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 为察举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六安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三上学期 11 月第三次月考
D. 解决了中央与王国之间矛盾
历史试卷
4
.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采用胡汉
分治、以胡制汉的统治策略;而西魏—北周则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最终
灭掉北齐。这反映了(ꢀꢀ)
满分:100 分
时间:75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A. 文化整合利于国家发展
B. 民族交融历程艰难曲折
C. 北周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 异质文化难以协调共生
题目要求的。)
1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境内,地处江汉平原北部与大洪山南麓结合处的山前地带,
由内城、城壕(护城河)、外郭城构成,总面积为348.5万平方米,与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
古城规模相当。其持续时间为距今5900年至38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面积最
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据此可推断石家河遗址
(
ꢀꢀ)
5.三贾(上中下三贾)均市是唐代在全国普
遍实行的市场管理制度,右图为《唐天宝
二年(743年)交河郡市估案录文》中三
贾均市的例证。这可用来说明唐朝
A. 出现了国家的雏形
B. 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之一
C. 开始形成城市文明
(
ꢀꢀ)
A. 市场商品价格稳定
B. 政府履行调控职能
C. 重视度量衡器校正
D. 市场管理机构完善
D. 文化发展程度高于浙江良渚遗址
2
.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孟子认为“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韩非子则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些思想都
(
ꢀꢀ)
6
.宋代印刷的文献不再局限于儒、佛、道家的经典,史地、方术、诗文、戏曲等书籍大量传
布。印刷中心除北宋首都汴梁之外,还有南宋时期的临安、湖州、福建、苏州诸地。最有
可能引发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重视以人为本
B. 强调自强不息
C. 崇尚天人合一
D. 关注现实政治
3
.《史记·范睢列传》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也就是被推举的
人有犯罪的行为,保举者就有了连带的责任。汉初,也有类似的推荐制度,如前196年刘邦
下“求贤诏”,要求各地推选“贤士大夫”。吕后时期,诏举“孝悌力田”;文帝时“举贤良
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规定了选拔的方式和标准。秦和汉初的这些临时性的选拔
A. 政府推行防弊之政
B. 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C.科举制度日益发展
D.理学成为官方
哲学
(
ꢀꢀ)
7.右图是《东坡笠屐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
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
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
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像
A. 适应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B. 发展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后自为题咏”等情节。《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演绎的主要原因是(ꢀꢀ)
A. 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
B. 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明显
C. 传统经济结构正在解体
D. 辛亥革命爆发成为必然
B. 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
C. 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
11.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
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
D. 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
A. 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 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
C. 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8
.学者赵现海认为:“明朝内部虽然出现了新时代的因素,但由于自身内敛性的限制,最终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与近代世界擦肩而过,内敛性是贯穿明朝衰亡的重要因素。”下列史实
符合该学者的主要观点的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郑和下西洋
C. 修长城,行海禁
D. 隆庆开关
1
2.义和团初起,特别是运动转入高潮时,时论是一片骂“匪”喊“剿”声。但经过庚子之殇的
惨痛的教训,“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1901年《开智录》发表著名专文《义和团有功于
中国说》,指出“义和团之崛起”“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舆论对义和团运动评价的
变化(ꢀꢀ)
9
.黄宗羲认为“西人汤若望,历算称开辟,为吾发其凡,由此识阡陌”。他重视对自然科学的
研究,对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具有很深的造诣,“实开浙人研治西洋天算之风
气”。黄宗羲的言行(ꢀꢀ)
A. 促使近代中国自然科学兴起
B. 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C. 凸显其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
D. 表明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思潮
A.表达了对义和团运动的支持肯定
B.体现了清朝政府统治秩序的混乱
C.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的阶级局限性
D.反映了民众反帝爱国意识的觉醒
13.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称:“泰西各国何以强?
曰:议院哉!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同时,他还引经据典
指出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议会的政治思想与制度。梁启超意在(ꢀꢀ)
1
0.如表为宣统三年(1911年)度支部上奏试办的财政预算岁入表。如表能够解释(ꢀꢀ)
A. 倡导革新启蒙思想
B. 借助传统减少阻力
项目
田赋
经常
临时
项目
厘捐
经常
临时
C. 制造舆论实行分权
D. 抨击专制倡导立宪
46164709 两 1936636 两
43187907 两
46600899 两
1
4.进入20世纪,中国人眼中的“西方美人”形象发生了深刻变化。身处上层社会的贵妇名媛
不再受到追捧,取而代之的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英雄圣女贞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家
罗兰夫人等。这一变化(ꢀꢀ)
盐茶课税 46312355 两
官业收入
洋关税 35139917 两
杂收入
19194101 两 16050648 两
5652333 两
常关税
6991145 两
8524 两 附加收入 捐输
公债
A. 表明妇女政治权利提高
B. 彰显传统婚姻观念崩塌
正杂各税 26163842 两
合计
3560000 两
C. 体现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源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33956655 两
1
5.1875—1915年间,近百名中国小说家创作或翻译了一系列作品,书名多直接冠以“少年”一
A.百姓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词,如《少年镜》《少年军》《少年场》《少年机械师》等创作以及《少年侦探》《少年军》《少
年旅行谭》等译作,该类作品(ꢀꢀ)
A.启蒙广大民众思想
——摘编自李锡厚、白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七卷《辽金西夏》
B.唤起社会关注儿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楚国与晋国“县”的不同。概括这一时期“县”的设置的作用。(12
分)
C.响应文学改良思潮
D.引进西方文学手法
1
6.如图是民国初年的国产火柴的系列广告,此类广告的大量发行,从侧面反映了(ꢀꢀ)
(
2)材料二是秦初发生的一次廷议——针对地方管理制度的重要争论。请以李斯的角色进行合
理续写。(6分)
A. 广告成为主要营销方式
B. 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C. 民族工业占领外国市场
D. 火柴企业举步维艰
(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辽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就地方行政制度
二、非选择题
的演变谈谈你的认识。(7分)
1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楚国在春秋时期兼并了许多国家,并且常常于亡国之地设县管理,如楚庄王趁陈国
内乱出兵伐之,“因县陈”。以国为县,因而规模较大,且主要分布在楚之边境,驻有重兵,县的
长官由楚王直接任命或随时免调。晋国国内贵族之间兼并导致大批贵族亡宗灭族,取胜了的强宗
大族获得了亡族的封邑土地,改邑为县,设县管理,如“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
舌氏之田为三县”,类似现象在晋国比比皆是。晋、楚两国县制产生的途径虽然不尽相同,但都
是在宗族体系土崩瓦解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
—摘编自王美凤、周苏平、田旭东《春秋史与春秋文明》
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
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
斯议曰:“……”
1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906年姚锡光的一份奏章中,“海权”二字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公文中,其内容为:“现
时局日艰,海权日重,欲谋自强之用,非振兴海军,无以外固洋面,内卫各省”,明确出现“海
—
—摘编自【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权”一词。
材料三 辽朝的地方行政单位,实际上只有游牧民族的部族组织和汉人州县两类。第一类为
部族组织,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分地而居,合族而处,非城郭以居;第二类为五京及所属州县,
五京指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和南京,是各自所在地区的行政中心,五京为管理汉人州县事务
而建立的,五京地区有着与唐制相似的户籍制度。
1
908年严复代拟《筹办海军奏稿》提出:“必有海权,乃安国势。事处今日,欲以为自强固
圉之图,必在筹办海军者。欲立基础、必取新图。早建海权,国振远驭之良策,民受航海之利资。”
1
920年 9月 29日《申报》第 16版评论道:“一国海权之发达与否,恒视渔业之盛衰为转
移。渔业盛,则海权扩张,而国家之经济力强;渔业衰,则海权退缩,而国家之经济力弱。”
928年《海上权力论》一书由三星印刷局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海权论专著,一方面
家之人。却为那拉西后一人一己之人”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围绕“李鸿章其人”,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
从学理上厘清与辨析了海权的概念和内涵,多视角梳理了民族危机的根源,提出了西方海权“持
续侵略”等观点;另一方面,它从国防观、现代化、民族性等角度,对制约中国海权发展的因素
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驳斥了基于误解海权而产生的错误观点,揭示了海权对于保卫主权和构建
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据陆烨《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的海权探讨》等
(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中国海权观变迁表现和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中国海权观变迁的意义(6 分)
1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评价者
评价
清廷
称赞他是个“器识渊深、才酞宏远”的“草臣”,赞李鸿章一生“力
疾从公,未克休息,忠靖之忱,老而弥笃”
清流
将李鸿章比作宋之秦桧、蔡京和明之严嵩、仇莺,甚至是比他们更加
坏的“奸臣”。说他是个“献媚宫闲”“固宠求荣”“多籍言利”的善
迎合的奸臣
洋务派
维新派
称赞李鸿章“谋国忠诚,不摇浮义”,“忠勤爱国,非浅识所能窥测”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
李鸿章之遇”
革命派
《檀香山新中国报》说李鸿章“实中国之民贼,为爱新觉罗氏一姓一
播;先进中国人的倡导;五四运动使得中国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
(每个要点 2 分,共 6 分)。公众号:高中试卷君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表现:材料中从“海权”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公文中,到报纸等传播媒体引导舆论,发挥指导、
启蒙民众的作用,到《海上权力论》的发表,海权危机引起社会关注。(3 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9
2
D
10
C
3
C
4
A
5
B
6
B
7
B
8
C
(
2)国人海权意识的加强有利于救亡图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对后世的海权
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每个要点 2 分,共 6 分)
11
C
12
D
13
B
14
D
15
A
16
B
1
9..【答案】(12 分)
C
示例一
李鸿章:晚清重臣的复杂历史角色
二、非选择题
李鸿章,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与军事将领,其历史角色复杂多面。他既是洋务运动
的领军人物,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创办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也组建了
北洋水师,试图以军事现代化抵御外侮。然而,他同时也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如
1
7.【答案】
(1)不同:(8 分)
《
马关条约》等,这些条约使中国陷入了更深的民族危机。
楚
晋
李鸿章的外交手腕虽高明,但受限于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往往只能接受屈辱条件。他的
诸侯国间军事斗争的结果
规模较大
国内贵族间的兼并的结果
规模较小
决策既有远见卓识,如推动洋务运动,也有失误之处,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略失误。其财富
积累虽丰厚,却也引发了关于清廉与贪腐的争议。
主要分布在国的边境
长官由王任免
主要分布在国的内地
长官由强宗大族任免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晚清历史中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历史角色复杂而多面。他既有
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也有在外交上妥协退让的失误。评价李鸿章时,应全面客观地看
待其历史贡献与局限性,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位晚清重臣的复杂历史角色。
作用:促进了分封宗法制度的瓦解;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转型;为后世县制提供了借鉴。
(4 分,任答 2 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
2)续写:原文参考:“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
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
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李鸿章:多面评价下的历史身影
李鸿章,一位在晚清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形象在不同历史派别中呈现出截然不
同的面貌。在清廷眼中,他是忠诚的臣子,竭力维护皇权稳定;而在清流士人看来,他则因签
订不平等条约而被视为“奸臣”,背离了传统士大夫的忠贞与气节。
①
以周朝的历史为例,指出周初分封众多同姓子弟,但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
间相互攻伐,周天子无法制止,导致天下大乱。
②
从现实的角度,秦朝已经在部分地区实施了郡县制度,这是客观史实。从商鞅变
洋务派则高度评价李鸿章为“功臣”,因其推动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促进了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对于维新派而言,李鸿章虽未直接参与变法,但其开放思想、尝试改革的举动与
维新派有共通之处,被视为潜在的“同志”。
法开始,秦国推行县制,增强了国力。
③
郡县制度的理论优势,更易于中央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安宁。(6
分,言之成理即可)
然而,在革命派眼中,李鸿章则因维护清朝统治、镇压起义等行径,被贴上“汉奸”的标
签,成为革命的对象。这种极端的评价反映了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秩序的决心。
(
3)特点:因俗而治,分而治之;学习汉制。(4 分,言之成理即可)
由此可见,不同的历史派别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诉求,对李鸿章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这
启示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全面考察其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要适应国情与民情;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有利
于国家安定。(3 分,言之成理即可)
1
8.【答案】(15 分)
(1)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极大激发了民族意识,西方近代海权思想在中国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