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会考中国历史科温习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64758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考中国历史科温习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会考中国历史科温习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會考中國歷史科溫習版 甲部 i. 商至明 一、秦始皇的統一措施 (1) 政治方面 甲.措施﹕ 1. 正名號,定朝儀:秦始皇自謂功高三皇,德蓋五帝,故定尊號為「始皇帝」,自稱「朕」,皇令稱「詔」,皇印稱「璽」,以提高皇帝尊嚴。 2. 易服色,改正朔:為了表示王權神授,替秦的統治辯護,始皇採用「五德終始說」,稱秦為水德,代周之火德,並易服色,改正朔,與水德相應。 3. 厲行中央集權:擴大中央政府組織,設三公九卿分理政務,官吏由皇帝任免,厲行中央集權。 4. 廢封建,行郡縣:採納李斯建議,廢除對建制度,推行郡縣制度,地方的軍、政、財大權,全由中央支配。 5. 制訂嚴苛秦律:始皇以嚴刑峻法來鞏固治權。頒行的秦律,刑罰殘忍苛刻,以連坐法尤甚,一人犯罪,誅及三族。 乙.影響﹕ 1. 創建政制:始皇廢封建,置郡縣,開後世中央集權的先河。後世的朝儀和法律,多以秦制為藍本。 2. 導致速亡:始皇厲行專制,法令嚴苛,人民動輒得咎,致民怨沸騰,終起叛變,令秦速亡。 (2) 經濟方面 甲. 措施﹕ 1. 統一單位:始皇廢除戰國時各國的貨幣,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由政府統一監製,不許民間私造。又以商鞅時制訂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 2. 遷徙富豪:把六國十二萬富戶遷徙到首都咸陽,既能繁榮首都,亦便於監視。 3. 土地私有:廢井田,開阡陌,准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根據耕地面積徵稅。 4. 興修水利:疏濬鴻溝,又鑿靈渠,方便灌溉,促進農業生產。 5. 獎勵農業:實施「強本弱末」的政策,獎勵農民遷徙到勞動力不足的地方去,把商人謫放到邊遠地區去防守和墾荒,以發展全國的農業生度。 乙. 影響﹕ 1. 經濟繁榮: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使貿易更方便,促進全國經濟繁榮。而各民族在接受同一經濟模式下生活,亦逐漸融和為一。 (3) 軍事方面 甲. 措施﹕ 1. 修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貫,築成萬里長城,以防禦匈奴入侵。 2. 開闢馳道:以咸陽為中心,修築馳道,貫通各地,方便軍隊的調動及軍備的補給。 3. 遺民戍邊:先後徙數萬戶於河套及數十萬北方壯男於閩越,以加強邊防,開發邊疆。 4. 破毀城廓:把戰國時各國的城堡破毀,川防決通,險阻夷平,以防六國遺族據險自守。 5. 盡收兵器:盡收天下兵器,在咸陽鑄成十二個金人,以防六國世族的反叛。 6. 北逐匈奴:秦始皇統一之初,注意力集中於國內,北方胡人遂告猖獗;其中尤以匈奴封秦威脅最大。始皇因此派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接著擴展至套外,於其地設立九原郡。 7. 南征百越:百越即今福建、兩廣及浙江南部、越南北部的人民,在先秦時叫越族,始皇滅六國後,為擴充領土,將浙江、福建併入版圖,在其地設置閩中都﹔始皇發兵南征,將百越平定,設置桂林、南海、象三郡。 8. 遷徙豪富:始皇為防止六國後人叛變,以繁榮國都為名,把六國貴族富豪十二萬戶,逼遷至咸陽,加以監視。 乙. 影響﹕ 1. 鞏固國防:始皇修築長城,鞏固北方國防,成為中國日後抵禦外族入侵的屏障;徙民實邊,開拓疆土,更初步奠定了中國的版圖。 2. 引起民變:秦朝的軍事建設,開支龐大,對外又連年戰爭,徭役繁重,民不堪苦,遂引致秦末的變亂。 (4) 文化方面 甲. 措施﹕ 1. 焚書坑儒﹕始皇下令除秦國史書、博士藏書以及醫卜、種樹等書籍外,一律焚燬,若要學法令,須以吏為師,又坑殺批評時政的儒生四百餘人,以箝制思想。 2. 統一文字﹕始皇採「書同文」的政策,命李斯將大篆改為小篆,推行全國。其後,程邈(音秒)創造簡便的隸書,使書寫更為便利。就此,文字形體得以統一且利於文字訊息的傳播。 乙. 影響﹕ 1. 鞏固治權﹕統一文字,有助於政令的推行,箝制思想,能提高君威,易於鞏固治權。 2. 損害學術﹕焚書坑儒,箝制言論等措施,有損文獻的保存和束縛學術的傳授。 (5) 交通方面 甲. 措施﹕ 1. 統一車軌: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車軌的寬窄,使車輛可通行全國。 2. 修馳直道:始皇以咸陽為中心,修築馳道,路面寬約三丈,貫通四方,又命蒙恬主持修築直道,由雲陽直通九原。 3. 開渠疏溝:始皇除命人疏通戰國時被堵塞的河川,如湘江、漓江外,還開鑿靈渠,疏濬鴻溝,方便水上交通。 乙. 影響﹕ 1. 有利統治﹕交通便利,使詔令能甩速頒行全國,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繫,對鞏固統治有重大的作用。 2. 促進商業:修馳道,決川防,使水陸交通便利,為秦代及後世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 二、漢武帝建立士人政府/獨尊儒術的措施 甲、形成之背景(獨尊儒術的原因) 1. 集權需要:漢初行黃老「無為而治」,國家經休養生息、恢復經濟。但「七國之 亂」及匈奴的侵擾,說明「清靜無為」對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擴展版圖不利。 2. 便於統治:儒家原主張忠孝仁義,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又結合了多種統治經驗, 並由董仲舒集其大成,鼓吹「君權神授」,宣傳「忠君」、「大一統」,提倡「三 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等,有 利於加強皇權的統治。 3. 儒生鼓倡:秦亡後,儒家又逐漸興起,其經典重新發現,學士紛紛而出。武帝 少時即受儒士田蚡、王臧等的影響。後來遂接受董仲舒之議,決定「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乙、形成的經過 (尊儒的內容) 1. 獨尊儒術:武帝自幼受舅父田蚡 (音墳) 和老師王臧 (音莊) 的影響,喜愛儒術; 即位後,接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 博士弟子:武帝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罷黜前朝所立而非專治儒 家經典的博士,並設立太學,置博士弟子員,規定一年一考,成績優異者可為郎官。 3. 察舉徵辟:武帝又令郡國每年察舉孝子、廉吏各一人,又命大臣舉薦賢良方正、 直言敢諫之士,親加策問,其研習儒學者則委以官職。 4. 儒生為相:武帝又打破漢初無功不封侯,非侯不拜相的慣例,用布衣出身的公孫弘 為相,進一步提升了儒生的地位。由於武帝時代全國上下的官吏均由曾習儒學的士 人充任,所以形成「士人政府」。 丙、士人政府的影響 (尊儒的影響) 1. 文學入仕:武帝確立以文學入仕的途徑,取代以往貴族富豪蔭護子弟入官的現 象。從此,政府官吏多為文學之士,甚至有布衣為相的現象。 2. 吏治清明:由於政府官員皆士人出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故士風純良,吏治 清明。 3. 儒術流行: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只有學習儒家著作才有參政的機會, 以後歷朝都尊崇儒術,儒家思想成為中國二千年來學術思想的中心, 其他諸子學派則受到壓抑。 4. 經學發達:由於君主提倡,經學成為踏上仕途的重要階梯,士人皆潛心鑽研, 故兩漢經學特別發達。 5. 忽略科學:士人均以儒術、經學為干祿的工具,忽略了科學技藝,遂令中國科 技的發展緩慢。 五、宋代中央集權政策 甲、宋初制定中央集權政策的背景: 宋太祖鑑於唐末五代以來地方藩鎮權重勢雄,中央政府權力削弱而無法統馭,以及軍人跋扈不馴,擅行廢立或篡弒的事件不斷發生,乃制定了兩項基本的國策:其一是「強榦弱枝」;其二是「重文輕武」。「強榦弱枝」的意思是指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防止地方勢力割據;「重文輕武」的重點則在於貶低軍人的地位,以避免因軍人跋扈專橫,濫用權力而帶來動亂。兩項政策互相配合,相輔相成,宋初的中央集權政策就是根這兩個基本原則制定的。 宋初中央集權政策的內容: (1) 政治方面 1 分割丞相職權:為了防止丞相權力過分集中,太祖採取了分割相權的措施。宋初名義上仍設三省,而以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稱同平章事) 銜者為丞相,職權則大為削弱。軍權由樞密院掌握,財政權歸三司使,文武官吏的銓選則由考課院掌理。因此,政府中的軍事權、財政權及用人權,分由各部門首長直接向皇帝負責,丞相無權參與,只是負責一般的行政事務。這些改革嚴重限制了丞相的權力,皇帝的權力相對地提高。 2 加強台諫權力:宋太祖設御史台,負責監察官吏,又提高台諫的權力,御史可以彈劾上至丞相的各級官員,此外,更將諫院獨立於宰相機關之外,只向皇帝負責的諫官,往往以丞相為批評的對象。由於太祖有「不殺言官」之論,御史和諫官可以放言高論,恣意抨擊大臣,使大臣 (特別是丞相) 時刻受到監察。 3 分散地方權力:宋初,地方仍用州 (府、軍、監與州同級)、縣兩級制,後在州之上加設路,實行路、州、縣三級制。為了進一步控制地方,防止地方官擅權,最高一級行政區劃之路,不設元首性的長官,而以帥、漕、憲、倉四監司分掌軍政民政、財政、刑法和糧倉,使他們互相牽制。 4 加強監察地方:在州一級的行政區,各設知事官 (稱知州、知府、知軍、知監) 為長官,另在其下設「通判」一職,由中央委任,名義上是知州的副手,實際上卻有監察之責。因按規定,凡知州頒佈有關軍民政務的命令,必須經通判副署,始能生效;而通判更可直接向皇帝報告,使地方長官不能專權。 (2) 財政方面 宋初規定,全國州縣的賦稅,除了必要的開支外,其餘的稅款由各道的轉運使負責運往京師,正式結束了唐末五代以節度使壟斷地方稅收的局面,將地方財政權收歸中央。 (3) 軍事方面 1 削奪兵權:宋太祖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一些禁軍將領 (如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 的兵權,而以文臣掌握軍機,加強皇帝對禁軍的直接控制。又徵召各地節度使入京,賜予府第安居,或只帶節度使虛銜,不掌實權,而其所領兵鎮,則由文臣取代,以防止武人擁兵割據。 2 整頓軍隊:太祖整頓全國軍隊,採用「汰弱留強」之法,將地方的精銳部隊調往京師,編為禁軍;老弱者則留在地方,編為廂軍,收居重馭輕的效果,地方官再難憑藉強大的兵力威脅中央。 3 行更戍法:禁軍除了戰時出征外,日常要輪流擔任守邊的工作,一年或兩年換防一次,但是守邊的將領卻不必隨兵易防。這種方法稱為「更戍法」,目的是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武將擁兵自重。 4 兵將分離:至於駐防京師的禁軍,則由地位較低的「三衙」統轄,負責管理和訓練,有事時始臨時派遣將領統兵出征,戰後將分離。而禁軍的調遣和將領的委任,則由樞密院負責。由不同部門負責禁軍的調遣出征與日常管理,可避免武將專擅。 5 文人掌軍:樞密院的重要職位,皆由文人充任,負責全國軍政事務;各地重要兵鎮,亦不再行節度使制,而是採用「差遣制」,由中央差遣文臣出駐,稱為「權知軍州事」,以此削弱軍人的影響力。 乙、中央集權政策的影響: (1) 中央集權政策的好處 宋初的榦弱枝政策,使全國權力集中於皇帝手上,削弱了地方權力,防止割據。而推行重文輕武政策,由文人取代武將權力,固然由於文人不易與軍隊勺結,也因為文人受傳統文化薰陶較深,忠君愛國思想較強,比軍人容易控制。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使宋代能避免重蹈五代軍人跋扈、地方割據及速亡的覆轍。 (2) 中央集權政策的弊端 1 行政架構重疊:相權分割,使政府政出多門,職權重疊,造成行政混亂及效率降低。 2 文官數量大增:重用文人,使大量文人入仕,以致冗官、冗吏充斥,增加國家財政的負擔。 3 政風日漸敗壞:重視台諫,言官可隨意抨擊官吏,官吏動輒得咎,致使因循苟且的政風大盛;官員互相攻擊,更助長了日後的黨爭。 4 地方力量薄弱:地方行政事權分散,長官缺乏自主權,施政困難;廂兵多為老弱者,一旦有事,無力應變;財歸中央,沒有餘資從事建設,從而形成了地方貧弱的局面。 5 軍力疲弱不振:用文人掌兵,武將才略難以發揮;行更戍法,兵將隔離,嚴重削弱軍隊的作戰能力,加深了外患的威脅,形成國防危機。 宋初的政策雖能針對唐末五代的流弊,使宋代免於分裂速亡;但往往矯枉過正,帶來了一連串的惡果,形成了宋代積貧積弱的局面。 甲部 ii 清至現代 七、清統治政策 甲. 懷柔政策: (一) 滿清採用懷柔政策的動機(原因) : 1. 安定大局: 滿清入主中原之初,各地反清激烈,加上南明諸王佔據江南,力拒清兵。清廷為安定大局,乃採取討好百姓的懷柔政策,以收買人心。 2. 分化力量: 滿清為分化漢人反清的力量,提出「滿漢一家」的口號,並重用臣,以漢制漢。 (二) 滿清施懷柔政策的內容: 1. 禮葬思宗: 滿清入北京後,即為明思宗帝后發喪,以國禮下葬,令官民服喪三日。 2. 禮待降臣: 凡明臣死難者,均予題謚 (音試);凡願降清者皆予任官;而隱逸遺民,亦優禮徵辟。 3. 廢明苛稅: 免除明代遼餉、練餉和剿餉等苛稅;凡曾受兵災地區,免錢糧一半;康熙年間,更宣佈「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4. 除明弊政: 廢去明代廠衛弊政,又取消賤民身分,以示平等。 5. 禁止圈地: 清初曾圈佔京師附近的民田民房,康熙時下詔停止,將所圈田地房屋退還原主。 6. 開科取土: 襲用明代八股取土方法;康熙時特設博學鴻詞科,以羅致名土,取錄授官。 7. 尊孔崇儒: 重視漢人傳統的懦家思想,尊崇孔子,提倡理學,標榜倫理道德。 8. 編纂書籍: 康熙徵集名儒編纂《康熙字典》和《古今圖書集成》等;乾隆令學者編輯《四庫全書》等巨籍五十多種,以消磨士人的精力。 (三) 滿清採用懷柔政策的影響: 1. 人才趨附: 滿清重用降臣及漢族土人,賜以高官厚祿,不少土人見利忘義,紛紛歸附。 2. 緩和矛盾: 滿清對漢人施行懷柔政策,可沖淡反清情緒,緩和種族矛盾。 3. 促進統一: 滿清利用「以漢制漢」政策,分化漢人的團結,瓦解部分反清組織,從而促進和平統一。 乙. 高壓政策: (一) 滿清採用高壓政策的原因: 1. 樹立威勢: 滿清以異族人主中原,經濟文化不及漢族,故以高壓手段恫嚇,以維護其治權。 2. 鎮壓反動: 清兵入關後,各地不斷出現武裝反清事件,滿清乃以高壓手段加以鎮壓,以防叛亂,鞏固其統治。 (二). 滿清寶施高壓政策的內容: 1. 武力鎮壓: 清廷對各地抗清軍民,屢施血腥鎮壓,曾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屠城事件,並於各地駐八旗兵嚴密監視,以防漢人反叛。 2. 行薙髮令: 嚴令漢人除僧、道、婦人外,皆須薙 (音剃)髮,違令者殺。 3. 興文字獄: 大興文字獄,如明史案等,藉此壓抑民族思想。 4. 嚴刑峻法: 頒大清律令,凡犯謀反、破壞皇室宮廟、殺長官等「十惡」者,皆處以極刑。 5. 強行圈地: 順治時,下令將北京近幾五百里地方,圈佔分給八旗官兵,漢人因此顛沛流亡。 (三) .滿清採用高壓政策的影響: 1. 民族仇恨: 滿清的高壓統治,雖然暫時鎮壓了漢人的反抗,卻種下滿、漢間的民族仇恨。乾嘉以後,反清活動從未間斷,使清廷走向衰亡的道路。 2. 士風敗壞: 漢族士大夫多屈服於滿清的高壓政策,喪失其堅貞不屈的操守,甚至甘為清室的朝臣,從政時貪污舞弊,因循苟且。 3. 考據盛行: 一般士人學者,為避免牽連文字獄,多明哲保身,不敢抒發政見,改而致力於考據經史,故考據學在清代大盛。 八、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甲. 遠因: (一) 清初中國對通商貿易採取之態度: 1. 以天朝上國自居: 中國自古以來,視外人為夷狄,中外為宗主與藩屬之關係,故只視來華使節為「向化」,對歐人東來從不肯以平等地位看待。 2. 對貿易採消極政策: 中國地大物博,一切均可給自足,向採閉門自守政策,故只視來華之外人為貢使,對外貿易為「嘉惠遠人」之手段,亦藉此為挾制外夷服從之一種方法;反之西方則需要中國之茶、絲、瓷器等物,故明清以來,中外間之貿易皆處於不平衡、不協調之狀態。 (二) 清廷對外通商貿易之管理方法: 清初為防範外力之侵入,及免受「夷風」之感染,故採取「以官制商、以商制夷」之政策。 1. 獨口通商制度: 康熙平定台灣後,下令開放海禁,在廣州、漳州、寧波,雲台山等四地,准外人貿易,並設江、浙、閩、粵四海關處理。乾隆時,為易於管制外商起見,以海防重地為理由,下令關閉三口,只許外商在廣州一地貿易。 2. 施行公行制度: 康熙以來,中國之對外貿易,由「公行」專責處理。「公行」不但代政府約束外商,且代轉達外商對政府之陳述,承銷出入口貨物,同時劃定貨物價格,監視外商之行動,外商至感不滿。 3. 防夷規程限制: 清廷為防範外人,故頒行許多管理外商之苛例,如不許船艦入口、不准婦女入城、外人不得攜槍械、不得乘轎遊河、不准自由行動、不准購買中文書籍、不得建西式房屋及懸掛西式招牌,一切買賣須經「公行」,不得直接與官吏交涉、貿易完畢即須離境。外商對該等束縛,深表不滿。 乙. 近因: 1. 鴉片問題: 清廷認為鴉片危害國民健康及經濟,必須予以禁絕,遂派林則徐赴廣東嚴厲執行禁煙政策,命令外商繳出鴉片焚燬,並迫外商書面保證,不得再向華輸入鴉片,否則「貨盡充公,人即正法」;惟獨英商不肯,林氏乃下令斷絕英商日用品之供應,將英商驅至澳門。 2. 林維喜事件: 1839年7月英水兵在九龍尖沙咀村,打死中國居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人將兇手交出懲辦,但義律拒絕,自行輕判了事。林氏乃下令將英商迫離澳門,並斷絕其糧食供給,義律遂電請英政府出兵,以武力解決。 丙. 《南京條約》的內容(結果):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其要點如下: (1) 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 賠款二千一百萬兩。 (3)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商埠;准許英人居住,並設立領事館。 (4) 英貨入口納稅後,運往內地,不准加重課稅。 (5) 英貨進口中國,徵收的關稅稅率,須經兩國協議。 (6) 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自由通商。 丁. 鴉片戰爭對清廷之影響: (1) 政治方面: 1. 中國弱點暴露: 對外戰爭失敗,清廷之國力及軍事科技方面弱點盡露,啟引外入侵略之野心。 2. 民族信心動搖: 國人由以往輕外之心理,轉而為懼外、嫉外、排外之心理。 3. 國際地位低落: 對外關係不善,加上戰爭之失敗,國威受損,國際地位相對下降。 4. 領土主權喪失: 英人得在多個通商口岸設立租界,中國領土之主權,遭受破壞。 5. 司法權受干預: 南京條約之附則「五口通商章程」規定英人在華犯事,由其領事查辦,中國司法權由是受到破壞。 (2) 外交方面: 1. 鴉片戰爭後所簽訂之南京條約,為中國對外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始。 2. 南京條約後,各國援例要求訂約,向中國提出種種無理要求,不平等條約遂不 斷出現。 3.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闢為通商口岸,中國之閉關自守政策遂被打破。 (3) 經濟方面: 1. 白銀外流,經濟受損: 道光以後,鴉片輸入日增,估計平均每年流出白銀五百萬元,約為清廷每年總收入十分之一,經濟大受影響。 2. 稅收困難,庫存減少: 當時賦稅,以白銀計算,自白銀外流,銀價日昂,民生日艱,無力繳付,拖欠既多,庫存日少。 (4) 社會方面 1. 國民健康日壞: 吸食鴉片者日眾,國民身心俱受摧殘,精神萎靡。 2. 民生日益困苦: 吸食鴉片者不但損耗金錢,且無工作能力,收入乃告減少,且由於銀價上漲,負擔相形加重,造成民生困厄。 3. 走私賄賂成風: 清廷雖屢次禁飲鴉片入口,但英商與奸商貪官勾結,從事走私活動,破壞社會風氣。 九、洋務運動 (1) 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 1. 戰敗刺激: 清廷自鴉片戰爭失敗後,又經英法聯軍之役,列強強逼簽訂不平等條約,朝野上下,均感恥辱,有識之士自覺要改革求進。 2. 國防需要: 奕訢於英法聯軍之役及湘、淮軍將領袖於太平天國之役,親自體驗到洋人武器的精良,深知非仿傚西方製造槍炮船艦,編練新軍,實難以鞏固國防。 3. 經濟打擊: 自五口通商以後,列強商品大量在中國廉價傾銷,嚴重打擊本土工業及農村經濟。朝野人上皆主張仿傚西洋,振興實業,挽救經濟危機。 4. 思潮漸成: 鴉片戰爭後,不少知識分子開始留意西學。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成了洋務思想的先河。英法聯軍之役的慘敗,使更多人正視中國軍事的落後,紛紛倡導西學,形成一種新思潮。 5. 上層推動: 倡辦洋務的主要人物為恭親王奕訢及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他們大力推行洋務,使洋務運動得以促成。 (2) 洋務運動的成就: 甲. 外交方面 1861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本為中國專設的外交機構,後漸成為籌辦洋務的機構。 乙. 軍事方面 1. 購置軍備: 從外地購置槍械彈藥及鐵甲兵船。 2. 製造軍械: 設立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製造局、漢陽兵工廠、並在各省分設兵工廠,製造軍械。又創辦福州船政局,製造軍用船隻。 3. 建立海軍: 成立海軍衙門,築旅順軍港,在大沽口興築洋式炮台,更創辦北洋、南洋、廣東和福建艦隊。 4. 培養人才: 在福州馬尾設船政學堂,天津設水師及武備學堂,選派軍官前往德國學習陸軍,往英、法兩國學習海軍。 丙. 工業方面 1. 冶礦建設: 設開平礦務局和大冶礦廠;開辦黑龍江漠河金礦局。 2. 軍事工業: 設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製造局、漢陽兵工廠和福州船政局。 3. 民用工業: 設立輪船招商局自營海運,鋪設電線及鐵路﹔在紡織方面設織呢局、織布局和紡紗、製麻、繅絲等廠。 丁. 培養人才方面 1. 設同文館 :在北京創辦同文館,教授西文和國際公法。 2. 設廣方言館 :在上海設方言館,廣州設同文館,訓練翻譯人才。 3. 赴洋留學 :選派幼童赴美留學,學習軍政、船政及製造業等;又派學 生到英、法、德等國學習西方新知識。 (3)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持續了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由於洋務派本身的闕失及外來阻力太大,終於在「甲午」一役的戰敗聲中宣告破產。茲分析其失敗的原因如下: 1. 領袖識見不足: 洋務派只知改革軍事,不注意政治,社會和經濟改革的重要性,結果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 2. 未能適當用人: 最初李鴻章的淮軍與左宗棠的湘軍不和,後期李又與湖廣總督張之洞交惡,各自把改革成果據為己有,沒有合作交流,浪費人力物力。 3. 改革不夠周全: 洋務派既缺乏合作,又沒有全盤統籌計劃,加上經費不足,各項措施難免顯得零碎。 4.經費難以籌措: 多次對外簽訂不平等條約,賠償款項既多,又受外國的經濟侵略,經費不足,改革方案自然大打折扣。加上慈禧又大量挪用海軍經費,建「頤和園」使建設受阻。 5.貪污風氣盛行: 企業建設在「官督商辦」制度下由官員把持,管理不善,營私舞弊,以致連年虧損。 6.頑固分子反對: 朝中保守大臣如倭仁等強烈反對改革,盲從附和的人又多,慈禧對洋務派的請求又諸多推搪,造成很大的阻力。 7.民智尚未開啟: 人民知識水平低下,加上迷信作崇,盲目反對洋務,對西洋器物亦多懷仇視心理,洋務建設難以開展,甚至遭到破壞。 8.外國商人之阻撓: 外商與中國貿易,只重視賺取金錢,並不是真心協助中國富強。加上經辦人員不慬外文及有關技術,在購進外國機器和設廠的過程中常常遇到許多困難,甚至上當受騙。 (5) 洋務運動的影響 甲. 外交方面 1. 外交忍讓: 「洋務運動」須要倚賴外人的協助,因此在外交事務上,對洋人一再忍讓,如中、法越南之戰,中國在佔盡優勢下,卻簽訂不平等條約,把越南送給法國。 2. 戰爭失敗: 「洋務運動」雖偏重於國防建設,使中國軍備趨向現代化;但因推行不當,弊病叢生,新軍和艦隊都遇敵即敗,造成「甲午戰爭」的慘敗。 乙. 科技方面 1. 軍事現代化: 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設備,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製造鎗砲、輪船,改革軍隊訓練,開放中國國防的現代化。 2. 工業現代化: 開辦民用企業,使中國生產方式由手工業轉為機械化,中國工業趨向現代化。 丙. 思想方面 1. 西學傳入: 同文館、廣方言館,培養不少人才,翻譯西方科技和兵學書籍二百餘冊,使國人對西方有進一步的認識。 2. 赴外留學: 「洋務運動」期間,很多青年往歐、美留學、學成歸來,參與各行業,出現很多新知識分子,其中更有不少傑出人才,如工程師詹天佑等。 3. 促成維新: 「洋務運動」失敗後,有識之士深知不能單靠「船堅炮利」,應該從政制、軍事、教育、社會、實業等作全面改革、因此有「維新運動」的產生。 丁. 經濟方面 1. 棄農從商: 因新式工業興起,農民漸漸放棄耕田工作,投入新式工廠,農民漸轉成勞動工業者,社會經濟也由農業經濟轉為工業經濟。 2. 都市興起: 「洋務運動」的建設多在沿海的通商口岸,這些口岸便成為工商業發達的經濟區。 十、甲午戰爭 (1)中日甲午戰爭的背景 1. 明治維新: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力漸強,欲向外擴展。中國的藩屬朝鮮,由於鄰近日本,遂成為第一個侵略目標,作為日後入侵中國東北的踏腳石。 2. 江華條約: 日本於光緒元年與韓發生炮戰,強逼朝鮮訂立《江華條約》,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清廷未加干涉;及至日、朝訂立《濟物浦條約》,中、日在朝鮮皆有駐軍。 3. 中日協議: 1884年,朝鮮新黨勾結日本發動政變,攻殺親清的舊黨,清廷發兵平亂,與日本訂立《天津條約》。約定雙方同時撤兵,將來兩國如派兵赴朝鮮,必須先知會對方。從此,朝鮮成為中、日的共同保護國。 4. 東學黨亂: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中、日同時出兵,兩國軍隊至朝鮮,東學黨之亂已平。事後日本不願撤兵,並干涉朝鮮內政,逼朝鮮與中國脫離藩屬關係;又在牙山突襲中國軍隊,擊沉中國戰艦,清廷乃正式向日本宣戰。 (2) 中日甲午戰爭的經過及結果 1. 平壤之役: 1894年8月,清廷對日宣戰,中國駐朝鮮平壤的守軍共有一萬餘人,與日軍交鋒,慘遭敗績。 2. 黃海之役: 日本艦隊與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在黃海相遇,雙方展開激戰,中國四艘戰艦被擊沉,死傷六百人。 3. 遼東之役: 日軍乘平壤,黃海兩役勝利之勢,渡鴨綠江,入侵遼東,再攻陷大連,旅順等地。 4. 威海衛之役: 1895年初,日艦軍封鎮威海衛東西海口,圍攻北洋艦隊,轟沉多艘戰艦,海軍提督丁汝昌兵敗服毒自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 訂立條約: 中國連番戰敗,只好派李鴻章到日本議和,與伊藤博文訂立《馬關條約》。 (3)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 1. 政治腐敗: 清廷時貪污成風,加上政出多門,行政效率散漫,政府腐敗,自難與明治維新後強盛的日本為敵。 2. 朝臣輕敵: 清廷君臣以為洋務運動已有成就,是以對抗日本,遂有輕敵之心;而且慈禧主戰,李鴻章主和,議論不一,以致未及早作應戰的準備。 3. 依賴外交: 李鴻章對國際形勢認識不足,故在軍事上採取消極態度,過份依賴外交,以為俄國可協助中國與日本言和。 4. 軍力散渙: 清之軍隊訓練不足,而且軍費被慈禧挪用,以致缺乏糧餉,武備不全;加上李鴻章在作戰期間指揮失宜,各軍隊之間又不相統屬,各自為戰,戰爭自然失利。 (4) 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 1. 險被瓜分: 中國在此役敗於小國日本手上,軍事弱點盡露,國際地位更形低落,列強遂藉口調停戰爭有功,乘機強逼中國租借港灣,劃定勢力範圍,中國幾被瓜分。 2. 加日野心: 《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予日本,使中國海防門禁大開,其藩屬朝鮮雖名為獨立國,其後亦亡於日本,加強了日本侵華的野心。 3. 打擊工業: 《馬關條約》規定,日本人可在中國通商口岸自由從事各種工業,列強亦作同樣要求,使中國工業發展受到嚴重打擊。 4. 財政枯竭: 《馬關條約》賠款二萬萬兩,數額巨大,使中國財政陷於枯竭,對日後的改革影響甚大。 5. 維新運動: 《馬關條約》喪權辱國,顯見清廷國力衰竭,有識之士深知船堅炮利不足以救國,非全面改革不可,因而有清未的維新運動出現。 十一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 1. 國人對清廷失望: 「洋務運動」和「戊戍維新」都因守舊大臣的阻撓而失敗,「八國聯軍之役」後,「立憲運動」又毫無誠意,國人對清廷已不再存有希望,轉而支持革命。 2. 政治意識提高: 清末以來,排清的意識日高;西方的憲政和民權思想,不斷被介紹來中國,國人對國家前途深切關懷。 3. 中山先生領導有方: 中山先生領導革命,不遺餘力,集結一切革命力量,共同努力,揭櫫「三民主義」為革命目的,在革命運動過程中,一方面辦報刊,宣揚革命;一方面從事實際的革命行動,對革命貢獻極大。 4. 革命黨人的團結: 各革命團體在中山先生的領導下,團結一致,為革命而奮鬥。革命黨人捨身忘命,前仆後繼的精神,更喚醒了中華民族的國魂,使清廷喪膽。 5. 華僑的支持: 中山先生四處奔走,宣揚革命,海外華僑在金錢和精神上都鼎力支持,甚至投身參加革命運動,使革命運動形成一堅強的勢力。 6. 新軍提供實力: 革命力量早在「新軍」中潛伏,革命黨人亦散佈各處,武昌起義,各省督撫紛紛響應,宣佈獨立,清無法應變,使革命軍一舉成功。 7. 立憲黨人的支持: 清廷用準備立憲以收攬人心,各省咨議局議員雖然多數是熱心立憲的黨員,但對清廷口是心非的偽立憲不滿,進京請願,清廷對請願代表施以高壓,激起立憲黨人的反感。武昌起義適時發生,各省潛伏的革命黨人因勢利導,敦促咨議局議員贊助革命,各省宣佈獨立的形勢因此形成。 8. 革命形勢有利: 革命黨人迅速控制長江流域,形勢有利、奠定了在南方建立政權的基礎。 9. 袁世凱的掌權: 清廷以袁世凱對付革命黨,袁氏為求個人私利,反逼清帝退位,達到個人掌權的私慾,促使革命能早日成功。 10. 經濟的影響: 晚清對外戰爭失敗,割地賠款、經濟枯竭、政治腐敗、人民生活艱苦,深感非推翻滿清,不能改變這現象。 11. 軍政府外交運用得宜: 革命軍初起,各國駐華領事懷疑有排外性貫、召開領事國會議,商討對策,軍政府的照會適時送到,聲言各國人民財產在軍政府領上內,一律承認,並予保護、於是各國決定不加干涉、間接有助革命的完成。 十二、孫中山的革命思想 (1)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 中山先生早期之革命思想為驅除滿族統治、創立合眾政府。一八九六年,先生自倫敦蒙難獲其師康德黎營救後,前赴歐陸考察各國政制及社會現象,加以融會,「三民主義」之政治思想,即於此時形成。 1. 民族主義: 2. 民權主義: 3. 民生主義: (2) 孫中山先生對推翻滿清政權之貢獻 1. 組織會社: 一八九四年,組織興中會,以「振興中華」為本旨。一九○五年,在日本東京,聯合興中、興華、光復三團體,組成「中國革命同盟會」,以剷除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國家為目標。 2. 喚醒國魂: 宣揚民族革命行動,揭櫫革命綱領,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之目標,奔走鼓吹,以喚醒國人。 3. 發動革命: 中山先生先後發動十多次革命,並於海外奔走呼號,使華僑捐助革命經費,海外青年投身革命。 4. 努力不懈: 多次革命失敗,仍堅持其理想,最後得以推翻滿清之腐敗政權。 5. 成全大我: 武昌起義,為求早日實現南北之統一,故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讓位與袁世凱,以促使滿清政權之下台。 (3) 國父之革命主張分期 上 書 時 期 中山先生畢業後,即藉行醫而到處宣揚革命。光緒二十年 (1894),由於國勢危急,遂離粵北上,上書李鴻章,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之救國大計,並策動李鴻章獨立,惜李鴻章不能用。 興 中 時 期 1894年甲午戰爭起,中山先生赴檀香山宣揚革命, 組成「興中會」,其後在港擴大組織,正式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建合眾政府」之口號,是為民族、民權兩主義。並隨於1895年發動廣州之役,於1900年發動惠州之役,但均告失敗。 同 盟 會 時 期 中山先生在倫敦蒙難後,在常地考察各國政治、社會及經濟之情況,創立「民生主義」,三民主義至此完成。1905年,中山先生為集中革命力量,遂聯合各革命團體,在日本成立「中國革命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之四大綱領,並確定中華民國之年號。此後經多次革命行動,至1911年武昌起義,終將清室推翻。 十二、國共合作 (1)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成因 1. 孫中山的改變: 辛亥革命以來,孫中山在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活動中,不斷受到挫折。在陳明叛變事件後,孫中山感到若要革命成功,不能再倚靠南方的軍閥,必須先建立一支革命的軍隊,要在短期內建立革命的軍隊,就非借助外力不可;加上當時國民黨內部組織散渙,他已有改組國民黨之意。這時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共產國際積極游說下,他決意「以俄為師」來改組國民黨,遂於1924年通過改組與共產黨合作。 2. 兩黨綱領共通: 國民黨初年,大權旁落,軍閥割據混戰,外侮依然深重。國共兩黨,成立於國家多難之秋,在其政治綱領中,均把打倒軍閥,反對帝國主義,放於首要地位,成為兩黨綱領的共通之點,是為建立合作關係的政治基礎。 3. 中共謀求發展: 共產黨成立之初,黨員人數不多,力量薄弱,要領導中國革命,時機尚未成熟,於是便積爭取與國民黨合作,以便發展壯大自己。因此,國共兩黨出現了合作的趨勢。 4. 蘇共積極推動: 蘇俄希望在東方爭取盟友,以增聲勢,於是積極爭取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結盟,藉此在中國培植共產黨的勢力,遂推動國共兩黨合作。由於國共雙方都有合作的意願,加以蘇共的推動,兩黨遂達成合作關係。 十三、國共內戰 (1) 三大戰役: 遼瀋戰役 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 時間 1948年9月 1948年11月 1948年12月 地點 遼寧、瀋陽 徐州 北平、天津 領軍人物 林彪 陳毅、劉伯承、鄧小平 林彪、聶榮臻、賀龍 成果 取得東北全境及裝備,殲敵40萬 取得徐州、長江以北之地,殲敵50萬 天津、北平、華北一帶;殲敵13萬,編收華北總司令降軍25萬 經過 林彪率領解放軍攻東北多個重要城鎮,終於取得勝利,奪得東北全境及大批美軍裝備。國民黨在此役損失四十萬兵員。 解放軍經兩個多月的苦戰,攻克軍事重鎮徐州,國軍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佔領了長江以北的中原,國軍更損失五十餘萬兵員。 一百萬解放軍進攻平、津。1949年攻陷天津,華北總司令傅作義投降,解放軍進入北平,自此長江以北盡為共軍所有。 (2) 國共內戰成敗原因的分析/中共成功建國的原因: 共產黨之成功 國民黨之失敗 民心背向 1. 對其他黨派: 中國共產黨著力於統戰工作,以配合其軍事行動,提出了聯合各階層人士及各民主派組成革命統一戰線,既爭取了人心亦壯大了共產黨的陣容。 2. 對民眾: 由於尚未執政,共產黨不用對現狀負責,形象遠較國民黨為佳。加上共黨善於政治宣傳,主張土地改革、減租減息,爭取民心。 抗戰之後,百廢待舉,但國民政府未能處理好經濟問題,加上內部貪污嚴重,官員只管搜括民財,濫發鈔票,任由通貨膨脹,以致民不聊生,因此打擊了國民黨的管治威信,國民唾棄國民黨。他們又不能團結其他政黨,令他們接受中共的統戰轉而支持共產黨。 黨、軍 團結情況 共產黨組織嚴密,黨員嚴守紀律,故能上下一心擊敗國民黨。 共軍一向重視思想教育,士兵軍紀嚴明,絕對服從上級命令,加上官兵平等,上下團結,因而士氣高昂,愈戰愈勇。 國民黨員質素參差,派系眾多,內部常鬧意見,對和戰決定不能取得一致協議,難以組成強勢政府面對時艱。 國軍先經八年內戰,又再捲入內戰之中,軍隊大多厭戰;加上通貨膨脹,待遇惡劣,更令士兵失去鬥志,不堪一擊,甚至倒戈附敵。 戰略運用 共產黨在內戰初期,因實力縣殊,採取守勢。但共軍成功運用以鄉村包圍城市的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