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感谢,丽江古城,一、大研镇概况(必讲内容),熟悉“大研”名称来历,建城历史,茶马古道重镇,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二、古城入口 古城布局(必讲内容),熟悉水车、江泽民题词、“世界遗产”纪念碑等内容。,掌握古城布局特点和格调。,1/69,三、四方街(必讲内容),掌握四方街名称由来,了解其文化及旅游价值。,掌握丽江古城“水”特点及古城居民对水源利用与保护情况,丽江“桥”数量、格调、形状及组成。,熟悉丽江是古代“茶马古道”上主要集镇历史渊源。,掌握古城民居特色及纳西族民风、民俗及衣饰特点。,掌握科贡坊(花马坊)名称、由来、及修建原因。,2/69,四、古城水和桥 民居(选讲内容),掌握巧妙调用玉泉水,形成“高原姑苏”景观,熟悉“一潭两井三塘水”,义桥通路“桥城”。,熟悉集大成民居博物馆,四合五井天、走马转角楼、四季博古、六合门等内容。,3/69,五、木府(选讲内容),掌握木府艺术价值,基本组成及建筑格调、历史渊源。,熟悉主要代表建筑名称、建筑特色。,六、纳西古乐(选讲内容),掌握“白沙细乐”、“丽江洞泾音乐”、“三古”演奏。,4/69,5/69,6/69,7/69,大研镇概况,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因四面青山围绕,城中碧水滢滢,宛如一方碧玉大砚而起名为“大研镇”,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古城,,听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墙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木氏土司因忌讳而不设城墙,是中国保留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格调古代城镇。,纳西名称,“依西芝”意为金沙江江湾中集镇;“巩本芝”意为仓库集镇。,8/69,两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坐落在丽江坝中部,玉龙雪山下,北倚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与四川阆山、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留最为完好四大古城”。是中国仅有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取得成功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座为平遥古城)。,古镇,位于县境中部,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名城,也是,中国,罕见保留相当完好,少数民族,古镇。,丽江古城概况,9/69,二、丽江古城历史沿革,公元三世纪:居住在青藏高原羌族人,为逃避战乱来到玉龙雪山脚下黑龙潭定居,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纳西族。,宋朝时期;,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袒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南未责佑元年(公元1253年),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实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叶场”设三谈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10/69,元朝时期,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明朝时期:,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赐姓木并被封为世袭知府,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11/69,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建于古城南门桥旁;民国二年(公元 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衙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12/69,清朝时期,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设丽江军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袭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丽江实施“改士归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铋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围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13/69,近当代:,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丽江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政府;,1949年,设丽江专员公署及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97年,丽江撤地建市。,年,将大研古镇设置为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也包含在其辖区内,14/69,茶马古代重镇,15/69,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16/69,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精华,并完整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各种历史风貌,,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7/69,18/69,古城入口,水车,子母水车、情侣水车(古城以水为脉,随势自然),水龙柱,当初古城土木结构建筑对防火重视,,“,龙管水,水克火,”,世界遗产纪念碑,世界文化遗产标志圆圈和方框相连,表示:人与自然要友好统一。,巴格图,纳西先民依据五行学说创造,用途:定方位和占卜。,19/69,20/69,21/69,22/69,23/69,古城布局,丽江大研古城选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及黑龙潭水源,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总体上座西北而朝东南,利用狮子山挡住了冬季来自西北方向寒风。东南接辽阔平川,春迎朝阳,夏驱热气,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三山为屏,三河穿城,以水为脉,就势自然,”,24/69,25/69,四方街位置在古城中心,是由整齐繁荣铺面围成一块大约400平方米露天梯形集市小广场。听说是木氏土司让人仿照他印章,用五花石铺就,取,“,权镇四方,”,之意。当年在广场周围,聚集了数十家商号和店铺。形形色色货物经过茶马古道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又从这里流到四面八方。是茶马古道造就了四方街辉煌,使丽江古城成为滇西北茶马古道上主要集镇。,26/69,交通四通八达,主要有: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和新华街等,每条主街又有数条小巷呈放射状向四面辐射,以此形成了以四方街为中心,四面店铺客栈围绕小广场。,古城大街小巷,全是用红色角砾石块铺成,晴不扬尘,雨不积水。经历无数人年年月月步履磨蚀,光滑洁净,大雨过后,展现出五彩斑纹,当地人们称之为,“,五花石,”,。,27/69,科贡坊,四方街西侧制高点是科贡坊,是格调独特三层门楼,原来是为这个小巷里杨家,“,一门三举,”,而建。从清朝雍正元年实施,“,改土归流,”,到清末废除科举,180年历史里,丽江先后出了六十几位举人和7位进士。,“,一门三举,”,在文化发达中原地域不足为奇,可在丽江这么一个长久由土司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域,却是一桩含有轰动效应大喜事,于是官府和民众捐资在这里建了这个科贡坊。,28/69,古城水和桥,丽江古城建筑最奇是城市建设个规划师们巧妙调用了清澈玉泉水。当汩汩泉水流至城头双石桥下时。人们将泉水分作三叉,分别穿街过巷,就像人体经脉一样。泉水流遍全城千家万户,造就了,“,家家门前流泉水,户户垂柳拂屋檐,”,特有风采。水,不但使大研古镇不停注入新生朝气,也成为了大研古镇佳妙美景。,29/69,古城水和桥,城中有水必有桥。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绕民家,自然处处桥通道路。丽江古城既是一座古城,又是一座桥城。丽江古城有石拱桥、石板桥等各类桥梁三百多座。古道,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了丽江古城恬静居住环境。这些都为,“,中国威尼斯,”,增添了一份古朴壮丽。,30/69,31/69,32/69,古城民居,古城中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民居建筑,多外为土木结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瓦屋楼房,既考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被中外建筑教授誉为,“,民居博物馆,”,。,33/69,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民居形式。在结构上,普通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年人居住;东西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34/69,四合五井天,与三坊一照壁不一样点在于去掉了正房面正确照壁而代之以三间下房一坊,围成一个封闭四合院,同时在下房两侧又增加了两个漏角小天井,故名为四合五天井,35/69,六合门,六合门和六合门上窗芯,“,四季博古,”,是最富有纳西特色建筑。,“,四季博古,”,是纳西语,含义是,“,福包四季,”,36/69,木府,丽江古城文化,“,大观园,”,纳西族木氏土司历经元明清,3代22世470年,历史上称其为,“,知诗书,好礼守仪,”,。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徐霞客曾叹木府,“,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木府历经战乱动荡损毁,于,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内设置了古城博物院。,37/69,38/69,修复重建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天雨流芳,”,木牌坊,忠义坊、仪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等,15幢,大大小小共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十一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等。木府分前后两院,从仪门进去有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39/69,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是纳西语,“,读书去,”,谐音,表达了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热情。,40/69,忠义牌坊又叫石牌坊,这座雕刻精湛石雕建筑远近闻名,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说法。,41/69,42/69,玉音楼是土司们接圣旨和歌舞宴会地方,43/69,44/69,45/69,木府是一座辉煌建筑艺术园林,它充分反应了明代中原建筑风采,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古朴粗犷。,46/69,音乐古化石,纳西古乐,纳西古乐这一被国外称为,“,在中国各地已经失传音乐,”,,它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它宝贵之处于于它奇迹般保留了一些早已失传唐宋以来词曲音乐。纳西古乐经过数百年发展改变,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相融合独特格调,含有浓厚民族民间色彩。住在丽江古城,夜晚最美好安排莫过于去聆听下纳西古乐。,47/69,3,种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纳西东巴文化,酒吧文化,48/69,纳西东巴文化,聚居在这里纳西族与其它少数民族一道创造了光芒灿烂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街道、广场牌坊、桥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无不渗透纳西人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含有丰富内涵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篇章。,49/69,50/69,茶马古道文化,相关茶马古道:,在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文明文化传输古道之一,“,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实际上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一条交通要道。详细说来,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丽江就是其中主要一站。,51/69,古道文化,历史已经证实,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体验之旅。他们载着、交换不但是马与茶,还有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民族文化。藏传佛教也因而在茶马古道上得以广泛传输。,52/69,53/69,酒吧文化,1996年,丽江古城出现第一家酒吧,樱花屋。伴随旅游业不停发展,越来越多游人来到丽江,并喜欢上丽江幽静、慵懒生活。于是有些人自发地在新华街开起小茶吧,之后逐步演变为我们今天看到丽江酒吧一条街,到酒吧,“,猎艳,”,成了很多丽江游客必修课。,54/69,55/69,56/69,丽江古城在布局上特点,“三山为屏,一川相连,三河穿城,以水为脉,随势自然。,”,三山为屏:丽江古城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一川相连:丽江古城东南连接宽广平川。,三河穿城:玉河水在丽江古城一分为三,分为东河、西河和中河,穿城绕巷。,丽江古城现有山城之貌,又有水乡之容,被称为“高原姑苏”和“东方威尼斯”。,57/69,丽江古城三个城建单元,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由:,白沙古村,、,束河古镇,和,大研古城,三个相对独立城建单元组成。,主题部分和经典代表是:大研古城。,58/69,请解释“天雨流芳”意思,木府前木牌坊上写“天雨流芳”,最先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写,现在我们所看“天雨流芳”是纳西族书法家,李群杰,先生所写。,纳西语意思:去读书吧。,汉语:皇恩浩荡,像春雨一样滋润着神州大地。,59/69,为何纳西古月演奏以“三古”著称于世,白沙细乐音乐活化石,洞泾音乐唐代名曲在滇出土。,古乐演奏者多为古稀老人。,60/69,四季博古纳西语,汉语意思是:福包四季。四季博古是纳西民居堂屋六合门上窗心。,纳西民居主要特点: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丽江古城民居主要采取并强化穿斗式木结构功效,使房屋含有很强抗震性,61/69,“小民族创造了大文化”,小民族纳西族人口有30万,在云南少数民族人口中人口数居第11位,主要聚居在丽江,宁蒗,维西,香格里拉,德钦等地。,大文化“三个活化石”,1、人类文字活化石东巴象形文字,2、人类社会活化石摩梭人母系大家庭,3、音乐活化石纳西古月,62/69,纳西族衣饰特点,丽江纳西族妇女衣饰,上身穿长过膝盖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穿长裤,腰系百褶围腰,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织又系在腰后。,象征“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63/69,64/69,65/69,66/69,67/69,68/69,69/6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