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摘 要
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发展状况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动力通常是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双刃剑”式的影响:一方面金融创新通过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也给经济带来了新的风险,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依靠金融管制限制和消除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但是,实施金融管制也是有代价的。金融管制不仅存在实施成本,而且金融管制会限制金融创新,导致金融市场无法以高效的方式服务经济发展。
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发展瓶颈,需要相关的金融创新加以解决,而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又会带来新的风险,需要金融管制变革以限制和消除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之间存在着以经济发展为推动力的动态平衡关系,而实现这种关系的条件就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要满足适度性条件。
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出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对经济发展都存在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两者的发展历史具体阐述它们的正负面作用。之后,从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出发,文章阐述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之间动态平衡关系,同时提出实现动态平衡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应当达到的适度性要求。在分析金融创新的适度性时,本文给出了金融创新的适度性原则、适度性的评价方法和不适度的预警模型。在分析金融管制的适度性时,本文通过对金融管制进行模型分析,得出金融管制的适度性边界和实现条件。最后,总结全文观点,并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政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管制 动态平衡
1
1.绪论
Abstract
Financial market i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and its developmen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driving force 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 is usually various form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innovation not on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 but also bri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a "double-edged sword" effect: on one h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by solving the problems which encountered by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lso brings new risks to economy and impede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must rely on financial regulation to limit and eliminate the risk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lso has cost. Financial regulation not only has the direct cost of implementation, but also has the indirect cost of limitation to financial innovation which causes the financial markets can not service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The solutions of bottlenecks which encountered by economy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is Corresponding financial innovations. However, financial regulation has to reform to limit and eliminate new risks which follows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refore, there is a dynamic bal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hich is promo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ppropriation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are the conditions to achieve this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cludes that both of them hav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Then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egulation by analyzing the history of their developments. The paper then describes the dynamic bal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while, sets forth the appropriation requiremen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egulation to achive this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gives the principle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appropriation, and also gives a alarming model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unmod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financial innovation’s moderation. The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boundary and achieve conditon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s moderation by using a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financial regulation’s moder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reache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our country’s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egulation.
【Key words】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regulation dynamic balance relationship
目 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2文献综述 2
1.2.1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2
1.2.2金融管制的文献综述 3
1.2.3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关系的文献综述 5
1.3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5
2. 金融创新的实践与评价 7
2.1金融创新的定义 7
2.2金融创新的实践 7
2.2.1货币创新 8
2.2.2金融原生产品创新 9
2.2.3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10
2.3金融创新的评价 12
2.3.1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12
2.3.2金融创新的消极作用 14
3. 金融管制的实践与评价 17
3.1金融管制的定义 17
3.2金融管制的实践 17
3.2.1货币管制 17
3.2.2金融市场管制 18
3.2.3金融机构管制 19
3.3金融管制的评价 20
3.3.1金融管制的积极作用 20
3.3.2金融管制的消极作用 21
4. 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关系 23
4.1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关系的现状 23
4.2实现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动态平衡 23
4.2.1动态平衡的概念 23
4.2.2动态平衡的机制 23
4.3动态平衡的简单模型 25
4.4动态平衡的实现条件 26
4.4.1金融创新的适度要求 26
4.4.2金融管制的适度要求 31
5. 结论与启示 39
参考文献 40
致谢 43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
1.1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eaning 1
1.1.1 Research background 1
1.1.2 Research meaning 2
1.2 Literature review 2
1.2.1 Review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ory 2
1.2.2 Review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theory 3
1.2.3 Review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egulation relationship theory 5
1.3 Research content, ideas and methods 5
2. The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7
2.1 The defini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7
2.2 The practic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7
2.2.1 Monetary innovation 8
2.2.2 Financial native products’ innovation 9
2.2.3 Financial derivative products’ innovation 10
2.3 The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12
2.3.1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12
2.3.2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14
3. The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17
3.1 The definition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17
3.2 The practice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17
3.2.1 Regulation on currency 17
3.2.2 Regulation on financial market 18
3.2.3 Regulation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19
3.3 The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20
3.3.1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20
3.3.2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21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egulation 23
4.1 The statu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egulation 23
4.2 The achievement of dynamic bal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egulation 23
4.2.1 The concept of the dynamic balance relationship 23
4.2.2 The mechanism of the dynamic balance relationship 23
4.3 A sample model of the dynamic balance relationship 25
4.4 The conditions of the dynamic balance relationship 26
4.4.1 The moderation requirement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26
4.4.2 The moderation requirement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31
5. Conclusion and enlightenments 39
References 40
Postscript 43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系统作为经济系统中最敏感和最复杂的部分,其影响变得越来越大。金融业不仅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输血”和“造血”的作用,而且其稳定和发展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金融业又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特殊行业,尤其是在金融创新异常活跃的今天,这种高风险性更为突出。
2007年4月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迅速蔓延到信贷市场,并最后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本次危机与传统金融危机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危机最初由次级贷款抵押产品开始,并通过与此相关的金融产品迅速传导到金融市场;二是投资银行等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金融机构率先溃败,而相对保守的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并未受到很大的冲击;三是危机带来的损失之大,历史罕见,需要空前的救助力度。
人们在事后追查这场危机的根源时,依据这些特征将矛头直指美国金融市场上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缺位的金融管制。美国自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改进原有的分业监管体制,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新的监管模式,学界称之为“伞形监管模式”。
以来就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确立了混业经营格局,而金融创新从此也变的异常活跃。这种活跃不仅表现在金融交易的手段和方法上,而且也表现在金融产品的运用上。结构性交易和杠杆性衍生金融产品的广泛运用,使得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风险计量等管控措施显得苍白无力,造成金融管制当局无法了解市场的真实风险。但是,美国的金融管制当局并没有时刻跟踪这些变化,也未对金融管制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造成创新风险在金融系统的大量积聚和突然释放,最终酿成此次危机。
与美国相比,我国不存在着金融创新过度的问题,而是深受金融创新不足问题的困扰。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存在着市场不完善、产品单一等众多问题,我国仍然需要依靠金融创新手段来深化金融市场。但是此次危机的爆发为我国的金融深化过程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使我们认识到,在运用金融创新的时候,要注意对其风险的防控,防止由于金融创新过度而管制不到位造成金融动荡,以实现金融市场的平稳改革。
1.1.2研究意义
金融创新是促进金融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其活跃程度直接决定了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活跃的金融创新能够实时的捕捉市场机会,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市场的要求。但是,活跃的金融创新也会使得原有的金融管制制度失效,造成创新风险不受控制,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冲击。
金融市场的稳定主要是依靠金融管制得以实现的。金融管制以政府立法的形式,限制金融机构相关的创新活动,规定金融市场的边界和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以达到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的目的。但是,金融管制的增强往往会导致管制成本、市场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和金融企业活力不足等问题,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可能对经济发展形成阻碍作用。
这表明,金融市场的创新带来的金融业发展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削弱了市场的稳定性。金融市场的管制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满足经济发展对稳定金融环境的需要,但同时也会降低金融系统的效率。因此,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关系对于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丰富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关系理论
虽然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关系很重要,但是学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直接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归纳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关系,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研究,分析它们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提出他们之间应当存在的平衡关系,同时讨论实现这种平衡关系的条件。对这些问题的阐述,丰富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关系的理论。
2.为我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此次汹涌而来的金融危机,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也能切身的感受到它带来的冲击。有感于此,人们可能因此产生金融创新恐惧症。但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一个金融创新不够活跃的市场,需要进行改革来深化我国的金融市场以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次级贷款危机背景下,怎样去安排我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制度以发展金融业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提出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平衡关系及实现条件可以为我国的金融改革提供参考。
1.2文献综述
1.2.1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对金融创新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创新的原因和重要性上。在金融创新原因研究方面,W.L.Silber(1983)提出了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并通过建立了一个线性模型对金融创新的动因加以说明,认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Kane.E.J.(1977,1978,1980,1981,1983,1984)提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认为金融机构是为了规避既有的管制而进行金融创新。T.H.Hannon & M.McDowell(1984)认为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是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J.R.Hicks (1969)& J.Niehans(1983)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金融创新问题,认为金融创新的实质是金融机构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交易成本的降低是金融创新的决定因素。在对金融创新重要性的研究方面,Silber(1975,1983)、Van Horne(1985)、Miller(1986,1992)、Baumol(1988)、Campbell(1988),Siegel(1990) & Merton(1992)等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进行了专门研究,一致认为金融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第四架马车” 传统经济学认为,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
。
20世纪中后期对金融创新研究的重点转向金融创新的效果。Van Horne (1985)指出过度金融创新会导致社会成本的增加和泡沫经济的出现。A.Saunds(1987)提出金融创新虽然可以转移风险,但并不能消灭风险且可能造成未来的金融危机。Pawley(1992)指出金融创新会使得广义货币总量难以确定,导致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削弱。Peter Tufano(1995)等学者结合案例论证了金融创新能够改善经济社会福利。Boeschoten & Hebbink(1996)、Groeneveld & Visser(1997)、Henckel(1999),欧洲中央银行(ECB,2000)等学者和机构研究了金融创新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国内众多学者对金融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金融创新的效应进行了研究。杨星(2000)指出金融创新一方面可以拓展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加强利率的杠杆作用和推动金融自由化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也会给一国的货币政策、金融企业的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危害。赵何敏(2000)认为当今金融业发展的主流是金融可持续发展,而金融创新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杨屹(2002)等认为金融创新会引起货币定义与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康灿华(2002)研究了金融创新对金融企业的微观效应。吴清(2003)对比分析了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和以往金融创新的不同特征。
1.2.2金融管制的文献综述
学界对金融管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管制必要性、金融管制成本和金融管制的效果三个方面。在金融管制必要性研究方面,自由主义学者如Eugene Fama(1970)、 Robert Morton(2000)等认为市场是一个自动稳定器,具有自我反馈功能,因而市场在大多数时期处于或接近于均衡状态。据此,自由主义者认为没有必要对金融业实行管制。但是干预主义者基于以下理由认为金融市场的管制是非常必要的:一是金融市场存在着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等,这些因素对于经济系统的负面影响自然也会表现在金融市场上。如在信息不对称研究方面,Akerlof(1970)和Stiglitz(1981)认为在银行和保险市场,金融机构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处于劣势;Copel(1983)和King (1990)认为在资本市场和复杂衍生产品市场,股票的购买者和持有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处于劣势。二是金融市场具有不稳定性。Hyman Minsky(1982)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从金融系统的内在属性上论证了金融管制的必要性。随后,Diamond & Dybvig(1983),Jacklin (1987),Benston & Kaufman(1996),Morris & Shin(1998)等人进一步分析了金融脆弱性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其中以Diamond & Dybvig提出的银行挤兑模型最具影响力。该模型认为,在市场出现恐慌的情况下,银行由于存贷款期限的不同和对取款者取款需求信息的不对称而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提款需求。随着公众“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指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人们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进行决策,而信息的不断传递会导致信息的同化。
的出现,人们会挤兑所有的银行,导致同业拆解市场也无法满足存款人的取款需求,最终会造成金融动荡。
在金融管制成本研究方面,Laffont & Tirole(1986)在“Using Cost Observation to Regulate Firms”中通过非对称信息模型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下的管制成本问题,认为“配置效率”与“信用租金”之间存在边际替代关系。Miller(1995)认为管制存在很高的成本,不仅包括管制机构实行管制的成本,如人员经费、信息收集等方面的成本,而且还包括被管制机构遵守管制的成本、管制机构设租和寻租成本、管制造成的间接效率损失等。Julian R Franks,Stephen M Schaefer & Michael D Staunton(1998)全面评估了英国金融管制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并与美国和法国的金融管制成本进行了比较研究。
金融管制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银行的资本管制上。Boot & Thakor(1998)运用管制者声誉博弈模型进行研究,认为管制者由于自私和信息优势,其最优管制水平比社会最优管制水平要低得多。Havakimian & Kane(2000)根据Robert C.Merton的单期存款保险期权模型,实证分析了美国1985——1994年银行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并得出该项管制没有有效阻止银行转嫁风险的结论。
国内众多学者对金融管制进行了研究。胡炳志(2003)通过运用可竞争市场理论,证明了合理的市场结构并不一定是有效结构,因而对合理市场结构要进行适度的管制,金融管制起到了避免破坏性竞争的作用。李宏(2006)通过金融管制目标函数,分析了在不同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下金融管制的有效边界问题,认为市场的完善和金融管制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魏倩对比较分析了不同金融管制模式的差异,认为存在三种不同的金融管制模式。刘秀兰(2009)分析了金融管制的演变过程,认为金融管制的重心是从金融市场转向金融机构。
1.2.3 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关系的文献综述
大多数学者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如Kane(1977,1981)。Kane通过“斗争模型”(Struggle Model)来解释两者之间的“永不停息的斗争”。Kane认为,金融管制由于管制者需要时间来考虑创新的原因而出现滞后,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也存在滞后。但是由于金融企业具有商业驱动而管制者缺乏的原因,管制滞后会长于是创新滞后。随着竞争者的不断加入,金融管制最终会发生调整。之后,金融创新又会在新的管制制度中发展出来。
其他学者则对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如Cananza 和 Cottrelli(1987)对意大利1975——1984年间的20种金融创新产品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Kane的理论只能解释其中的6种创新,其他12种创新则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通货膨胀、利率变动、浮动汇率制度等。Van Horne(1985)研究了美国市场上23种金融创新,只发现9种创新产品符合上述理论,且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余则与通货膨胀和利率风险等因素有关。Dufey 和 Giddy(1981)研究了国际之间的金融产品创新,发现在其研究的22种国际金融创新中,只有4种与管制有关。
国内对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关系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能得到259条查询结果,而这其中专门论述两者关系的文献仅有13篇。其中,从发表文献的刊物来看,核心期刊文献共2篇,分别是郑丽发表在财经论丛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兼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和成艳萍、翟娟华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的《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辩证统一关系》,其它的均为一般刊物文献。从文献的作者来看,作者在金融专业或领域具有中高级职称或为博士的文献为5篇。从文献的内容来看,这13篇文献大多是在阐述kane的“斗争模型”,即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辩证关系(或花盆关系),如刘德平和伍松彪(2003)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管制的关系浅析》一文。
1.3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
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创新是有风险的,与经济发展阶段不适度的创新往往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如这次美国的金融风暴就是由于金融创新过度导致的经济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对金融创新采取管制措施以消除其对经济金融带来的风险。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管制制度也将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控制新的金融风险。因此,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之间存在以经济发展为推动力的动态平衡关系。为了实现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金融创新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防止过度创新带来过大的风险;金融管制也要适度,防止金融管制过度导致管制的不经济。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是理论综述部分,主要是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及两者关系的进行理论综述,并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三章回顾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它们在历史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四章论证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并分析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到达动态平衡的条件。第五章总结全文观点,并为我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政策提出建议。
本为研究方法包括如下几种:
(1)历史分析法
通过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发展、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说明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它们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来龙去脉”,从中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
(2)规范的研究方法
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动态平衡关系采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实现动态平衡的条件——金融创新的适应度和金融管制合适度也进行了规范性研究。
45
2.金融创新的实践和评价
2.金融创新的实践和评价
2.1金融创新的概念
创新(Innov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技术变革经济学创始人Joseph Schumpeter所写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Joseph Schumpeter在该书中首次明确的提出“创新”的概念,即创新是指采用发明手段,变革技术这一新的生产要素,并使发明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创新下定义,大致可以划分为广义的金融创新和狭义的金融创新定义两大类。广义的金融创新,如陈岱孙、厉以宁主编的《国际金融学说史》从历史的角度将其定义为:“金融创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参见: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 狭义的金融创新,如美国纽约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出版的《银行词典》(Dictionary of Banking Terms)从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将金融创新定义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银行机构作为资金供求中介作用的减弱或改变”参见: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指出金融创新包括四个方面: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风险转移创新(Risk Transferring Innovations)、产生信用创新(Credit Generating Innovations)、产生股权创新(Equity Generating Innovations)。尽管学者们对金融创新的界定表述各异,但其实质却是一致的,即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一种方式,它表现为通过金融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来实现金融产品量的扩张。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采用广义金融创新的概念。
2.2金融创新的实践
金融创新经历了货币创新、金融原生产品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三个历史发展阶段。货币是现代经济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基础,因此它是第一层次的金融创新。货币创新的意义在于它节约了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范围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货币的创新也带来了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相关问题。金融原生产品主要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存贷款、债券、股票以及保险等资产。从历史上看,金融原生产品奠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但也带来信用膨胀等相关问题。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金融互换、资产证券化、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能为相应的金融原生产品市场提供避险、提高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等功效,但也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和为投机商提供了疯狂投机的机会等。
2.2.1货币创新
最早的货币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物资交换的时代。人们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解决物资交换的问题,比如一把石斧换一只羊。但是这种交换方式受到交换物资种类的限制,缺乏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造成供求双方无法完成交换。为了完成交易,人们开始寻找那些不容易大量获得的物品作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价值衡量工具,如宝石、稀有的贝壳、牲畜、盐等,这些形成了最初形式的货币。
金属由于具有容易存储和不能从自然界大量获取而需要人工制造等属性,经过长时间的自然淘汰,逐步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其中,金、银和铜等贵金属由于数量稀少和冶炼困难,逐步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为了解决金属货币重量和成色的缺点,人们建立起一种更加先进的金属货币制度,即统一货币的重量和成色并在金属货币上印上国王头像、复杂纹章等防伪图案。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步增大,金属货币由于它的稀有性而无法满足大量商品交易的需要,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如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在15世纪时由于经济发达而出现的通货紧缩危机。自16世纪开始,黄金和白银大量从美洲经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货币制度,也从此确立了黄金和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
随着商品交易的进一步扩大,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使用上的不便,如大额交易中的金属货币的重量和体积问题就非常让人感到烦恼。为了解决金属货币交易上的不便,人们开始使用一种能够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纸币,如在中国宋朝年间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这种纸币是以金属货币为基础的,并且能够与黄金或白银自由兑换。这种纸币的出现真正方便了商品交易,使得商品交易的规模迅速扩大。到19世纪末期,纸币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市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他们的发行仍然有黄金作为保障,人们称这种货币制度为“金本位”的纸币制度。
在“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下,各国在确保黄金能够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依照本国货币的含金量来确定国际货币之间的汇兑比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战各国纷纷禁止黄金的出口,宣告了金本位体系的崩溃。二战后,德国、奥地利等国出现了货币的大幅贬值,各国之间的货币兑换比率也波动频繁。为了促进国际之间的贸易,1944年布雷顿森林得到了确立。该体系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应当保证其货币与黄金或美元挂钩,各成员国之间的货币以固定汇率进行兑换。该体系确立了美国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至此美元有“美金”之美誉。但是,美元在1971年8月停止了与黄金之间的自由兑换,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的崩溃。从此,失去黄金作为基础的纸币只以国家的信用作为保证,人类社会进入了符号货币的时代。
2.2.2金融原生产品创新
金融原生产品主要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存贷款、股票、债券和保险产品。这些金融创新产品的意义在于,他们突破了原有融资渠道的限制,创新了企业和社会的融资方式,扩大了社会信用,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方式。下面仅以股票为代表来考察金融原生产品的创新。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得海外贸易和掠夺殖民地成为暴富的捷径。但是远洋贸易具有资本量大和风险高的特征,个别投资者无法也不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贸易。但是在巨额利润的促使下,商人们以股份集资的方式分摊远洋贸易的风险和收益,招募远洋贸易所需要的资本。之后,英国在1553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