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梁集高中2015年度高三测试.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775187 上传时间:2025-04-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梁集高中2015年度高三测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梁集高中2015年度高三测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梁集高中2015年度高三测试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四)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3·天门模拟)实验室制氯气有如下几步操作: ①在烧瓶内装入MnO2粉末;②塞好带导管和分液漏斗的双孔塞;③由分液漏斗向烧瓶中注入浓盐酸;④用铁夹固定圆底烧瓶;⑤检查气密性;⑥放好酒精灯;⑦点燃酒精灯;⑧放好铁圈和石棉网,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⑤①②③⑧④⑥⑦ C.⑤⑥⑧①②③④⑦ D.⑥⑧⑤①②④③⑦ 2.化学实验中常将某些溶液或试剂进行酸化或碱化。下列处理中正确的是 (  ) A.检验KClO3中的氯元素,可加入AgNO3和稀硝酸 B.为提高KMnO4溶液的氧化能力,用浓盐酸将KMnO4溶液酸化 C.检验蔗糖在稀硫酸中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应先用NaOH溶液碱化后才能进一步检验 D.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时,先加氯化钡溶液后,再加稀盐酸酸化 3.(2013·大连模拟)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 A.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 试样溶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B.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 混合液溶液分层得上层液体 C.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比I2强: NaI溶液溶液变蓝色 D.鉴定盐A的成分是FeBr2: 4.(2013·余姚模拟)为比较铁和铜金属活动性强弱,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一些方案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能证明铁的金属性比铜强的是(  ) 方 案 现象或产物 A 将铁片置于CuSO4溶液中 铁片上有亮红色物质析出 B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在氯气中燃烧 产物分别为FeCl3和CuCl2 C 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热浓硫酸中 产物分别为Fe2(SO4)3和CuSO4 D 将铁片和铜片分别置于热的稀硝酸溶液中 铁片上、铜片上均有气泡产生 5.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高锰酸钾的紫红色是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他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判断下列方案与本实验目的无关的是(  ) A.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的K+无色 B.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不反应 C.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紫红色褪去,表明为紫红色 D.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的固体质量减轻 6.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该物质一定是氨气 该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少量氯化钠杂质 向含有氯化钠杂质的硫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C 该溶液一定含有大量碳酸根离子 某物质的水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D 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向盛有少量的浓硝酸、稀硝酸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的铜片 7.以下进行性质比较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 A.比较镁、铝金属性:镁、铝(除氧化膜)分别放入4 mol·L-1NaOH溶液中 B.比较氯、溴非金属性:氯气通入溴化钠溶液中 C.比较Cu、Fe2+的还原性:Cu加入FeCl3溶液中 D.比较高锰酸钾、氯气的氧化性:高锰酸钾中加入浓盐酸 8.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证明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有乙烯生成 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溴乙烷和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B 证明Mg(OH)2沉淀可以转化为Fe(OH)3沉淀 向2 mL 1 mol·L-1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 mol·L-1MgCl2溶液,再加入3滴 1 mol·L-1FeCl3溶液 C 检验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然后加入足量稀NaOH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 D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将NO2球浸泡在冷、热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9.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A.取少量溶液X,向其中加入适量新制氯水,再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B.向1 mL 1%的NaOH溶液中加入2 mL 2%的CuSO4溶液,振荡后再加入0.5 mL有机物X,加热后未出现红色沉淀,说明X中不含有醛基 C.向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四氯化碳层呈紫色,说明白色沉淀可能为CuI D.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首先生成蓝色沉淀,说明Ksp[Cu(OH)2]&gt;Ksp[Mg(OH)2] 10.(能力挑战题)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①实验室保存FeCl3溶液应加少量稀盐酸,并且放入少量的铁粉 ②氢氧化钠溶液保存在配有橡胶塞的细口瓶中 ③向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硝酸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④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食盐水和淀粉溶液 ⑤工业上可用金属铝与V2O5在高温下冶炼矾,铝作还原剂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11.(10分)(2013·西宁模拟)硫酸亚铁(FeSO4·7H2O)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由废铁屑制备FeSO4·7H2O晶体。 制备步骤如下: ①将5%Na2CO3溶液加入到盛有一定量废铁屑的烧杯中,加热数分钟,用倾析法除去Na2CO3溶液,然后将废铁屑用蒸馏水洗涤2~3遍; ②向洗涤过的废铁屑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控制温度50℃~80℃之间至铁屑耗尽; ③趁热过滤,将滤液转入到密闭容器中,静置、冷却结晶; ④待结晶完毕后,滤出晶体,用少量冰水洗涤2~3次,再用滤纸将晶体吸干; ⑤将制得的FeSO4·7H2O晶体放在一个小广口瓶中,密闭保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实验中存在着明显不合理的步骤及其理由是___________ &nbsp; &nbsp; &nbsp; &nbsp; _。 (2)实验步骤④中用少量冰水洗涤晶体,其目的是__________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__。 12.(12分)为了鉴别标签遗失的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瓶溶液,将它们编号取样按下图所示的两个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到以下现象: (1)写出试剂①的名称及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试剂①    ,A    ,B    。 (2)本实验若将步骤Ⅰ与步骤Ⅱ颠倒,    (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只用一种试剂来鉴别三种溶液,可选用的试剂是    。 13.(18分)(能力挑战题)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与浓硫酸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用“可抽动铁丝”代替“直接投入铁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2)能说明有SO2气体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_ (3)反应后,不需要打开胶塞,就可使装置中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______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______ (4)反应一段时间后,他们对A中溶液的金属离子进行探究,请完成相关问题。 ①提出假设: 假设1:只含有Fe3+; 假设2: ___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_________; 假设3:既有Fe2+,又有Fe3+。 ②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3。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硫酸、KMnO4溶液、NaOH溶液、淀粉-KI溶液、H2O2溶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一:用胶头滴管取A试管中的溶液,用水稀释并分装试管Ⅰ、Ⅱ备用 步骤二:往试管Ⅰ中,&nbsp;____________ &nbsp; &nbsp; &nbsp; &nbsp; 步骤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根据酒精灯的位置固定铁圈,检验装置气密性后,先加固体试剂,固定好烧瓶后再加液体试剂,最后加热。 2.【解析】选C。KClO3中的氯元素以的形式存在,无单个的Cl-,不能用AgNO3检验,A选项错误;为提高KMnO4溶液的氧化能力,用硫酸酸化,选项B错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时,先加稀盐酸酸化,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等的干扰,再加氯化钡溶液,选项D错误。 【误区警示】酸化KMnO4溶液时,不可用盐酸,因为KMnO4氧化性很强,能将盐酸中的氯离子氧化。检验时,可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盐酸,但加入试剂的顺序不同,对干扰的排除效果也不同。先加稀盐酸,可排除、Ag+、等的干扰,但先加氯化钡溶液不能排除Ag+的干扰。 3.【解析】选B。Na2SO3与Ba(NO3)2反应生成的BaSO3可被HNO3氧化生成BaSO4,A错误;乙酸能与Na2CO3反应,故上层是乙酸乙酯,B正确;在NaI溶液中加HNO3酸化,可认为是HNO3氧化I-,C错误;同样,FeBr2溶液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有可能反应前就是FeBr3或FeBr2和FeBr3的混合液,故D错误。 4.【解析】选A。将铁片置于CuSO4溶液中铁片上有亮红色物质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将铁丝和铜丝分别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和CuCl2,在化合物中铜、铁都是最高价,不能说明铁的金属性比铜强;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热浓硫酸中,生成Fe2(SO4)3和CuSO4,在化合物中铜、铁都是最高价,不能说明铁的金属性比铜强;将铁片和铜片分别置于热的稀硝酸溶液中铁片上、铜片上均有气泡产生,不能说明铁的金属性比铜强。 5.【解析】选D。证明高锰酸钾的紫红色是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可选择其他离子的钾盐溶液,观察颜色,与其他物质能否反应,再选择,观察颜色,与其他物质反应后观察颜色,只有选项D与本实验目的无关。 6.【解析】选D。某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只能说明该物质的水溶液呈碱性,A错误;选项B中引入硝酸根离子,错误;加入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可能含有碳酸根、碳酸氢根或两者的混合物,选项C错误;向少量浓硝酸、稀硝酸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的铜片,根据反应情况判断氧化性强弱,D正确。 7.【解析】选A。由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特殊性,不能根据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说明镁、铝的金属性强弱,A项不合理。B、C、D项均合理。 8.【解析】选B。向2 mL 1 mol·L-1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 mol·L-1Mg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此时NaOH剩余,再加入3滴1 mol·L-1FeCl3溶液会继续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看不出沉淀转化现象,故B项不正确。 9.【解析】选C。A项中若溶液中已有Fe3+,也会发生此现象,故A项不正确;B项中氢氧化钠不足,NaOH和CuSO4的混合液不能氧化醛,而得不到红色沉淀,故该项不正确;C项中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生成单质碘,说明Cu2+被还原,若生成单质铜,沉淀应为红色,而沉淀为白色说明可能生成了CuI,故该项正确;组成相似的难溶电解质,Ksp小的先沉淀,D项不正确。 10.【解析】选C。FeCl3溶液加入铁粉会被还原为FeCl2,故①不正确;向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不能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因为有Ag+、的干扰,故③不正确。其余各项均可行。 11.【解析】(1)为确保硫酸亚铁不含Fe3+等杂质,应使铁过量。 (2)晶体表面易沾附可溶性杂质,可用蒸馏水洗涤除去,为避免FeSO4·7H2O晶体的大量流失,故选用冰水洗涤,以减少对FeSO4·7H2O晶体的溶解。 答案:(1)步骤②,应该铁过量,否则溶液中可能有Fe3+存在 (2)洗涤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可溶性杂质,并减少FeSO4·7H2O晶体的溶解消耗 12.【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以下2点: (1)两种碱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作用的现象不同于酸,使两种碱性物质变红的是酚酞; (2)钙盐易沉淀,能生成沉淀的溶液首先考虑氢氧化钙溶液。 【解析】(1)三种溶液中有两种(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遇酚酞试液变红,另一种(B)不变红的为盐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溶液中,通入CO2可生成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钙(A),则C为氢氧化钠。 (2)若将步骤Ⅰ与步骤Ⅱ颠倒,先通入CO2,变浑浊的为氢氧化钙溶液,剩余两溶液之一仍显碱性,遇酚酞试液变红,即为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不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为盐酸。若用碳酸钠溶液分别加到三种溶液中,会有三种不同现象发生,有沉淀的为氢氧化钙溶液,有气体的为盐酸,无变化的为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1)酚酞 Ca(OH)2 HCl (2)能 碳酸钠溶液(合理即可) 13.【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以下2点: (1)关注实验创新内容,理解可抽动铁丝和导管D的作用。 (2)在限制范围内选取合适的试剂,检验Fe2+和Fe3+。 【解析】(1)抽动铁丝可灵活控制反应开始和停止。 (2)有漂白性,若品红溶液褪色,则说明生成了SO2。 (3)在反应过程中,D导管插入液面下,不会有气体逸出,反应结束后可通过D导管鼓气,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鼓出,最终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 (4)可分别取试样,依据Fe2+和Fe3+的特性,选取KMnO4溶液检验Fe2+,选取淀粉-KI溶液检验Fe3+。 答案:(1)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品红溶液褪色 (3)从D管口向A中大量鼓气 (4)只含有Fe2+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二:滴加少量的淀粉-KI溶液 若溶液变蓝色,则原溶液中含有Fe3+ 步骤三:往试管Ⅱ滴加少量的KMnO4溶液 若溶液褪色(浅红),则原溶液中含有Fe2+,结合步骤二溶液变蓝,则假设3正确 【方法技巧】实验设计的思维模型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收集资料—— 分析,得出结论——</p>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