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五、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___条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________,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________。
2.反射:指在____________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射(先天性)两种。
3.结构基础:________,由________、传入神经、________、传出神经和________组成。反射活动需要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实现。
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_______的形式传导的。
(2)膜电位: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________,而兴奋时是________。
(3)传导过程: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形成________。
(4)传导方向:________。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
突触
(2)传导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________―→________―→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内,只能由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
知道了吗为什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人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可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W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
V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________
S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________
H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________
探究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观察反射弧的模式图,指出各标号代表名称。
思维拓展
1.据反射弧图示区分感受器和效应器
(1)看神经节:与神经节相连的为感受器;
(2)看脊髓灰质:与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效应器;
(3)看突触的方向: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从感受器产生跨突触后向效应器传递。
2.反射的种类及区别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先天的
通过学习而建立,后天的
具体事物直接刺
激引起的反应
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应
不经过大脑皮层
一般经过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是终
生的、固定的
神经联系是暂时的,可消退
数量有限
数量无限
是生存的根本保证
扩大适应环境的能力
3.反射的条件
(1)反射弧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2)反射弧完整,还需有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探究示例1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的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探究点二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依据图像完成有关填空,理解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传导过程
(2)传导特点:________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________传导。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1)突触: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________或________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
(2)过程
①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__________→突触间隙→________。
②信号转换:电信号→________→电信号。
(3)特点:________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
思维拓展
1.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神经纤维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2.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电位变化。
3.兴奋在反射弧中的单向传导是由突触所决定的。
4.兴奋在突触的传递,需要突触小体中的高尔基体参与递质的释放,释放的递质需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
5.静息电位恢复时,膜外阳离子的来源
探究示例2(2010·全国新课标,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探究点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辨析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并完成填空
①________——有________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②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______中枢
③________——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④小脑——有维持________的中枢
⑤________——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辨析大脑皮层各言语区,并指出发生障碍时,主要特征: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1.促胰液素的发现:(1)假设:在________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________。
(2)实验
稀盐酸+________获得________狗静脉中―→促进胰腺分泌________。
(3)实验结论: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除了神经调节,还有________。
2.激素调节:机体由________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思考大多数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是一种还是多种?
二、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______
____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______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______
作用时间
____
比较长
2.联系
(1)实例:①人体体温调节:a.产热途径:细胞中______氧化放能。b.散热途径:____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等。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
②水盐调节:有________和体液调节两种途径,其调节中枢位于______。
(2)关系:①内分泌腺受____________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②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__________,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实例分析
1.构建体温调节模型,完成填空:
2.完成水盐平衡调节模型,理解其过程。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________、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1)吞噬细胞等。(2)淋巴细胞:________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①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
②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
—
②细胞免疫: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
—
思考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
2.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________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________的细胞。
三、免疫失调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________,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________________、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__________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________、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____________(会破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__________(会引起、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__________和个体差异。
想一想过敏原是抗原吗?
2.防卫过弱
(1)举例:如艾滋病,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AIDS)。
(2)病因:由________________(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四、免疫学的应用
________的发明和应用是现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根据抗原能和__________相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得以解决,也涉及免疫学的应用。
探究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__________功能、________功能、________功能。
3.人体三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后天才有,因人而异)
1.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
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一定防御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4.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5.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与外环境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
探究示例1下列各项与免疫无关的是( )
A.抵抗病原体的侵袭,预防感染
B.维持内环境平衡
C.监视、识别并杀死体内癌变细胞
D.含有铜、铅等元素的化合物被肝脏转化为无毒物质,随胆汁进入肠道排出
探究点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对比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示意图,总结特异性免疫的三个阶段。
特异性免疫的三个阶段:
感应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阶段:B细胞、T细胞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形成。
效应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发挥免疫效应。
1.浆细胞是唯一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该细胞内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较多;还是没有抗原识别能力的细胞。
2.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相对较短,而记忆细胞可长期或终生存在。
3.二次免疫: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
胞(或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迅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速率快,也比初次免疫反应强烈,能在机体尚未患病前将入侵抗原消灭。
探究示例2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细胞5仍具有分裂能力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探究点三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
比较项目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原因
免疫功
能____
免疫功
能____
免疫功
能____
发病机理
__________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________(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预防
与治疗
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服用________药物
进行____,避免接触某些病毒,服用增强免疫功能药物等
举例
花粉、室内尘土、青霉素、奎宁等引起的过敏反应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________
人与动物稳态及生命活动的调节拓展归纳与集训
一、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1.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比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________,共同构成人体______,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存在的部位
血管内
组织细胞之间
淋巴管中
生活于其中的
细胞种类
各种______
体内各________
________等
所含的
化学成分
含有____的蛋白质
蛋白质很少
2.内环境稳态与机体健康
疾病名称
与稳态的关系
主要症状
治疗与预防
肠胃炎
丢失无机盐,无机盐平衡遭到破坏
腹泻,四肢无力
输液补充______
发烧
体温升高,体温平衡受到影响,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消化不良,代谢紊乱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低血糖
血糖浓度降低,低于________时
早期症状: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
口服______补充糖分
血糖浓度低于______g/L时
晚期症状:出现__________
静脉输液补充葡萄糖
高血糖与
糖尿病
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g/L为高血糖,血糖浓度高于1.6~1.8 g/L时,出现糖尿现象
糖尿病症状:“__多__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
没有根治办法。调节控制饮食,结合药物治疗,加强锻炼。重度患者还需注射__________
尿毒症
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中有毒物质增多
有毒物质积累呈现中毒症状
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
抽搐
血液中________过低
抽筋
补充______
肌无力
血液中Ca2+过高
肌肉收缩无力
减少Ca2+
组织水肿
内环境渗透压改变导致组织液积累
组织液增加淋巴管阻塞可引起下肢和阴囊慢性水肿,过敏反应可以起局部组织红肿
增加蛋白质摄入,防止淋巴循环受阻,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二、反射弧及兴奋传导、传递
1.完成反射弧的各部分作用及异常分析
兴奋
传导
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
器
↓
传入
神经
↓
神经
中枢
↓
传出
神经
↓
效应
器
感受器
____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适宜的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兴奋(神经冲动)
既____感觉又____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____传入______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____与____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的一部分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____无____
效应器
____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____或____
对内外界刺激发生相应的规律性活动
只有____无____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思维拓展 (1)一个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2)一个反射弧组成的神经元越多,完成反射的时间就越长。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作用,有些神经元(如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比较填表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________
位置
同一神经元上
相邻神经元之间
信号形式
____信号
____信号→____信号→____信号
过程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未兴奋部位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速度
______
______
方向
______
______
是否消耗能量
______
______
三、对比完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关系表
免疫
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概念
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____消灭的过程
抗原被相应________消灭的过程
作用对象
____
被抗原侵入的____(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____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____细胞吞噬消化
①______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②T细胞释放________,增强有关细胞免疫效应
过程
都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的识别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关系
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是____免疫发挥作用,但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与这些抗原直接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必须通过____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____免疫最后消除,因此两者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思维拓展
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均有吞噬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且抗原最终被抗体消灭。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水岭是T细胞。
3.抗原既可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也可来自体内衰老病变的组织细胞。
4.能产生抗体的只有浆细胞,惟一不能识别抗原的也是浆细胞。
5.效应T细胞只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但不能将其消灭。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发现的过程
达尔文实验:证明单侧光照射能使__________产生某种
刺激,在传递到下部______时,造成____面比____面生长快―→鲍森·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______传递到下部―→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______造成的―→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______。
2.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________运送到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
二、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幼叶和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运输
(1)极性运输:从____________运输到__________,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________。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________进行。
3.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________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知道吗何为形态学的上端?何为横向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两重性
(1)低浓度________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度过高时会________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顶端优势
(1)现象:________优先生长,________受到抑制。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________运输,积累到侧芽,侧芽附近生长素________,发育受到抑制,且侧芽对生长素敏感。
3.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具有与________相似的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a—萘乙酸、2,4-D等。
(2)应用:①防止________________;②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③促使________生根。
四、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
1.赤霉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的种子、________和幼芽。(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_______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________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________。(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________。
3.脱落酸:(1)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2)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3)主要作用:抑制细胞____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____________。
4.乙烯:(1)合成部位:植物体的________。(2)主要作用:促进________。
五、植物生长调节剂
1.概念: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________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________。
3.应用实例:(1)用________催熟凤梨。(2)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溶液处理芦苇,使其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六分析下图,完成下列填空。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________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________。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________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________。
图示说明:生长素具有________,即________浓度抑制生长,________浓度促进生长。
思维拓展
1.极性运输强调的是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动运输强调的是生长素运输的方式。
2.不要将AA′、BB′、CC′段理解为抑制阶段,这些阶段仍体现为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渐弱。
3.向光性的原因分析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或植物茎尖),导至生长素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而分布不均匀。
→弯向光源生长
其他植物激素
激素名称
合成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促进____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____和果实____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____,提早用来播种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________和组织分化;延缓____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
组织中,成
熟的果实中
更多
促进果实____
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成熟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将要脱落的
器官和组织
中含量多
抑制植物的________,也能抑制种子的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____和____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_________,是种群________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
①样方法
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想一想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的比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数总数的比例。
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中各_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①增长型:种群中________个体很多,________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________。②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________,种群正处于________时期。③衰退型:________个体较少,而____________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________。
想一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
(1)方法: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________→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________形式对事物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____________。
(2)意义: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______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__________等。
(2)数学公式:________________。
(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呈“J”型。
3.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自然界的____________是有限的。
(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________的增长曲线。
(3)K值:又称____________,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
(4)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即环境最大容纳量)后将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动动脑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S型增长”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点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分析完成种群数量特征模型、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思维拓展
1.预测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首先依据的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
2.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比较
类型
图示
种群特征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长型
幼年个体数多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增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
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
衰退型
幼年个体数少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减小
探究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取样调查法
完成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填空,并加以理解:
1.样方法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________的种群密度调查,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的密度调查等(这些生物运动能力________,活动范围________)。
(3)方法步骤
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
↓
确定调查对象
↓
↓
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记录
↓
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
2.标志重捕法
(1)概念: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____________分布)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____、活动范围____的动物。
(3)计算公式
=
探究点三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完成“J”型曲线、“S”型曲线对比表: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条件
理想状态:
(1)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2)________
(3)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1)食物、空间____
(2)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增长速率
增长率
曲线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Nt=__________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
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实验探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____________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________________曲线。
2.实验流程
思维拓展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计算1mL菌液的数量。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群落的结构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的集合。
各种种群之和=群落,或种群群落
2.物种组成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
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_等。
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
想一想雌螳螂在交配后将雄螳螂吃掉,是捕食吗?
4.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__分布。
二、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______,但被_______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想一想弃耕农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能形成树林吗?
群落的空间结构
完成下列填空:
1.群落的垂直结构
(1)植物的分层现象与________有关,群落中的________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2)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________的制约。
(3)动物的分层与其________________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________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________的生物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________分布。
构建知识网络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成分
1.概念:由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其中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的总和。
3.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①物质:________、无机盐、空气。
②能量:热能、________能。
(2)生产者
①范围:主要是________,属于________生物。②地位: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
③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或________________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3)消费者
①范围:主要是________,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等。
②作用:消费者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消费者对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重要作用。
(4)分解者
①范围:主要是________和____。
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传残骸中的________分解成无机物。
思考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细菌都是分解吗?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________是食物链的开始;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________营养级。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________。
(2)功能: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渠道。
想一想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是否只占有一个营养级?
填表完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比较
成分名称
生物类型(或成分)
同化类型
作用
地位
非生物
的物质
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
空气、无机盐等
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____和____,
是各种生物赖以____和____的基础
基本成分
生产者
________(主要)、
光能自
养细菌、化能
自养细菌等
______
将______合成______,把____或无机物中的______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基本成分
消费者
营____生活的和____生活的
各种生物(如
肺炎双球菌、
菟丝子、病毒)
异养型
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
非基本成分
分解者
____微生物(主要
是细菌
和真菌)、某些
营____生活的
动物等
异养型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
分解成______,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
基本成分
关系
______和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______和______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总结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传递、________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起点:生产者____________开始。
2.总量:生产者________________。
3.流动渠道:________和________。
4.特点:(1)单向流动: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________流向高营养级。
(2)逐级递减
①每个营养级生物都因________而散失部分热能。
②每个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____________利用。
③传递效率为______(形象地用____________)。
三、能量流动研究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________________,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实现能量的________。
2.帮助人们合理地________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
分析能量流动过程图,完成下列填空:
由上图可知:
(1)能量转化:________→有机物中的化学能→________(最终散失)。
(2)流动形式:________中的化学能。
(3)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包括____________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________的呼吸作用。
(4)能量散失的形式:以热能形式散失。
思维拓展
1.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