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等式与方程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编号:0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等式与方程间的关系。对于等式和方程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并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等式与方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探究内容:教科书第1~2页。
探究过程:
1.阅读教科书第1页,并将例1和例2下面的式子填写完整。
2.在你写出的5道式子中,等式有哪些?将这些等式分分类。
3.你写出的等式中,方程有哪些?试着写在下面。
4.完成教科书第2页的“试一试”。
探究指导: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探究质疑: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用课前时间,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提问: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三、交流提升
1.交流例1。
⑴ 出示例1的天平图,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50+50=100)
⑵ 同桌交流:像这样的式子你还能说几个吗?
⑶ 全班交流:如果在这个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苹果,这时的天平会怎样?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如果在这个天平的右边加上一个苹果呢?
⑷ 交流小结:数量之间的关系就大小比较来说,主要有“大于”、“小于”和“等于”三种关系,可以分别用符号“>”、“<”、“=”连接。
2.交流例2。
⑴ 出示例2中的天平图,全班交流:怎样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⑵ 小组交流: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你是怎么分的?分的标准是什么?
⑶ 汇报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分类方法。
⑷ 小组讨论:如果将这里面的等式再分一分,该怎么分?你是怎么想的?分开后的每一类各有什么特征?
⑸ 交流小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⑹ 自己写一个方程和同桌交流。
3.交流“试一试”。
⑴ 全班交流:你列的方程是什么?(教师板书出学生列出的不同方程。)
⑵ 讨论并交流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方程。
①“x+x=500”与“2x=500”哪个方程更简洁?
② “12+x=20”与“20-x=12”哪个是顺着题意表示的?
四、巩固拓展
1.“练一练”第1题。
⑴ 学生独立判断。
⑵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区分等式和方程的?
2.“练一练”第3题。
⑴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⑵ 学生订正。
3.练习一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4.练习一第2题。
⑴ 全班交流:各图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
⑵ 学生独立列方程。
⑶ 全班交流并订正。
五、总结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等式与方程
X+50=150 2x=100 方程
等式
50+50=100
教学后记:
等式的性质(一)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编号:0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探究内容:教科书第3~4页。
探究过程:
1. 阅读教科书第3页。将各天平图下面的式子填写完整。
2. 观察你写出的每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3. 利用你发现的规律,在下面的○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
4. 阅读教科书第4页的例4,并完成“试一试”。
在解答方程“x-30=80”时,你是怎么想的?
探究指导: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探究质疑: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三、交流提升
1.交流例3.
⑴ 出示第一组的两个天平图,全班交流:右边的天平和左边的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用式子表示这两个天平图的状况?
(板书:20=20 20+10=20+10)
⑵ 出示第二组天平图,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表示这组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板书:x=50 x+20=50+20)
小组讨论:观察这两组图及黑板上的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小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⑶ 同时出示第三组天平图和第四组天平图。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表示这两组图中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的?(板书: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
小组讨论:观察这两组天平图及相应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⑷ 引导学生观察四组天平图及相应的等式,小组讨论: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你们刚才的发现吗?
全班交流小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
2.交流例4.
⑴ 出示例4中的天平图,全班交流:根据天平两边的状况,你能列出什么方程?(板书:x+10=50)
⑵ 小组讨论:方程中x的值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⑶ 全班交流:如果利用等式的性质求x的值,等式的两边要怎么变化?
(师边示范解题过程,边讲解书写格式。)怎么知道x=40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⑷ 交流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时要注意:首先要写“解”字,每行的等号要对齐,不可连等,解方程后要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3.交流“试一试”。
⑴ 展示部分学生的解题过程,全班交流:解题格式是否正确。
⑵ 学生订正。
四、巩固拓展
1.“练一练”第1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注意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2. “练一练”第2题。
⑴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 全班交流:怎么检验?
⑶ 学生订正。
3.练习一第4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再全班交流。
4.练习一第5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订正。
5.练习一第6题。
⑴ 出示天平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⑵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五、总结延伸
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后记:
等式的性质及解方程练习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练习课 总课时编号:0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第7~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熟练应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理解解方程过程的简化书写,解方程时能自觉运用简化书写。
3.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地解含有加或减的简单方程。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不解答,说一说怎样做就可以使下列方程左边只剩下“x”。
X+1.5=3 6+X=23
X-1.5=3 X-6=23
学生口答后提问:你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2.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x―20=30 3.6+x=5.7
解:x―20○□=30○□ 解: 3.6+x○□=5.7○□
x=□ x=□
想一想:上面解方程的过程中,是怎么运用等式的性质的?
3.完成练习一第7题。
⑴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
⑵ 小组交流:这里解方程的过程与此前的解方程的过程比较,省略了什么?
⑶ 全班交流:解方程时,先要在脑子里想好方程两边应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什么数,因为左边加上或减去的数和原来的数抵消了,所以可以省略不写,但右边的过程要写完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⑴ 出示第8题的方程,像第7题那样,简化解方程的过程。
⑵ 学生独立练习。
⑶ 集体交流,学生订正。
二、提高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⑴ 课件逐题出示错题,全班交流:错在哪儿?
⑵ 学生独立订正后小组交流。
2.完成练习一第10题。
⑴ 学生独立练习。
⑵ 展示交流。
⑶ 学生订正。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1题。
⑴ 学生独立练习。
⑵ 展示交流:展示列出不同方程的同学作业,比较哪种方程更简洁,哪种方程是顺着题意列的。
⑶ 学生订正。
2.完成练习一第12题。
⑴ 学生独立思考,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⑵ 小组交流想法。
⑶ 全班交流:
① 题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② 要让等式左边只剩下一本练习本,等式两边怎么变化?
⑷ 交流小结:可以从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3枝铅笔的钱数。
板书:1本练习本的钱数+3枝铅笔的钱数=7枝铅笔的钱数,
1本练习本的钱数 =4枝铅笔的价钱。
四、总结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及解方程练习
教学后记:
等式的性质(二)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编号:0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页例5、例6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学生会用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仍是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运用等式的性质正确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探究内容:教科书第7~8页。
探究过程:
1. 阅读教科书第7页,将例5下面的式子填写完整。
2. 观察你写出的两组等式,你发现什么?
3. 自己写一个等式,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在等
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呢?能同时除以“0”吗?
探究指导:等式还具有什么性质?
探究练习:完成教科书第8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探究质疑:阅读教科书第7~8页,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三、交流提升
1.交流例5。
⑴ 出示例5中的天平图,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用式子表示各图中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
⑵ 小组讨论:观察这些天平及下面相应的等式,你认为等式可能具有什么性质?
⑶ 全班交流: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任意一个相同的数都可以吗?等式还
具有什么性质呢?
⑷ 自己任写一个等式,验证等式的性质是否适用。
⑸ 全班交流小结:我们一共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一个适用与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等式,一个适用于只含有乘法或除法的等式,要注意区分。
2.学习例6。
⑴ 出示例6,全班交流:题中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x×40=960)
⑵ 学生尝试解这个方程。
⑶ 小组讨论:解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怎么检验?
⑷ 全班交流: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3.交流“试一试”。
⑴ 出示“试一试”,同桌交流:要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两边该怎么办?
⑵ 展示学生课前的探究方案,注意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⑶ 学生订正。
4.交流“练一练”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口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5.交流“练一练”第2题。
⑴ 媒体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⑵ 学生订正。
四、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⑴ 小组讨论:你打算怎样解每一个方程?
⑵ 学生独立练习。
⑶ 交流展示。
⑷ 学生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⑴ 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⑵ 全班交流:这里的解方程过程,省略了什么?和例6的解方程过程相比,哪种更简洁?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⑴ 出示题目,提出要求:你能用简洁的过程解这些方程吗?
⑵ 学生独立练习。
⑶ 展示交流。
⑷ 学生订正。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⑴ 课件出示第4题的线段图和平行四边形,全班交流:你从图中能得出什么方程?
(师逐一板书:x+x+x=30, 3x=30; 18×x=450, 540÷x=18)
⑵ 小组交流:左图的两个方程,哪个更简洁?右图的两个方程,哪个是顺着题意列的?
⑶ 学生独立解答方程。
⑷ 全班交流后订正。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二)
40x=960
解:40x÷40=960÷40 → 利用等式的性质
x=24 (两边同时除以40)
教学后记: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编号:0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例7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5~7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方程思想,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验用新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探究内容:教科书第8~9页。
探究过程:
1.右面是某次跳高
比赛的领奖仪式,从小刚的话中,你能得出什么数量关系式?试写出来。
2. 如果将小军的跳高成绩设为x米,根据自己写出的关系式,列出方程
并解答。
3. 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例7,比较自己的想法和书上的是不是一样。
探究练习:完成教科书第9页的“试一试”。
探究质疑:通过自主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三、交流提升
1.交流例7.
⑴ 出示例7情境图,全班交流:你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小军的跳高成绩和谁的跳高成绩有关?
⑵ 小组交流:从小刚的话中,你能得出什么数量关系?
(板书:小军的跳高成绩-小刚的跳高成绩=0.06米)
⑶ 全班交流:如果将小军的跳高成绩设为x,对照数量关系式,可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x-1.39=0.06)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这题的数量关系式还可以怎么写?相应的方程是什么?你更喜欢哪种解法?
⑷ 交流小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① 根据关系句找到等量关系,并写出数量关系式。② 写设句,将关系式中未知量设为x。③列方程解答。④ 自觉检验。)
2.交流“试一试”。
⑴ 课件出示“试一试”的题目。
⑵ 小组交流:从题目中你得出怎样的等量关系?你是怎么解答的?
⑶ 全班交流:展示部分学生的解题过程,比较不同的解法,总结解题的步骤。
⑷ 学生订正。
四、巩固拓展
1.完成“练一练”。
⑴ 出示“练一练”第1题的情境图,全班交流:你从图中得出怎样的等量关系?哪个量不知道?
⑵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⑶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肯定不同的解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⑴ 出示情境图,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能得出怎样的等量关系?
⑵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⑶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解法,比较哪种方程更简洁?
3.完成练习二第5题。
⑴ 全班交流:
① 电子秤上显示的质量是多少?你从图中得出什么数量关系?
② 电视机的原价和现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 每盒的枝数和总枝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 红彩带与绿彩带之间是什么关系?
⑵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答。
⑶ 全班交流:展示部分学生的方程及解方程过程,评议不同的解法。
4.完成练习二第6题。
⑴ 学生独立解答。
⑵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列方程时的思考过程。
⑶ 学生订正。
5.完成练习二第7题。
⑴ 学生独立解答。
⑵ 全班交流: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解方程依据是什么?
归纳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主要有哪些步骤?
五、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军的跳高成绩-小刚的跳高成绩=0.06米
解:设小军的跳高成绩为x米。
x-1.39=0.06 ① 找等量关系。
x=0.06+1.39 ② 写设句。
x=1.45 ③ 列方程并解答。
答:小军的跳高成绩是1.45米。
教学后记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练习课 总课时编号:0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练习二第8~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
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题目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8题。
⑴ 课件出示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⑵ 全班交流:你填写时是怎么想的?(先把x 的值代入“○”左边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后,再与“○”右边的数比较大小。)
⑶ 学生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9题。
⑴ 课件出示题目,全班交流: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你能找到吗?
(板书:一万平方米森林一年蒸发的的水×6=4.8万吨)
⑵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时指名板演)
⑶ 全班交流讲评。
⑷ 学生订正。
二、提高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0题。
⑴ 课件出示题目,小组交流:题目中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⑵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并检验。
⑶ 全班交流:
题目中的未知量是什么?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解方程时利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⑷ 学生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11题。
⑴ 课件出示题目,全班交流: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分别是什么?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2002年造林面积+135=2003年造林面积)
⑵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⑶ 全班交流:展示部分学生的解题过程,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⑷ 学生订正。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2题。
⑴ 课件出示题目,全班交流:你能从题中找到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① 小瓶容量×3=大瓶容量
② 大瓶的单价-3.2=小瓶的单价
⑵ 小组交流: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⑶ 学生列方程解答。
⑷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问题及不同的解法。
⑸ 学生订正。
2.王老师有45本科技书和一些故事书,科技书的本数比故事书的本数的3倍还少15本。王叔叔有故事书多少本?
⑴ 全班交流:题中有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板书:故事书的本数×3-15=科技书的本数)
⑵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⑶ 全班交流讲评:这题的方程与前面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需要几次才能让方程左边只剩下x?
板书:3x-15=45
3x=45+15
3x=60
x=60÷3
x=20
⑷ 学生订正。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小瓶容量×3=大瓶容量 大瓶的单价-3.2=小瓶的单价
↓ ↓ ↓ ↓
X ×3 =1.5 x -3.2 = 1.8
教学后记:
整理与练习⑴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复习课 总课时编号:0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
2.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1.全班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⑴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⑵ 等式的性质:①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②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⑶ 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小组交流:
⑴ 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⑵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题。
⑴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⑵ 全班交流: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⑶ 学生订正。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2题。
⑴ 学生独立。
⑵ 全班交流:你连线时是怎么想的? (可以解左边的方程求出 x的值,也可以把未知数x 的值代入方程,看两边是否相等,再连线。)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题。
⑴ 小组交流:你从各图中得出什么数量关系?
⑵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⑶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说一说每种解法分别运用了什么等量关系式?可以怎样检验?
⑷ 学生订正。
4.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
⑴ 全班交流:你从表格中知道哪些信息?表中三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⑵ 学生列方程解答。
⑶ 全班交流讲评:
① 水的单价是多少?你列方程时是怎么想的?
② 钢笔的数量是多少?你列方程时怎么想的?解方程时是怎么想的?
⑷ 学生订正。
三、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一)
数量关系式 → 列方程
等式的性质 → 解方程
教学后记:
整理与练习(2)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复习课 总课时编号:0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练习与应用”第5~7题和“探索与实践”的第8、9题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自觉地选择方程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⑴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⑵ 小组交流:你列方程时是怎么想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有哪几步?
⑶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⑷ 学生订正。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题。
⑴ 学生独立解答。
⑵ 小组交流: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⑶ 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⑷ 学生订正。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
⑴ 出示题目,全班交流: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每千瓦时电的价格(0.52)×用电的数量=23.4
⑵ 学生列方程解答。
⑶ 全班交流后订正。
二、探索与实践
1.完成“探索与实践”第8题。
⑴ 全班交流:“a、b、c表示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
⑵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
⑶ 小组交流: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与中间的一个自然数有什么关系?可用什么数量关系式表示?
⑷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如果3个自然数的和是99,中间的数是x,你能列方程求x的值吗?其余的两个数分别是几?算出结果后自主进行检验。
②如果5个连续奇数的和是55,中间的数是n,你能列方程求n的值吗?
让学生分别写出5个连续的奇数,计算出它们的和,再比较和与中间一个数,并交流自己的发现。找到规律后,各自列方程求 n 的值。
③如果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中间的数是m,你能列方程求m的吗?试试看。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9题。
⑴ 出示天平图,全班交流: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水果的质量关系吗?
⑵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得出一个梨和几个苹果的质量相等的?一个梨与几个猕猴桃的质量相等呢?
⑶ 全班交流:
① 从第一个天平两边盘子中分别拿掉2个苹果,可以得到:
1个梨子的质量=3个苹果的质量。
② 从第二个天平可以得到:3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③ 可以用“=”连接。
1个梨子的质量=3个苹果的质量=6个桃的质量
1个梨子的质量=6个桃的质量
三、评价与反思
1.小组交流:对照评价与反思的各项指标,说说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
2.全班交流:你认为自己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以得几颗星?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四、自主阅读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14页的“你知道吗?”
2.组内交流:在阅读后,你对方程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后记:
用数对确定位置(一)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编号:0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
定位置。
教学难点:
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洁与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探究内容:教科书第15页。
探究过程:
1.观察课本第15页例1图,你是怎么确定小军的位置的?记下来: 。
2.把自己的想法和例题的做法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法?
3.生活中列和行指的什么吗?先想一想,再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探究指导: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探究练习:完成第15页的“练一练”。
探究质疑: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应学会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三、交流提升
1.交流例1。
⑴ 课件出示例1的座位图,全班交流:从座位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小军坐在哪儿?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
⑵ 小组交流:行和列是怎么定的?第几行是怎么确定的?第几列又是怎么确定的?小军坐在第几列、第几行?你是怎么知道的?
⑶ 全班交流:
① 课件出示座位的抽象图,学生在大屏幕上指一指什么是列,什么是行,怎么确定第几行和第几列。(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② 怎么用数对表示小军的位置?(4,3)这儿的4和3分别表示什么?
③ 用数对表示位置时,怎么写?(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2.交流“练一练”。
⑴ 同桌交流:在书上第15页的圆圈图中,在第2列第4行的圈上打“√”,并用数对标示。
⑵ 同桌交流:在圆圈图中找到(6,5)所表示的位置,这个位置表示第 列第 行。
⑶ 全班交流:媒体展示学生的书本填写,说一说填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⑴ 小组交流:我们班级的座位有几列、几行?你的位置用数对怎么表示?
⑵ 全班交流:要站在讲台的位置(教师的方向),确定行和列、确定第几列和第几行。随机点一些同学,大家用数对表示这些同学的位置,教师随机报一些数对,大家找出这个位置上是谁。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⑴ 课件出示瓷砖图,小组讨论:四块装饰瓷砖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
⑵ 学生在书上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砖的位置。
⑶ 全班交流:同一行、同一列瓷砖的数对有什么相同点?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⑴ 课件出示会议室地面瓷砖图,学生在书上用数对标明每一块花色瓷砖的位置。
⑵ 展示交流:指名口答,课件同步出示结果。
⑶ 全班交流:观察这些瓷砖所在的列与行,你发现什么规律?(花色瓷砖都在奇数列;第4行有3块、往下或往上每行都依次少一块;第7列有3块,往左或往右都依次少1块;地砖排列的图案是对称的。)
⑷ 游戏练习:(根据数对找瓷砖)
① 教师随机报出一些数对,学生在大屏幕上找出相应的瓷砖。
② 同位协作:一人报数对,一人找出相应的瓷砖。
五、总结延伸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一)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 4 , 3 )
↓ ↓
第4列 第3行
教学后记
用数对确定位置(二)
上课时间: 月 日 课型:新授课 总课时编号: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和根据已知的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点的位置。
2.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之间联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数对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主探究方案:
探究内容:教科书第16页。
探究过程:
阅读教科书第16例题2。在方格图上,列与行的数序都是从0开始,0既表示列数的起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请你分别用数对表示出儿童乐园、水池……的位置。
书报亭( , ); 水池( , ); 儿童乐园( , ); 假山( , )
盆景园( , ); 大门( , ); 草 坪( , ); 饭店( , )。
探究练习:完成第16页的“练一练”第1题。
探究质疑: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应学会什么?有哪些疑问?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三、交流提升
1.交流例2。
⑴ 课件出示例2场景图(不标行和列),全班交流:要想确定各景点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它在第几列和第几行,你会给这幅图标上行和列的数字吗?(先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指一指,再出示正确的标法。)
⑵ 小组讨论:这儿行和列的标法和例1中行和列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⑶ 全班交流:
① 把以前的第几列、第几行分别抽象成竖线和横线,使整张图变成了方格图,图中的景物也抽象成了点,画在横线和竖线的交点处。
② 为了表示行与列,画出了纵轴和横轴,并把表示第几行、第几列的数字分别标在纵轴与横轴上。
③ 在图的左下角增加了一个数字0,表示行与列的数序都从0开始,0既是列数的起点,也是行数的起点。
⑷ 小组交流:现在,你能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吗?你是怎么想的?任选你想去的一个景点,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
⑸ 全班交流:如果想去的景点是在(,6),可能是哪里?
2.交流“练一练”第1题。
⑴ 展台展示学生在书上的完成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