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余文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骈文特点,以下作品适合是( )。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C.贾谊《论积贮疏》 D.吴均《与朱元思书》
【答案】D。
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成语,以下不正确是( )。
A.勾心斗角 B.飞鸾走风
C.美轮美奂 D.筑室道谋
【答案】D。
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了解学习任务群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关系,以下了解不正确是( )。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目标和内容,明确不一样任务群定位和功效
B.结合本身优势教学格调,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学习任务群
C.重视学习任务群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特点,防止内容发烧遗漏和缺失
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差异
【答案】B
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样具备“京味”语言特色剧本,以下作品适宜是( )。
A.王朔《动物凶猛》 B.萧红《呼兰河传》
C.刘恒《窝头会馆》 D.曹禺《日出》
【答案】C。
5.在当代文化参加学习活动中,学生参加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以下对联不宜是( )。
A.素认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水果店)
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茶叶店)
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花店)
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
【答案】A。
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景物描写手法,以下适合是(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伟《山居秋暝》)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
D.道狭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田园居》)
【答案】C。
7.为了提升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抒情特征,以下作品适合选取是( )。
A.汪曾祺《葡萄月令》 B.孙犁《荷花淀》
C.张天翼《华威先生》 D.契诃夫《装在套子里人》
【答案】B
8.在名著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分组整理与传统节日关于语段,以下语段与节日无关是( )。
A.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立在坟间(鲁迅《药》)
B.当地妇女小孩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酒洒……全家出动到河边看划船(沈从文《边城》)
C.在停船慌忙中,看见台上一个黑长胡子……翻了一阵都进不去了(鲁迅《社戏》)
D.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点两条金龙通常(曹雪芹《红楼梦》)
【答案】C
9.为了提升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能力,教师安拌学生查阅资料,梳理“其”字意义和使用方法,以下语句中“其”,用作连词是( )。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B.圣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认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答案】D。
10.教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究”专题,教师率领学生研读《红岩》,开展人物形象鉴赏活动,以下适合是( )。
A.通读《红岩》,举行“英雄在我们心中”主题故事会
B.阅读研究《红岩》主题评论文章,撰写一份文件综述
C.参加跨学科学习活动,研讨关于《红岩》历史问题
D.参观渣滓洞,获取作品背景资料,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
【答案】A
11.阅读某学校关于“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调查结果,按照要求答题。
对上述调查结果相关分析,正确是( )。
A.调査结果丰富,深入揭示了课堂教学现实状况和成因
B.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提问非常主要,重视教学问题设计
C.少数教师没有仔细推敲提问语言,是因为备课时间太少
D.少数教师用于设计问题时间较少,是因为对教材不熟悉
【答案】B
12.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作陈说性知识意在探寻写作特点、规律、知识、原理等,以形成系统知识体系为目标。写作策略性知识侧重写作详细方法、策略、步骤、方法等,以培养基木操作能力为目标。写作陈说性知识着眼于认知,是对“求真”追求;写作策性知识着眼于实践,是对“实用”追求。叶圣陶说“语言文字学习,就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个知识,就利用方面说,是养成一个习惯”;“语言文字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绗行地步”。所以,写作教学应该从侧重“写作知识”讲解,转向侧重“写作策略”指导。
对上述论文相关分析,正确是( )。
A.写作陈说性知识包含怎样利用方法修改文稿知识
B.写作策略性知识包含写作本体功效和现实价值知i
C.写作教学终点在“行”,应该侧重提升语言利用能力
D.写作教学重在实用,应该防止讲解写作陈说性知识
【答案】C
13.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中说:“我意见,认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日经常,有农民式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狡猾。以下是几位画家创作阿Q画像,请结合《阿Q正传》和鲁迅对阿Q形象意见,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阿Q更为靠近。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相关分析,不正确是( )。
A.以详细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阅读素养
B.以美术图片为依靠考查学生艺术素养
C.以多个材料考查学生对经典人物了解能力
D.以特定学习任务考查学生问题处理能力
【答案】B。
14.阅读关于语感硏究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语感是对言语直感,要想提升语感品质,必须有一定语理来调整。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比如,凭借语感,有些词句在口语环境里、说起来以为别扭;有些词句,在严厉书面语里读起来也很别扭,这说明,口语和书面语语体差异语感已经形成。不过,只有知道汉语普通话词汇起源于文言和方言俗语,才会明白这种语体差异原因…理性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利用自觉性,要想引导学生了解语理,教师应该多激励学生自己概括,而不是教师硬性灌输。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语言规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过程。有了语理,语感形成便愈加自觉。
对上述研究论文相关分析,正确是( )。
A.语感形成需要系统语理来支撑
B.语感语体差异主要受方言影响
C.提炼语理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D.了解语理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学习
【答案】C。
15.阅读《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课堂教学导入后,我带着学生了解《咬文嚼字》,阐释“咬文嚼字”精神。然后,顺势分析哪些例子说明了这一精神。学生列举了文中四个例子,我带着学生赏析这些例子精妙.随即我抛出问题:“我们一共找了四个经典例子,朱光潜在文章最终说“随便举几个实例,这是随便举例吗?”学生齐答:“不是。”不过,我当初没有追问,而是转向拓展示学习,让学生谈课内外曾经碰到咬文嚼字例子。学生谈得很好,但我以为当初没有追问是一个遗憾。
对上述教学反思相关分析,不恰当是( )。
A.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结构清楚,层层推进
B.课堂教学生成问题后,应该给学生思索阐释空间
C.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拓展阅读,利于深入了解文意
D.教师没有追问,并不影响学生了解文章论证逻辑
【答案】D。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案例:阅读《边界望乡》教学后说课片段和课文原文,完成第16题。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观赏台湾诗人洛夫当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勺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乡愁/乱如风中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取小组採究、集体研讨方法,按照“借用——变形——效果”步骤提醒品味末诗句,体会“代用”带来既熟悉又新鲜阅读感受,深入了解诗人复杂乡愁滋味。学生有一定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示范分析和学生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觉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鹧鸪、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抒写乡愁。因为我对鉴赏步骤提醒明确,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个学生说:“時诗中水田白鹭’意象,首先使我联想西塞山前白鹭飞’漠漠水田飞白鹭美景及其自由祥和意境。诗人用‘惊起〈又猛然折了回来〉’描述水田白鹭,打破了画面宁静祥和,表示了诗人沸疹情感。一是对自由往返故土强烈渴望,二是与故乡咫尺天涯无奈和苦痛。”在这一教学步骤中,学生讲话高潮迭起。我适时点拨引导,率领学生从“化用”入了解诗歌语言丰富意蕴,体味诗人乡愁滋味,为接下来引导学生了解乡愁丰富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奠定了基础。
边 界 望 乡
洛 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出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乡愁
乱如风中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杜鹃
只剩下唯一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通告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竟然也听懂了广东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仍是一掌冷雾
1979.6.3
(责任编辑:石艳波)
问题:
16.
(1)请简明说明教师在说课稿中引用学生讲话意图。(10分)
答案:①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语文学科关键素养发展。在案例中,教师先给学生解释化用概念,示范讲解其妙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索、交流,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文化及审美能力发展。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重视个性化阅读。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研讨、交流讲话,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学生了解乡愁丰富内涵奠定了基础。
(2)请简明评析教师在本课中学法指导。(10分)
答案:①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案例中,教师先讲解“化用”概念,再示范讲解其妙处,起到了很好引导示范作用,教师对鉴赏步骤提醒明确,学生对要完成任务非常明确。
②转变学习方式,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而且加强诗文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意境和形象,学生能够深刻了解诗歌中蕴含情感,而且能够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学生在独立思索和合作探究中,锻炼了语言表示能力,促进了思维发展与提升。
案例:阅读下面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扶不扶
①摔倒老人扶不扶,成为马年春晚小品创作内容。演员一句“人倒了还能够扶起来,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博得满堂采,也引发了人们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老人,这本不是需要讨论问题,而今却成了两难选择一一扶,还是不扶
③网上关于“扶不扶”投票调察显示,只有极少人选择“必定会扶”,更多人选择了不好说”。网上还有贴子说:“以前以为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必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究其原因,“彭宇案”层出不穷,“农夫与蛇”故事不停上演,伤害了人们善心
④人们感到迷惑,好像站在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是助人为乐,但你可能因善举而被勒索,面临被家眷、官司、赔款纠缠。另一条路是回避风险,选择视而不见,绕路而行。可是,后者虽不想引火烧身,却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机拍照以自证清白桥段,引发观众阵阵大笑,但这笑声中隐藏着多少悲痛呀!近日看到了一则新闻《“飞驰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证再扶人》,开飞驰大叔说,做好事要知道保护好自己。这不正是善良人无奈之举吗?
⑤扶不扶摔倒老人似乎是个道德问题。假如要人们毫不犹豫地扶起摔倒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够,还需要加强全社会医疗保障,消除摔倒老人勒索动机;更需要法制建设,给反咬一口恶人以应有处罚,保护每一个行善好心人。让公平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让正义法治,为人们良知保驾护航。我相信,毫不犹豫地仲出援手人会越来越多!
问题
17.请从第①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参考答案】
错别字:“满堂采”改为“满堂彩”;“调察”改为“调查”,“贴子”改为“帖子”
病句:“但你可能因为善举而被勒索,面临被家眷、官司赔款纠缠。”改为“但你可能因为善举而被勒索,面临被家眷、官司赔款纠缠困境。”
18.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两个优点,并结合详细内容进行分析。(12分)
【参考答案】
优点:
①观点明确。本文围绕着“扶不扶”这一社会话题,从道德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阐述,观点明确,立意深刻。
②论证结构清楚、论证方法多样。全文先提出“扶不扶”这一话题,接着列举了“彭宇案”“飞驰大叔”等故事来论证分析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最终提出处理方法。论证结构明确、层次清楚。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详细要求,完成第19-21题。
课文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责任编辑:石艳波)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怎样经过对古典诗歌特有意象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体味中国诗歌特有意境美。中国古典诗歌具备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我们在观赏这些作品时,要重复朗诵,置身诗境,借助想象和联想,将作者描绘意象一一再现到自己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醉在一个想象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详细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依照作品中意象本身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与景之间关系,采取对应观赏方法,体会独特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依照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一样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赏析作品,取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美学价值,发觉作者独特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营养,培养健康高尚审美情趣,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依照上述材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并详细说明确定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掌握诗歌中重点实词虚词,掌握七言古诗通常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掌握作者李白生平信息和文章创作背景。
②经过重复朗诵,把握诗内容和形式,整体感悟诗歌壮丽奇特意境;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基本特点,即丰富想象和极度夸大。
③体会李白对光明、自由渴求,对黑暗现实不满,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叛逆精神;体味李白诗歌主动浪漫主义格调;激发对古代诗歌热爱之情。
(2)确立依据:
①依照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展开,所以我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
②依据新课标()要求:要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要依照诗歌不一样艺术表现形式,认识作品美学价值,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营养,培养健康高尚审美情趣,由此我确立了以上三维教学目标。
③单元介绍对教学作出了一定指导:学习本单元,要重复朗诵,置身诗境,借助想象和联想,将作者描绘意象再现到自己脑海中,阅读作品时,还要依照作品中意象本身特点和组合方式,以及情与景关系,体会独特意境。所以我设置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④本文内容特点:此诗以记梦为由,诗人利用丰富奇特想象和大胆夸大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梦游图,抒写了对光明、自由渴求,对黑暗现实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叛逆精神。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波折,形象辉煌流丽,感叹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所以我确立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⑤学生学习水平: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诗歌鉴赏能力,有一定诗歌文言文积累,但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所要表示对自由向往,对权贵蔑视等情感并不能很好地了解,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此意识,所以我设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选择其中一个详细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明说明每个步骤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体会李白对光明、自由渴求,对黑暗现实不满,以及蔑视权贵、不卑不屈叛逆精神;体味李白主动浪漫主义格调;激发对古代诗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教师重点讲解学生难懂诗句,扫清阅读障碍。思索:文章结构
明确:全诗分为三节:入梦原由、梦游仙境、抒情表态。
二、深入研读
1.齐读第一节,思索: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瀛洲与“云霞明灭”天姥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或可睹”则成了一个强烈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但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念头。
追问: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雄峻巍峨,深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强烈愿望。
2.学生齐读第二节,同桌间讨论: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特色。
明确:
①月夜渡湖:诗人一入梦幻,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地方;景色寂静清幽
②山之日景: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木屐,登上了青云梯,直向高耸入云山径攀登;景色壮美奇绝。
③山之夜景:千岩万转,夜幕降临了,从山谷传来熊咆叫声,龙吟啸声。巨大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改变,眼前展现一个光怪陆离神奇世界;景色离奇险怪。
④仙人登场: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云中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漂亮衣裳,架着长风纷纷赶来,参加盛大宴会;场景壮丽辉煌。
再次追问: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梦境?诗人心情怎样?
明确: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换,五彩缤纷梦境。尤其是仙人登场画面。此时诗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热烈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到来。
3.大声朗诵第三节,思索: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此诗所描写梦游,可能并非完全虚托,但不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大才能。反应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精神。写神仙世界漂亮,反衬出现实世界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立场服务。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消极避世思想。
4.再次朗诵全诗,结合诗歌创作背景,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包含了作者怎样感情?分语文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点评,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共同明确:诗人思想是波折复杂,不过它主要方面是主动,富有反抗精神。表示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三、拓展延伸
大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思索并讨论:作者为何要花如此多笔墨来描写梦境呢?表现了诗歌怎样艺术格调?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特点是想象奇特,作者以丰富想象借助梦游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使本文具备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利用了衬托、比喻、夸大、对比等手法,使幻想中景物活灵活现,写仙境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厌恶。也就是说,诗歌前半部分用梦形式波折地表示出来对自由生活向往。
21.设计一个详细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研讨与练习】。(25分)
【参考答案】
活动名称:穿越时空,读懂李白。
活动形式:按语文小组分组,探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应了作者什么样性格,是否本诗题眼。
活动过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波折,形象辉煌流丽,感叹深沉激烈,那么请同学们按照语文小组,四人一组,思索并讨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诗评家认为这是本诗诗眼,你是否同意这么观点,是怎样了解。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10分钟后,各组选派代表进行讲话,组员能够进行补充,小组间能够相互进行提问、辩论,教师进行反馈点评。
师生共同明确:即使诗人在诗中思想是波折复杂,不过诗歌前后是一致,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向往,只是诗歌前半部分用梦形式波折地表示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诗歌中情感主要方面是主动,富有反抗精神。而这句话更是凝聚了诗中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表现,表示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性格,充分显示了诗人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所以能够说这句话是诗歌题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