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二上册地理必背
第一节辽阔疆域
1、我国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大洲、大洋位置: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纬度位置: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数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陆上国界限长达0多千米,陆上邻国14个;大陆海岸线从18000多千米,隔海相望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4、我国濒临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
我国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6、渤海有我国最大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
7、我国领土东西相距5000千米,南北相距5500千米。
8、我国领土最北端:黑龙江漠河;
最南端:海南曾母暗沙;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
9、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含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尤其行政区。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
11、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省:黑龙江; 最早看见日出省:黑龙江;跨纬度最多省:海南; 跨经度最多省:内蒙古。面积最大省:新疆。
12、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我国省区是: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简称云、桂、粤、台)。
13、黄河、长江都发源于青藏高原,都流经青海、四川。
3第二节众多人口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约为12.95亿。
2、 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
3、 人口数量增加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4、为了使人口数量增加,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施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中考资源网
5、我国人口最多河南省,面积最大新疆省。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域人口密度大,尤其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域人口密度小。中考资源网
6、我国人口基本政策是:实施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我国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3倍多。我国人口地理分界限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4第三节多民族大家庭
1、 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是壮族。
2、 汉族遍布全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
3、 我国各民族总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4、 蒙古族—内蒙古,回族---宁夏,藏族---西藏, 维吾尔族—新疆,壮族---广西, 高山族—台湾
5、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域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设置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3、第一、二级阶梯分界限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三级阶梯分界限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 第一级阶梯:>4000米,高原、盆地;
第二级阶梯:1000-米,高原、盆地;
第三级阶梯:<500米,平原、丘陵;
5、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影响:
(1)、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许多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方向交通;
(2)、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潮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降水;
(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丰富水能。
6、我国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7、我国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最北---天山—阴山;中间--昆仑山—秦岭;最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间—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南北走向:横断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
8、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多梯田。黄土高原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特征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9、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1/3;通常把山地、崎岖高原和丘陵称为山区,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2/3。
10、 山区优点:地形复杂多样,便于发展多个经营;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
中草药和动植物资源丰富;高山草地能够放牧;山区急流能够发电。
山区缺点: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轻易发生自然灾害;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大,不易耕种。
11、山区常见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所以开发利用山区时候,要尤其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防止山地灾害发生。
冬季风
夏季风
起源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印度洋
风向
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东南季风西南季风
性质影响
严寒干燥
高温多雨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产生根本原因是纬度原因,而冬季风则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域严寒。
2、 1月0C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此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0C,此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0C。
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1)、1月0C等温线;(2)、800MM等降水量线;
(3)、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限;(4)、湿润和半湿润分界限。
3、 中国冬季最冷地方:黑龙江漠河(-52.3C).
4、 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域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5、 夏季,中国气温最低地方是:青藏高原。其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
6、 中国最热地方:新疆吐鲁番(49.6C).
7、号称我国“三大火炉”是重庆、武汉、南京 。
8、我国从北向南能够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独特高原气候区。(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
我国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9、 我国降水最多地方:台湾火烧寮;我国降水最少地方:吐鲁番盆地托克逊。
10、依照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把我国划分为4类干湿地域。
11、东部—耕作业;西北—畜牧业;北方—旱地农业;南方—水田农业。
12、干湿地域划分是依据气候干湿 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域、半湿润地域、半干旱地域、干旱地域。
13、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4、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限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15、季风气候最大优点是雨热同期,不过很轻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寒潮、台风、霜冻、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1、我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没有流向海洋→内流区(1/3);河水主要来自昆龙山、天山冰雪融水。
外流河如长江:流向海洋→外流区(2/3);河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2、 长江—我国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
黄河--我国含沙量最大河流;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内流河;
京杭运河—我国最长人工运河;
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到北冰洋河流;
黑龙江—冰期最长;
珠江---汛期最长,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
青海湖—最大咸水湖;
鄱阳湖---最大淡水湖。
3、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呈巨大“几”字形,注入渤海。
4、 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
5、黄河上中游分界是河口,中下游分界是孟津。
6、黄河下游河床逐步抬高,成为“地上河”。
7、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地形是黄土高原(造林、种草、绿化大地)。
9、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 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河流, 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10、长江上中游分界是宜昌,中游和下游分界是湖口。
11、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12、有“九曲回肠”之称是荆江,本河段治理方法是裁弯取直。
13、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域洪水多原因是:
(1)、长江流经地域降水丰沛,暴雨时各支流往往同时涨水;
(2)、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3)、宜昌以上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域洪水三个主要起源。
14、综合治理长江首要任务是防洪。
第三章 中国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对于可再生资源,假如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2、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1、依照土地用途及土地利用情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2、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百分比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尤其是人与耕地矛盾尤为突出。
3、我国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西部内陆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有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最大原始森林。西南林区—树种最多。东南林区—人工林区。
4、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5、土地利用中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三节 水资源
1、地球上水,海洋水占97%,淡水占2.5%
2、地球上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 。现在人类利用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