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体育锻炼与疲惫关系综述研究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fatigue
吴本连 郭华生 * 第一作者介绍: 1.吴本连(1975—)男,安徽巢湖人,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 体育人文社会学。
Wu benlian Guo Huasheng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62)
(College of Physical and Health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62)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高级中学, 中山 528421)
摘 要: 经过文件综述法简明地总结了疲惫概念、 研究历史及现实状况, 介绍了疲惫机理研究, 探讨了体育锻炼与疲惫关系及疲惫判定、 消除等。研究结果表明: (1)现在, 相关体育锻炼生理疲惫研究相当系统、 全方面; 但体育锻炼心理疲惫研究相当微弱、 少见。(2)体育锻炼心理疲惫并非生理疲惫肯定结果, 而受个人心理原因以及个体周围环境影响等等。(3)伴随心理健康日渐关键, 未来相关心理疲惫研究将倍受重视。
关键词: 体育锻炼; 疲惫; 定义; 机理; 判定; 消除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fatigue, research history and actuality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ummarizing. It also introduces the study of fatigue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fatigue, estimation and avoidance of fatigue and so on. The study result shows: (1) Presently, the research on physical fatigue of physical exercise is rather systemic and comprehensive, while the research on mental fatigue of physical exercise is very feeble and rare. (2) Mental fatigue of physical exercise is not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physical fatigue, but influenced by person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surrounding factors. (3) A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future research on mental fatigue will attract more attention.
Key Word: physical exercise, fatigue, concept, mechanism, estimation, avoidance
1. 相关“疲惫”定义研究
1.1 经过查阅工具书, 得出相关“疲惫”定义具体有:
《辞海》中对“疲惫”解释是: “持久或过分劳累后造成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与人体相关疲惫包含两个方面: “①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而需要休息; ②因运动过分或刺激过强, 细胞或器官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其中有代表性是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疲惫较完整解释: 因为高强度或长时间连续活动而造成工作能力减弱、 工作效率降低、 错误率增加状态, 是一个自然性防护反应。疲惫分两类: 当工作活动关键由身体肌肉负担时所造成疲惫叫肌肉疲惫; 当因为工作中担心程度较大或因为工作过于单调而产生疲惫, 称为心理疲惫1.2.中国外学者和教授对“疲惫”解释关键有:
加拿大迈克.普莱利(Mike.P.lily,Canada)认为, “疲惫”定义是: 肌肉经过一定时间活动后, 出现运动能力临时降低, 通常表现为不能够再保持或产生某种准备发出力或爆发力。
国际运动医学协会主席普罗科朴(Polo.Capur)认为疲惫问题是运动医学研究关键问题之一, 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处理克服关键问题之一, 疲惫是机体一个尤其复杂生理生化过程。
中国体育科研人员颜军认为: “疲惫”是因为高强度或长时间连续活动而造成工作能力减弱、 工作效率降低、 错误率增加状态, 它是一个自然性防护反应。她还认为疲惫可分为两类: 肌肉疲惫和心理疲惫。(同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对疲惫解释一样)
实际上, 相关“疲惫”解释是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 关键侧重于生理疲惫。不过, 笔者认为, 伴随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 大家现在已达成共识, 那就是: 疲惫应分为生理疲惫和心理疲惫两类。心理疲惫也称精神疲惫, 是受到强烈或持久劣性精神刺激而引发消极心理。关键表现为精神焦虑, 情绪抑郁, 意志消沉等。长久以来, 研究者对生理疲惫定义、 机制、 表现、 判定方法以及产生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 但对心理疲惫方面研究较少, 尤其是体育锻炼心理疲惫研究更是少见。
2. 生理疲惫与心理疲惫关系
生理疲惫与心理疲惫现有一定联络又有一定区分。它们都表现为运动能力和效率降低, 动作正确性下降和错误率增加等。锻炼者良好生理状态是良好心理状态基础, 而良好心理状态是充足提升锻炼效果条件; 心理假如长久处于疲惫状态, 不仅影响正常锻炼和娱乐, 而且还会诱发生理疲惫, 最终影响身体健康。尽管生理疲惫和心理疲惫之间联络很亲密, 但它们之间区分也非常显著, 如在产生机理上不一样(见下文详述); 在生理疲惫时, 因为动机、 意志和兴奋性等原因, 主体可能未体验到疲惫感受, 或仍能够忍受和坚持训练和比赛; 而心理疲惫并不单纯是由生理能量消耗引发, 而是锻炼者主观体验一个倦态, 它直接影响着锻炼与比赛效果, 甚至引发锻炼者对锻炼厌倦和冷漠。
通常认为, 生理疲惫比较直观, 表现为人体力和脑力下降, 运动效率降低; 而心理疲惫则表现为: 注意力不集中、 思想担心、 思维迟缓、 情绪浮躁、 厌烦、 低落和行动吃力等, 在感知灵敏度方面, 心理疲惫者除了有生理疲惫者共同通常感知——灵敏度减弱外, 还有其独特表现, 即对一些刺激尤其敏感, 如不知饥饿、 易怒、 嗜睡等。
3. 体育锻炼疲惫机理研究
3.1.运动性生理疲惫
是指因为运动而引发运动能力和身体功效临时下降。首先, 中国殷劲、 杨范昌等人经过研究得出运动性生理疲惫(motility fatigue)定义是指: 因进行体育运动, 即大量肌肉活动而产生疲惫。其产生机制首先关键有四种假说, 即: “衰竭学说”(1967年Bergstron)、 “堵塞学说”(19世纪兰克)、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Westerblad.H)和“保护性压制学说”(巴甫洛夫学派)。其次, 从疲惫发生部位角度能够分为中枢疲惫、 神经-肌肉接点疲惫和外周疲惫以及较新高频疲惫、 低频疲惫、 疲惫控制链、 突变理论(1983年Edwards)与自由基损伤学说(1997年Venditti P,Di Meo S)等新见解。另外, 很多学者认为 :运动性生理疲惫发生机制与运动类型相关 ,诸如短时间猛烈运动时出现疲惫 ,往往与肌肉中能源物质消耗以及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这些外周原因相关 ,而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所发生疲惫则以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保护性抑制中枢原因为基础。伴随运动生理学发展 ,对于运动性生理疲惫产生机制认识 ,已经从单纯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 ,向着多原因、 多层次、 多步骤、 综合作用认识发展。单一原因致疲惫理论 ,已经逐步被综合性疲惫理论所替换。
总而言之, 运动性生理疲惫是多步骤、 多原因、 多疲惫链造成一个一定机能下降现象。文中所举多个假说从一定角度研究了它机理, 中枢疲惫与外周疲惫之间有复杂关系。要处理运动性生理疲惫机制问题, 目前有必需从生理、 生化、 生物电、 基因表示角度作全方面深入研究。
3.2.运动性心理疲惫
是指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长久集中于反复性单调且大强度训练和比赛情况下所造成一个心理不安和疲惫感。其致因关键有: 锻炼动机丧失、 体育锻炼与比赛复杂性和担心性、 锻炼内容单调性和恢复方法不足等; 王长生研究指出, 体育锻炼中造成心理疲惫关键原因有: 1、 环境原因: 自然环境(指气候和生理机制方面)和社会环境(关键是指人际关系方面)2、 行为原因: 主观原因(指锻炼者对练习态度、 行动方法和个性决定)和客观原因(关键是锻炼者对场地、 器材不适应性, 以及行为目标过高等。)3、 动机原因: 从锻炼者动机来划分, 关键有内在和外在动机两种。内在动机建立在锻炼者本身需要与锻炼爱好基础上, 它表现为锻炼意向和锻炼愿望。假如丧失就会产生主观体验倦态; 外在动机受环境影响大。由此可见, 引发运动性心理疲惫原因很多, 除了与生理疲惫有一定关系外, 更关键是受个人心理原因影响以及个体周围环境影响等等。
4.体育锻炼与疲惫关系
体育锻炼是中国推进全民健康一项关键活动内容。适宜体育锻炼能达成健身目, 常言道: “生命在于运动, 动则不衰。”但若只重视活动负荷和强度, 强调活动技能取得, 长久定势作用, 势必会造成体育锻炼担心程度较大或因为练习方法简单反复而造成心理不安和疲乏感, 最终发展为心理疲惫。研究表明: 科学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担心、 愤怒、 疲惫等, 中等到较大运动量含有愈加好心理健康效应, 体育乐趣与运动坚持性含有亲密关系。体育领域里心理疲惫是指因为过分锻炼或训练引发, 更多地与身体和感知觉症状相联络, 并不一定表现为爱好和动机减弱(Raglin et al.1990)。有些人认为(Hackney,1990):过分锻炼与心理疲惫是一个连续体, 心理疲惫是其终端, 而过分锻炼是连续体过程。但也有些人强调二者是平行和相互作用关系(Henschen,1986;Smith,1986)。
中国张子沙研究指出: 心理疲惫并不是由身体能量消耗引发, 而是人主观体验一个倦态, 它直接影响体育锻炼效率, 甚至会引发对体育锻炼厌倦情绪、 冷漠态度, 妨碍心理健康。
笔者认为: 科学体育锻炼不仅能达成“健身”目, 而且还能经过有效地转移思维担心, 提升机体活力和精力, 提升人体在应付复杂枯燥工作时适应能力, 从而达成“健心”目等等。我们都知道, 人体体育锻炼一段时间后, 肯定会产生疲惫, 任何体育锻炼都会产生疲惫, 人体只有经过体育锻炼产生疲惫, 才能出现身体机能超量恢复。不过, 疲惫不停积累也可能造成身体过分疲惫, 后者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所以, 了解锻炼时疲惫产生原因, 掌握疲惫诊疗和消除方法, 对提升锻炼效果含相关键意义。
5.体育锻炼中生理疲惫判定与消除
5.1生理疲惫判定
科学地分析体育锻炼中生理疲惫症状并立刻判定生理疲惫出现是预防过分疲惫, 提升锻炼效果关键保障。对体育锻炼者来说, 应该掌握部分常见疲惫判定方法。最近科学研究关键有生理指标法、 主观感觉法、 通常观察法等多个方法; 如在生理指标测定法中, 肌力和心率是判定生理疲惫最简单关键指标。
相关心率测定判定疲惫方法有运动中遥测法以及由中国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博士生导师季浏教授提出运动间隙期不一样体位心率检验法。她在《现代运动心理学》一书中叙述道: 经过测定运动员从卧位到直位心率改变, 或者从直位到卧位心率改变来判定运动员循环系统调整能力, 从而反应出运动员生理疲惫情况。
除此之外, 其她判定方法还有如脉搏检验法、 心电图检验法、 感觉机能检验法以及血液、 尿液和体重指标测量判定方法等。在此因为篇幅所限, 不能一一聱述。
5.2生理疲惫消除
体育锻炼后立刻地消除生理疲惫能够缩短身体恢复时间, 有效地提升锻炼效果。常见生理疲惫消除手段有整理性活动(关键包含部分小强度慢跑、 伸展性练习、 按摩等手段。)、 足够睡眠、 营养补充和其它部分手段如温水浴等等, 这些看似日常方法对身体机能恢复都有不可低估作用。
可见, 因为造成运动性生理疲惫原因是多个多样 ,其消除方法与恢复手段也因人而异。运动性生理疲惫消除与体能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体育锻炼过程中。但通常要谈是运动训练、 竞赛后恢复过程。在消除运动性生理疲惫和恢复体力过程中 ,我们能够发觉, 关键应该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 ,而且是良好恢复。在这方面关键是应用“超量恢复”理论。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 免疫、 内分泌等系统平衡被打破 ,在恢复期中应立刻、 尽好地得以恢复 ,从而提升机体调整能力。在这方面关键是应用Sely提出应激学说。
6.体育锻炼中心理疲惫判定与消除
6.1心理疲惫判定
体育锻炼中心理疲惫判定关键是从锻炼者情意表现如精神焦虑, 情绪抑郁, 意志消沉和感知灵敏度等方面去进行。另外用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来测试心理疲惫是一个非常好方法。这种POMS测试是与锻炼强度相关, 与锻炼量无关。我们认为, 不能总是用心境分值来证实有疲惫症状和无疲惫之间有什么不一样, 不过, 能够用POMS分值所评定总心境状态(TMD)来说明那些曾经患有因疲惫而锻炼表现糟糕或易疲惫大家。自从TMD分值用来表示经过POMS检测一个特殊心境状态以来, TMD分值就被广泛用于监测心理疲惫症状。
6.2心理疲惫消除
相关消除问题, 中国外都有部分研究, 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ills)在50年代创建了理性——情绪疗法它适合对体育健身中产生心理疲惫非理性信念、 不合理性思维诊治。比尔斯(Friedich Perls)创建“完形”疗法, 又称格式塔疗法, 属于认知——行为诊疗, 尤其是动机引发内在需要无法实现症状。体育锻炼中因为社会环境原因与外在动机原因引发心理疲惫都能以此进行诊治。格拉塞(William Glasser)开创人格疗法, 属于认知——行为诊疗, 尤其是动机引发内在需要无法实现心理疲惫适合诊疗在体育锻炼中有动机造成心理疲惫。
中国学者颜军指出, 采取心理恢复训练方法对于立刻消除心理疲惫含有主动效果。这里心理恢复方法关键有: 1、 心理诱导——谈话法2、 想象放松3、 神经——肌肉自我心理调整练习4、 心理诱导放松训练5、 催眠6、 音乐放松7、 其它如文娱活动、 气功等。中国学者丁雪琴、 张忠秋等人研究指出: 采取 MC2Study TM训练对于减轻运动员心理疲惫含有充足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MC2Study TM是依据人大脑活动规律和特点研制高科技产品 ,是在脑神经研究领域取得一项技术成就。该系统经过多种大脑活动频率波刺激来调整个体意识状态 ,帮助其快速进入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脑生理环境 ,如心理放松、 注意高度集中、 神经活动激发等状态。其中 ,P1和 P2程式关键是降低大脑兴奋性水平 ,而 P4程式则有利于注意集中 ,已经有试验已经验证了使用这些程式效果。
我们由此可见, 伴随心理科学快速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日渐被世人所重视, 相关心理疲惫研究将是一个很有价值、 很有发展前途领域。
总而言之, 在体育锻炼、 比赛实践过程中, 我们只有充足认识到疲惫本质, 才能更为有效地预防和消除疲惫, 从而提升锻炼效率和运动技术水平。
关键参考文件:
1. 颜军 运动性心理疲惫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5
2. 吕荣 姜文凯 神经-肌肉疲惫生理学研究进展 体育与科学 5
3. 杨磊 运动疲惫产生机制研究综述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5
4. 王长生 体育健身中心理疲惫及其疗法 湖北体育科技 2
5. 蒋碧艳 祝蓓里 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 心理与科学 1997
6. 季浏 现代运动心理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P 56-57
7. 钟大鹏 张新运 :运动性疲惫产生与消除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9第五期
8. 丁雪琴 张忠秋 钱铭佳 :“MC2Study TM”对减轻优异运动员心理疲惫和增强表象演练能力研究《中国体育科技》 (第 36卷 )第 1期
9. 赵广才 谨防“心理疲惫” 心理与健康 第2期 P24-P25.
10. 李健等 运动员心理疲惫预防 中国临床康复 第15期
11. Young,M.E(1999).Counseling methode and techniques.New York:Macmillan
12. Williams.(.)Th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gnitive-behavior therapy
14. Suel.Hooper,Mood States as an Indication of Staleness and Recovery,Int.J.Sport Psychol.1997.28.1-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