答: 3、练习。 让学生完成教师板书的练习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10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2、3题。 第2课时: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例3、例4及第12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会将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3、能用“万”作单位或“亿”作单位的数进行加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难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认识求近似数的必要性,认识四舍五入法。 (2)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 出示例3。 先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在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②在求近似数时,534670千位上的数比5小,应该怎能么办?38290千位上的数比5大,应该怎能么办?(千位上的数比5小时,直接舍去万位后面的数,然后加上4个0;千位上的数比5大时舍去万位后面的数后要向万位上进1,然后再加上4个0) 534670≈530000 38290≈40000 ③用同样的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值。(注意:要根据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8420004613≈800000000 463214560≈500000000 (3)、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11页中的“议一议”和“试一试”。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让学生议一议:①能用我们以前学的方法计算吗?②如果不能,应该怎能么办?如果能,应该怎样计算较简便? 把140753改写成14万,把207980改写成21万。 再用21万-14万=7万(m²) 答: 四、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学生完成。 五、全课小结 你认为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时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4题、第6题、第7题。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二中的第5、8—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把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8—10题。 1、第5题。 练习时,先指名把题中的两句话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2、第8题。 先指名读出题中的各数,然后让学生独立按要求完成改写数的练习,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装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3、第9、10题。 先让学生独立按要求解决题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全课小结 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四、布置作业 出类似题,教师自行处理。 课后反思: 3、数字编码 第1课时: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数字编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课前,你收集到哪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吗? 指名汇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 (1)了解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邮政编码中各个数字分别表示特定的含义。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师:你认为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即时练习。 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2、教学例2。 (1)自学。 让学生自学例题内容,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交流。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学号“1110241”中,“03”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3)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种编号的规则,从略0502402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学号表示2015年入学的2班的40号女生。 师:这班有45人,最后一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先让学生独立编写,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5页“议一议”。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6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即时练习 第2课时:数字编码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邮政编码和学生学号等实例,体会数字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装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学生学号等。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1、固定电话号码 2、小区门牌号 3、借书卡 4、公民身份证号码 教学反思: 4、用计算器计算 第1课时:认识计算器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18的内容和例1、例2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2、教学重难点 3、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计算器实物及P17的插图。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展示或观察P17的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教师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输入数。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输入以上各数。 (3)、全班交流用计算器输入数的和清除数的方法。 想一想:在上面的数中,如果把18133输成了18163,怎么办呢? (4)、学生合作完成“试一试“。 2、教学例2: (1)、了解例2内容。 (2)、学生合作完成。 (3)交流结果。 (4)做一做: 3、用计算器计算: 4980+2680= 9126+748= 17300+5497= 6897+5329= 三、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用计算器计算: 1680+9275= 25736+2673= 4765+32789= 21003+125= 第2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P19的内容和例3及练习四。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学生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181+1263= 25181+4563= 二、授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题目: (2)、小组活动:说一说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 (3)、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P19的议一议、算一算、试一试) 指导学生活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四1—4题。 第3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练习四5-8题。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时间:2015年9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计算器: 1、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器。 2、学生介绍计算的功能键及简单的功用: 显示屏、开机键(ON/C)、关机键(OFF)、清除数据键(C.CE)、四则运算键(+-×÷)、数字键(012……9)。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181+1063= 45181+543= 二、授新课 指导完成练习四5-8题。 4、整理与复习 第1、2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整理与复习”中的第1、2、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感受复习与整理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能熟练地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多位数,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多位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与练习 回忆知识点。 出示数位顺序表,对照数位顺序表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知识点。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整理与复习”中的第2—5题及补充题。 1、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这几个数分别的几位数,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并选择一个数让学生说一说各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题中各数,再议一议:怎样读多位数?读多位数要注意什么? 2、第3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写数,并在小组内议一议: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第4题。 用计算器计算:同桌1个报数,一个计算。交替进行。 4、第5题。 同桌合作,进行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疑难问题想提出来? 第3-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练习五中的第1-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读写及用万和亿作单位表示数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第(1)小题是有关多位数中“0”的读法问题。5800200千位中的0应读出来。 第(2)小题是有关多位数的改写问题。用“亿”作单位时,应先去掉亿位后面的8个0,再在末尾添上“亿”字。 第(3)小题的表述是正确的。 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通过对第(2)小题的反馈、交流,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题中提出的3个小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第6题。 本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写出其中的一个答案即可。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中的思考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四、全课小结 结合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5课时:综合实践课 第6-7课时:单元检测课 教学反思: 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教学时间:2015年9月28日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 (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 (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 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数之间的关系。 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 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 (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男生17人”“女生1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①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③我们班一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 (3)列式解答。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 (1)我们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 17+18=35(人) ①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②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2)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有几人? 我们班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有几人? ①为什么用减法算? ②“35”“17”“1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课堂活动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 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习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关系 18+17=35(人) 35-17=18(人) 35-18=17(人) 第2课时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P30-31的例1和例2及相关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96+237 男生完成:76+3024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3.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4.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二、加法结合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 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13+(8+5) 女生完成 24+(73+6) 男生完成 24+73+6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揭题: 从以上式题可以看出,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3、小结: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a+b)+c=a+(b+c)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 P31的课堂活动1题。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七的1、2题。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a+b=b+a。 加法结合律: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那么(a+b)+c=a+(b+c) 第3课时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31的例3及P32的“课堂活动”2题和练习七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重难点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电子白板出示例题3 113+96+87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113+96+87=113+(96+87)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3)议一议:482-159+17怎样算简便? 3.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七的第5-6题 第4课时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33的例4及P34的“课堂活动”1、2题和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正确运用规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连减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4.教学例4:电子白板出示例题4。 250-58-42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板书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算一算: 175-36-643600-1800-1200 三、自主训练 P33的:“议一议”、“算一算” 四、总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作业:练习八的第3-5题。 板书设计 例4:250-58-42 =250-(58+42) =250-100 =150(套) 第5课时:简便计算(二) 教学内容:P34的例5和练习八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又比整百(整十)数稍小一点的数的简便算法,能按简便算法正确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减去多加的部分。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48+52237+6374+2685+15 128+72 75+2564+236 439+161 2、下面各组算式里哪个得数大?为什么? 264+98135+297351-96516-397 264+100135+300351-100516-40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 (1)电子白板出示例5:何叔叔已收电费867元,张阿姨交费后,他共收电费多少元? (2)学生先进行尝试,指名两人板演。 (3)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强调:867+98为什么要写成+100,为什么又要—2? (5)做“想一想”的题目。指名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教师集体订正: 699+58475-97 =700+58-1=475-100+3 =758-1=375+3 =757=378 (6)小结: ①如果一个加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又比整十、整百数稍小一点,可以先看作整十、整百数加,然后多加了几就减去几。 ②同样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整十)的数,要加上多减去的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做P5234的“课堂活动”3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八的第6-7题。 板书 简便计算(二) 例5:867+98 =867+100-2 =967-2 =965(元) 第6课时: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八的第8-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补加,少减了要补减。变成同学自己的计算法则。 教学时间:2015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239+102458+203230-102500-203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突出重难 1.基本训练。 (1)计算下列各题 583+699970-132-68 932-304256一25一56 ①学生自主练习。 ②同桌互批、集中反馈。 (2)判断。对的打y,错的打X。 376+94=376+100+6() 295+75=300+75一5() 193一57=200-57+7() 1823-780=1823-800-20() 152-(52+97)=152-52+97() 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讲出判断的依据,并订正。 2.重点训练。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十397596十3681074+596 2064-395876+298547一499 ①同桌学生各做三题,讨论。 ②指名回答,说出简便算法的依据。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003一23一48一29874一74一26 168十59十32+411534+899一534 ①学生试做,四生板演。 2指名回答,说出简算依据。 三、总结反思 1.我们今天练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 你认为进行简便方法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八的第8-11题 五、突破难题。 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做P36的思考题。 板书设计 第7-8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P37的第1-2题以及练习九的第1-9题和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