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变电站土建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与防治及相关强制性.doc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950636 上传时间:2024-04-08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1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电站土建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与防治及相关强制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变电站土建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与防治及相关强制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变电站土建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与防治及相关强制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变电站土建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与防治及相关强制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变电站土建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与防治及相关强制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变电站土建工程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与防治及相关强制性条文介绍序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近几年来省公司加大了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基建任务繁重。一些工程在编制里程碑计划的时候,往往对外界影响因素估计不足,导致工程开工后工期紧,为了赶工期而牺牲了部分工程质量的控制,再加上各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的差异,工程施工中难免出现少数质量问题。为了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及工艺水平,省公司各级领导对工程质量及工艺水平高度重视,经常亲临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而且还经常主办一些为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工艺的培训班,目的是为了创精品工程,使工程零缺陷移交,达标投产,创国家电网优质工程,甚至创国家优质工程。正是如

2、此,省公司质量监督中心站经常组织相关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专家对输变电工程各阶段的施工质量和工艺水平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质量监督检查、竣工验收、达标投产、创国网优质工程和甚至创国家优质工程活动的开展,全面使我省的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工艺水平更上一层楼。目录一、地基处理施工质量规范强条常见质量通病挖方边坡塌方填方边坡塌方填方出现橡皮土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场地积水冲沟地面隆起及翻浆夯击不密实基坑泡水填方基底处理不当基坑(槽)回填土沉陷房心回填土下沉二、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规范强条常见质量通病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缝隙、夹层缺棱掉角表面不平整强度不够,均质性差干缩微裂混凝土构件制作脱模运输过程中的裂缝混凝土基础外观缺

3、陷 三、钢筋加工与安装施工质量规范强条常见质量通病1表面锈蚀2箍筋不方正3骨架外形尺寸不准4柱子外伸钢筋错位5双层网片移位四、模板工程施工质量规范强条常见质量通病1轴线位移2标高偏差3结构变形4接缝不严5脱模剂使用不当6模板未清理干净 7 封闭或竖向模板无排气孔、浇捣孔 8 模板支撑选配不当9 杯形基础模板缺陷五、砌体工程施工质量规范强条常见质量通病1砂浆和易性差,沉底结硬 2 基础轴线位移3 基础标高偏差4 基础防潮层失效5 砖砌体组砌混乱6 砖缝砂浆不饱满,砂浆与砖粘结不良7 “螺丝”墙8 墙体留楂形式不符合规定,接槎不严9 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10 大梁处的墙体裂缝11、填充墙裂缝

4、12.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裂缝的措施第四部分 一般抹灰工程第五部分 抹灰表面施涂乳液薄涂料施工第六部分 墙面饰面砖粘贴施工第七部分 地面砖镶贴施工第八部分 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屋面防水层施工第九部分 人工成孔灌注桩施工地基处理施工质量规范强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4.1.5 对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预压地基,其竣工后的结果(地基强度或承载力)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检验数量,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2 以上工程,每100m2 应至少有1点,3000m2 以上工程,每300m2 至少有点。每

5、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 4.1.6 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高压喷射注浆桩复合地基、砂桩地基、振冲桩复合地基、土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及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其承载力检验,数量为总数的0.5%1%,但不应少于3处。有单桩强度检验要求时,数量为总数的0.5%1%,但不应少于3根。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5.1.4 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4的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m,桩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应按本章的各节要求执行。每浇注50m3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50m3 的桩,

6、每根桩必须有1组试件。 5.1.5 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应不少于2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7.1.3 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7.1.7 基坑(槽)、管沟土方工程验收必须确保支护结构安全和周围环境安全为前提。当设计有指标时,以设计要求为依据,如无设计指标时应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3.7.2 基坑边界

7、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 3.7.3 基坑周边严禁超堆荷载。 3.7.5 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工程桩或扰动基底原状土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15.1.2 对土石方开挖后不稳定或欠稳定的边坡,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特征和可能发生的破坏等情况,采取自上而下、分段跳槽、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或部分逆作法施工。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 15.1.6 一级边坡工程施工应采用信息施工法。 15.4.1 岩石边坡开挖采用爆破法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爆破对边坡和坡顶建(构)筑物的震害。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4.4.2

8、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必须分层进行。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填上层土。 6.3.5 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防振或隔振措施。 6.4.3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 9.4.2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

9、1.0.3 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应按工程建设各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0.1.1 基槽(坑)开挖后,应进行基槽检验。基槽检验可用触探或其他方法,当发现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长件提出处理意见.(二)常见质量通病1 挖方边坡塌方 1.1现象在场地平整过程中或平整后,挖方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发生塌方或滑塌现象。 1.2原因分析(1)采用机械整平,未遵循由上而下分层开挖的

10、顺序,坡度过陡或将坡脚破坏,使边坡失稳,造成塌方或溜坡。(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地段开挖边坡,未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地表滞水或地下水侵入坡体内,使土的粘聚力降低,坡脚被冲蚀掏空,边坡在重力作用下失去稳定而引起塌方。 (3)软土地段,在边坡顶部大量堆土或堆建筑材料,或行驶施工机械设备。1.3预防措施(1)在斜坡地段开挖边坡时应遵循由上而下、分层开挖的顺序,合理放坡,不使过陡,同时避免切割坡脚,以防导致边坡失稳而造成塌方。(2)在有地表滞水或地下水作用的地段,应做好排、降水措施,以拦截地表滞水和地下水,避免冲刷坡面和掏空坡脚,防止坡体失稳。特别在软土地段开挖边坡,应降低地下水位,防止边坡

11、产生侧移。(3)施工中避免在坡顶堆土和存放建筑材料,并避免行驶施工机械设备振动,以减轻坡体负担,防止塌方。 1.4治理方法对临时性边坡塌方,可将塌方清除,将坡顶线后移或将坡度改缓;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在将塌方松土清除后,用块石填砌或由下而上分层回填2:8或3:7灰土嵌补,与土坡面接触部位作成台阶式搭接,使接合紧密。 2 填方边坡塌方 2.1现象填方边坡塌陷或滑塌,造成坡脚处土方堆积,坡顶上部土体裂缝。 2.2原因分析(1)边坡坡度过陡,坡体因自重或地表滞水作用使边坡土体失稳而导致塌陷或滑塌。(2)边坡基底的草皮、淤泥、松土未清理干净,与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阶梯形搭接,填方土料采用了淤泥质土等不合

12、要求的土料。(3)边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回填压(夯)实,密实度差,粘聚力低,自身稳定性不够。(4)坡顶、坡脚未做好排水措施,由于水的渗入,土的粘聚力降低,或坡脚被冲刷掏空而造成塌方。2.3预防措施(1)永久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当填土边坡用不同土料进行回填时,应根据分层回填土料类别,将边坡做成折线形式。 (2)使用时间较长的临时填方边坡坡度,当填方高度在10m以内,可采用1:1.5;度超过10m,可做成折线形,上部为1:1.5,下部采用1:1.75(3)填方应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避免采用腐殖土和未经破碎的大块土作边坡填料。边坡施工应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

13、水平分层回填、碾压或夯实。当采用机械碾压时,应注意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对不要求边坡修整的填方,边坡宜宽填0.5m,对要求边坡整平拍实的填方,宽填可为0.2m。机械压实不到的部位,配以小型机具和人工夯实。填方场地起伏之处,应修筑1:2阶梯形边坡。分段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作1:1.5斜坡形,以保证结合质量。(4)在气候、水文和地质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对粘土、粉砂、细砂、易风化岩石边坡以及黄土类缓边坡,应于施工完毕后,随即进行防护。填方铺砌表面应预先整平,充分夯压密实,沉陷处填平捣实。边坡防护法根据边坡土的种类和使用要求选用浆砌或干砌片(卵)石及铺草皮、喷浆、抹面等措施。其中以铺砌草皮较为经济易行

14、,不受边坡高度限制,边坡坡度亦可稍陡。(5)在边披上、下部作好排水沟,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2.4治理方法边坡局部塌陷或滑塌,可将松土清理干净,与原坡接触部位作成阶梯形,用好土或3:7灰土分层回填夯实修复,并做好坡顶、坡脚排水措施。大面积塌方,应考虑将边坡修成缓坡,作好排水和表面罩覆措施。 3 填方出现橡皮土 3.1现象填土受夯打(碾压)后,基土发生颤动,受夯击(碾压)处下陷,四周鼓起,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人踩上去有一种颤动感觉。在人工填土地基内,成片出现这种橡皮土(又称弹簧土),将使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变形加大,地基长时间不能得到稳定。 3.2原因分析在含水量很大的粘土

15、或粉质粘土、淤泥质土、腐殖土等原状土地基土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进行回填时,由于原状土被扰动,颗粒之间的毛细孔遭到破坏,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当施工时气温较高,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更加阻止了水分的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这种土埋藏越深,水分散发越慢,长时间内不易消失。 3.3预防措施(1)夯(压)实填土时,应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土的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定。工地简单检验,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宜。(2)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土、腐殖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3)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走;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0.5m以下

16、。(4)暂停一段时间回填,使橡皮土含水量逐渐降低。 3.4治理方法(1) 用干土、石灰粉、碎砖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橡皮土中,吸收土中水分,降低土的含水量。(2)将橡皮土翻松、晾晒、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3)将橡皮土挖除,采取换土回填夯(压)实,或填以3:7灰土、级配砂石夯(压)实。 4.3预防措施 (1)选择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回填。 (2)填土的密实度应根据工程性质来确定,一般用土的压 实系数换算为干密度 来控制。土的最大干密度是当最优含水量时,通过标准的击实试验取得的。为使回填土在压后达到最大密实度,应使回填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优含水量,偏差不大于2。在回填土时,应严格控制土的含水

17、量,加强施工前的检验。含水量大于最优含水量范围时,应采用翻松、晾晒、风干方法降低含水量;或采取换土回填,或均匀掺入干土,或采用其他吸水材料等来降低含水量;含水量过低,应洒水湿润。(3)对有密实度要求的填方,应按所选用的土料、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每层铺土厚度、压(夯)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振动碾压为2km/h,羊足碾为3kmh),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使达到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 (4)加强对土料、含水量、施工操作和回填土干密度的现场检验,按规定取样,严格每道工序的质量控制。 4.4治理方法(1)土料不合要求时应挖出换土回填或掺入石灰、碎石等压(夯)实加固。(2)

18、对由于含水量过大,达不到密实度要求的土层,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均匀掺入干土及其他吸水材料,重新压(夯)实。(3)当含水量小时,应预先洒水润湿。当碾压机具能量过小时,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5 场地积水 5.1现象在建筑场地平整过程中或平整完成后,场地范围内高洼不平,局部或大面积出现积水。 5.2原因分析(1)场地平整填土面积较大或较深时,未分层回填压(夯)实,土的密实度不均匀或不够,遇水产生不均匀下沉造成积水。(2)场地排水系统堵塞;积水井口标高高于周边场地;被分隔的区域内积水井过少或无积水井;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3)测量错误,使场地

19、高洼不平。 5.3 预防措施(1)平整前对整个场地的排水坡、排水沟、截水沟、下水道进行有组织排水系统设计。施工时,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先做好排水设施,使整个场地排水流畅。排水坡的设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设计没有要求时,地形平坦的场地,纵横方向应做成不小于0.2的坡度以利泄水。在场地周围或场地内,设置排水沟(截水沟),其截面、流速、坡度等应符合有关规定。(2) 对场地内的填土进行认真分层回填碾压(夯)实,使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一般也应分层回填,分层压(夯)实,使相对密实度不低于85,避免松填。填土压(夯)实方法应根据土的类别和工程条件合理选用。(3)做好测量的复核工作,防止出现

20、标高误差。 5.4治理方法已积水场地应立即疏通排水和采用截水设施,将水排除。场地未做排水坡度或坡度小部位,应重新修坡;对局部低洼处,填土找平,碾压(夯)实至符合要求,避免再次积水 6 冲沟 6.1现象在黄土冲积阶地上或坡面上出现大量纵的、横的或纵横交错较窄的沟谷及沟壁较陡的沟道,使地表面凹凸不平。有的深达56m,沟底堆积松软土层,使场地土层软硬不均。 6.2原因分析多由于暴雨冲刷剥蚀坡面形成。先在低凹处将坡面土粒带走,冲蚀成小穴,逐渐扩大成浅沟,以后进一步冲刷,就成为冲沟。其形状宽窄不一,较深的沟槽,使地形、地貌、土层遭到破坏。 6.3防治措施(1)对地面上的冲沟可将松土清除,用好土分层回填夯

21、(压)实;因其土质结构松散,承载力低,如用作地基,可采取加宽基础处理。(2)对边坡上的冲沟可用好土或3:7灰土分层回填夯实,或用浆砌块石填砌至坡面一平,在坡顶作排水沟及反水坡,以阻止冲刷坡面,下部设排水沟,以防止冲蚀坡脚。7 地面隆起及翻浆 7.1现象夯击过程中地面出现隆起和翻浆现象。 7. 2原因分析(1)夯点选择不合适,使夯击压缩变形的扩散角重叠。(2)夯击有侧向挤出现象。(3)夯击后间歇时间短,空隙水压力未完全消散。(4)有的土质夯击数过多易出现翻浆(橡皮土)。(5)雨期施工或土质含水量超过一定量时(一般为20内),夯坑周围出现隆起及夯点有翻浆的现象。 7.3防治措施(1)调整夯点间距、

22、落距、夯击数等,使之不出现地面隆起和翻浆为准(视不同的土层、不同机具等确定)。(2)施工前要进行试夯确定:各夯点相互干扰的数据;各夯点压缩变形的扩散角;各夯点达到要求效果的遍数;每夯一遍空隙水压力消散完的间歇时间。(3)根据不同土层不同的设计要求,选择合理的操作方法(连夯或间夯等)。(4)在易翻浆的饱和粘性土上,可在夯点下铺填砂石垫层,以利空隙水压的消散,可一次铺成或分层铺填。(5)尽量避免雨期施工,必须雨期施工时,要挖排水沟,设集水井,地面不得有积水,减少夯击数,增加空隙水的消散时间。 8 夯击不密实 8.1现象夯实过程中无法达到试夯时确定的最少夯击次数和总下沉量,不能夯击密实。 8.2原因

23、分析(1)土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2)不按规定的施工顺序进行。(3)重锤的落距不按规定执行,忽高忽低,落锤不平稳,坑壁坍塌。(4)分层夯实时,土的虚铺厚度过大,或夯击能量不足,不能达到有效影响深度。 8.3防治措施(1)地基夯实时,应使土保持在最佳含水量的范围内(即wv 2),如土太干,可适当加水,加水后应待水全部渗入土中一昼夜后,并检验土的含水量已符合要求,方可进行夯打。若地基土的含水量过大,可铺撒吸水材料,如干土、碎砖、生石灰等,或采取换土等其他有效措施。(2)分层填土时,应取含水量相当于或略高于最佳含水量的土料,每层铺填后应及时夯实。基坑(槽)周边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向坑(槽)内灌水。(

24、3)在条形基槽和大面积基坑内夯打时,宜先按一夯接一夯顺序进行,在一次循环中同一夯位应连夯两下,下一循环时,夯位应与前一循环错开1/2锤底直径,如此反复进行;在较小面积的独立柱基基坑内夯打时,一般采用先周边后中间或先外后里的跳打法;当基坑(槽)底面的标高不同时,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逐层夯实。 9 基坑泡水 9.1现象基坑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造成地基松软,承载力降低,地基下沉。 9.2原因分析(1)开挖基坑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末采取降排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9.3预防措施(1)开挖基坑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

25、堤,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槽)内;挖土放坡时,坡顶和坡脚至排水沟均应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为0.51.0m。(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开挖标高坡脚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并使开挖面、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始终保持一定差值,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不少于0.5m。基坑除明沟排水以外,亦可采用各种井点降水方法,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最底标高以下再开挖。(3)施工中保持连续降水,直至基坑回填完毕。 9.4治理方法已被水淹泡的基坑,应立即检查排降水设施,疏通排水沟,采取措施将水引走排净。(2)对已设置截水沟而仍有小股水冲刷边坡和坡脚时,可将边坡挖成阶梯形,或用编织袋装土护坡将水排除,使坡脚保持稳定。(3)已被水浸

26、泡扰动的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排水晾晒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换土(3:7灰土)夯实;或挖去淤泥加深基础等措施处理。 10 填方基底处理不当 10.1现象填方基底未经处理,局部或大面积填方出现下陷或发生滑移等现象。 10.2原因分析(1)填方基底上的草皮、淤泥、杂物和积水未清除就填方,含有机物过多,腐朽后造成下沉。填方区未做好排水,地表、地下水流入填方,浸泡回填土方。(3)在旧有沟渠、池塘或含水量很大的松散土上回填土方,基底未经换土、抛填砂石或翻晒晾干等处理,就直接在其上填土。在较陡坡面上填方,未先将斜坡基底挖成阶梯形就填土,使填方未能与斜坡很好结合,在重力作用下,填方土体顺斜坡滑动

27、。(5)冬期施工基底土遭受冻胀,未经处理就直接在其上填方。 10.3预防措施(1)回填土方基底上的草皮、淤泥,杂物应清除干净,积水应排除,耕植土、松土应先经夯压实处理,然后回填。(2)填土场地周围做好排水措施,防止地表滞水流入基底,浸泡地基,造成基底土下陷。(3)对于水田、沟渠、池塘或含水量很大的地段回填,基底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排水、疏干、挖去淤泥、换土、抛填片石、填砂砾石、翻松、掺石灰压实等措施处理,以加固基底土体。(4)当填方地面陡时,应先将斜坡挖成阶梯形,然后分层回填夯实,以利结合并防止滑动。(5)冬期施工基底土体受冻胀,应先解冻,夯实处理后再行回填。 10.4治理方法(1)对下陷已经稳

28、定的填方,可仅在表面作平整夯实处理。(2)对下陷尚未稳定的填方,应会同设计部门针对情况采取加固措施。 11 基坑(槽)回填土沉陷 11.1现象基坑(槽)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靠墙地面、室外散水空鼓下陷,建筑物基础积水,有的甚至引起建筑结构不均匀下沉,出现裂缝。 11.2原因分析(1) 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居夯实;或槽边松土落入基坑(槽),夯填前未认真进行处理,回填后土受到水的浸泡产生沉陷。(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夯回填夯实,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3)回填土料中夹有大量干土块,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

29、土料,回填质量不合要求。回填土采用水泡法沉实,含水量大,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11.3预防措施(1)基坑(槽)回填前,应将槽中积水排净,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如有地下水或地表滞水,应有排水措施。(2)回填土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每层虚铺土厚度不得大于300mm。土料和含水量应符合规定。回填土密实度要按规定抽样检查,使符合要求。(3)填土土料中不得含有大于50mm直径的土块,不应有较多的干土块,急需进行下道工序时,宜用2:8或3:7灰土回填夯实。(4)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方。 11.4治理方法 (1)基坑(槽)回填土沉陷造成墙脚散水空鼓,如混凝土面层尚未破坏,可填入碎石,侧向挤压捣实,若面层已

30、经裂缝破坏,则应视面积大小或损坏情况,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局部处理可用锤、凿将空鼓部位打去,填灰土或粘土、碎石混合物夯实,再作面层。(2)因回填土沉陷引起结构物下沉时,应会同设计部门针对情况采取加固措施。 12 房心回填土下沉 12.1现象房心回填土局部或大片下沉,造成地坪垫层面层空鼓、开裂甚至塌陷破坏。 12.2原因分析(1)填土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土块,有机质腐朽造成填土沉陷。(2)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3)房心处局部有软弱土层,或有地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未经处理或未发现,使用后,荷重增加,造成局部塌陷。冬期回填土中含有冰块。 12.3预防措施

31、(1)选用较好土料回填,认真控制土的含水量在最优范围以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并抽样检验密实度使符合质量要求。(2)回填土前,应对房心原自然软弱土层进行认真处理,将有机杂质清理干净。(3)房心回填土深度较大(1.5m)时,在建筑物外墙基回填土时需采取防渗措施,或在建筑物外墙基外采取加抹一道水泥砂浆或刷一度沥青胶等防水措施,以防水大量渗入房心填土部位,引起下沉。(4)对面积大而使用要求较高的房心填土,采取先用机械将原自然土碾压密实,然后再进行回填。 12.4治理方法可参见11“基坑(槽)回填土沉陷”的治理方法(1)。 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规范强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32、2002 7.2.1 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l75等的规定。 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8.2.1 现浇结构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 8.3.1 现浇结构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混凝土设备基础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设备安装的尺寸偏差。 7.4.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

33、查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的试件,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取样与试件留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拌制100盘且不超过100m3 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2 每工作班拌制的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3 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 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4 每一楼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 5 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00 7.1.4 进行抗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尚应增加抗渗性能试验。 7.2.3 进行抗冻

34、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尚应增加抗冻融性能试验。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292 3.0.7 对重要工程混凝土使用的砂,应采用化学法和砂浆长度法进行集料的碱活性检验。 3.0.8 采用海砂配制混凝土时,其氯离子含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3.0.8.2 对钢筋混凝土,海砂中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6O%(以干砂重的百分率计,下同); 3.0.8.3 对预应力混凝土若必须使用海砂时,则应经淡水冲洗,其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02%。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和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392 3.0.8 对重要工程的混凝土所使用的碎石或卵石应进行碱活性检验。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

35、11988 4.2.1 抗冻融性要求高的混凝土,必须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其掺量应根据混凝土的含气量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7.1.6 含有六价铬盐、亚硝酸盐等有毒防冻剂,严禁用于饮水工程及与食品接触的部位。 常见质量通病 1、蜂窝 蜂窝是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有蜂窝状的窟窿,骨料间有空隙存在,露出石子深度5mm但小于保护层厚度的缺陷。 1.1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1.2产生的原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

36、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3防治的措施。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

37、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加强养护。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2.1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2.2产生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2.3防治措施模板表面

38、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孔洞孔洞是指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但不超过截面尺寸1/3的缺陷。3.1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3.2产生的原因(1)在钢筋较密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

39、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3.3防治的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 4、露筋4.1现象。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4.2产生的原因(1)浇灌砼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

40、贴模板外露;(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3)砼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4)砼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4.3防治的措施(1)浇灌砼,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砼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砼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

41、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砼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缝隙、夹层5.1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5.2产生的原因(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

42、好振捣。 5.3防治的措施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缺棱掉角6.1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6.2产生的原因(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

43、,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6.3防治措施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7.1现象。混凝土表

44、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7.2产生的原因(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了,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租糙不平;(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7.3防治措施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8、强度不够,

45、均质性差8.1现象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8.2产生的原因(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8.3防治措施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期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9 干缩微裂 9. 1现象混凝土表面有少量用肉眼可见的、不规则裂纹和大量需借助放大镜才能清晰观察到的微裂纹(通常在0.050.1mm之间),基本上展现于混凝土表面。 9.2原因分析(1)水泥品种选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