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 名词解释:
1、 茅茨土阶: 以茅草为屋顶, 以夯土为台基, 华夏文明初始期大型建筑采取土木相结合结构方法。
2、 九脊屋顶: 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 用于亭榭、 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3、 四阿屋顶: 即四面坡庑殿顶, 宋代称四阿顶, 或称五脊殿。
4、 门堂之制: “门”和“堂”分立, 是中国建筑组成一个很关键特色, 其目在于产生“内”“外”之别以及由此形成一个中庭。
5、 生起: 屋宇檐柱角柱比当心间两柱高2-12寸, 其它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所以宋代建筑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 其它全又曲线组成。屋脊也所以而用生头木将脊槫两端垫高, 形成曲线, 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她各槫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6、 四铺、 四铺作: 宋代斗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 华栱(插昂)、 耍头、 衬方头, 共四层, 故称四铺作。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 共五层, 出二跳。六铺作依这类推、 、 、
7、 卷杀: 宋代栱、 梁、 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 形成柔美而有弹性外观, 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 杀有削砍之意。
8、 侧脚: 把建筑物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 柱头向内收进, 其目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 增加木构架内聚力, 以防散架或倾侧。因为此发给施工带来很多麻烦, 所以明代以后逐步减弱最终废弃, 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善榫卯等措施来保持木架构稳定性。
9、 金箱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 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 外层环包内层。
10、 副阶周匝: 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称为富阶周匝。
11、 铺作: 狭义说是指斗拱; 广义说是指斗栱所在结构层。唐宋建筑斗栱所在铺作结构层对木构架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二、 填空、 选择
1. 单体建筑组成: 进深, 开间
间: 两组木架组成一件
开间——面间
进深——通进深
开间改变: 明间(当心间)最宽
有明间到尽间递减, 左右对称。尽间(副阶, 廊)最短
明间>次间>梢间>廊(尽间)
2. 平面类型: 金箱斗底槽、 双槽、 分心斗底槽, 单槽
3. 屋有三分: 自梁上认为上分, 地上认为中分, 阶下认为下分。——《木经》 俞皓
4. 窗: 直棂窗、 槛窗、 支摘窗、 横披、 漏窗
5. 小木作: 大门、 支摘窗、 槅扇、 天花、 彩画
6. 雍正十二年《工程做法》专业营造术书, 使我们对清代遗留建筑有比较多了解。
7. 最早相关城市计划记叙——《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
8. 庭院围合方法: 1、 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 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 称之为廊院
3、 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 并设院墙与院门, 称之为“三合院”【将前面院墙改建成房屋(门屋或侧座), 则称之为“四合院”】
庭院组成: 屋宇, 围墙、 走廊
9. 西周铜器上出现斗拱形象(栌斗)、 出现瓦。
10. 砖是在春秋时期出现
11. 单体建筑屋顶样式: : 庑殿(四阿顶 宋称五脊殿)、 歇山(宋称九脊殿)、 悬山、 硬山、 攒尖、 单坡、 平顶
12. 斗拱: 宋《营造法式》材契制
清代 斗口制
13. 斗栱: (图)宋代材栔制: 宋代对多种栱长度、 卷杀已经有了具体要求, 而且要求了栱、 昂等构建用材制度, 并将材高度划分为15分°, 宽度为10分°, 作为建筑尺度衡量标准。再将上、 下栱间距离称为栔, 高6分°, 宽4分°, 单材上加栔, 谓之足材, 高二21分°, 如华栱、 耍头等构件用之。(单材高=15分°, 足材高=单材高+契高=21分°)
14. 斗(开)之耳, 平(身), 欹(底)
15. 契高=斗平+斗欹=上下拱距离
16. 材: 拱用料为“材”, 截面高度比3:2。
17. 宋《营造法式》按建筑等级将斗栱用材分为八等。“材有八等, 度屋之大小, 所以用之”。
18. 清式以平身科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19. 昂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多寡, 清代以踩计(宋以铺作记), 出一跳叫三踩(宋四铺作)N为出跳数 宋铺作数为n+3 清踩数为2n+1 。通常建筑(牌楼除外)不超出出四跳九踩(七铺作)。出跳长度宋要求每跳出二材高(三十分°)或每跳递减、 递增。清要求均为三斗口(三十分°), 谓之一拽架。
20. 平身科坐斗, 高二斗口, 正面宽三斗口, 侧面宽三.二五斗口。
21. 斗拱斗口制: 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为20: :10, 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十一等。
22. 斗拱通常使用在高级官式建筑中, 答题能够分为外檐斗拱和內檐斗拱二类。
从具体部位分: 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 清称柱头科)
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 清称平身科)
转角斗拱(宋称转角铺作, 清称角科)
这里所谓铺作(或科)是指一组斗拱(宋称一朵, 清称一攅)而言。
23. 宋式天花分为: 平闇和平棋
24. 踏步: 御路踏跺 ——皇家
垂带踏跺 ——官 庙
如意踏跺 ——住宅园林(没有垂带)
注: 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区分: 如意踏跺没有垂带
礓蹉踏跺 ——辇道。
25. 大木作: 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中关键承重部分, 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房屋次要房屋和通常民居。
26. 清式彩画: 造型和分类关键表现在梁、 枋上。常见有和玺、 旋子、 苏式三大类。
和玺彩画龙凤图案为主, 间补以花卉, 等级最高用于皇家建筑。旋子彩画, 专题是涡卷瓣旋花, 有时也可话龙凤, 仅次于和玺彩画, 用于官衙庙宇。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小说, 花鸟鱼虫等, 等级次与前两种, 用于住宅园林。
27. 工官制度: 隋代宇文恺“隋大兴城”, 宋代李诫《营造法式》, 明代蒯祥、 徐杲。
28. 汉至明清都城建设: 汉长安, 北魏洛阳, 南朝建康, 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宋东京,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建设。
29. 木架结构体系关键有穿斗式和抬梁式和混合式。
30. 计成《园冶》
31. 明清紫禁城: 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顶; 中和殿攒尖顶, 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顶, 使建筑体型主次给予改变
32. 原始社会(干阑式建筑):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榫卯技术木结构)
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奴隶社会: 夏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遗址(最早较大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西周: 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中国最早四合院, 已用瓦)
湖北蕲春干阑式木架建筑(发明瓦)
综合题:
1. 明清北京城(图)
1、 正门名称: (外城)永定门、 (内城)正阳门、 (皇城)天安门、 (宫城)午门
艺术成就:
⑴京城中轴, 面临三海
轴线中段三分之一
⑵依山面水
A 外金水河, 内金水河
B 景山(煤山)
⑶三朝五门, 六大殿
宫殿: 外朝三大殿包含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内庭三大殿: 坤宁宫、 交泰殿、 乾清宫
五门包含大清门、 天安门、 城门、 午门、 太和门;
六个封闭庭院: 千步廊、 天安门广场、 端门广场、 午门广场、 太和门广场、 太和殿殿庭;
节奏: 狭-展-促-抑-缓-阔
⑷左祖右社, 五府六部。
明清北京紫禁城布局特点(叙述题):
(1)强调中轴线为城市主干线和中轴线, 左右基础对称, 整体构架十分明确, 宫城居中。
(2)空间序列有序转换。
(3)建筑处理上, 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①以小衬大、 以低衬高。②色彩对比及等级。
A天安门, 午门都用城楼式样 , 基座高达10余米, 太和殿用3层汉白玉须弥座, 隶属建筑对应简化和降低高度, 确保关键门殿突出地位
B 屋顶按重檐、 庑殿、 歇山、 攒尖、 悬山、 硬山等级次序
午门、 太和殿用重檐庑殿
天安门、 太和门、 保和殿——重檐, 歇山, 其它殿宇对应降低等级
C建筑细部和装饰繁简高低级之别: 太和殿斗拱上檐出4跳, 上檐出3跳, 关键殿、 门之前, 还用铜狮, 龟鹤、 日晷嘉量。
白色台基, 土红墙面, 朱色门窗, 镀金青绿彩画, 黄、 绿、 蓝等诸色琉璃屋面
(4)利用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 方位、 数字、 颜色。
方位: 前阴后阳
数字: 单为阳, 双为阴
颜色: 青白赤黑黄——东南西北中
(5)院落面积和宫殿位置模数关系
著名建筑史学家傅熹平——测量分析
①后宫为模数来计划前三殿与其她建筑群“化家为国”
②对角线落在前朝与后宫关键殿堂位置之上
③工字型台基长宽比9:5——九五之尊
三个高潮:
21、 住宅、 民居
四合院——合院式
大门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前者等级较高, 其中又有王府大门和通常贵族广亮大门、 金柱大门(王府大门和广亮大门门扇装在中柱缝上, 金柱大门门扇立于金柱位置上)
记住平面图吧! ! ! ! 厢房位置、 正门位置等等位置
合院式形制特征是组成方形或矩形院落各幢住屋是分离, 住屋之间以走廊相连或者不相连。
基础形式——是由单栋房屋放在四面围成一个内向院落, 有两进院、 三进院、 四进院和五进院, 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外, 横向还增加跨院并设后花园。
四合院布局特点: (平面图)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 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宛如京城归置缩影。其中门是分界内外、 引导秩序、 身份地位表现。北京四合院: 特点是强烈封建宗法制度影响和成熟尺度与空间安排, 住宅严格区分内外, 尊卑有序, 讲究对称, 对外隔绝, 自有天地。
建筑特点: 关键建筑为抬梁加硬山, 次要房屋也有用平顶, 房屋墙垣厚重, 对外不开放, 靠朝向内庭院一面采光, 故院内噪声低、 风沙小。室内常设炕床取暖; 分隔有隔断墙、 碧纱罩和多种落地罩; 顶棚由架子与面层组成, 架子讲究用木质方格, 通常见秫稭杆扎结, 面层裱纸; 地面常见砖墁地, 室外地面用一般条砖铺地, 路心用方砖。四合院朴素实用, 色彩亦亦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 然在规制中, 任表现出她和京城相同尊卑分明、 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气质。
22天坛、 (平面图)布局特点:
设计手法:
(1)环境烘托: 少建筑空间对比强, 植物与墙;
(2)视线设计: 精华主体背景, 最好欣赏视角;
(3)象征手法: ①一天为专题: 形---圆, 色---青, 数---阳
②形象---圆与方: 围墙、 寰丘、 皇穹宇、 祈年殿,
③数字---单数九; 寰丘青石铺砌数目; 祈年殿大殿内柱子数目: 四季、 12个月、 12个时辰】24个节气。
④色彩---肃穆、 神圣、 高尚, 建筑: 蓝色琉璃瓦; 台基: 白色: 绿化: 松柏苍翠之色。
23、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图)正殿分台基、 殿身、 屋顶三部分, ①屋面坡度较平缓, 举高(搞垮比)1\4.77, 正脊及檐口都有生起曲线;
②殿身与屋顶间安放斗栱, 柱高与面阔百分比略呈方形, 斗栱高度约为柱高1\2, 雄雄大硕壮, 出檐深远。
③平面柱网由内、 外二圈柱组成------宋<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 内外柱高相等, 柱径略有差异; 柱身圆形直柱, 上端略有卷杀(卷杀是圆)。檐柱有侧脚及生起; 阑额上无普拍枋。
特点: ①柱头铺作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
②梁架分为天花下明栿和天花上草栿。
③脊檩下仅用叉手, 是现存木建筑中孤例。
④上下槫用托脚。
⑤天花为平棋。
绘图题:
1、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 立面)
2、 明清北京城
3、 明清故宫(叙述题)
4、 北京天坛
5、 北京四合院
6、 宋四铺作斗拱侧面图(两张图二选一画, 都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