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信阳冬小麦生产农业气象服务手册.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9689834 上传时间:2025-04-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阳冬小麦生产农业气象服务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信阳冬小麦生产农业气象服务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概       述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经113º45ˊ-115º55ˊ,北纬30º23ˊ-32º27ˊ,东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扼控江淮,屏蔽中原,素有鄂豫皖“三省通衢”之称,是东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全市东西长205公里,南北宽142公里,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8.0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3 %;粮食播种面积 805.2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6 %;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 297.0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 %,冬小麦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25%左右,是我市第二大粮食作物。信阳市下辖八县二区,总人口760万。 信阳地跨淮河,地形以浅山丘陵和沿淮平原为主,处在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性,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降水丰沛,雨热同步。年均日照时数19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长,平均220-230天;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能满足多种植物哺育和生长的需要,因而农副产品丰富。水稻、小麦、茶叶在我市种植广泛。重要灾害性天气有:洪涝、干旱、暴雨、暴雪、大风、冰雹、雷电、低温冻害、连阴雨、高温热害等,每年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 冬小麦种植多以半冬性为主。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种,次年5月中、下旬收获,其生育期为215天左右,冬小麦正常生长所需≥0℃活动积温2100-2300℃,而信阳市历年冬小麦生育期间≥0℃活动积温平均为2128.5℃,基本满足了冬小麦生长发育对热量的需求。 年降水量在900-1300MM之间,水资源相对丰富,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重要集中在4-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而冬小麦生长发育期间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0%-40%,基本可以满足冬小麦对水分的的生理需求,但假如降水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将会出现阶段性旱性。 冬小麦生育期间的日照时数为950小时左右,占全年日照时数近50%,满足了冬小麦的生理需求。   一、小麦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 (一)播种-出苗期 1.适宜气象条件 (1)适宜播种的温度指标为日平均气温15-20℃。河南省自北向南日平均气温≥15℃终日,平均在9月下旬到10月上中旬之间。其中黄河以北和郑州西部,洛阳东部地区日平均气温≥15℃的终日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之间,其它地区则在10月中旬。 (2)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2℃,最适为15-20℃,最高为35-40℃。一般种子萌动至出苗需110-120℃积温,播种后7天左右出苗较为适宜。 (3)小麦根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6-20℃,生长速度最快;最低温度为2℃。 (4)播种时规定土壤相对湿度为65-80%。在适宜的土壤水分下,小麦不仅出苗快、出苗齐,并且能促进冬前分蘖。 (5)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氧气。耕作过的麦田,通常土壤中的氧气可以满足种子萌发出苗的需要。 2.不利气象条件 (1)低于3℃播种,一般年前不能出苗。日平均气温低于10℃播种,冬前积温<350℃,一般无冬前分蘖;日平均气温高于20℃播种常使低位蘖缺失,并引起穗发育,不利于安全越冬。温度超过30℃根系生长受到克制。 (2)土壤相对湿度>85%,地表板结或土壤湿度过大时,往往因缺少氧气而影响种子萌发,甚至霉烂;即使勉强萌发,长势也很弱;土壤相对湿度<60%,土壤水分局限性, 不利于小麦出苗, 即使勉强出苗根易早衰。 3. 田间管理 (1)播前准备 ①精细整地。为保证种子萌发时有充足的氧气,麦播前整地要达成深、净、细、实、平的标准。秋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耕、耙地保墒。 ②每年9月底、10月初根据年、季气候预测结果,决定是否选用耐旱品种。灌溉条件好的地区或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则可选用水肥需求量大的高产小麦品种。 ③土地翻耕前假如土壤相对湿度<80%,且未来一段时间无明显降水,有条件的地区就应灌溉底墒水,使10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达成85%以上。充足底墒使100cm深土层有效蓄水达成约200mm以上,可满足冬小麦全生育期约45-53%的耗水需求。 ④每年9月份玉米收获后进行秸秆粉碎还田。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型农机具大量进入农村市场,秸秆粉碎机等农机具已经使用较多。运用秸秆粉碎机可直接将玉米秸秆粉碎成1-10cm的小段进行还田。 ⑤增肥土壤,以肥调水。具体措施是:第一,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性能;第二是增施磷肥,达成以磷促水,以根调水的目的。同时由于粉碎还田的秸秆在腐烂过程中需要耗氮,所以需要增施氮肥。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施肥前进行土壤肥力测定,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不同品种、不同产量水平对肥力的规定,进行配方施肥。 ⑥深耕打破犁底层,可减少地温,减小土壤容重,增长降水渗透深度和土壤蓄墒,同时达成秸秆翻压还田的目的。可运用大型农机具对农田进行深耕,耕作深度应大于30cm。 ⑦播前种子解决:播种前进行拌种,可提高出苗率,防虫防病。拌种应在播种前一天进行,可选用市场上销售的包衣制剂或拌种剂。 (2)播种-出苗期管理 播种-出苗期管理的主攻目的是:在全苗匀苗的基础上,促根、促弱控旺,哺育壮苗,协调幼苗生长和养分储备的关系,保证麦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增穗增粒打好基础。重要措施: ①及时破除地面板结。 播种后遇雨或浇蒙头水后,要及时采用松土通气措施破除板结,以利出苗。 ②及早查苗补种,疏苗移栽,保证苗全苗匀。 小麦出苗后常发现缺苗断垄现象,若发现得早,可用种子催芽补种。 (二)三叶-分蘖期 我省大部冬麦区在正常播期条件下,出苗后15-20天开始分蘖,并随主茎叶片的增长而增长,不久进入冬前分蘖高峰期。越冬前≥0℃积温500-600℃,有利形成壮苗;冬前积温<350℃,一般无冬前分蘖。 1.适宜气象条件 (1)日照充足能促进新器官的形成,分蘖增多。 (2)出苗至分蘖出现需要220-240℃积温,日平均气温6-13℃,利于分蘖,出蘖平稳、粗壮。分蘖生长最快的温度是13-18℃;一般在适宜分蘖期内, 每70℃积温可产生一个分蘖。 (3)适宜分蘖的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 2.不利气象条件 (1)日平均气温<6℃,分蘖受克制,<3℃不会发生分蘖;日平均气温>18℃分蘖快,易引起徒长。 (2)土壤相对湿度<55%,会克制分蘖的产生;土壤相对湿度>90%,则因土壤缺氧,也经常导致黄苗,分蘖迟迟不能生长。 3.田间管理 (1)对由于土壤肥力基础好、基肥施用量大、墒情充足、播期偏早等形成过旺麦田,可连续深锄断根,控制旺苗;播量偏大形成的徒长苗,冬前要及早疏苗、间苗,疏苗后出现脱肥的麦田应酌情追肥浇水,促其健壮生长;由于播量大而导致群体过大、根系发育不良的麦田,一般不宜深中耕,发现有旺长现象,可采用弹压措施,以控制主茎和大蘖徒长,控旺转壮。 (2)对因基肥局限性、土壤干旱或过湿而形成的弱苗,要抓住冬前温度较高、有助于分蘖扎根的时机,优先管理。当进入分蘖以后,先追肥后浇水,及时中耕松土,对促根增蘖、由弱转壮有明显作用;晚播弱苗重要是积温不够,不应急于追肥浇水,以免减少地温,影响发苗,可浅锄松土,增温保墒;对稻茬麦的弱苗,加强中耕松土,促苗早发;对整地质量差、地虚、坷垃多、墒情局限性的晚播弱苗,冬季可进行弹压,压后浅锄,以提墒保墒。 (3)对已分蘖仍有缺苗的麦田,可从分蘖后到封冻前进行移苗补栽。 (4)土壤湿度>90%,应开沟排水,争取分蘖早生快发。 (三)越冬期 冬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分蘖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1月份平均气温徘徊在0℃左右的麦区,冬季仍有少量分蘖增长。 1.适宜气象条件 (1)温度条件:日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22 - -24℃。 (2)水分条件:土壤相对湿度>50%。 2.不利气象条件 (1)冬季严寒或温度降幅过大易发生冻害。 (2)越冬期间气候严寒,若土壤相对湿度<50%,土壤悬虚,也许发生死蘖现象。 3.田间管理 (1)适时冬灌,安全越冬,做到春旱早防。冬灌可缓和冬季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死苗,并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冬灌要根据温度、土壤墒情、苗情、降水等因素适时适量进行,以保证冬灌质量。 (2)及时防治苗期病虫害。清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病媒和灰飞虱、蚜虫等害虫的传播媒介。 (四)返青-拔节 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2-3℃时,小麦开始返青并恢复生长。返青后,当气温回升至10℃以上时,新的分蘖又会大量发生。 1.适宜气象条件 (1)返青期适宜温度为日平均气温3-7℃。 (2)光照充足。 (3)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 2.不利气象条件 (1)干旱:小麦返青后需水量增长,春季降水少,极易出现麦田干旱,土壤相对湿度低于55%时,将影响单株有效穗数和穗部性状发育。 (2)早春冷空气活动频繁,温度起伏大,易导致低温冻害。 3.田间管理 (1)中耕。开春后要及时中耕,特别是浇过水的麦田,在返青期至拔节前都要及时进行中耕划锄,以破除板结,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发育和分蘖生长,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 (2)因苗制宜,浇水追肥。一类麦田起身期喷施壮丰胺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到小麦拔节中后期再追肥浇水;二类苗应在起身中期之后再追肥浇水,假如返青期已经进行了追肥浇水,可等到小麦拔节期再结合浇水,同时每亩追施尿素8~10kg;三类苗应以促为主,分两次追肥。第一次在返青期5cm地温稳定在5℃时开始追肥浇水,每亩施用5-7kg尿素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以增长亩穗数。第二次在拔节中期施肥浇水,以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穗粒数,并为提高粒重打基础;对旺长苗一方面起身期喷施调节剂,控制株高,促根系下扎,防止生育后期倒伏。另一方面对无脱肥现象的旺苗麦田,应早春弹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到拔节期再结合浇水亩施尿素10~12kg。最后对于有脱肥症状的假旺苗,应在起身初期追肥浇水,如群体偏大,可在起身中期追肥浇水,防止旺苗转弱苗。 (3)防止倒伏。对于旺长麦田,在起身期每亩使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30-50g,加水50kg均匀喷雾;或深锄7-10cm断根控长;也可结合适当弹压控制旺长。 (4)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纹枯病、蚜虫、麦蜘蛛等。 (五)拔节-抽穗 1.适宜气象条件 (1)小麦拔节期适宜温度为12-14℃,孕穗期为15-17℃,抽穗开花期最适温度为18-20℃。 (2)拔节到孕穗期的需水量约100-120mm,占全生育期的1/3-1/4,50cm以上土层的土壤相对湿度要维持在60-80%。 (3)拔节期光照充足可使穗部发育健壮,小花数增多,提高小花成花百分率。 2.不利气象条件 (1)冬小麦拔节后日极端最低气温<0℃时易出现晚霜冻害。 (2)拔节期光照局限性、连阴雨天气易引起小花退化。 (3)土壤相对湿度<50%,小花大量退化,小穗结实率减少。 (4)连阴雨大于6天引起湿害,湿害发生时由于田间湿度大,经常随着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的蔓延。 3.田间管理 (1)施拔节肥:一般在群体叶色由绿转淡时施用。对叶片肥宽柔软、分蘖很多的旺苗,不宜追施氮肥,应采用控水控长措施;对叶较长而色青绿的壮苗,可施适量或少量氮肥;对叶色黄绿的弱苗,应适当多施氮肥,拔节前苗已发黄或叶尖枯萎的,可早施。矮秆、耐肥、抗倒的品种,可适量多施;高秆、不耐肥品种,要少施。一般以每亩10kg尿素为宜,超500kg的高产田以每亩12-15kg尿素为宜。施肥方法宜采用条施或穴施,深施覆土,趁雨或结合灌溉施肥。 (2)施孕穗肥:小麦孕穗期某些田块也许出现后期脱肥的情况,需要施肥。应在小麦旗叶露尖前后追施,每亩施用5-10kg硫铵或3-5kg尿素,趁雨撒施或兑成1-2%的尿素水溶液浇施。 (3)拔节末期,对于长势正常、返青期未管理的麦田,追施尿素7.5~10kg/亩,随即浇水。要普遍进行一次白粉病防治,用20%粉锈宁乳油150ml/亩或12.5%禾果利粉剂150g/亩,加水50kg,对准小麦基部喷雾。 (4)抽穗开花期耗水量较大,缺水会导致叶片暂时凋萎,光合强度下降,并消耗已经合成的物质。所以要适时浇水,保持土壤相对湿度在70-80%。 (5)防止“倒春寒”和晚霜冻害。假如气温下降到零下3℃以下,连续6~7小时,已经拔节的麦苗就会发生冻害。在寒流来临之前及时浇水,可防止冻害发生;春季冻害发生后,要在低温后2~3天及时观测幼穗受冻限度,发现茎蘖受冻死亡的麦田要及时追肥,促其恢复生长。茎蘖受冻死亡率在10%~30%的麦田,可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4~5kg;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30%的麦田,亩追施尿素8~12kg,以促进高位分蘖成穗,减少产量损失。 (六)开花-籽粒形成 一般小麦抽穗后3-5天开花、传粉、受精,全穗开花时间约连续3-5天,全田开花可达6-7天,开花高峰为上午9-11时和下午3-6时。 1. 适宜气象条件 (1)晴朗微风,空气相对湿度70-80%利于开花授粉。 (2)开花后10天光照充足,利于提高结实率。 (3)开花最适温度因品种熟性略有差异,具体见表1-1: 表1-1  小麦开花期最适气温(℃) 品种熟性 开花始期 开花普遍期 春性 15.2-19.7 14.9-19.8 半冬性 16.2-20.2 16.1-20.4 冬性 16.7-20.5 16.0-20.4  2.不利气象条件 (1)小麦开花期怕高温、干旱,小麦开花最低温度为9-11℃,最高30℃,高于30℃且土壤水分局限性或随着干热风时,影响授粉而减少结实率。 (2)开花期空气相对湿度<20%影响正常授粉,但湿度太大时,花粉粒易吸水膨胀破裂。 (3)连阴雨天气导致麦穗的缺粒率增长,对小麦籽粒形成影响很大。     (4)小麦开花后10~12天,籽粒的轮廓就已基本形成,在籽粒形成期间,如遇高温干旱、低湿阴雨、锈病等灾害,均会导致光合产物减少,养分运转积累受阻,影响籽粒形成,导致缺粒减产。 3.田间管理 本期田间管理主攻目的是减少小花不孕,提高结实率。引起小花不孕的因素除内部生理上的以外,尚有外部因素,如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干燥,土壤干旱,光照局限性,缺少养分,肥水施用不妥等,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 (1)对中低产麦田,由于地薄苗弱,于抽穗前供应充足的水分,并喷施叶面肥。 (2)肥水较高麦田,必须改善光照条件,不需浇水施肥,保持合理的群体结构,促使植株健壮。 (七)灌浆-乳熟 这一时期是小麦千粒重形成的关键时期。河南小麦灌浆连续时间约20天左右。 1.适宜气象条件 (1)灌浆最适温度为20-22℃。在23-25℃时,灌浆时间缩短5-8天;在平均气温15-16℃条件下,灌浆期延长。 (2)在灌浆末期往往会出现一个灌浆强度猛增的阶段,历时2-3天,称为灌浆强度小高峰。灌浆末期日均温度为20-24℃时,有助于小高峰的形成。 2.不利气象条件 (1)温度低于12℃时,光合强度减弱,影响灌浆。 (2)灌浆后期降水,特别是高温之后的降水过程,或日降水量超过10mm时,雨后青枯常导致籽粒灌浆停止,灌浆强度小高峰就难于出现。 (3)此期易出现干热风、大风与冰雹灾害。干热风将引起小麦灌浆期缩短,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易导致小麦倒伏或机械损伤。 3.田间管理 (1)及时浇好灌浆水,灌溉适宜期和灌水量,视土壤质地、墒情和苗情而异。对于土质肥沃、底墒较好的麦田,在成熟前20天左右可提早停水,不浇麦黄水,后期多雨的豫南地区应适当控制灌水次数和水量。对保墒性差的土壤,特别是高岗沙地,应根据土壤墒情适当增长灌水次数,以满足灌浆需要。后期如需浇水,一定根据天气预报,掌握风雨前不浇、有风雨停浇的原则,科学运筹肥水,防止倒伏。 (2)可以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其他生长调节剂等多种措施,以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小麦根系活力、防止早衰、减少干热风等。叶面喷肥一般在孕穗至灌浆前中期进行,可用2%左右的尿素溶液(每亩用1kg尿素兑水50kg),或每亩用200g磷酸二氢钾兑水50kg进行叶面喷洒,也可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根外追肥,但应注意随配随用。 (3)此期重要病虫害有麦蚜虫、条锈病、杆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等。  (八)乳熟-成熟 我省小麦从乳熟至成熟,干物质积累量不多,籽粒含水量下降到20%左右。 1.适宜气象条件 乳熟和成熟期最适气温见表1-2: 表1-2  冬小麦乳熟和成熟期最适气温 品种熟性 乳熟 成熟 春性 15.2-20.2 18.7-23.2 半冬性 19.7-23.3 21.6-26.0 冬性 19.3-23.3 21.9-25.6  抽穗-成熟的适宜土壤湿度指标见表1-3: 表1-3  小麦抽穗到成熟的适宜土壤湿度指标(%) 墒情等级 褐土 潮土 砂姜黑土 黄褐土 风沙土  0-30cm 0-30cm 0-30cm 0-30cm 0-30cm 重旱 ≤8 ≤8 ≤11 ≤9 ≤8 轻旱 9-14 9-14 12-17 10-14 9-12 适宜 15-21 15-19 18-21 15-20 13-19 偏湿 ≥22 ≥20 ≥22 ≥21 ≥20  冬小麦收割期适宜气象指标:晴好天气,无连阴雨;无大风,风力≤3级。 2.不利气象条件 小麦灌浆-成熟前的不利气象指标:连阴雨天气>5天;日平均气温<20℃;日最高气温>32℃;干热风;降水量>30mm。 冬小麦收割期不利气象指标:连阴雨>3天;风力≥5级。 3.田间管理 适时收获  小麦籽粒成熟涉及蜡熟期和完熟期。蜡熟期除茎杆上部节仍保持绿色外,其它各部节均变黄,穗下节间呈金黄色,籽粒背面绿色消失,胚乳变成蜡质状,籽粒可用指甲切断,蜡熟末期是最适宜的收获时期,此时小麦的千粒重最高,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也最优。完熟期籽粒加快脱水,体积缩小,胚乳已变硬,不能被指甲切断,茎叶所有变黄,穗也变黄,芒炸开,此期收获,易导致断穗落粒,导致损失。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的适宜时期应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后的麦秸应粉碎还田,以培肥地力。 表1-4  全省分区冬小麦平均发育日期   播种 出苗 分蘖 越冬 返青 拔节 抽穗 乳熟 成熟 豫北 10月9日 10月17日 11月12日 12月15日 2月16日 3月30日 4月24日 5月18日 6月5日 豫西 10月12日 10月20日 11月15日 12月6日 2月21日 4月3日 4月24日 5月23日 6月7日 豫中 10月13日 10月20日 11月16日 12月27日 2月15日 3月23日 4月15日 5月17日 5月30日 豫东 10月12日 10月21日 11月14日 12月19 2月15日 3月21日 4月22日 5月16日 6月3日 豫南 10月21日 11月1日 12月7日 1月3日 2月20日 3月22日 4月18日 5月15日 5月28日 二、冬小麦重要农业气象灾害 (一)干旱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导致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从而使作物种子无法萌发出苗,或者使作物体内水分亏缺,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产量下降甚至绝收的气候现象。冬小麦生育期的各个时期都有也许发生干旱。 1.秋旱 9-11月份为冬小麦播种、出苗、分蘖期,以旬降水量≥30mm或日降水量≥20mm为透墒,否则为干旱。 2.冬旱 小麦越冬期 (12-2月上旬)降水比常年显著偏少,也会发生干旱。 3.春旱 自2月中旬为后,小麦开始返青,并逐渐进入起身、拔节、孕穗期,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干燥、风大等使土壤蒸发加快,同时冬小麦返青后,生长加快,叶面积指数迅速增长,易发生春旱。 4.初夏旱 入夏后气温高,大气蒸发力强,小麦正处籽粒发育的关键时期,若碰到无雨天气或少雨天气,对小麦灌浆和籽粒增重有重大影响。 表1-5  土壤含水量适宜指标和干旱指标(相对湿度/%,深度0-50cm) 发育期 指标 砂土 壤土 粘土 播种∣出苗 适宜 60-85 63-88 67-90  轻旱 52.5-60 53-63 63-67  中旱 45-52.5 45-53 52-63  重旱 ≤45 ≤45 ≤52 出苗∣返青 适宜 55-85 58-88 63-90  轻旱 50-55 52.7-58 60.5-63  中旱 40-50 42-52.7 50.4-63.2  重旱 ≤40 ≤42 ≤50.4 返青∣抽穗 适宜 60-85 60.4-88 71-90  轻旱 50-60 55.4-60.4 63.2-71  中旱 40-50 43-55.4 50.4-63.2  重旱 ≤40 ≤43 ≤50.4 抽穗∣成熟 适宜 62-85 63.8-88 70.3-90  轻旱 45-62 53.5-63.8 61.3-70.3  中旱 40-45 43-53.5 47.3-61.3  重旱 ≤40 ≤43 ≤47.3 5.防御措施 (1)根据年型,选用适宜品种。每年9月底、10月初根据年、季气候预测结果,决定是否选用耐旱品种。灌溉条件好的地区或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则可选用水肥需求量大的高产小麦品种。 (2)灌足底墒水。土地翻耕前假如土壤相对湿度小于80%,且未来一段时间无明显降水,有条件的地区就应灌溉底墒水,使10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达成85%以上。充足底墒使100cm深土层有效蓄水达成约200mm以上,可满足冬小麦全生育期约45-53%的耗水需求。 (3)增肥土壤,以肥调水。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增施磷肥,达成以磷促水,以根调水的目的。 (4)深耕。深耕打破犁底层,可减少地温,减小土壤容重,增长降水渗透深度和土壤蓄墒。 (5)返青、拔节期进行有限灌溉。通过对土壤水分的实时监测和小麦生长状况的系统监测,综合考虑未来天气状况,运用土壤水分预报模型,根据有限灌溉指标(返青拔节期土壤相对湿度是否低于55%)进行灌溉决策。小麦常采用的节水灌溉方式有:喷灌、滴灌、间歇灌(又称波涌灌或涌灌)、长畦分段灌和小畦田灌溉等。 (6)拔节、灌浆期喷施防旱剂。常用的防旱剂有SA型保水剂、FA旱地龙、多功能防旱剂等。 (7)生长后期喷施防干热风制剂。目前防御干热风的简便有效途径是喷施磷酸二氢钾、草木灰水等制剂,可提高小麦抗旱或抗干热风的能力,促进小麦结实器官的发育,增强光合作用,减少叶片失水,加速灌浆进程。 (二)雨涝与湿害 1.秋涝 以月降水≥150 mm,月雨日≥15天或连续两个月降水量≥300mm,9-11月雨日≥30天为秋涝指标。 2.初夏涝 重要影响夏收夏种。 3.苗期湿害 由于播种期和幼苗生长期雨水过多、土壤湿度过大导致的。苗期湿害,叶尖黄化或淡褐色,根系伸长受阻,分蘖力弱,植株瘦小,往往成为僵苗。     小麦苗期相对较耐湿,排水后能不久恢复生长。 4.拔节—抽穗期湿害 拔节抽穗期湿害茎叶黄化或枯死,根系暗褐色出现污斑,茎秆细弱,成穗率低,穗小粒少。抽穗期小麦既需水又怕涝。尤以孕穗期对湿害最为敏感。拔节孕穗期对湿害敏感,不久出现萎蔫。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怕寸水”之说。 5.灌浆期湿害 灌浆期湿害旗叶提前枯死,根系早衰,严重时还会腐烂发黑,灌浆期短,粒重减少。 6.雨涝与湿害措施     麦田湿害的形成,主线因素是多雨导致土壤水分过多,产生“三水”(地面水、潜层水、地下水)的危害,特别是潜层水的危害更重,是出现湿害的直接因素。因此,除湿的中心是治水,促使土壤水气协调的作法都是防御小麦湿害的有效措施。 (1)搞好排水工程,实行沟渠配套,使内河水位能控制得住,田间水挡得住,田内水排得快,畅通无阻。 (2)在豫南易出现湿害的地区,要做到田内“三沟”配套,排除“三水”,整地播种阶段起好田内“三沟”(厢沟、边沟、腰沟),为了提高播种质量,保证全苗壮苗,一定要做到先起沟后播种。 (3)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和作物内部的品种布局,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和磷肥,中耕松土,生物措施改土培肥等办法,调节土壤墒情,促进根系发育。 (4)选用耐湿性较强的品种,增强小麦自身的抗湿性能,是防御湿害、病害的内因条件。 (5)适当喷施生长调节物质,以延缓衰老进程, 减轻湿害。 (三)冻害 1.发生条件及危害 冬小麦越冬期可以忍受一定强度的低温。一般冬季气温-10℃以上时小麦不会发生冻害死苗现象,但当气温进一步减少到麦苗不能忍受的限度时,部分麦苗就会受冻到致死。一般把小麦死亡10%称为开始死亡,50%左右为大量死亡;70%以上为毁灭死亡。强冬性品种一般为-16℃以下,中档抗寒品种为-13--16℃,弱冬性品种为-12℃以下。 表1-6  低温连续天数与冬小麦死亡率(%) 持 续 天 数 1 2 3 4 平均 低 温 强 度 -14.1--16.0 __ 1.0 13.2 43.3 19.2  -16.1--18.0 __ 46.7 56.1 84.3 62.2  -18.1--20.0 33.6 61.6 70.9 __ __ 平  均 __ 23.9 34.7 63.8  2.防御措施 小麦冻害是植株抗寒性下降后遇不利越冬条件胁迫的结果,单一措施的效果是有限的,必须从提高植株抗寒性和改善越冬环境条件两方面着手,提高播种质量哺育冬前壮苗、抓好越冬保苗和早春抢救补救。合理布局涉及品种、复种指数和种植制度的因地制宜。具体有以下措施: (1)选用抗寒丰产品种,是最省力和最节约的措施,但有一定难度。暖区和肥地对抗寒性可适当放低,高寒麦区和中低产地块仍应保证较强的抗寒性。 (2)适时播种,是哺育壮苗的关键措施。春性品种越冬期壮苗标准为:6叶1心,4 - 5个分蘖,半冬性品种7叶或7叶1心,7- 8个分蘖(涉及主茎)。 (3)适宜播深。播种过浅过深都不利于越冬,适宜深度应在3-5cm。 (4)适时浇好越冬水。当耕层土壤相对湿度低于50%时应适时浇好越冬水,以达成底墒充足上虚下实的良好越冬环境。浇好的标志是地面无积水。入冬晚或忽然封冻来不及浇越冬水的可在冬初晴暖时补墒。 (5)冬季压麦耱麦。干土层3cm以上或出现坷垃裂缝时可用树枝耙耱再用石滚压麦,可减轻风袭失墒和稳定地温。注意不要在地冻得最硬时压麦以免导致机械损伤,严冬期可在中午前后进行。 (6)早春对受冻麦苗的补救。冻害监测中需要及时了解的气象资料重要有:冬前积温、出苗初有无18℃以上连续高温、入冬有无剧烈降温及其降温幅度、冬季负积温、冬季降雪量、早春稳定通过0℃日期、有无倒春寒等。要根据冻害监测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措施: ①冬旱麦田:及早补墒或压麦提墒使分蘖节吸取水分恢复膨压。 ②受冻旺苗。尽早用铁丝耙子狠搂除去枯叶,可减轻冻枯叶鞘对心叶的束缚,减少死蘖。切不可仍当做旺苗控制水肥,贻误时机。 ③受冻弱苗。吸取能力差,过早浇水追肥事与愿违。必须浅松土提高地温,施优质有机肥和磷肥,等地温明显提高新根长出再浇水,追肥量应随植株长大逐渐增长。 (四)晚霜冻 1.发生条件及危害 是指正在生长的植物体温降到0℃以下引起的伤害。晚霜冻出现越晚受害越重,又以拔节后10-15天即雌雄蕊分化期抗寒能力最差。受冻后如忽然急剧升温,细胞来不及恢复受害更重。发生霜冻后叶片呈水浸状,日出后霜化叶片呈暗绿色,萎蔫下垂,受冻轻的可部分恢复,受冻重的经日晒干枯发白。受害部位集中在叶尖或叶面向上部,但强烈霜冻也可危害到基部茎节。幼穗受冻后有时外表看不出受害症状,抽穗后才发现穗干缩畸形缺粒,对产量影响很大。 表1-7  冬小麦拔节后的霜冻指标(℃) 拔节后天数 1-5 6-10 11-15 >16 轻霜冻 最低气温 1.5--2.5 0.5--1.5 0.5-0.5 1.5-0.5  叶面最低 -4.5--5.5 -3.5--4.0 -2.5--3.0 -3.0 重霜冻 最低气温 -2.5--3.5 -1.5--2.5 -0.5--1.5 0.5--0.5  叶面最低 -5.5--8.0 -4.0--6.0 -3.0--4.5 -4.0 2.防御措施     (1)霜冻前灌溉可稳定地温,提高土壤表面最低温度2℃以上。     (2)避免采用冬性弱的品种以防止过早拔节。     (3)对春季旺长的麦苗在返青起身期弹压以控制徒长。     (4)增施磷钾肥有提高抗寒性的作用。     (5)在最低温度出现前不久进行人工燃烧湿柴草熏烟或施放化学发烟剂形成烟幕,可提高近地气层温度和防止日出后升温过快。 (6)严重霜冻后尽管大量叶片枯萎,但大多数情况下还不是毁灭性灾害,不要急于毁种。即使主茎受害,基部分蘖还可以迅速萌生,及时浇水追肥仍可获得一定产量。 (五)干热风 1.发生条件及危害 冬小麦灌浆期,高温、低湿并伴有较大风速,是典型的干热风天气条件,对小麦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其具体指标为: 表1-8 小麦干热风指标 干热风 重 14时:气温≥32℃,相对湿度≤25%,风速≥3m/s  轻 14时:气温≥30℃,相对湿度≤30%,风速≥3m/s 干热风天气过程 重 连续出现2天以上重干热风,或3天以上轻干热风  轻 连续出现2天以上轻干热风,或1天轻1重干热风 干热风年型 重 一年中出现一次重干热风,或1轻1重过程,或2次以上 轻干热风过程  轻 一年中出现1-2次轻干热风过程。 连续高温,即使空气不干、风不大也会使灌浆期缩短。小麦外表上并无明显受害迹象,但粒重明显下降。高温逼熟的防御措施与干热风基本相同。 2.防御措施     (1)采用早熟品种,适时早播促苗早发,争取早抽穗躲过高温。     (2)采用抗逆品种,通常叶片小而厚直立紧凑的较为耐旱耐热。     (3)控制密度和拔节后氮肥用量,防止后期贪青。     (4)扬花和灌浆初期喷石油助长剂(稀释800-1000倍每亩75kg),起身到孕穗喷1-2次0.2-0.4%磷酸二氢钾溶液都可促进灌浆。 (5)灌浆中后期浇水,出现高温时适量喷灌效果更好。 (6)营造农田防护林可改善小气候,减轻林网内干热风的危害。 (六)青枯 1.发生条件及危害 青枯发生的气象条件:灌浆中期有一段较高温,然后有10mm以上降雨并随着较强降温,雨后不久出现30℃以上高温,小麦不适应这一急剧变化,叶片和茎秆脱水,青枯死亡,而后扩展到全株。发生时一方面穗下节由青绿变为青灰色,接着顶部小穗枯萎,炸芒,颖壳发灰白。籽粒瘦秕,粒重很低,出粉率也明显减少。降温幅度越大,雨量越大,雨后升温越猛,受害越重。 青枯是对小麦粒重影响最大的灾害,严重的可下降一、二成。一般发生在乳熟后期,即小麦成熟前10天左右,尤以成熟前5-7天为最严重,这时小麦的生命力已较衰弱,对外界不利条件的抵抗力差。到成熟前几天,虽然生命力更弱,但灌浆已基本完毕,发生青枯损失也不大。 表1-9  小麦青枯气象指标 青枯 指标 ①  成熟前10天左右,过程降水≥10 mm ②  降水前后3天内有一日以上最高气温≥30℃ 青 枯 等 级 轻 ①  青枯出现在正常成熟前10天或3天内 ②  降水前后温差小于10℃,日最高气温有1日>30℃  重 ③  青枯出现在正常成熟前5-7天 ④   降水前后温差大于10℃,有1日以上最高气温大于>30℃ 2.防御措施     (1)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灌浆后期,适时早播和春季管理促早发争取提早抽穗,有利躲过高温危害。     (2)采用早熟和后期灌浆快、抗青枯的品种。     (3)春寒年春追氮肥不能过晚,早春增施磷肥和控制氮肥总量。     (4)雨后出现高温时及时喷灌降温。     (5)喷洒乙烯利、黄腐酸铵、氯化钾等,促进养分转移。 (七)倒伏 1.发生条件及危害 易倒伏时期一是抽穗期,易兜水超重,茎秆也较软。二是乳熟末期,籽粒体积和鲜重达最大时,头最重。 浇水或下中雨后有五六级风即也许导致部分倒伏。雨强和风力越大,倒伏越重。倒伏后的小麦一般要减产1-4成,倒伏越早,损失越大。 2.防御措施 小麦发生倒伏后,对倒伏不太严重的麦田,植株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直立起来,使麦穗、茎、叶在空间排列达成合理分布。倒伏导致的土壤潮湿、田间密闭,给病虫害发生导致了有利条件。因此要以“防止为主,本防兼治”的原则。小麦倒伏后,光合作用差,抗干热风能力差,灌浆速度慢,应及时加强营养的补救措施。 (1)选用矮秆和茎秆韧性强的品种。 (2)提倡随土壤肥力提高适当减少播量,以分蘖成穗为主,增强抗倒能力。 (3)增施磷肥和早春松土,促进根系发育,增施钾肥可增强茎秆韧性。 (4)拔节前控制水肥防止中部叶片过大和基部节间过长。 (5)灌浆中后期灌水要避开风大天气,高产田可选择风小的后半夜到上午采用间歇喷灌的办法,即每喷30分钟停十多分钟使植株上的水分下落后再喷。 (八)雹灾   1.危害 雹灾发生时,常对所通过麦田导致毁灭性打击,轻者掉粒撕叶,重者折断打烂。 2.防御措施 (1)当冰雹云迅猛发展之时进行人工消雹作业,有也许使该冰雹云不降雹而降雨。 (2)发生冰雹灾害后要对灾情及时评估,根据受害限度决定采用立即改种或是加强管理争取较好收成。 三、小麦重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条锈病 1.发生条件及危害 豫东南为条锈病常发区,其余地区为偶发区,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 盛发期:4月-5月上旬,即小麦拔节、抽穗、灌浆期。 发生的气象条件:我省条锈病一般不能越冬,病源重要来自于外地。假如冬季气温偏高(或者早春气温回升快),土壤墒情好(或冬季积雪时间长),次年3-5月份降雨多(特别是3月份),病害将中度以上流行。 2.防治措施 防治条锈病一般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g,或25%丙环唑乳油30-35g,或30%戊唑醇(得惠)悬浮剂10-15ml、志信星25-32g,兑水50kg喷洒,间隔7-10天喷药一次。 施药方法:由于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重要着生在小麦叶片的背面,故喷药时应以叶片背面为主,为提高药液在叶面的粘着力,可在配药液时加少量洗衣粉,与药液充足搅匀后喷雾。 (二)白粉病 1.发生条件及危害 我省为白粉病重灾区,受害麦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20-30%,个别地块甚至50%以上。     盛发期:4月-5月上旬,即小麦拔节、抽穗、灌浆期。 发生的气象条件: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始发期就较早,0-25℃均可发生,15-20℃为最适温度,10℃以下最缓慢,25℃以上病情发展受到克制; 4-6℃时潜育期为15-20天,8-11℃为8-13天,14-17℃为5-7天,19-25℃为4-5天。 温度和降水对病害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干旱少雨利于克制病害发生;空气湿度大易导致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在一定范围内,随空气相对湿度增长病害会逐渐加重,但湿度过大降水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传播。 2.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3)药物防治。药物防治重要是在秋苗发病重的地块采用药剂拌种,或者在春秋季,田间发病率3-5%时(成株期调查以旗叶到旗叶下2叶计算发病率),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20-30ml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g,兑水50-60kg喷雾,或兑水10-15kg低容量喷雾。也可用25%“病虫灵”乳油每亩50ml,加水50kg喷雾。 (三)纹枯病 1.发生条件及危害 纹枯病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一般使小麦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50%;个别地块甚至绝收。黄淮平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盛发期:3月-4月上旬,即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期。 发生的气象条件:冬前高温多雨有助于发病,春季气温已基本满足纹枯病发生条件,湿度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