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古代印度文化
1.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 ( )
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
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2.(2022江西名校联考)古印度早期佛教依据“四姓缘起论”,提出四姓中刹帝利居首位,第二位是婆罗门,作为四姓之末的首陀罗与其他三姓并不存在隶属关系。由此可推知,古印度早期佛教( )
A.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政治诉求
B.代表普通劳动者利益
C.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种姓制度
D.遵循婆罗门教的说教
3.(2022辽宁大连质量检测)印度著名学者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全印度,看到了一切,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两部作品的 ( )
A.文学价值
B.艺术价值
C.史学价值
D.精神价值
4.(2022浙江三校联考)季羡林说:“不能否认孙悟空与《罗摩衍那》的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一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
A.古代中印文化有着相同的历史传统
B.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C.《罗摩衍那》与《西游记》成书于同一时期
D.佛教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题组二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5.(2021河北邯郸月考)《三国史记》是一部高丽官修正史,于1145年由金富轼等以汉文编撰,共50卷,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这部史书可用来研究( )
A.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历史
B.朝鲜巴利文的演变历程
C.高丽王朝“浮世绘”艺术成就
D.韩国首尔景福宫的特色
6.(2022河南豫北名校联考)农业技术、佛教由中国传入古代朝鲜;新罗第一次统一朝鲜,借用了唐朝的力量;高丽王朝建立的中央制度及地方制度几乎和中国没什么差别;朝鲜文人雅士也以会做汉文诗歌为豪。这一现象说明了古代朝鲜( )
A.积极地向中国学习
B.深受中国的影响
C.奉行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
D.照搬中国的文明
7.(2021江苏淮安月考)下图体现了中世纪以来日本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 )
A.神道和佛教 B.幕府和武士
C.神灵和天皇 D.道教和儒学
8.“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中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文学典籍185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人民虚心好学
B.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C.中日关系交往密切
D.疆域临近,交通便利
9.法隆寺地区有48座佛教建筑,它们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标志着艺术史和宗教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即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这说明( )
A.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
B.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的代表
C.日本佛教建筑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D.法隆寺由日本政府为鉴真所建
题组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
10.(2022山东泰安肥城期中)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居民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都独立进行
B.印第安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印第安文化深受欧亚大陆文化的影响
11.(2022山西吕梁月考)玛雅人笃信宗教,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玉米神等。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被视为上帝的化身。此外,他们还推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这些说明( )
A.玛雅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
B.宗教崇拜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C.玛雅人的生活充满着宗教色彩
D.太阳神在国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12.(2022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期中)印加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帝国中大部分居民是被印加人征服的其他印第安人。印加人的道路系统相当发达,以首都库斯科为中心的道路系统有两条,一条从内地向南北延伸,一条沿海岸线延展。由此推断,这些发达的道路系统( )
A.推动了印加文明走向世界
B.保障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C.加强了地方与中心区联系
D.维系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13.(2022湖北公安三中月考)阿兹特克太阳历也称季节历,规定一年有18个月,每月20日,年末5日为凶日,总共365天。其记录最详细的是种植和休耕时间及雨季与旱季大约出现的时间等。材料可以论证( )
A.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制约
B.天文历法与生产实践的关联
C.自然条件决定农业文明高度
D.农业生产与社会科学的对立
14.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其人口有1 500多万到4 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他们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是( )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衰亡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古代印度文化
1.(2022广东名校联盟质量检测)佛教产生并不断发展,因主张“众生平等”而受到底层人民的欢迎,同时得到了孔雀王朝的大力支持,于是兴盛起来。此后,印度教因广泛吸收和消化了各地的多神信仰逐渐兴起,并得到笈多王朝支持,从而取代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教地位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
B.印度教教义相比佛教更为系统
C.宗教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态度
D.印度教对印度政治的影响更大
2.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3.(2022广东梅州四校联考)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瞩目的艺术,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这些壁画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宫廷生活等,包括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这说明 ( )
A.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世俗化倾向
B.当时印度受分裂割据影响政局动荡不安
C.落后的农耕文明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
D.印度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
题组二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4.(2022江苏盐城期中)古代朝鲜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朝鲜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朝鲜完全效仿唐朝科举考试
B.儒家思想对朝鲜影响较大
C.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
D.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的发展
5.9世纪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绘画艺术的这一发展历程实质上反映了 ( )
A.市民阶层文化的高涨
B.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6.《万叶集》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收进了反映“遣唐使”的来唐情况的诗歌。这说明《万叶集》是(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见证
B.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再现
C.中日民族审美互鉴的标志
D.唐风文化的最典型代表
题组三 美洲印第安文化
7.下图是出土于恰帕斯州北部锡莫霍韦尔地区(今墨西哥东南部)的石斧上的一个侧面人像,可能代表着玉米神。绿石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绿石上的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意。这反映了( )
A.印加人对玉米神的高度崇拜
B.玛雅人的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
C.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颇负盛名
D.玛雅人以盛产绿石闻名于世
8.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
9.(2021天津武清月考)在印加帝国蒂亚瓦纳科遗址中,还保存着卡拉萨萨亚神庙和由巨石砌成的太阳门。每年9月22日正午的阳光必径直穿过太阳门;门上刻有花纹,上一排为完整的金星历,预算50年的运转值与实际情况只差7秒钟。这主要反映了印加人( )
A.虔诚的宗教信仰
B.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C.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
D.已经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2022山东菏泽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位于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议会(改为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写道“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
除了少许的文字记载,阿兹特克人的文化大多通过壁画、雕塑和其他器物保存下来。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往往由他们的征服者记载,不过下图确实很罕见地出自阿兹特克人之手。这幅作品大约创作于1519—1522年之间,注意,阿兹特克人给科尔特斯的似乎是个花冠,征服者科尔特斯挥舞着宝剑。此图现存于罗马梵蒂冈图书馆。
美国学者阿兰·泰勒认为美洲的殖民化过程导致了一场在速度、范围和影响程度上史无前例的环境变革。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以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为例,分析如何认识文化的“交融”。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2.C
3.C
4.B
5.A
6.B
7.A
8.B
9.C
10.C
11.C
12.C
13.B
14.D
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古印度发展出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这一制度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B正确。
2.C 据材料可知,古印度的早期佛教提出刹帝利为第一种姓,婆罗门为第二种姓,首陀罗与其他三姓没有隶属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C项正确,排除D项;古印度早期佛教在一定程度上认可种姓制度,材料也未体现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排除A、B两项。
3.C 根据材料“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可知,他强调的是这两部作品的史学价值,故选C。
知识拓展
史学的价值与作用
满足我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行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探寻自我存在感和人类行为的意义;培养群体认同、凝聚力和爱国心;提供人类行为正当性、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证明。
4.B 据材料“不能否认孙悟空与《罗摩衍那》的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可知,该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反映了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B项正确。
5.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高丽王朝的官修史书《三国史记》可用来研究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历史,A项正确;巴利文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不是朝鲜文字,B项错误;“浮世绘”是日本极具特色的绘画艺术,不是高丽王朝的艺术成就,C项错误;始建于1395年的景福宫不会出现在12世纪中期编撰的史书中,D项错误。
6.B 据材料“农业技术、佛教由中国传入古代朝鲜”“高丽王朝建立的中央制度及地方制度几乎和中国没什么差别;朝鲜文人雅士也以会做汉文诗歌为豪”可知,古代朝鲜深受中国的影响,B项正确;“积极地向中国学习”只是材料的现象,设问强调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排除A项;仅据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古代朝鲜奉行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照搬”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
7.A 题干图片体现的是日本的武士道,它是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而形成的,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武士道的形成无关,排除。
8.B 依据材料信息分析,《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中国文学典籍,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对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日本人民虚心好学、中日关系交往密切和中日疆域临近、交通便利,均不是“中国文学典籍”在《源氏物语》中被大量引用的主要原因,故A、C、D三项排除。
知识拓展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体裁。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1008年间。《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光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中下层贵族、宫女、侍女及平民百姓。它反映了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
9.C 题干强调了法隆寺地区的佛教建筑“再现了中国佛教建筑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日本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日本的佛教建筑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不能说明日本的佛教建筑艺术起源于中国,故A项错误;法隆寺是日本佛教文化的代表,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法隆寺与鉴真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C 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的美洲的印第安人,与欧亚大陆的居民一样,建立起国家,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故选C项;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并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在历史上的相似,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印第安文化跟欧亚文明一样有自己的国家与行政系统,强调的是其独立发展的一面,排除D项。
11.C 据题意可知,玛雅人笃信宗教,推行祖先崇拜,而且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这些都体现了玛雅人生活中宗教色彩浓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祭祀活动与政治密切相关,排除A项;“决定因素”表述绝对,排除B项;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但并不代表它在国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排除D项。
12.C 材料“大部分居民是被印加人征服的其他印第安人”“一条从内地向南北延伸,一条沿海岸线延展”体现的是发达的道路系统加强了地方与中心区的联系,C正确;印加文明并未因道路系统的建设而走向世界,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印加帝国并未实现长治久安,D排除。
13.B 材料“其记录最详细的是种植和休耕时间及雨季与旱季大约出现的时间等”体现的是阿兹特克太阳历与生产实践的关联,B正确。
14.D 材料关键信息是“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1492年之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并“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联系美洲发展历史可知,之后的“改变”是指在西方殖民的冲击下,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故D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A
2.C
3.A
4.B
5.A
6.A
7.B
8.C
9.B
1.A 据材料可知,佛教因主张“众生平等”而受到底层人民的欢迎,得到了孔雀王朝的大力支持;印度教因广泛吸收和消化多神信仰而兴起,得到了笈多王朝支持。这一变化说明宗教地位受内外多重因素影响,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教义比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印度教对印度政治的影响程度,排除D项。
2.C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人长期积累加工而成的史诗,虽然其内容以神话传说为主,但是能从侧面反映当时印度的社会风貌,故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不能绝对否定或者肯定,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故A项排除。写作年代是否久远并不能决定其史料价值的高低,故B项排除。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可以反映历史的部分内容,故D项排除。
3.A 根据“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宫廷生活等”可知,印度壁画中出现了许多世俗化的场景,反映出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了世俗化倾向,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印度受分裂割据影响政局动荡不安,排除B项。
4.B 据材料可知,朝鲜国王亲临考场,见证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这说明朝鲜国王十分重视儒生考试,反映出儒家思想对朝鲜的影响较大,B项正确;“完全效仿”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朝鲜历代统治者对官员选拔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作用,排除D项。
5.A 从题干中可看出大和绘属于贵族画,浮世绘则属于民间风情画,因此从大和绘到浮世绘的发展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项正确;17世纪的日本还没有出现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看出日本的绘画与唐朝文化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日本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日本的文明开化无关,故D项错误。
6.A 《万叶集》借鉴了中国诗歌的特点,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记载了“遣唐使”的情况,由此可看出《万叶集》是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见证,故A项正确;《万叶集》中的大多数诗歌是日本诗歌,不是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再现,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日本文学对中国的借鉴,不能得出“互鉴”的结论,故C项错误;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7.B 根据题干文物出土地点、对玉米神的崇拜并结合所学可知,中美洲的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故B项正确;印加人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地区,故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对玉米神的信仰,而非盛产绿石,故排除D项。
易错分析
本题易错选A项,错选的主要原因是对历史的时空定位出现偏差。材料中的图片是出土于恰帕斯州北部锡莫霍韦尔地区(今墨西哥东南部)的石斧上的一个侧面人像,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可能是玛雅人的活动区域,而印加人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地区,故A项说法有误。
8.C 学前教育和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故C项正确;学校种类多样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目的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形成了“体系”,故D项错误。
9.B 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金星历的精确性等,由此可知印加人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故B项正确;题干主旨不是强调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将印加人与世界其他民族比较,无法得出其天文学知识领先世界的结论,故C项错误;近代科学体系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故D项错误。
10.答案 示例
古代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阿兹特克文明,其成为墨西哥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原生态文化特征。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区文化在墨西哥的交融与碰撞。以武器和宗教为手段,基督教文化以征服者的姿态强行取代当地传统文化,使墨西哥本土文化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反映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本质。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分工的发展,新型的生产工具、交通通讯方式改变了各地区传统的文化面貌,促进了各地的文化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混血民族”是新生的墨西哥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古老文明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历程,美洲原住民逐渐学习与接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征服者”及其后裔也逐渐融合美洲特征,推动了墨西哥文化的嬗变更新,形成了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
文化交融是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和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对于吸收先进成果和改进自身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交融既有物质层面的交流,更有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融合。文化交融应该采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征服、毁灭与取代。
综上,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体现出文化交融带来了美洲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引导着人们反思,各种文明是平等的,都有其独特性,应予以尊重。
解析 根据材料“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议会(改为外交部)大厦”并结合时代背景从古代早期文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殖民地的解放等方面论述文明的变迁与交融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