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一、 指导思想 为主动响应素质教育工作全方面开展及本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新工作, 依据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 环境教育、 传统文化和人生计划课程实施指导及我校实际情况, 现开展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工作。 为深入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 培养小学生公共安全意识, 提升小学生面临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自救自护能力, 保障小学生逐步扩大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社会生活、 网络生活等不一样生活领域, 切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围绕学生成长不一样阶段、 不一样层次中关键包含安全生命问题分段整合, 把教育内容寓于生活专题之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中展现。中
2、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发明积累文明结果,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见证, 它博大精深, 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民族精神, 是基础教育关键任务之一。习诵优异传统文化经典, 了解历史名人、 名胜古迹、 科技发明、 艺术发明(如建筑、 绘画、 书法、 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 对少年儿童人格陶冶和智慧启迪, 对培养她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略作用。 环境保护, 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 是落实落实中国环境保护基础国策关键路径, 是提升全民族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工程, 也是为中国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 实施可连续发展战略, 建
3、设现代化强国一项关键方法。二、 学情分析1.学生经过一、 二年级传统文化学习, 对中国博大精深人文历史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并有了一定朗诵基础, 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爱好, 借三年级第二学期良机, 将传统文化精髓带入课堂中, 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 更为系统学习, 使学生成为含有传统文化素养优异中国人。2.在安全教育方面,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有了一定安全意识, 但“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思想仍需系统地深入学习。一部分学生安全意识微弱, 亟需加强。3.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知识, 但不系统、 不全方面, 甚至有部分学生, 因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影
4、响, 对此认识不深, 学习爱好不浓。三、 教材分析地方课程教科书三年级教材包含安全教育、 环境教育、 传统文化, 内容包含社会、 自然和人类学习生活各个方面, 全方面表现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基础要求。具体特征以下: (一)传统文化1.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启蒙课程, 是本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含有典范性、 趣味性、 启蒙性、 开放性等基础特征。2.基础理念: (1)感受文化传统丰富内涵, 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点。(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培养民族精神。(3)利用灵活多样教学形式, 发挥传统
5、文化教育功效。3.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120首(篇或段), 并初步了解其意思, 能够尝试表示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感受和见解。(2)初步了解歇后语、 民歌、 名人小小说、 经典名著等传统文化。(3)学习传统文明礼仪, 规范自己言行。(4)在老师指导帮助下, 能够与同学合作, 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5)经过传统文化学习, 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爱好, 不停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二)环境教育1.课程性质: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关键组成部分, 属于本省必修地方课程, 它在引导学生全方面看待环境问题, 培养她们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处理问题能力, 提升素养等方面含
6、有不可替换作用。2.基础理念: (1)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络和相互依存(2)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3)引导学生了解可连续发展内涵(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处理环境问题, 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3.教学目标: 环境教育以培养环境素养为主旨。它引导学生关注家庭、 小区、 国家和全球面临环境问题, 正确定识个人、 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关系; 帮助学生取得人与环境友好相处所需要知识和技能, 养成有益于环境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面向可连续发展决议与行动, 成为含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公民。具体包含: (1)形成正确环境伦理观, 欣赏自然美, 关爱自然, 保护自然。(2)取得环境基础知识
7、 搜集相关环境信息, 了解多种生命形态物质和能量需要及其对生存环境适应方法。(3)养成实践技能, 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情况及改变, 利用试验、 观察、 网络等方法获取环境信息等。(三)安全教育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 一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 掌握必需安全行为知识和技能, 养成自救自护素养和能力为目标一门综合性必修地方课程, 含有些人文性、 实用性、 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2.基础理念: (1)帮助小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是本课程追求。(2)小学生逐步扩展生活是本课程构建基础。(3)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是本课程遵照基础标准。3.教学目标: 经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
8、 培养学生社会安全责任感, 使学生逐步实现安全意识, 掌握必需安全行为知识和技能,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常识, 养成在日常生活和日常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习惯, 以保障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1)知识目标: 知道生命是宝贵, 初步了解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 知道社会安全突发事故范围及危险、 危害, 了解突发自然灾难对生命安全可能造成威胁, 知道躲避自然灾难引发危险基础方法。(2)能力目标: 能够对多种不安全原因进行正确辨识和判定, 学会合适避嫌。(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珍视生命, 遵纪遵法, 培养主动向上生活态度, 形成健全健康人格。四、 教学中注意几点问题1.地方课程实施必需凭借有效教
9、学策略, 同时应结合环境教育、 安全教育和传统文化过程性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2.自主探究和行动研究, 是地方课程教育关键方法、 学生探究真实问题或自己所关心问题, 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3.教学中要充足表现出地方课程趣味性、 综合性、 研究性、 科学性和量力性、 地方性和时代性等标准。4.充足发挥老师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5.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正确导向6.老师要不停提升自己文化素养, 提升自己教学能力五、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图片、 视频等。六、 教法学法1.教法: 本课采取情境教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联络生活实际法、 分角色活动演练等教学方法。2.学法: 学生使用联络生活实际法、 自主学习法、 资料查阅归纳法、 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七、 教学安排传统文化(共27课); 安全教育(共9课), 环境教育(共18课); 每课1-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