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师个人研修报告
身为一名教师,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尽全力使所带的徒弟不断进步,在短时间内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影响带动所有教师认真钻研,整体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需要我不断地、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研修内容,总结本人研修报告如下: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技巧和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而我们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与操作策略的掌握,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如何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合作学习活动的意识与能力,成了我在“研修”期间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努力体现高校课堂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体意识。
三、存在的现象:
在课堂中实现学生全面、和谐而个性化的发展。就要处理好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人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于是我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了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技巧的培养上。力求通过研究改变过去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良现象:
1 、放任自流式合作
所谓“放任自流式合作”指教师布置给学生合作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的效率低下。例如:有的小组内为谁先发言而争吵不休、有的小组成员思想开小差,聊与合作学习任务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趁机偷懒,小组成为了他们的避风港……这种合作学习很难产生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思维培养协作精神的良好效果。(这种现象在我的研究之初曾有过)
2 、“小权威”现象。
小组合作中组长的作用是为了组织协调组内活动,避免冲突。但是小组长在小组内俨然就是一个小老师,操纵甚至包办小组活动。他们以“小权威”的身份掌握小组活动权,阻碍组内多向对话。组员成为服从接纳“小权威”言行举止的受命者。
四、具体的实施策略: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小组活动的主人。我着重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岗位能力、交流能力、倾听能力、协同能力、分享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力求在提高学生这五项能力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
1、岗位能力培养
岗位能力,即明确与完成岗位角色与任务的能力。为了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往往通过岗位、资源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
2、倾听能力的培养
倾听能力即“积极倾听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组员间相互听取别人交流表达的信息、想法、作为的能力。
“听、说、问、用、作”这五项基本能力中,人们是把“听”居于首位的,这其中蕴涵有一定的必然性——个人靠“学”无论成就多高,其毕竟有限;这就需要博采众家之长,听而纳之。而将此理放之于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更是显而意见,每天通过各种途径听取各种信息,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充实自我。
合作学习中的倾听能力的培养,正好迎合了这种趋势,新的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应培养会“听”话的孩子,这里的“听”话应是对以前那种循规蹈矩、墨守陈规式的“听话”的扬弃。
(1)倾听意识的培养,让他们认为有倾听的需要。
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要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他们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2)倾听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他人意见,不随意打断或插嘴,同时,在听的时候,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另外,听后要做出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处理信息和反思评价能力。
总之,合作学习中的倾听能力的培养,就正好迎合了这种趋势,新的教学方式也要求老师培养会“听”话的孩子。
3、交流能力的培养
交流能力即“与人交流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组员间相互交流与表达的基本能力,尤其是积极倾诉自己的信息、想法、作为的能力。
为了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技能,而其中交流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真正的实现“有效合作”的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交流是展现自我,探索真理的途径。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联系的机会。
(2)要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也要敢于质疑。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研究,探索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交流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4、分享能力的培养
分享能力,即“交互分享的能力”。分享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能与人分担忧愁。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光有合作没有分享,会导致孩子养成独享的不良习惯;光有分享没有合作,会使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
(1)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养成分享的习惯。
采取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资料轮流使用的方法,给成员一定的时间,在规定时间结束后,必须交换,以消除成员间独占的意识。组与组间也可资料互换,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资源与全班共同分享。若出现组员不愿与他人分享学习资源时,教师应引导其明白分享的道理,让其自己解决冲突。如学习用具、课外读物、音像资料等。
(2)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见解,养成分享习惯。
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情感的沟通、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有利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在组员完成任务后,注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同时鼓励组员之间提出质疑,让学生意识到发现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并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同时,还可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组员间对每位组员获取的信息给予尊重,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教师看到学生能与同伴一起友好配合,或交流,或协商,或询问,应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在学生成功完成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肯定,让学生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增进友谊,以便更好的沟通合作。
学会分享可以使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自己;欣赏他人,欣赏自己;有效地团结协作,交际磨合;注意权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人际关系;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走出封闭的自我,积极接纳别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六、预期效果。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做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