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奏响生活乐章 追求德育无痕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但综观当前的品德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误区:教学中重灌输,轻体验。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存在,忽视了儿童的心理体验,学生学的只是枯燥的条条框框。其次课堂上重说教,轻养成。我们的课堂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一味地讲大道理,没有把道德规范真正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呢?鲁洁教授曾说:“品德课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课堂知识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受、思考,将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展开并不断充盈、完善,使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真”起来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新课标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情境以其强烈的真实性、启迪性、情感性,可以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畅通无阻地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外化为相似情境下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 案 例: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我能行》 执教者:浙江省温州市瓦市小学 吴海茹在这一课教学中,老师为了引导学生体谅父母的辛苦,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小女孩把红领巾落在家里了,打电话要她妈妈送到学校来。然后老师当 “妈妈”,请一位同学与“妈妈”进行对话。师:喂,什么事啊?生:妈妈,我红领巾忘带了,你现在马上给我送过来。师:妈妈现在有急事,要去开会,能不能中午的时候给你送过去。生:不行,一定要马上送过来。对话完毕后,老师让学生试着说说妈妈回家拿红领巾,再送到学校交给小朋友,然后匆匆忙忙赶去开会的过程,这时有学生喊道:啊,这么麻烦啊。老师因势利导,问道:“小朋友们,看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妈妈赶来赶去,太辛苦了。生:原来我以为是一件小事,不知道会给妈妈带来这么多的麻烦,还影响了她的工作,真不应该,以后我再也不会这样做了。生:我以后会每天检查自己书包里的东西,这样就不会把东西落在家里,要爸爸妈妈送过来了。 ……反 思: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表演不是为了作秀,而是为了通过对“生活”的模拟,使抽象的道德认知与具体生动的道德行为融合为一体,以行为促认知,用认知导行为。本案例教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虑到现在的孩子普遍为独生子女,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他们看来,接受被爱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却很少去关注到父母的困难,在学校生活中,也随处可以看见孩子打电话让父母送东西,父母有事推托,孩子甚至会生气的情景。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模拟生活情境,采用“生活缩影式”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角色演绎,与学生进行联想性对话,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表现中去发现问题,从生活体验中激起真正的思考,从而反思自我。在讲述完妈妈回家拿红领巾,再送到学校交给小朋友,然后匆匆忙忙赶去开会的过程后,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谈谈此时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受到了触动:“原来平时在自己眼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却会给别人增添那么多的麻烦。”“我以后会每天检查自己书包里的东西,这样就不会把东西落在家里,要爸爸妈妈送过来了。”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受到深刻而有效的教育。课堂上,教师没有一丝说教,但学生不给父母添麻烦的道德情感,“不做爸爸妈妈的小麻烦”的心声,却自然而然地从心底里流淌出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二、捕捉“生活现象”,使教学内容“实”起来品德来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寻找学生曾经经历的真实生活,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实例,引导和帮助学生真正的“读懂”生活,理解生活,从而使学生获得活生生的感悟,也只有当儿童在贴近或亲历真实生活的体味中,才能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品德。生活中离学生越近的人和事,对学生的影响越大,以这些人和事为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定能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案 例: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小马虎旅行记》如我在教学《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时,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平时任意丢弃铅笔和红领巾,又不及时找回的现象为切入口,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教育。课堂上,我出示了一捆捆用橡皮筋扎好的铅笔,问学生:“你知道老师手中这么多的铅笔是谁的吗?”生:是我们小朋友的。(学生惊叹之余,底下有人嘀咕:哇,铅笔好多啊!)师:为什么你们的铅笔都跑到我这里来了呢?(学生有些迟疑,片刻后有学生站起来回答)生:因为有的小朋友没保管好它们。生:有的小朋友铅笔丢了就算了,没有把它找回来。生:因为我们东西乱放,所以丢了自己也不知道。师:是啊,做事马马虎虎,丢了东西也不知道,你觉得这样做好不好?生齐说:不好。师:那怎么样做,才能使我们不再丢铅笔呢?生:要是以后我丢了铅笔,就要马上找回来。生: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做事不马虎。生:可以像包书面一样,在铅笔上贴上标签,写上班级和姓名,这样就算丢了,我们也能找回来。……师:平时你还做过哪些马虎的事?怎么做才能不马虎呢?小组讨论一下。很多学生说出了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马虎行为:如忘带书本、校牌、红领巾,抄错题、算错数等等,还商量出了很多克服马虎的方法:做作业要认真,做完要仔细检查;每天检查自己的书包,看有没有东西忘带的等等。反 思:我们一贯提倡品德教学务必求实。所谓求实就是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符合学生思想行为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学观点才能让学生所接受,从而指导学生的行为。
1、品德教学要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应经常精心筛选一些真实具体、有针对性的生活事例、问题,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情景化。《小马虎旅行记》这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不敷衍的良好习惯。教材由四部分组成:与课题相应的故事;游戏智闯马虎宫;捉马虎行动;告别小马虎。但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我们发现教材内容过于“抽象”,虽然生动有趣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内容孩子看过之后,一笑而过,对他们来说触动不会很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镜头,善于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敏感地从儿童的生活中提取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内容。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选取了“丢铅笔”这一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素材,这样的事例和问题来自学生生活,我想它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也更具说服力和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铅笔都跑到老师那了呢?”
2、课堂教学要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品德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果通过教学不能对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有所帮助,很难说这种教学是成功的。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做,才能使我们不再丢铅笔呢?” 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说:“要是以后我丢了铅笔,我要马上找回来。”有的说:“可以像包书面一样,在铅笔上贴上标签,写上班级和姓名,这样就算丢了,我们也能找回来。” 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办法,这种不露痕迹、潜移默化的教育有时比直接教育更有效果。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教学要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教给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从而真正影响学生的生活,甚至改变学生的生活。因此借助丢铅笔这一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更大范围地寻找平时自己生活和学习中“马虎”的影子,以及克服马虎的方法。学生说出的事越多,范围越广,说明学生的认知越丰富,在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互动的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懂得马虎给自己学习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感悟学习、做事时不能马虎,并养成做事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品德课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有道德的生活,只有当我们的品德教学牢牢地植根于社会这个大课堂、植根于生活这个大舞台时,我们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爱,我觉得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我相信经过这样的学习后,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肯定会留下深刻的烙印。三、联系生活实践,使品德教学“延伸”开来品德教育必然要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其归宿,如果不能真正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不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德育就是失败的。如何把所懂得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把所学的道德知识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实践,使之得到巩固、深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塑造良好的品德。如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做事磨蹭、拖拉,不知道抓紧时间。分析原因,是因为有的孩子时间概念差,对时间的长短感受不明显,所以在学完《盼盼迟到了》一课后,我就开展了“我与时间赛跑”的课外延伸活动。让学生在做事时,把钟表放在自己面前,看一看,算一算自己洗脸用了几分钟,穿衣服用了几分钟,吃早饭用了几分钟,从家到学校用了几分钟,几天下来再做个比较,看着分针一格一格地跳动的身影,听到“嘀答嘀答”急促的脚步声,学生的时间概念随之增强了,做事不再磨蹭了。又如在教完《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后,可以设计这么一个环节,“同学们,看来现在的你能做的事还真不少。而且这些事情做了,爸爸妈妈一定会很高兴,那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要不要老师教你一招——咱们来制定一个秘密行动计划:从下一个双休日起,从你打算开始做的事情中选一件,悄悄地开始做,悄悄地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星期一回到学校后,把你做的和观察到的告诉小伙伴或老师,让我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把活动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弄明白的道理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儿童品德的形成不是光靠一两节品德课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的,它是在儿童整体生活中实现的,因为它需要时间,空间,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消化课堂内容,去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内化道德规范。综上所述,教育要回归生活,只有真正走向生活,才会使学生受到真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善于撷取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和事例来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并延伸到课外,付诸生活实际,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教育无痕的目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主要参考文献1.吴永军、王一军:《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2.王清平:《放眼生命的成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视野》[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4、曹龙娣:《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无痕教育》
本文获浙江省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本文获鹿城区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本文获温州市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 本文发表在《鹿城教育》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