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2012年高中地理 优质课评选说课讲稿 ,咨信网zixin.com.cn" /> ‍淄川区2012年高中地理 "/>
收藏 分销(赏)

淄博十中高中地理说课稿.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97188 上传时间:2025-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十中高中地理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淄博十中高中地理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span id="_baidu_bookmark_start_0" style="display: none; line-height: 0px;">‍</span>淄川区2012年高中地理 优质课评选说课讲稿 单元活动------- 学会应用地形图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淄博第十中学 田勇 二0一二年九月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淄博十中的高中地理教师田勇。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课型为新授课。我将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学会应用地形图 一课时 一、说课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要求是:“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相对高度计算,分析区域地形特征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提高识别等高线地形图陡坡与缓坡、山脊于山谷、鞍部与陡崖的技能,学会判断几种常见的地形图,学会判断与绘制地形剖面图,这也是本课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部分的主体。“过程与方法”则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是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nbsp; &nbsp;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会应用地形图》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判读技能、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等内容。本节内容属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从整个课程结构上来说,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也为高中其他章节的学习做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缓坡、陡坡;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学会判读较为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学会判读与绘制地形剖面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 (2)增强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形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激发读图、用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绘制地形剖面图。 教学难点: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一些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面向的是高一学生,多种原因导致班内学生的地理学习程度差异较大,再加上本节内容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读图能力,所以建议运用分层次教学的手段,既要照顾程度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教法 1.学案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nbsp; &nbsp; 2.多媒体直观展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三)说学法 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本课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利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成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一步开展组与组之间的质疑和解析;最后,形成一定的结论性内容,并组织学生做好笔记。 四、说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 进程和操作 依据和意图 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分层设色的地形图片,先让同学们对地形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提出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是地形图?用什么表示地形的高低?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评价,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nbsp; 设问法导入新课,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便于切入本课的主题。 预习检查 预习内容: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地形图:按照一定的 &nbsp; &nbsp; &nbsp; 方法、 &nbsp; &nbsp; &nbsp; 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一种地图。 2.缓坡与陡坡:(1)缓坡:等高线分布 &nbsp; &nbsp; &nbsp; ,单位水平距离内的 &nbsp; &nbsp; &nbsp; 较小; (2)陡坡:等高线分布 &nbsp; &nbsp; &nbsp; ,单位水平距离内的 &nbsp; &nbsp; &nbsp; 较大。 3.山脊与山谷:(1)山脊:等高线由 &nbsp; &nbsp; &nbsp; 向 &nbsp; &nbsp; &nbsp; 凸出,海拔较两侧 &nbsp; &nbsp; &nbsp; ; (2)山谷:等高线由 &nbsp; &nbsp; &nbsp; 向 &nbsp; &nbsp; &nbsp; 凸出,海拔较两侧 &nbsp; &nbsp; &nbsp; 。 4.鞍部:两侧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 &nbsp; &nbsp; &nbsp; 。 5.陡崖:若干条等高线 &nbsp; &nbsp; &nbsp; 于一起。 (二)地形图的判读 1.盆地:等高线闭合, &nbsp; &nbsp; &nbsp; 高, &nbsp; &nbsp; &nbsp; 低。 2.丘陵:地面有起伏,但是海拔较 &nbsp; &nbsp; &nbsp; ,坡度又比较 &nbsp; &nbsp; &nbsp; 。 3.沙丘: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地势较平坦,小圆弧指示沙丘的 &nbsp; &nbsp; &nbsp; 。 4.岭谷相间地形:等高线向 &nbsp; &nbsp; &nbsp; 处凸和向 &nbsp; &nbsp; &nbsp; 处凸相间分布。 (三)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1.作用:能直观显示某一方向上的地势 &nbsp; &nbsp; &nbsp; 状况和地面 &nbsp; &nbsp; &nbsp; 。 2.判读:要抓住剖面线的 &nbsp; &nbsp; &nbsp; 、终点,经过的最高点、最低点、 &nbsp; &nbsp; &nbsp; 等。 3.绘制步骤 (1)绘剖面图的 &nbsp; &nbsp; &nbsp; ; (2)确定适宜的 &nbsp; &nbsp; &nbsp; ,画出纵坐标,规定剖面基线所代表的 &nbsp; &nbsp; &nbsp; ; (3)从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向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作 &nbsp; &nbsp; &nbsp; ,根据各点对应的高度对照剖面图的 &nbsp; &nbsp; &nbsp; ,标出相应的点; (4)将这些点 &nbsp; &nbsp; &nbsp; 地连接起来。 课前预习中的内容涉及的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学过,学生借助课本大部分可以课前自主完成。通过检查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探究活动 探究一:等高线地形图基本特征 图片展示:如下图 (1)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同线等高”的含义? (2)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同图等距”的含义? (3)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曲线闭合”的含义? (4)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除陡崖外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的含义? (5)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理解“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的含义? (6)在图中指出“山脊线”、“山谷线” 来?是如何判断的?你有更简单的判断方法吗? (7)什么是“鞍部”?多媒体图片中有“鞍部”的结构吗?请指出。 探究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根据教材P73图3-4-5想一想:什么是盆地地形?该盆地是我国的哪个盆地? (2)根据教材P73图3-4-6想一想:什么是丘陵地形?它与山地地形、高原地形有什么区别? (4)给每个小组一些黄土,模拟出新月形沙丘,总结沙丘有什么地形特点?在哪些地方才有沙丘?(多媒体展示新月形沙丘,小组内利用黄土来模拟新月形沙丘) (5)在教材图3-4-8中把山脊线和山谷线描绘出来,看看这些线有什么分布规律? 探究三: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1)读图3—4—9和相关的课文,说出图中的地形剖面图与AB、CD、EF中的哪一条剖面线相对应? 你的判断理由是什么?你总结出了什么规律? (2)什么叫垂直比例尺?垂直比例尺如何确定?一般情况下,同一幅剖面图中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谁更大一些? (3)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说说你的做法?、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它们都是在地形图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借助课本案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 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交流,培养他们运用相关资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归纳总结 1.小结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应用技巧。 2.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拓展提高练习题。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落实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 反馈训练 1.精选练习题目。 2.展示各小组的练习答案,比答题速度和正确率。 3.根据展示的答案,对知识查缺补漏,加以讲解。 巩固本节课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及作用 2.缓坡与陡坡、山脊与山谷、鞍部与陡崖 二、地形图判读 1.五种基本地形 2.沙丘与岭谷相间地形 三、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 ①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②对知识的总结,利于学生的识记和理解。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和理解,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p>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