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听了“烛光杯”教学大赛的四位老师各具特色的课,真的获益匪浅。她们带着各自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领着学生踏踏实实的学习语文,品析文章。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风华中学孙飞老师和57中学丛飞老师用完全不同的切入点与授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孙老师注重朗读品味,分别用听读、速读、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的方式反复走进文本,层层深入的探究。丛老师与学生共同剖析了盲孩子的心路历程,把握盲孩子心中的“爱”,用心愿卡的形式升华情感。但丛老师在教学环节中打断了学生饱含感情的朗读,质疑之后又把朗读这一环节遗忘了,给人以“为分析而分析”之感。
87中韩媛媛老师讲的《老王》:整节课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韩老师紧紧围绕 “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切入点,领着学生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分析文章。尤其是分析之中恰切的穿插了对杨绛经历的补充,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者和老王的善良。水到渠成的归纳出文章主旨:“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温暖世界。”
虹桥中学刘洪老师讲的是乐府诗《陌上桑》:刘老师精神饱满、语言铿锵、风格幽默。刘老师个人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她用自己的语言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通过正字音—译诗文—概形象三个板块讲授内容。翻译过程中每一节诗文都各有侧重,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走进诗文,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补充的背景资料非常必要,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罗敷的形象。更值得学习的是,刘老师非常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查古汉语辞典、朗读标准、圈点勾画。让老师看到什么才是语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古典文学。整节课实现了刘老师的引领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收获诗意人生”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