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易错点14--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解析版).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9583022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错点14--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易错点14--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 易错点14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远去的白马(节选) 朱秀海 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的成立缘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是警卫兼驭手刘有才的坐骑。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走着走着停下来,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是要回来的。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 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司令员放心!刘有才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 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老战士?”说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曳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刘有才一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一般的小船。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道映亮的河面上。 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先是到延安,后又去了太行山东麓建立新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刘有才和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刘有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成了保卫我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 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这帮人马渡滹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他一直都在想象见面时的情景:他突然带着一个像模像样的骑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将部队交给首长,首长肯定会大吃一惊,然后就会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 他想那时候自己站在首长面前,会像个孩子一样咧开嘴大笑起来。大白马老了,他已经为聂司令另准备了一匹同样毛色的三岁口的追风快马,通体雪白,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混种,骨骼高大,身段优美,跑起来四条腿伸展开就是一条直线,腚后再起云条似的一道马尾,端的是马中神骏。分区抗敌剧社一位诗人兼编剧还为它起名“飘雪”,写了诗,登在小报上。 刘抗敌想,司令员不但喜欢马,还是相马的行家,一说起来中国“三大名马”三河马、伊犁马、河曲马就滔滔不绝,见了“飘雪”准要夸它一通,因为平常的三河马河曲马刘抗敌也见过,比不上这匹“飘雪”。 他的心愿最终却没有实现。第二年军区一个命令下来,他就和一批来自延安的干部离开太行山腹地,前往山东执行巩固胶东新区的任务。不但他麾下的骑兵连不能随他走,就连那匹跟随他出生入死、数次救了他命的大白马——准备送还给聂司令的“飘雪”也被留在了滹沱河北岸。刘抗敌像聂司令当年一样在滹沱河边上了小船,树叶一般的小船摇摇晃晃载着他离开北岸。 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猛地疼起来。他一直站在船尾,望着那没有鞍子往回跑的白马,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画出的太行山曲折冷硬暗黑的山脊线,高阔辽远的天穹仍是一片青色,有一两条白云浮在空中,白云底部是从暗黑山脊线下向上反照的赭红色的晚霞。夜气升腾,白马在滹沱河和山间的河滩上一路奔跑,他以为它会回头再看自己一眼。没有,“飘雪”一次也没有回头看他。开始它还只是均匀地跑着小步,慢慢地就快了,奔驰起来,迅速冲进昏暗之中,只有白色云带般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呼儿嗨哟, 打日本嘛顾不上。 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终于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已是1943年了,胶东军区昆嵛山边缘的某些地方仍被称为“一枪打得穿的根据地”。刘抗敌先在老十团,还当连长,接着当了独立营营长。他主动出击,神出鬼没,不但让形势有了改观,还从日军那里缴获到了一匹马,竟然也是一匹白马,无论骨骼还是毛色都和他留在太行山腹地滹沱河北岸的“飘雪”相似。因为是日本马,知道内情的战友开玩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飘雪二郎”。 刘抗敌虽然换了战场,但仍然记得自己是聂司令的兵和当年对聂司令的承诺,在上级面前费尽口舌才把这匹马留了下来。刘抗敌仗打得好,在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战斗经验又丰富,胯下又有了这样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人又年轻,根据地的姑娘媳妇都眼馋地喊他“白马营长”。 (有删改) (注)在小说后文中,刘抗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白马”是小说写人叙事、谋篇布局的关键,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白马”作为叙事的线索,能够串联故事,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②人物关系以“白马”为纽带,能够更好地凸显刘抗敌英勇善战、信守承诺的形象。③“白马”是人物情感的重要载体。刘抗敌对太行根据地、对聂司令的情感通过白马得到更好的体现。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开头先交代故事的背景,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没办法留下这匹朱总司令送的白马。刘有才和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改名为刘抗敌。大白马老了,他已经为聂司令另准备了一匹同样毛色的三岁口的追风快马“飘雪”,后来把那匹跟随他出生入死、数次救了他命的大白马——准备送还给聂司令的“飘雪”留在了滹沱河北岸。后来从日军那里缴获到了一匹马,竟然也是一匹白马等,“白马”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联故事。 结合“刘有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成了保卫我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力量”“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猛地疼起来”“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终于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还从日军那里缴获到了一匹马,竟然也是一匹白马,无论骨骼还是毛色都和他留在太行山腹地滹沱河北岸的‘飘雪’相似”“刘抗敌仗打得好,在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战斗经验又丰富,胯下又有了这样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等分析,刘抗敌和聂司令之间的约定靠“白马”维系着,凸显刘抗敌信守承诺的形象。以“白马”更好地凸显刘抗敌英勇善战的形象。 结合“司令员放心!刘有才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但仍然记得自己是聂司令的兵和当年对聂司令的承诺”“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心猛地疼起来”“白马在滹沱河和山间的河滩上一路奔跑,他以为它会回头再看自己一眼。没有,‘飘雪’一次也没有回头看他”等分析,“白马”是人物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白马”的不舍,表达对太行根据地不舍。刘抗敌对聂司令的情感,通过白马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嘉峪关的味道 胡美英 清晨,窗外的鸟雀叽叽喳喳地在枝头叫着。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便可摸到。 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刺鼻的尘土的味道。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城市里只有零零星星的点点绿意,如戈壁中的丛丛刺蓬零乱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极了灰色衣衫上点点绿色的斑点”,这是我那时写下的文字。 因为干燥、缺水,初到这里的我嘴唇老是起泡。后来,我就使劲喝水,还大盆小盆地接水,放到窗台上、暖气片上,这样屋子里就会湿润一些。那时候,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 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在这座城市里那么多人的身上,都揉进了风中小树苗的那股韧劲,那种沧桑与执着。于是,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我找到了一份报纸校对的工作,将自己安顿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字的美好对话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有时,还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这让我想起故乡那一个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和村庄里那一棵棵标志性的老槐树。不知不觉中,这满街的槐树,也长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散发着故乡的气息。 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断地成长。 有一年,我去深圳看望弟弟。弟弟买了一个西瓜,我问多少钱,他说三块五一斤,我说,这要在嘉峪关,可以买好几个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呢。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念嘉峪关野麻湾的西瓜。每到夏天、嘉峪关人吃西瓜不是论个,而是整麻袋地往家里搬;嘉峪关西瓜的好味道,是沙漠戈壁造就的,在深圳时,走进当地超市,在一个食品柜上看见“嘉峪关酿皮”的字样。瞬间,嘉峪关的羊肉串、花样面食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原来,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早已深入到我的味蕾里,只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南方,我开始想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想念夏天去长城边兜风,总也看不够那些仿佛不需要雨水就能生长的绿色植物;想念冬天去大戈壁撒欢,雪花满天的时候,在茫茫的雪原上狂奔不止;想念长城旁的果园里,草木葳蕤,一树一树的海棠果,沐浴着祁连山的雨露、黑山强劲的山风,红得明朗;想念嘉峪关关城之上,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我爱去的书店。书店在一个小楼上,隔三差五我总要去逛逛。在这个城市里,有我喜欢逛的服装城,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仿佛是一朵朵花儿在绽放,在这个城市里,有很专业的修鞋师傅,有信誉很高的裁缝铺。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我想找的东西、想去的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 于是,匆匆启程,从南方的海边到西北的戈壁,一步一步靠近我思念中的塞上之城。 前年夏天,兄弟姐妹等家人齐聚嘉峪关。哥哥嫂子是第一次来我这里。他们到了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儿不和我们家那边差不多吗?”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听说我要把老城区的房子卖掉,便立马阻止:“别卖了,我们以后夏天还要来这里避暑呢!” 送他们离开嘉峪关时,天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说:“看它们多像燕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树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首眺望着。 此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们会时不时地念叨起嘉峪关,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妹妹说嘉峪关的馒头真好吃。我说,等我有空了,都给你们快递过去。他们和我一样,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 嘉峪关这座城,融汇了长城的气质、丝路的气质、雪山的气质、戈壁的气质,这诸多气质混合起来的独特味道,让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不管我走多远,当返程的车轮驶进槐树夹道的新华路时,心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我回家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9月21日第20版,有删改) 文中从头到尾多次提到树或与树有关的东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椿树、小树苗和松塔,请你分别谈一下这三个物象具有怎样的意蕴。 【答案】 ①椿树代表的是现今嘉峪关的美好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嘉峪关这座城市的赞美和热爱。②小树苗是韧劲、沧桑与执着的象征,更是作者初到嘉峪关时的精神力量。③松塔是家人对嘉峪关城市味道的认可,是全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点。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散文中物象作用意蕴的能力。 作者对椿树的描写在原文第1段“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甚至能摸到那浓绿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路上的行人伸手便可摸到”,这是作者如今眼前的景物,本段以椿树为中心,赞美如今嘉峪关的宜人环境,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如今的嘉峪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文章中“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种沧桑与执着”是对以前小树苗的描写。“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郁郁葱葱,行人走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来,并不断地成长”是由物及人的描写。 答题时抓住“那种沧桑与执着”联系作者的情感可得出小树苗是作者初到嘉峪关时的精神力量。文中在送别哥哥嫂子时对松塔进行了描述,“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说:‘看它们多像……在雨中翘首眺望着”,从嫂子的话可知松塔是家人对嘉峪关城市味道的认可,从作者的感触可知描写松塔是全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点。 【易错点警示】 物象作用、含义分析不全 物象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散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一般考核物象的特征、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分析的不全面。 如一题中要求分析物象的作用,在题干中已经给出从写人、叙事、谋篇布局的作用,有同学可能把写人和叙事混到一起,要是题干没有给出答题的方向,就更容易丢点。第二题要求回答物象的意蕴,应该考虑到环境、人物、主旨和情感等,和容易把联系主旨和人物精神层面的含义丢掉。 【易错点快攻】 联系主旨、结构分析物象含义及作用 一、分析物象作用: 分析物象的作用主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物象的特征;物象的象征意义;物象对情节的推动;结构上的照应;物象对人物形象、心理的暗示;物象对环境的暗示;物象对主旨的暗示。 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物象的作用的题目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题模板: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情感表达效果(衬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渲染环境)。 二、分析物象意蕴: (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想象、联想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易错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 两个钟头以后,夜幕沉沉的落下大地。负责掩护某集团军撤退的陈剑心团长,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之后,终于率领着伤亡过半的残余部队冲出重围,黄昏以后来到了小市镇上。他把临时团部设在那座驻扎过野战医院的,被轰炸得残破不堪的大庙里边,决定在这儿稍作休息。 陈团长强打精神坐在一张破席上,睁着干涩而发肿的眼睛察看地图。旁边有两个传令兵靠着墙坐在冷冰的砖地上,呼呼的扯着鼾声。 他不声不响的踱到另外的一间房间里。看见政治指导员和几位团部同事们睡在冰冷的砖地上,互相枕着,挤着,他赶忙弯下腰去替他们把军毯盖好,又踮着脚尖儿走了出来。走到院里,他站在甬路上默默的望着①被火光照耀成暗红色的有云的天空,心里不由的兴起来无限感触,几乎要落下泪来。从街上传来房屋燃烧的哔剥声,倒塌声,女人的细微哭声;从四围村落里传来不断的狗叫声,偶而还有步枪的声音划破长空。“警戒哨会不会睡觉呢?”他担心的在肚里问着,“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吧?”停了一会儿,他焦急的跑到二门口,对着火光望一下手表,对两个打瞌睡的勤务兵说:“李学贵,马国材,跟我到外边走走!”他们提着手枪,在小市镇周围很快的走了一圈,察看了街上的燃烧情形和附近几个重要地方的警戒哨,便走到竹林旁边。火势正从街上向竹林这方面延烧过来,小光明同母亲所住的房子已经开始从屋脊上冒起黑烟,吐着血红的火舌。②那火越烧越急,继而发出了沉闷的爆裂声。在竹林边他们发现了三个炸弹坑和一对老夫妇的残破尸首,不知从什么地方发出来极其苦痛而衰弱的一声呻吟。陈团长立刻停住脚步,侧起耳朵听了起来。过了片刻,不曾再听到呻吟声音,于是他们又快步向大庙走去。但刚刚走过竹林,忽然从那座开始被燃烧的宅子的大门口,从木料、稻草和倾倒的墙壁下边,发出来一道嘶哑的,恐怖的,颤栗而无力的啼哭和呼唤: “妈妈!妈妈!妈啊啊啊。”这凄惨的哭唤声像刀子刺进了陈团长的心,他顿时打个寒颤,起一身鸡皮疙瘩。“一个孩子的哭声!”他站住说:“好像刚才听到的呻吟声同他在一个地方!”“是的,小孩子的哭声!”两个勤务兵同时望着倒毁的大门那面说。“走,”团长挥一下手说,“我们去把他救出来!” 他带着两个勤务兵回头又穿过竹林,跑到那座埋葬着眼泪与哭声的大门外边。但③火势已经快要延烧着大门,一阵浓烟被风卷过来,直扑进他们的喉咙里,而同时火星在他们的头上飞着。勤务兵马国材向后边退了一步,害怕的说: “团长,快退过来,已经来不及啦!” “来得及,快点动手!”团长说,自己先跳到了倒毁的大门上边。“团长,”马国材也跳了上去,“你离远一点,让我同李学贵来扒!”“别说话,快点动手!”团长叫着。“李学贵,小心木料砸着下面的孩子!” “团长你小心火!”马国材带着感动的颤声又叫。“沉住气,快扒!”他们在极度紧张的情绪中,在火与烟的包围中,进行着困难的抢救工作。 四五分钟以后,他们的工作完成了。但是那位不幸的年轻母亲,已经尽了她对孩子所有的保护力量,在几分钟前呻吟了最后一声,痛苦的离开人间了。原来有一扇沉重的木门压在她的身上,她是被上边塌下来的木料砸伤而死的。小孩子蜷卧在她的身体同墙壁之间,上边有母亲的身体同木门遮着,没有受伤。当陈团长同弟兄们扒开了稻草同木料,又移开了那扇沉重的木门以后,他们看见这位年轻的母亲在地上侧卧着,脸朝向孩子方面。左手(虽然枪伤还没有十分痊愈)紧抓着孩子的一只胳膊,右手捺在地上,牙齿深深的咬进自己的下唇里边,从嘴里向外边流出来一股鲜血。分明从受伤一直到死,她都在不停的挣扎努力,企图用自己的身体支起来沉重的木门,并且尽可能的支高一点,保护她的孩子不受伤害。 火势非常猛烈的向大门扑来,浓烟逼得人不能呼吸。陈团长把小孩子抢到怀里,吩咐弟兄们赶快把母亲的尸首拖离开大门。等两个弟兄照着他的吩咐把尸首拖到大门前的空场上以后,他们就急急的跑回团部。 刚刚从地上被救起的时候,小孩子曾经暂时的停止啼哭,茫然的任别人摆布。但一看见人们把母亲留在空场上,把他单独带走,他突然攥紧拳头又拼命的哭了起来: “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 (选自姚雪垠《新芽》,有删改) 本文中“火”多次出现,有着重要作用,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 【答案】 (1)渲染出沉郁悲壮的气氛,烘托出陈团长悲伤的心情。(2)不仅突出火势凶猛的特点,而且一个“急”字,暗示出房子中小光明处境危急,形势越来越严峻,为后文作铺垫,让读者为之紧张。(3)通过风急火大的描写,侧面烘托出陈团长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深化主题,加深读者对陈团长的敬佩之情。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由“被火光照耀成暗红色的有云的天空,心里不由的兴起来无限感触,几乎要落下泪来”可知渲染出沉郁悲壮的气氛,烘托出陈团长悲伤的心情。 “那火越烧越急”,不仅突出火势凶猛的特点,而且一个“急”字,暗示出房子中小光明处境危急,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在极度紧张的情绪中,在火与烟的包围中,进行着困难的抢救工作”,为后文作铺垫,让读者为之紧张。 “火势已经快要延烧着大门,一阵浓烟被风卷过来,直扑进他们的喉咙里,而同时火星在他们的头上飞着”,通过风急火大的描写,侧面烘托出陈团长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来得及,快点动手!’团长说,自己先跳到了倒毁的大门上边”“别说话,快点动手”“团长你小心火”,进一步深化主题,加深读者对陈团长的敬佩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 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一边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她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 【答案】 ①第一次,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②第二次,引发女。儿对物是人非的伤感。③结构上首尾呼应,将红梅的美丽同哀伤的情感相互融合;美好艳丽的红梅又与家庭中的美好生活回忆相互映衬,虽然岁月已逝,但家庭的温暖记忆长存。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可知,第一次出现在文中开篇,如“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由此可知,父亲将人生与以红梅为代表的长久的自然进行对比,引发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第二次出现在文中末尾“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此时的父亲已经离世,故再次看到红梅,引发了女儿物是人非的伤感。 作用:两处关于红梅的描写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从而使结构上首尾呼应,开头回忆中父亲还健在,而结尾父亲却离世,从而将红梅的美同哀伤情感相融合;文章开头父母温馨的讨论与美好艳丽的红梅相互映衬,这也引发“女儿”的感悟,时间在流逝,但是曾经的美好回忆永存。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近视眼的故事 (意大利)卡尔维诺 艾米卡还很年轻,也不缺钱,看上去没什么能阻止他享受生活。但是这些天来,他慢慢有种感觉,那就是他有点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了。比如,以前他会贪婪地注视大街上的姑娘,但现在她们激不起他的任何反应,好像她们只是匆匆经过身边的一阵风。有一阵子,陌生的城市会让他振奋——他是商人,经常旅行——现在他只感到恼火和困惑,找不到方向。 最终,他找到原因了。原来他近视了。眼科医生为他配了一副眼镜。从此他的生活改变了,变得比以前有趣一百倍。 每次他戴上眼镜,心里总是有点发抖的。比如他不戴眼镜在电车站的时候,看到周围的一切,人和物都是那样模糊、平庸、陈腐不堪,他就感到非常悲观,仿佛自己正身处一个不断崩溃的世界中,需要摸索前进,身边是快完全腐烂的物体和色彩。但是,当他戴上眼镜,辨认开来的电车的号码时,一切都变了。观察成了一种乐趣、一道风景;乐趣并不来自特定的目标,单单是“看”这种行为本身就足够了。他看到的东西太多了,到最后就像什么也没看到一样。 眼镜为他打开的最新奇的世界还是在夜晚。以前被黑暗和各色光晕笼罩的城市,现在表现出了精确的方位、深浅和远近,以前模糊一团的氖光灯现在可以按字母拼出来。满足的心理永远赶不上对未知的贪婪,黑暗是种无底的腐殖质,他永远不会倦于挖掘。他发现星星并非像鸡蛋壳上的破洞那样散布在天幕,而是发出尖利的光束打开它们周围无限的空间。 眼镜的使用激励他去关注外部现实,同时也使他对自身产生了疑问。比如说,某个不认识你的人描述你,首先会说“他戴眼镜”。这个两星期前还根本与你无关的小小的零部件,现在反倒成了你的主要特征,用来鉴别你的存在。对艾米卡来说,突然变成别人嘴里的“四眼”可真有点接受不了。因此艾米卡挑选镜架的时候,本能的选了一副极其简单的。但只过了一会,他就高兴不起来了:他对自己的脸产生一种剧烈的厌恶,仿佛这不是他的脸,而是典型的某类人的脸。正是这些精巧轻盈的镜片,使他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四眼”,一个工业产品和一个大自然产物就这样融合在一起。 他又买了一副。这次他来了个逆向选择:他挑了一副眼镜遮住了半个脸,简直是一种变相的面具。但在这样的眼镜后面,他才感觉找回了自己:现在毫无疑问,眼镜是眼镜,他是他,两者泾渭分明。想到这里,他又一次变得开心了。 在这期间,他碰巧去V城出差。V城是艾米卡的出生地,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十年前,他离开那里;距离上一次回去,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你知道离开一个你长久生活的地方是怎么一回事吗?隔了很长时间再回去,你会感到陌生;那些人行道、旧相识你已不再能加入它们了;一想到故地重游,就会有精神压力,你必须驱散它们。 所以,艾米卡渐渐地就不再想回V城了,既然现在,眼镜使他重新认识了自己,那么去V城的机会一出现,他立刻就抓住了它,他要去那里。 V城和他前几次去时已完全不同了。由于戴了眼镜,他看见了许多无用的细节,比如说某一扇窗户,某一段扶手;而在过去他只是看到它们而已。现在,他感到又回到了从前,甚至比从前还要激动,走在老位置上,看着迎面走来的所有人。 艾米卡意识到没有人会认出他。眼镜使他能够看清世界,但又黑又大的镜架使别人看不到他的真面目。当贝蒂出现的时候,他还对这种想法抱着一丝侥幸。艾米卡挡住了她的去路,刚想喊,贝蒂却用胳膊肘把他推到旁边,扬长而去。 贝蒂也没有认出他。他突然明白了他回来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她,就像他决定离开V城一样;每件事,他生命里的每件事,都只有这一个原因。现在他终于又遇见她了,他们目光相对,她却没有认出他。 艾米卡取下了眼镜。世界又一次变得模模糊糊,他睁大了眼睛摸索着前进,什么也看不清。有人点头,有人挥手;也许这是在向他打招呼,但艾米卡不能分辨对方是谁。艾米卡在人行道上一会戴上眼镜,一会又取下,一会向每个人打招呼,一会又收到那些朦胧的、无法辨认的鬼魂般的人影的致意。 散步的道路走到头后,大街还在向前延伸,并且很快超出了城市的边界。路的尽头有树林、沟渠、篱笆和田野。以前,你可以搂着女朋友,夜晚到这里来,前提是如果你有女朋友的话;不然,你一个人来这里,坐在长椅上,听着蟋蟀的鸣叫,你会变得更加孤独。艾米卡往这个方向走着,和以前一样,这里依然有长椅、沟渠、蟋蟀。黑暗中,四周只看得清一排排的阴影。在这里,戴不戴眼镜都一个样。艾米卡意识到,他的新眼镜给他带来的激动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高潮,现在它已经过去了。 (有删改) 请探究文中“眼镜”的多重意蕴。 【答案】 ①“眼镜”是关注外部现实,也是观照自身的媒介,通过“眼镜”可以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②“眼镜”象征着人与外部世界的隔膜,让具体的个人符号化;③“眼镜”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代表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以及追求后的失落与茫然。 【解析】 题干要求考生探究文中“眼镜”的多重意蕴。从眼镜的功能看,“眼镜”本是用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的用品。但文中的“眼镜”有多重象征义。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叙述客观冷静,讲述了近视眼艾米卡戴上眼镜前后的一系列遭遇。 (1)由“……现在他只感到恼火困惑、找不到方向最终,他找到原因了。原来他近视了。眼科医生为他配了一副眼镜。从此他的生活改变了,变得比以前有趣一百倍”可知,艾米卡在配眼镜之前对生活提不起兴趣,医生为他配上眼镜,他觉得生活比以前有趣多了。由此可知“眼镜”是为艾米卡在平庸的生活中发现新乐趣的另一双眼睛。 (2)由“眼镜的使用激励他去关注外部现实,同时也使他对自身产生了疑问。比如说,某个不认识你的人描述你,首先会说‘他戴眼镜’。这个两星期前还根本与你无关的小小的零部件,现在反倒成了你的主要特征,用来鉴别你的存在”分析可知,艾米卡戴上眼镜后既可以关注外部现实,同时也使他对自身产生了疑问,通过“眼镜”可以更好地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 (2)由“他挑了一副眼镜遮住了半个脸,简直是一种变相的面具。但在这样的眼镜后面,他才感觉找回了自己,现在毫无疑问,眼镜是眼镜,他是他,两者泾渭分明”“眼镜使他能够看清世界,但又黑又大的镜架使别人看不到他的真面目。当贝蒂出现的时候,他还对这种想法抱着一丝侥幸。艾米卡挡住了她的去路,刚想喊,贝蒂却用胳膊肘把他推到旁边,扬长而去”可知,艾米卡分清了眼镜和他,却没人能认出他了,包括他爱的人。“眼镜”象征着人与外部世界的隔膜,让具体的个人符号化。 (3)由文章结尾“黑暗中,四周只看得清一排排的阴影。在这里,戴不戴眼镜都一个样。艾米卡意识到,他的新眼镜给他带来的激动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高潮,现在它已经过去了”分析可知,“眼镜”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代表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以及追求后的失落与茫然。 【全情境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检,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想到”开头,确定了文章的叙述角度,即始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展现蓑衣在不同情形下的景象,叙述效果深情而客观。 B.第②段中,“那连绵的苍翠山峦……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写出了烟雨江南祥和静谧的自然图景,画面充满韵致,给人朦胧自然的美感。 C.第⑤段中的“逃离”,可指离开原本平静而和谐的农村,也可指摆脱原有的艰辛生活方式,改变原地跋涉的命运,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 D.文章句子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语言精美细腻,清丽恬淡,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往昔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现实的淡淡忧郁。 2.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3.请结合文本,探究“江南蓑衣”的意蕴。 【答案】1.A 2.本文以蓑衣作为行文线索,开篇点题,由现实进入对蓑衣的回忆。接着回忆江南风景,写出了江南蓑衣的文化意义。然后写蓑衣与农村生活的联系,和蓑衣在城里的失落,最后以蓑衣的主人等待内心的救赎作结。 3.①江南蓑衣是江南地区不起眼的家用物什,和农家普通物品一起,代表了一种艰辛清贫但又质朴欢愉的农耕生活状态。②江南蓑衣出现在文人诗作和渔人、隐士等人的诗意生活中,代表了一种清雅淡泊、悠然洒脱的生活志趣。③蓑衣主人进城后,江南蓑衣和城市的富丽喧嚣相对,代表着逝去的宁静平和的生活,时代里遗失的美好。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即始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