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1北京初三(上)期中历史汇编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
1.(2019·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九年级期中)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那么,成为“一粒火星”的事件是()
A.萨拉热窝事件 B.“9·11”事件 C.卢沟桥事变 D.萨拉托加战役
2.(2019·北京市楼梓庄中学九年级期中)引起下表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A.美国放弃中立,加入协约国集团 B.中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C.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同盟国集团 D.德国元气大伤,无法维持生产
3.(2019·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九年级期中)会议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美国坚决要求解决国际联盟问题;英国提出先解决德国、土耳其殖民地的瓜分问题;法国则要求先制裁战争的罪魁祸首,肢解德国。据此可知该会议( )
A.是华盛顿会议 B.解决了战胜国关切的问题
C.最终通过《凡尔赛条约》 D.树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4.(2019·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九年级期中)下表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钢产量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其地位前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钢产量
5
5
4
3
2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罗斯福新政
5.(2019·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九年级期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A.苏联指令性计划经济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中国改革开放
6.(2019·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九年级期中)下图为苏俄(苏联)1913—1925 年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实行了()
A.改革开放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 D.工业化建设
7.(2019·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九年级期中)十月革命的目击者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认为,“不论人们对布尔什维克的观感如何,它的兴起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非凡大事。”我们所理解的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B.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C.社会主义理想变成现实
D.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
8.(2019·北京市楼梓庄中学九年级期中)1919年美国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道:“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被各地的人们所接受。”这句话反映出()
①俄国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优势地位
③摧毁了法西斯集团,人类迎来了和平与进步
④苏联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9·北京市楼梓庄中学九年级期中)图显示十月革命起义队伍最后进攻的地点是()
A.斯莫尔尼宫
B.冬宫
C.彼得—保罗要塞
D.邮政局
10.(2019·北京市楼梓庄中学九年级期中)历史剧“刺杀”中,一位同学扮演的普林西普冲入人群,开枪射杀了斐迪南大公夫妇。此剧表现的历史事件引发了()
A.英国光荣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美苏冷战
11.(2019·北京市楼梓庄中学九年级期中)20世纪20年代,苏俄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工人罢工和士兵暴动也时有发生,他们表现出了对余粮收集制的强烈不满。针对这种情况,列宁决定实行()
A.废除农奴制法令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2.(2019·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九年级期中)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过分依赖外资企业 B.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全面推进工业化建设 D.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3.(2019·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九年级期中)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评述的是( )
A.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
B.新经济政策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C.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D.20年代后期,苏联积极推进工业化建设
14.(2020·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九年级期中)下面是19世纪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主思想的确立 B.外来人口的增加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综合题
15.(2019·北京市顺义区第五中学九年级期中)构建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有关“一战后的新秩序”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
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
以上是某同学设计的两次工业革命思维导图,结合所学,增添适当连线和内容,完善此图(例子不可仿照)
例子: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一战前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在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遇刺,史称萨拉热窝事件,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B项发生于2001年的美国;C项发生于1937年的中国;D项发生于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BCD项时间、地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还需要掌握一战爆发的各种原因,一战中的重大战役;一战的结果和影响等知识。
2.A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917年协约国在生铁、钢、煤的军需品产量上有大幅增长,这一现象与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加入协约国集团,使一战达到最大规模有关,故A符合题意;中国对德宣战,派去大量劳工;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同盟国集团是在1918年3月,故BC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德国元气大伤,无法维持生产,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3.C
【详解】
根据材料“主要战胜国国际联盟”“肢解德国”等信息可知,这次会议是巴黎和会。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一战后,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会议有27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是会议的操纵国。他们三国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诉求提出各种要求,经过5个多月讨论,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进行瓜分,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对世界进行的重新划分,具有帝国主义分赃的性质,C项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对中国的《九国公约》,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排除A项;巴黎和会上操纵国只有三个,中国是战胜国,但是德国在山东特权,没有收回,排除B项;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过分压制了德国,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最终德国发动了二战。排除D项;故选择C。
【点睛】
材料中“主要战胜国国际联盟”“英国”“美国”“法国”“肢解德国”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巴黎和会是一战中的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处置、瓜分利益的会议。操纵国是英国、美国、法国,主要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和约》
4.C
【详解】
依据表格“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钢产量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中的数字,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结合课本所学,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C项符合题意;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结束,由于一战和国内革命的影响,经济困难。排除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缓和经济大危机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择C。
5.A
【详解】
依据题干“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1928年——1937年斯大林实行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发展的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有农业、工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择A。
6.B
【详解】
依据“苏俄(苏联)1913—1925 年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可以看出1921—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增长,结合课本所学,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增长。B项符合题意;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排除A项;1928年——1937年斯大林实行两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经济,排除C项;从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故选择B。
7.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非凡大事,是因为它将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所以C项符合题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所以AB项不符合题意;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是在二战后,不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A
【详解】
依据题干“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被各地的人们所接受。”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优势地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摧毁了法西斯集团,人类迎来了和平与进步,③不符合题意;苏联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迅速提高是斯大林时期的事件,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被各地的人们所接受。”的含义,这是十月革命的影响,俄国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多选形式的单选题,需要利用排除法来做,排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排除与十月革命无关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地点不是十月革命起义队伍最后进攻的地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 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这次事件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事件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
11.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C项符合题意;废除农奴制法令的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A项不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政策,B项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时期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B
【详解】
依据材料“……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说明苏联的钾矿矿井,有国有的,也有外资企业。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取了新经济政策。结合课本所学,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点睛】
材料“……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苏俄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1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即对描述的是历史事件;“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即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经济性,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B项符合题意;ACD属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排除;故选择B。
14.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图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镇、城市,因此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布局。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A.巴黎和会 B.《九国公约》 C.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 。
合理既可
【详解】
(1)依据图片一战后,A是一战结束后召开的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结合课本所学,一战后,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召开了巴黎和会。会议有27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是会议的操纵国。他们三国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诉求提出各种要求,经过5个多月讨论,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和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签订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故A是巴黎和会;C是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由图片B是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1921年由美国倡议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对中国的《九国公约》,故B是《九国公约》。
(2)依据表格两次工业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定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以此为政治前提,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动力带动机器转动,进入蒸汽时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主导国家是美国和德国。
8 /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