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小乌龟前三次找工作没被录用的原因。
3、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
老师手举小马图,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只小动物,你知道是谁吗?(小马)
下面我们学习小马过河的故事。
小马过河齐读课题
第一课
听——听课文录音
老师先播放录音,学生听故事,感受童话的趣味性,初步和故事的主要人物----小马交上朋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
二、认识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熟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写了几个小动物?
2.课文中主要写的谁的事?
3.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4.小马过河时遇到了什么事,怎么解决的。
5.小马最后过河了吗?
第二课
读——读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精读课文
通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重点句。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分析,课文其他内容便也迎刃而解了。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老牛、松鼠、小马)
这课主要写的是谁?(小马)
写的是小马的一件什么事?(小马过河的事。)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
读1—3小段
妈妈让小马做什么事?
小马心情怎样?
书上哪个词写的是高兴的心情?(连蹦带跳)
小马为什么这么高兴?(第一次接受任务)
小马的话说明什么?(1.爱劳动。2.有礼貌)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去磨坊,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画一条河
小马这时怎么想的?
小马为什么为难呢?
1.第一次离开妈妈。
2.离家很远了。
3.河水哗哗地流着不知深浅。
导读1—3小段,读出小马高兴的心情和后来为难心情的语气。
这时小马遇见了谁,争吵一件什么事?
读4—6小段
小马遇见了谁?
他们争吵一件什么事?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板书水浅
松鼠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板书水深
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谁说的对?讨论:水的深浅不变。老牛高大认为水浅,松鼠矮小,认为水深。这是相对而言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为什么?
板书:高大矮小
小马听了它们的话,怎样表现的?(不知怎么办)
小马为什么不知怎么办才好?(遇事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
导读4—6小段,读出小马和老牛、松鼠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小马听了老牛、松鼠的意见,怎么表现的?
小马回家问妈妈,妈妈怎么说的?
读第7小段(分角色读)
妈妈问小马,小马什么表情?
什么叫难为情?(不好意思。)
妈妈问了小马几次话?(三次话)
读第一次指导读“我……我过不去。”
读第二次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读第三次指导读“没……没想过。”
小马听了妈妈的话怎么做的?(低下了头)
为什么低头,说明了什么?(认识自己错了。)
妈妈最后怎么说的?读妈妈的话。
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河水是深是浅,亲自实践就知道了。)
光是什么意思?(只、就)
小马过河了吗?怎么过的?(在妈妈的教育下,亲自实践。)
实践的结果如何?(水既不浅……也不深)
为什么结果是这样?(因为小马既不象老牛那么高,也不象松鼠那样矮,实践中认识到自己可以平安过河。)
4、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之间的对话,在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故事的寓意。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