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模拟电子技术
第一章 半导体二极管
一.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锗)。
2.特性光敏、热敏和掺杂特性。
3.本征半导体纯净的具有单晶体结构的半导体。
4. 两种载流子 带有正、负电荷的可移动的空穴和电子统称为载流子。
5.杂质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杂质形成的半导体。体现的是半导体的掺杂特性。
*P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三价元素(多子是空穴,少子是电子)。
*N型半导体: 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五价元素(多子是电子,少子是空穴)。
6. 杂质半导体的特性
*载流子的浓度多子浓度决定于杂质浓度,少子浓度与温度有关。
*体电阻通常把杂质半导体自身的电阻称为体电阻。
*转型通过改变掺杂浓度,一种杂质半导体可以改型为另外一种杂质半导体。
7. 结
* 结的接触电位差硅材料约为0.6~0.8V,锗材料约为0.2~0.3V。
* 结的单向导电性正偏导通,反偏截止。
8. 结的伏安特性
二. 半导体二极管
*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
*二极管伏安特性同PN结。
*正向导通压降硅管0.6~0.7V,锗管0.2~0.3V。
*死区电压硅管0.5V,锗管0.1V。
3.分析方法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 V阳 >V阴( 正偏 ),二极管导通(短路);
若 V阳 <V阴( 反偏 ),二极管截止(开路)。
1)图解分析法
该式与伏安特性曲线
的交点叫静态工作点Q。
2) 等效电路法
Ø 直流等效电路法
*总的解题手段将二极管断开,分析二极管两端电位的高低:
若 V阳 >V阴( 正偏 ),二极管导通(短路);
若 V阳 <V阴( 反偏 ),二极管截止(开路)。
*三种模型
Ø 微变等效电路法
三. 稳压二极管及其稳压电路
*稳压二极管的特性正常工作时处在结的反向击穿区,所以稳压二极管在电路中要反向连接。
第二章 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一. 三极管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1.类型分为和两种。
2.特点基区很薄,且掺杂浓度最低;发射区掺杂浓度很高,与基区接触
面积较小;集电区掺杂浓度较高,与基区接触面积较大。
二.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1. 三极管的三种基本组态
2. 三极管内各极电流的分配
* 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 (表明三极管是电流控制器件
式子 称为穿透电流。
3. 共射电路的特性曲线
*输入特性曲线同二极管。
* 输出特性曲线
(饱和管压降,用表示
放大区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截止区发射结反偏,集电结反偏。
4. 温度影响
温度升高,输入特性曲线向左移动。
温度升高、 、 以及β均增加。
三. 低频小信号等效模型(简化)
输出端交流短路时的输入电阻,
常用表示;
输出端交流短路时的正向电流传输比,
常用β表示;
四. 基本放大电路组成及其原则
1. 、 、 、 、C1、C2的作用。
2.组成原则能放大、不失真、能传输。
五. 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1. 直流通路与静态分析
*概念直流电流通的回路。
*画法电容视为开路。
*作用确定静态工作点
*直流负载线由 确定的直线。
*电路参数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1)改变 :Q点将沿直流负载线上下移动。
2)改变 :Q点在所在的那条输出特性曲线上移动。
3)改变:直流负载线平移,Q点发生移动。
2. 交流通路与动态分析
*概念交流电流流通的回路
*画法电容视为短路,理想直流电压源视为短路。
*作用分析信号被放大的过程。
*交流负载线 连接Q点和V ’点 V ’= L’的
直线。
3. 静态工作点与非线性失真
(1)截止失真
*产生原因点设置过低
*失真现象管削顶,管削底。
*消除方法减小,提高Q。
(2) 饱和失真
*产生原因点设置过高
*失真现象管削底,管削顶。
*消除方法增大、减小、增大 。
4. 放大器的动态范围
(1) 是指放大器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峰峰值。
(2)范围
*当(-)>(’ - )时,受截止失真限制,22’。
*当(-)<(’ - )时,受饱和失真限制,22 (-)。
*当(-)=(’ - ),放大器将有最大的不失真输出电压。
六. 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 静态分析
(1)静态工作点的近似估算
(2)Q点在放大区的条件
欲使Q点不进入饱和区,应满足>β 。
2.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 放大倍数
* 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
七. 分压式稳定工作点共射
放大电路的等效电路法
1.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
*电压放大倍数
在两端并一电解电容后
输入电阻
在两端并一电解电容后
* 输出电阻
八. 共集电极基本放大电路
1.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
* 电压放大倍数
* 输入电阻
* 输出电阻
3. 电路特点
* 电压放大倍数为正,且略小于1,称为射极跟随器,简称射随器。
* 输入电阻高,输出电阻低。
第三章 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一. 结型场效应管( )
1.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
2. 输出特性曲线
(可变电阻区、放大区、截止区、击穿区)
转移特性曲线
截止电压
二.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分为增强型()和耗尽型()两种。
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
2. 特性曲线
*的输出特性曲线
* 的转移特性曲线
式中,是2时所对应的值。
* 的输出特性曲线
注意:可正、可零、可负。转移特性曲线上0处的值是夹断电压,此曲线表示式与结型场效应管一致。
三.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1.漏极饱和电流
2.夹断电压
3.开启电压
4.直流输入电阻
5.低频跨导 (表明场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器件)
四. 场效应管的小信号等效模型
的跨导
五. 共源极基本放大电路
1.自偏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 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若带有,则
2.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 静态分析
* 动态分析
若源极带有,则
六.共漏极基本放大电路
* 静态分析
或
* 动态分析
第四章 多级放大电路
一. 级间耦合方式
1. 阻容耦合各级静态工作点彼此独立;能有效地传输交流信号;体积小,成本低。但不便于集成,低频特性差。
2. 变压器耦合 各级静态工作点彼此独立,可以实现阻抗变换。体积大,成本高,无法采用集成工艺;不利于传输低频和高频信号。
3. 直接耦合低频特性好,便于集成。各级静态工作点不独立,互相有影响。存在“零点漂移”现象。
*零点漂移当温度变化或电源电压改变时,静态工作点也随之变化,致使偏离初始值“零点”而作随机变动。
二. 单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中频段(≤f≤)
波特图幅频曲线是20常数,相频曲线是φ180o。
2.低频段(f ≤)
‘
3.高频段(f ≥)
4.完整的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三. 分压式稳定工作点电路的频率响应
1.下限频率的估算
2.上限频率的估算
四.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 频响表达式
2. 波特图
第五章 功率放大电路
一. 功率放大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1.甲类工作状态
导通角为360o,大,管耗大,效率低。
2.乙类工作状态
≈0, 导通角为180o,效率高,失真大。
3.甲乙类工作状态
导通角为180360o,效率较高,失真较大。
二. 乙类功放电路的指标估算
1. 工作状态
Ø 任意状态:≈
Ø 尽限状态:
Ø 理想状态:≈
2. 输出功率
3. 直流电源提供的平均功率
4. 管耗 10.2
5.效率
理想时为78.5%
三.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 问题的提出
在两管交替时出现波形失真——交越失真(本质上是截止失真)。
2. 解决办法
Ø 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利用二极管、三极管和电阻上的压降产生偏置电压。
动态指标按乙类状态估算。
Ø 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电容 C2 上静态电压为2,并且取代了功放中的负电源。
动态指标按乙类状态估算,只是用2代替。
四. 复合管的组成及特点
1. 前一个管子极跨接在后一个管子的极间。
2. 类型取决于第一只管子的类型。
3. β=β1·β 2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一. 集成运放电路的基本组成
1.输入级采用差放电路,以减小零漂。
2.中间级多采用共射(或共源)放大电路,以提高放大倍数。
3.输出级多采用互补对称电路以提高带负载能力。
4.偏置电路多采用电流源电路,为各级提供合适的静态电流。
二. 长尾差放电路的原理与特点
1. 抑制零点漂移的过程
当T↑→ 1、2↑→ 1、2 ↑→ ↑→ 1、2↓→ 1、2↓→ 1、2↓。
对温度漂移及各种共模信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被称为“共模反馈电阻”。
2静态分析
1) 计算差放电路
设≈0,则-0.7V,得
2) 计算差放电路
• 双端输出时
•
• 单端输出时(设1集电极接)
对于1:
对于2:
3. 动态分析
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 双端输出
•
• 单端输出时
从1单端输出 :
从2单端输出 :
2)差模输入电阻
3)差模输出电阻
• 双端输出:
• 单端输出:
三. 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
当在与之间,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域 :
四. 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及分析方法
1. 理想集成运放的参数特征
* 开环电压放大倍数 →∞;
* 差模输入电阻 →∞;
* 输出电阻 →0;
* 共模抑制比→∞;
2. 理想集成运放的分析方法
1) 运放工作在线性区:
* 电路特征——引入负反馈
* 电路特点——“虚短”和“虚断”:
“虚短”
“虚断”
2) 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
* 电路特征——开环或引入正反馈
* 电路特点——
输出电压的两种饱和状态:
当>时,
当<时,
两输入端的输入电流为零:
0
第七章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一. 反馈概念的建立
*开环放大倍数---A
*闭环放大倍数---Af
*反馈深度---1+AF
*环路增益---AF:
1.当AF>0时,Af下降,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2.当AF=0时,表明反馈效果为零。
3.当AF<0时,Af升高,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4.当AF=-1时 ,Af→∞ 。放大器处于 “ 自激振荡”状态。
二.反馈的形式和判断
1. 反馈的范围本级或级间。
2. 反馈的性质交流、直流或交直流。
直流通路中存在反馈则为直流反馈,交流通路中存
在反馈则为交流反馈,交、直流通路中都存在反馈
则为交、直流反馈。
3. 反馈的取样电压反馈:反馈量取样于输出电压;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作用。
(输出短路时反馈消失)
电流反馈:反馈量取样于输出电流。具有稳定输出电流的作用。
(输出短路时反馈不消失)
4. 反馈的方式并联反馈:反馈量与原输入量在输入电路中以电
流形式相叠加。越大反馈效果越好。
反馈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串联反馈:反馈量与原输入量在输入电路中以电压
的形式相叠加。 越小反馈效果越好。
反馈信号反馈到非输入端)
5. 反馈极性瞬时极性法:
(1)假定某输入信号在某瞬时的极性为正(用+表示),并设信号
的频率在中频段。
(2)根据该极性,逐级推断出放大电路中各相关点的瞬时极性(升
高用 + 表示,降低用 - 表示)。
(3)确定反馈信号的极性。
(4)根据 与X f 的极性,确定净输入信号的大小。 减小为负反
馈; 增大为正反馈。
三. 反馈形式的描述方法
某反馈元件引入级间(本级)直流负反馈和交流电压(电流)串
联(并联)负反馈。
四.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1. 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
2.
3. 扩展频带
4. 减小非线性失真及抑制干扰和噪声
5. 改变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
*串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增加1倍
*并联负反馈使输入电阻减小1倍
*电压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减小1倍
*电流负反馈使输出电阻增加1倍
五. 自激振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 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
附加相移将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
2. 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
若表示为幅值和相位的条件则为:
第八章 信号的运算与处理
分析依据 “虚断”和“虚短”
一. 基本运算电路
1.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R2 1
2. 同相比例运算电路
R21
3. 反相求和运算电路
R4123
4. 同相求和运算电路
R12345
5. 加减运算电路
R12345
26 / 2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