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
核心考点0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 )
A.史书记载 B.神话传说 C.考古发掘 D.学术论著
2.河姆渡考古发现大量木桩、地板、柱、梁、枋等干栏式建筑构件,部分带有榫头和卯口,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复杂。这说明( )
A.中国木建筑领先世界 B.建筑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C.河姆渡文明程度最高 D.半地穴式建筑适合定居
3.图腾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象征或标志,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原始信仰。图腾信仰的出现( )
A.侧面反映早期文明多元特点 B.体现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C.标志人类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D.客观反映了生物的进化历程
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青铜大立人、青铜纵目面具、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2021年的新发掘中又出土重要文物一千余件。为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遗址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星堆遗址属于(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B.自然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C.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是早期的城邦文明
D.早期文化遗址,彰显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5.图1表明,半坡人( )
A.生活在旧石器时代
B.居住在长江流域
C.已经具备审美意识
D.掌握了制瓷技术
1.图1为公元前5000年以来中国主要新石器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这说明,我国( )
图1
A.区域文化在交融中发展 B.先民活动受到地域限制
C.远古北方文化长期领先 D.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征
2.考古学者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发掘出了棺椁,还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有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而葬在同一墓地的其他墓葬几乎一无所有。这反映出( )
A.贫富悬殊的现象 B.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C.阶级压迫的现实 D.奴隶社会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3.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据研究,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
A.礼乐制度都非常完善 B.经济发展水平齐平
C.手工技艺领先于世界 D.文化之间互动交流
4.《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而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中晚期,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 )
A.三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D.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5.根据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中发掘的竹鼠、獐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化石,以及甲骨文记载的播种时节等证据,研究者进行了大胆推测。下列最合理的推测是当时( )
A.气候温暖湿润 B.物产丰富 C.开始饲养家畜 D.农业发达
6.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7.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
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 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 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8.2021年3月20日根据“考古中国”通报,有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这可以用来解释( )
A.早期人类文明的信仰及其文化
B.神学色彩融入了国家政治生活
C.礼乐制度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
D.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9.玉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种玉器,是表明贵族身份的重要礼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前期已出现了良渚玉琮。此外,良渚文化的兽面纹还出现在陕西的石峁遗址中。这表明( )
A.中华文明起源于良渚文化 B.良渚文化领先其他文化
C.三星堆是良渚文化的扩散 D.区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10.提取图1中的信息,指出最能代表母系氏族公社特征的是( )
图1 姜寨聚落遗址示意图
A.公有牲畜 B.居住场所 C.公共墓地 D.村落围栏
核心考点02从部落到国家
1.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作出重大抉择时,会根据多名占卜官员的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战国游士多敢于和君主分庭抗礼,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材料旨在说明( )
A.统治方式带有迷信色彩 B.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C.君主权力受到较大限制 D.游士敢于挑战君主权威
2.《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这体现了( )
A.原始民主传统 B.君民平等共治 C.家国一体格局 D.君主专制统治
3.《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反映的历史阶段是( )
A.氏族公社时期 B.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
C.夏朝建立初期 D.王权与神权结合时期
4.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当今考古学也已证明了五帝后期的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实证依据的是( )
①陕西临潼姜寨发掘的五个大家族组成的聚落(遗址)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关天皇地皇泰皇的称谓
③良渚遗址发掘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④东夷文化中蛋壳陶高柄杯及用玉用鼎的礼制规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山东省菏泽市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下列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 )
A.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 B.两地手工业技艺已非常成熟
C.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 D.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
1.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 )
A.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 B.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
C.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 D.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
2.《尚书·禹贡》是战国时期托名大禹的一篇地理著作。文中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如图1)并分成九个等级:雍州上上,徐州上中,青州上下,豫州中上,冀州中中,兖州中下, 梁州下上,荆州下中,扬州下下。据此分析,《尚书·禹贡》对以下哪种说法的史料价值最大( )
图1
A.西周时期以都城为中心的分等级统治体制
B.“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历史开端
C.战国时期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统一观念
D.大禹时代的国家疆域及行政区划
3.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萌生了“疑古”思潮。胡适提出:“以现在考古学的程度看来,我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由此,“夏王朝否定说”盛行。1959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 B.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
C.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D.文献资料必须与实物资料相印证
4.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5.20世纪20年代以前,我国曾一度兴起过黄帝部落来自古巴比伦之说。从20年代起,在坚持中国人种本土说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中国西北说和河南说等6种重要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将考古学文化与黄帝部落文化对应,根据文化元素推断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中国原始社会文化与黄帝部落有关系。据此可知( )
A.黄帝部落发祥地的确证取决于考古学的进步
B.黄帝为传说人物因此其部落也就不可能存在
C.对黄帝部落发祥地的诸种论断仍需持较谨慎的态度
D.考证古巴比伦与黄帝部落的关联是此项研究的关键
6.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礼乐制度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出现早期国家
7.《国语·鲁语》记载: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表明( )
A.禹实行独裁专制 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王权已出现雏形 D.禹对地方直接控制
8.据考古发现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酒器,如陶觚、铜爵、罍等,且成套用于随葬。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礼乐制度已经确立 B.阶级分化国家产生
C.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D.私营手工业的发达
9.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 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10.《史记·五帝本纪》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即黄帝,轩辕采取了“修德振兵”“蓺五种(种植五谷),抚万民,度四方”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了自身的力量,然后“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最终战胜了炎帝。上述传说反映了( )
A.仰韶文化前期部落间战争频繁
B.黄帝部落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
C.黄帝的胜利标志万邦时代结束
D.华夏族形成后与周边族群交流
核心考点03商和西周
1.西周时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材料反映了当时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2.据《孟子》一书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公田指的是国君直接经营的全国土地 B.反映了井田制度下的耕作、劳役方式
C.描述了战国时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3.《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嬗变缓慢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础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4.《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且所封诸侯国相间杂处,承担了藩卫王室、分治殷民、向四周开拓等任务。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巩固西周国家政权 B.弱化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隶属关系
C.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D.推动贵族世袭和等级特权制度的建立
5.西周齐国军队,除有齐王部队以外,还有商人子姓和齐国本地不同姓的部队。这反映了( )
A.统治集团的包容性 B.基层治理的多元性
C.宗法制度的复杂性 D.分封制度的稳定性
1.张光直在《青铜时代》一文中指出,商周的早期青铜器上,神奇的动物具有支配性的神力,人的地位是被动与隶属性的;而周代后期的青铜器上,人从动物的神话力量之下解脱出来,常常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这一变化体现了,周代后期( )
A.宗教信仰产生 B.人文意识增强 C.青铜技艺提高 D.神权色彩浓厚
2.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周末年诸侯国之间“夺田”、“争田”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王室衰微 B.王室所占有的土地有加强趋势
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D.土地私有制发展
3.周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 B.统治方式发生改变,社会转型出现
C.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分封宗法色彩浓厚,利于强化统治
4.商朝时期,“贞人”通过占卜,发布命辞宣示神谕,对征伐、任免等信息进行预测,还可以借助诸神的名义直接指令王室大臣代行王事,或对商王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建议。这表明当时( )
A.商王统而不治 B.决策全靠占卜 C.王权受到限制 D.盛行占卜政治
5.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如祭祀仪式),乐也来自氏族社会的音乐舞蹈,是氏族成员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周公被当作古代加工、改造礼乐的代表人物。据此可知( )
A.礼乐制始于氏族社会 B.礼乐文化源远流长
C.周公创造了礼乐 D.国家典制源于礼乐
6.图1是历史学家对西周手工业园区考古时发现的手工业作坊族徽。这说明西周( )
A.私营手工作坊已经兴起 B.手工业实行世工世族制
C.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 D.手工作坊以青铜铸造为主
7.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晚商大墓,号称“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虎纹最为亮眼,前所未见。下图中的伏鸟双尾虎更是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据此可判定( )
A.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 B.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虎纹正日益成为王权的象征 D.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8.下图是某学者经制的《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示意图,这些封国或是建立在以前商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华东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关键点上。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 )
A.以成周为中心分封 B.扩大了中原文化影响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对地方控制有所加强
9.西周推行君主与众卿共同商议大事的朝议制,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有三类:“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皆涉及国政根本。可见,当时( )
A.保留了原始民主遗风 B.周王权威地位尚未巩固
C.王位世袭制岌岌可危 D.中央无力控制地方势力
10.《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王位传承趋于严格。如帝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王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官,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王位。这说明殷商( )
A.王位继承始终嫡庶不分 B.以兄终弟及避免幼主执政
C.注重依据才能传承王位 D.末期已出现嫡长子继承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