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破难点能力训练A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后面的题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1找出文章中采用比喻描写景物的例子,简要分析作用。_2找出下文同第一段“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相呼应的句子,简要分析是怎样呼应的。_3简要分析第四段情景交融的写法。_B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瞿塘峡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盖言难辨也。关西门正对灔滪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肩舆入关,谒白帝庙,气象甚古,松柏皆数百年物。有数碑,皆孟蜀时所立。庭中石笋,有黄鲁直建中靖国元年题字四。又有越公堂,隋杨素所创,
3、少陵为赋诗者,已毁;今堂近岁所筑,亦甚宏壮。自关而东,即东屯,少陵故居也。注释:发大溪口:从大溪口出发。“发”后省略介词“于”。大溪口,在四川省巫山县东。盎:一种腹大口小的容器。杜甫的诗本意是说白帝城和夔州是两个城市,言外之意是人们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孟蜀:指的是五代十国的后蜀。少陵故居:杜甫的故居。1总写瞿塘峡形势、特点的句子是_。2文章按照_的顺序,记叙游瞿塘峡见到的景物,写得层次井然。3所记叙的景物包括_、_、_、_、_,其中记叙比较详细的是_。思路分析与详解A1解答这样的问题应该注意三点:准确拣选语言材料。把握比喻的一般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中的比喻有“隔
4、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景物描写采用比喻,一般是为了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令读者产生美感,愉悦身心。也可以使没有见过这种景物的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如鸣佩环”把流水的声音比喻为鸣击佩玉的声音,生动地表现出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折蛇行”,把曲曲弯弯的小溪比喻为北斗七星和爬动的蛇身。生动地展现了小溪的形象,文笔简洁,贴切自然。“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把小溪的石岸比喻为狗的交错的牙齿,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2要明确文章各段内容的要
5、点,把握自然段之间的内容的联系。首段写发现小石潭,自然要写潭水的特点“水尤清洌”,这是总写初步印象,是概括。以下各段围绕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描写,进一步表现仔细观察的结果。第二段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字面上是写游鱼,其中包含潭水清澈见底的特点。3优秀的写景散文总是把感情熔铸到文字中,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景促情生。要捕捉景物的特点,把握景物同感情的关系。还要结合作者创作时的境遇。作者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
6、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B需要在基本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的层次,把握各层的大意。第一层是第一句,交代游踪。第二层是二、三、四句,总写瞿塘峡石壁对耸,峡内较窄,腹大口小。其余是第三层,按照游踪,采用移步换形的顺序,依次记叙了圣姥泉、瞿塘关、夔州、灔滪堆、白帝庙。记述比较详细的是白帝庙,记述了庙内的一些景观。1总写瞿塘峡形势、特点的句子是“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2移步换形3依次记叙了圣姥泉、瞿塘关、夔州、灔滪堆、白帝庙。记述比较详细的是白帝庙,记述了庙内的一些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