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北京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578685 上传时间:2025-03-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9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北京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北京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北京初三二模语文汇编 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 (2019·北京西城·二模)阅读《赤壁》和《泊秦淮》,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结合原诗具体内容,分别谈谈作者是如何借“东风”和“商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2.诗评,即对诗歌的评论。以下几则诗评,评论《赤壁》的一项是 ① ,评论《泊秦淮》的一项是 ② 。(在答题卡上填涂选项的字母序号) A.意致缠绵,语调谐婉。 B.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C.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D.此篇乃变体律诗,前半是古诗体,以古笔为律诗。 3.除了《泊秦淮》首句以外,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很多写到“月”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一句是“_________”。 (2019·北京·二模)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具体说说诗人是怎样借边关的景色来抒发内心情感的。 5.四季轮回,春去冬来,诗人生发了许多感慨,留下不少经典的诗歌作品。请你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写出你印象深刻的两句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使至塞上》中的诗句不得分,允许有两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2019·北京平谷·二模)阅读《水调歌头》,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这首词上阕望月,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词人的情感多次起伏变化。请结合上阕中的语句具体说说作者怎样写的。 7.这首词下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月亮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月”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月”或思人怀乡,或怀旧感伤,或表现恬静闲适的心情……下面诗句借“月”表达恬静闲适心情的一项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B.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词”,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你读过的此类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的字用拼音替代) (2019·北京石景山·二模)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结合诗歌阅读,完成小题。 ⑴本诗开头一句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下列诗词也运用了这种方法开头的一项是 A.《诗经•周南•关雎》                B.《使至塞上》(王维) C.《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D.《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⑵下列诗句中也像“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借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0.下面是李白的同题材作品《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比较有什么不同?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咏赤壁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11.诗人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这让你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说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019·北京怀柔·二模)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2.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画,说说哪幅图画更符合本首诗歌所展现出内容,并说明理由。(请把下面两个图片放到一行) 图一 图二 13.“夕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或表羁旅之思,或抒迟暮之怀,或表惜别之意。下列诗句中,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样,借夕阳表达羁旅之思的一项是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14.诗词中有许多思乡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 (2019·北京顺义·二模)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16.《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17.(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2019·北京朝阳·二模)阅读《望岳》,完成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8.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 19.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岳所见之景。你对哪句诗最有感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它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与“山”相关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_”和“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2019·北京东城·二模)阅读《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1.下列选项中,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记录了此地大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奋飞之事,暗含了边塞秋季的萧瑟、荒凉。 B.“长烟”“落日”之后缀以“孤城闭”三字,与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象有所不同。 C.“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形成对比,一杯浊酒销不掉浓重的乡愁,带给人深深的震撼。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表现出将军与征夫的情绪,加之全词景物的描绘,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 22.古诗文中,常常有乐器出现:如本词中出现的羌笛,作者借助“悠悠”“羌管”描绘出①______的意境;《关雎》中,用“琴瑟”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②______之情;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借“调”“素琴”的行为暗指自己③______。 (2019·北京·二模)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23.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中,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4.发挥想象,说说诗中画线句描绘出了怎样一幅画面? 25.“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可以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永不褪色的亲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达雄浑悲壮或凄苦伤悲的审美感受……下列选项中,把雁作为传递音讯“使者”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2019·北京海淀·二模)阅读《泊秦淮》,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6.有人说,“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7.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8.古代诗歌中常出现“月”有时是自然之月,有时是借月感叹时光流逝,寄托思念之情,象征哲理的启迪……下列诗句中,与“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表意相近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019·北京昌平·二模)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9.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你在画线诗句中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 30.诗歌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设“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写出边关将士们 的决心。 31.“云”是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文时常用的形象,下列诗句中对于“云”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曾云”作者以“云”抒怀,通过描写遥看泰山层层涌起的白云,抒发自己云气涤荡,无比开阔胸襟。 B.“不畏浮云遮望眼”作者以“云”喻难,表现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变法革新的决心和抱负。 C.“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以“云”写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作者因为边关天气恶劣而低落的心情。 D.“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以“云”咏叹,虚实结合,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2019·北京门头沟·二模)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32.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33.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 34.“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性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 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B.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参考答案 1.示例:《赤壁》中作者认为如果没有“东风”,赤壁之战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借此表达对历史(或“功业”“机遇”“自身遭遇”等)的思考。《泊秦淮》中作者通过对商女演唱的描述,写出当时只图享乐而“不知亡国恨”的浮靡风气,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怀。    2.①B  ②C    3.示例一:明月几时有    示例二:我寄愁心与明月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以少胜多,而用火则是借助东风。作者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东风,借此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且从自身遭遇出发,杜牧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即没有“东风”这样的机遇让自己成就功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谴责歌女沉迷于亡国之音,不懂亡国之恨,实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当时统治集团只图享乐而“不知亡国恨”的浮靡风气,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2.本题考查理解诗意。要抓住关键句子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的东风,即“幸而成功”,他认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即“家国不保”。所以①处选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所以“自不堪听”, “又当此景”意指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所以②处选C。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月”,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如“我寄愁心与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几时有”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4.大雁北归,诗人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传达诗人压抑苦闷的心情。诗人极目远眺,黄沙莽莽,无边无际,孤烟升腾,落日浑圆,面对塞外苍茫、雄浑的景象,诗人感到既惊奇而又愉快,心胸也豁然开朗了。    5.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根据以上内容做答。 5.本题考查诗词积累。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写出两句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即可。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钱塘湖春行》等。 6.答案示例:把酒望月问天,这是人间也是现实,作者用设问的修辞,表现作者豪壮、悲壮之情;接着作者以奇特想象,描述天宫景象,传达出向往之意,“恐”字也隐含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意;最后,以“何似”结句,由幻想回到现实,表达了对人世的热爱、留恋之情及其乐观情怀。    7.C    8.     答案示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上阕中,词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把酒问月,表达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我欲”一句,表达他想回到天上的愿望,“又恐”,表现他“高处不胜寒”的恐惧。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与自己清影为伴,于是“何似”一句表现他最终选择留在人间。可见词人情感跌宕起伏,表达了对人间的留恋之情和乐观的情怀。 7.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借“月”描写朦胧清冷的秦淮河夜景,由景引出事件,表达作者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B.“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描写环境凄清,月光寒冷,表现主人公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和对亲人的思念;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句,描写山西村的美丽月夜之景,表达恬静闲适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借“明月”寄托对贬谪的友人的关切之情。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要求默写古诗句。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重阳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是“春节”。 9.⑴D  ⑵A    10.示例:李诗宏观地描写了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战争场面,客观述说了吴军大胜曹军的历史。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折戟沉沙的结局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表现得如此蕴藉,还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    11.示例一:我联想到诸葛亮,他身遇明主,将毕业精力奉献于兴复汉室,他为蜀汉政权的建立鞠躬尽瘁,即使“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功绩与品格仍令后人深深敬仰。 示例二:我联想到官渡之战,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解析】9.(1)D也运用了“由沉埋的断戟,触发了对战争风云的回想”(联想过去)这种方法开头。《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是对去年饮酒听歌的追忆,作者在这里用倒置的手法,把去年饮酒听歌的事情放在前面,用以突出去年的欢乐。作者借此引发的感慨。与“折戟沉沙铁未销”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它几项都不是这种写法。(2)A借用了典故。“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而其它几项都没有用典。 10.比较阅读。要求比较李白《咏赤壁》与杜牧的《赤壁》不同点,答案比较开放,可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如相比而言,李诗描写的角度宏观大气(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述说的是历史客观真实(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而杜诗从细节入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还有对历史主观的评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具体考查由杜牧托物咏史,借赤壁之战慨叹英雄成败,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或哪场战争。并说说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此题在作答时不要由杜牧的《赤壁》联想到《三国演义》“赤壁之战”。而应该有更丰富的联想。注意题干“慨叹英雄成败”几个字。如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占据河北的袁绍军事集团作为强势一方率先向曹操集团发起进攻,曹操率军与袁绍展开决战。双方在官渡一带沿河对峙一年有余,最终战争以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粮仓,进而击溃袁绍军主力告终。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从而确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局。 12.图一。理由:图一描绘了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附近坐落着几处人家。一匹瘦马上驮着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景象。与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是一致。图二中马肥,树茂,这些与原诗句意不符,而且第二幅中的人显得不如第一幅中的人看上去有劳顿之苦。    13.A    14.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写有关思乡的诗句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对诗句所描绘画面的理解。应先抓住相关诗句中写景或物的字词,然后从整体上分析诗句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的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景象,表达的是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识读图片应抓住图片中的关键景物,并能从整体上感受画面意境,从中寻找诗画的关联。图一中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等表现的意境正好与这种景象相符。而图二描绘了一幅马肥,树茂的景象,画中的人也显不出劳顿之苦,与诗句景象不符,故选图一。 13.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A句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望着烟雾迷蒙的江面,不由得使人愁绪顿生。表达夕阳下游子的羁旅之思;B句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抒迟暮之怀;C句意思是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表惜别之意。故选A。 14.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思乡”,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15.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16.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17.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15.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据此可概括作答。 16.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据此理解作答。 17.试题分析:(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据此,答案为A。(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答案是多元的。 18.勇于攀登(不畏困难、傲视一切)    19.     齐鲁青未了     画面:齐鲁大地上,青翠的山色,无边无际    20.     山重水复疑无路     孤山寺北贾亭西 【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主旨分析。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主旨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指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抒发了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1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面的能力。描绘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有“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齐鲁(齐鲁大地)” “阴阳(泰山的北面和南面)”“云”“鸟”,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青”“神秀”“昏晓”“曾”“归”,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注意任选一句作答即可。 20.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山”,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如“山重水复疑无路”“孤山寺北贾亭西”“山岛竦峙”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1.D    22.     ①凄切悲凉     ②渴慕     ③情趣高雅 【解析】21.D“呈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分析不当。“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而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 22.考查对意境特点的概括。一空,“悠悠”“羌管”描绘的是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悲切的情景。所以可概括为“凄切悲凉”。二空,《关雎》中,用“琴瑟”来亲近“淑女”,所以表达“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渴慕之情。三空,“可以调素琴”: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调字即是弹弄的意思,古人一般不成弹琴,一般都为弄琴,调素琴等,为求雅致。所以这里暗指自己“情趣高雅”。 23.示例:诗人用“蓬”“雁”自喻,写出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般出使边塞,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抒发了自己的惆怅、孤寂之情。    24.示例:茫茫大漠,无边无际,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儿风声,只有一缕袅袅青烟,直升天际;一条大河静静流滴,圆圆的落日孤悬,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25.B 【解析】23.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能力。“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归雁”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4.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作答时要注意突出沙漠的荒凉和景物的单调。 25.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A的句意为: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B的句意为: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C的句意为: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D的句意为: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故选B。 26.示例:诗句中“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又照应了诗的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这句诗承上启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27.示例:“犹唱”是指国运衰微时,商女还在唱《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指责商女,实则却是讽刺那些不顾国事、沉迷享乐的达官显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28.B 【解析】26.本义考查诗句的赏析,诗句的赏析还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角度等方面出发。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要我们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这就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理解。内容上,“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结构上,“夜泊秦淮”照应标题,“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7.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做这类题目,不可孤立地看某个词语,需要将它放入诗句中理解。在本题中,也就是要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这就简单了。《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作者通过商女唱《后庭花》这件事讽刺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享受的达官显贵。 28.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关键字的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指自然之月,并且在此句中没有任何修辞手法,所以只有B项符合。 29.示例:“燕脂”写出战场大块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悲壮。“凝夜紫”写出战士们血染沙场,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展现战斗的悲壮与惨烈。    30.示例: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31.C 【解析】2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本题要求选择一处与色彩相关的词语进行赏析。如首句于“云”上着“黑”字,让人感到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已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30.“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 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据此理解作答。 31.C项赏析错误。“黑云压城城欲摧”作者通过描写黑云,来表达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重。 32.     写了游子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羁旅之苦)     表达了思乡(孤寂、愁苦)之情    33.示例:作者选取了十个景物,以夕阳为大背景,形成不同的画面。用“小桥 流水 人家”这一温暖的画面,来反衬(对比)“枯藤 老树 昏鸦”、“古道 西风 瘦马” 这些景物所描绘的凄凉、萧瑟的画面,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34.B 【解析】32.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突出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34.A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B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C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只有B项与此词“瘦马”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是一致的。 12 / 12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