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 概述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 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它们与第一单元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 互为补充, 共同为“表示交流”部分“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客观描绘上, 而是在景物描述中倾注个人情感和志趣, 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 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典范, 学习本文, 在正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基础上, 还应该重视对文章语言鉴赏, 即琢磨意境, 感悟情感, 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一个关键。所以, 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 致力于培养学生欣赏水平, 这也表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提升, 重视积累、 感悟和熏陶, 重视语文利用能力和语感培养。”本课安排三课时。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了解作品“以文为赋”、 骈散结合形式特点, 鉴赏品味课文精美语言。
2、 了解作者利用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 体会课文景、 情、 理交融特点。
3、 了解作者乐观旷达情怀, 了解其宇宙观、 人生观中辩证、 达观成份主动意义。
4、 培养学生经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 形象语言能力。
5、 培养对精品诗文整体把握能力, 能知人论世、 领悟文旨、 理通思绪, 赏析表现手法, 分辨高下优劣。
6、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 笑对苦难乐观主义精神。
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中起点学生, 已经含有一定文言基础, 对于关键文言实词、 虚词及文言句式, 已经有了部分直观经验积累, 也含有了一定文言文阅读能力, 所以, 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 虚词及文言句式, 逐步将关键转移到“鉴赏”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 处于这个阶段学生都渴望长大, 但成长过程中总会碰到迷惑、 碰到挫折, 又难以释怀, 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那种坦然、 达观态度, 恰恰使她们久旱逢春雨, 起到了良好教育和启发意义。我以《赤壁赋》为载体, 引导学生, 培养她们乐观、 豁达生活态度, 帮助她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第一课时, 先诵读全文, 把握全文大意; 体会景、 事、 情交融艺术境界, 把握课文情感发展脉络。
2、 第二课时, 关键诵读主客问答部分, 深思其中蕴涵情感与哲理; 比较阅读。
五、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一课时应利用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多听、 多看、 多记, 同时让学生有感情反复诵读, 重在整体感知, 在梳理字、 词、 句基础上理清文章思绪; 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讨论学习, 把握作者情感改变, 即合作探究, 加深对文章内容了解。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入课文
东坡仕宦一生, 沉浮一生, 漂泊一生。她因乌台诗案, 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 黄州是她谪居之所, 是她生命低谷; 而从文学创作看, 黄州又是她“洞天福地”, 是生命巅峰。最负盛名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同学们, 让我们品读其三咏之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 走近失意飘泊中苏东坡。(伴随多媒体录音, 展示《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在词大江里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 以后一个声音悠远地响了起来——豪放派。那穿空卷雪壮景仿佛还在我们面前, 那人生如梦浩叹仿佛还在我们耳边, 让我们带着这些温馨记忆走进她散文杰作《赤壁赋》。
( 新旧联络, 激情导入。老师带有感情讲解, 既使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 又引发了其阅读欲望。 )
(二)疏通文句, 通读全文
1、 针对预习自读情况, 学生质疑。
学生将完成学案时碰到困难, 包含字音、 句读、 难解词义及句意等, 提出来集体讨论, 仍不能处理, 由老师引导点播。
2、 初读课文, 学生相互读给对方听, 纠正错误。完成检测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 包含实词含义, 虚词使用方法及意义, 文言句式等, 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3、 再读课文, 试了解文意。
(三)美读指导
(①朗诵时, 韵脚要交代明白, 要响亮到位, 使之同声对应, 一贯而下。②整句是靠内容上互补, 形式上反复来强化表示效果, 朗诵时不能将文气读断, 要读得前者呼后者应, 似断实连。③层次内部读紧凑, 层次之间停顿要适度。④体会作者感情, 避免造作, 畸轻畸重, 暴高暴底。)
(四)、 熟读全文, 把握文章情感脉络老师点拨:
第一段写苏子乐, 乐由何来?——月夜泛舟沉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 缘何而然?——悲凉箫声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 悲自何生?——人生失意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 讲何道理?——随缘而安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 为何如此?——忘情尘世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 缘情入理, 由景而生乐情, 乐极而生悲, 由悲而生理, 至豁达胸襟展示, 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艰苦思想斗争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深刻把握, 水到渠成。
以上三个步骤, 循序渐进, 完成第一层次教学目标, 耗时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五)关键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 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 并对此作出评价
1、 学生自读体会, 并分小组自由讨论, 发表见解。
2、 每组学生选派代表讲话。
以上步骤耗时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激励学生充足发挥本身思维优势, 言之成理即可。
(六)老师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爱好, 并介绍下一节学案侧关键。
问题: 有些人认为, 文中“主”、 “客”实为一体, 你怎么看待?
提醒: 1、 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分析, 切忌空发议论。
2、 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 查阅相关资料, “知人论世”。
3、 形成书面材料, 准备下节课讨论。
(七)部署作业
1、 诵读课文。
2、 完成第二节学案。(读《渔父》, 借助注解和释文读通材料。)
第二课时 了解背诵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 不一样人对待挫折方法却大不相同。好赌者借赌消愁, 好酒者一醉方休; 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愤懑, 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苏轼《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以文为赋”不朽经典, 它文质兼美, 情理并茂。 “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今天我们就试图走进作者内心, 感受哪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灵魂。
(一)检验巩固1、 检验诵读。
2、 展示学案。
(二)围绕学案上疑难问题, 展开讨论研究
1、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景物, 她们有怎样见解?从中看出她们对人生有什么不一样见解?体悟主客问答中哲理思想。
答: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苏轼——达观——因缘自适, 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苏轼——消极——人生短暂, 生命渺小
方法:
(比较阅读, 深入了解文本内涵,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师生互动, 相互交流, 经过了解探究走进作者心灵。)
结合《创新设计》上相关背景资料、 《念奴娇 赤壁怀古》(1082年4月)《后赤壁赋》(写于1082年10月15而课文写于1082年7月16)深入了解苏轼这一时期思想情况。
2、 怎样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 立刻行乐人生态度?
明确: 这缘于诗人痛苦人生际遇, 能畅达地看待人生起起浮浮, 是一个豁达情怀。
3、 三组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 一读苏子, 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改变。
说明: 利用小组讨论, 降低任务量, 加大课堂容量。这一部分重在提升学生研究分析能力, 经过对比阅读、 研究性学习, 在搜集材料、 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 而且经过提供解读平台, 培养学生“知人论文”、 “知人论世”能力。
(三)再读课文, 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 然后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5——10分钟)
(小组交流总结, 学生自由讲话, 老师合适点播提醒并对学生提到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 抒情、 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管抒情还是议论, 一直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小说。这就发明出一个情、 景、 理融合, 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 与作者超然旷达心境相映成趣, 也为下文抒情、 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即使重在说理, 却借追述历史陈迹、 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哲理。
2.形象优美、 善于取譬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幽咽哀婉: “其声鸣鸣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声、 情, 写得具体可感, 诉诸读者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特质和情韵, 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笔调和手法, 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 如“万科泉源”, 喷薄而出。与赋讲究整齐对仗不一样, 它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全是散句, 参差疏落平白如话; 以下直至文末, 虽都押韵, 但换较快, 而且换处往往就是文义一个段落, 这就使本文尤其易于诵读, 极富声韵之美, 表现出韵文文学优点。
4.面对逆境, 要把眼光放长远部分, 胸怀放宽广部分。缘于诗人痛苦人生际遇, 畅达地看待人生起起浮浮, 是一个豁达情怀。
说明: 回头再次审阅这篇文章, 同时也是对课堂总结。
(四)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 寻求思想内容上异同, 然后交流。
(参考: 大致有“四同”: 都是吟咏赤壁夜景, 都联想三国英雄豪迈, 都与她们本身比照, 都有些人生短暂之叹。大致有“三异”: 词写壮美之景, 文写静美之景; 词写成功英雄, 文写失败英雄; 词仅限于“江月永恒, 人生如梦”浩叹, 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超越, 文更达观、 更乐观。当然, 同与异, 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 其实往往同中有异, 或者似异实同。如: 写周郎, 志满意得, 写曹操, 落荒而逃, 看起来不一样, 但二者传输信息是一样——是非成败转头空, 只有大江永恒, 江月永恒, 自然永恒。)
(五)板 书设计
苏轼人生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苏轼——达观——因缘自适, 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苏轼——消极——人生短暂, 生命渺小
七、 教学评价设计
指标
权重
指标要求
优异
良好
合格
通常
学习目标
10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具体适度, 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
4
3
2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教学内容联络亲密
4
3
2
2
学习目标贯穿一直
2
2
1
1
自主学习
30
学习指导具体, 方法科学有效
7
6
4
3
导学练习具体, 方法科学有效
7
6
4
3
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健全, 伙伴互助有效
8
6
5
3
注意培养探究能力, 勤学好问, 立刻发觉问题, 提出问题
8
6
5
3
展示交流
20
展示形式多样, 参与面广, 效率高
10
8
6
4
课堂资源意识强, 动态生成, 体验成功
10
8
6
4
点拨升华
20
善于捕捉动态学习资源, 营造学生主动发问机会, 点拨简练、 透彻、 明了
10
8
6
4
老师示范能力强, 有良好专业素养
10
8
6
4
达标反馈
20
创新达标作业设计, 精编、 精选作业题
7
6
4
3
多形式检测课堂达标情况
7
6
4
3
反馈矫正立刻, 学生达标率高
4
3
2
2
评价结果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点拨升华
达标反馈
优、 良、 中、 差
优点或特点
本节课教学评价设计尽可能表现素质教育要求, 把评价侧关键放在学生学习活动上, 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 评价按“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点拨升华”、 “达标反馈”五个递进式教学评价细目对老师“教”和学生“学”进行消息评价, 评价含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在评价结果中还表现出本节课施教以后优点和特点, 有利于老师进步。
八、 帮助和总结
在此次课设计中, 本着“老师启蒙, 学生学习”标准, 由师生共同完成《赤壁赋》教学过程, 使学生参与知识构建, 做学习主人。
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学习方法, 是学习思绪。教材是一个例子, 老师经过教一篇、 几篇课文, 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欣赏, 起到举一反三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