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调查报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素质和水平成为关注的焦点.现就子课题“教师有效技能和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做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中把引导中小学教师具备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索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途径及方法,并使中小学教师明确在应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作为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重点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要真正把它用到教学的一线,真正使教育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作用。由此可见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环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和要求。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的内涵*信息中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
*运用信息的技术,将涉及到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即教师怎样选取信息、运用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取得实效。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意义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其宗旨是使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有效性。
4、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模式的建构。
(二)课题研究的几个切入点
*提升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设计
*提升教师完成课堂各种来源(资源库、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特点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是:提高教师素质,切实改进教学方式,进行教育设计创新,建立评价机制,使学生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
1、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的科学分析和经验总结,改革教师传统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的更新。
2、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推动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理想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4、通过研究与实践,建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有效促进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
5、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三、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即研究原始信息,是做好本课题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为此,我们将采用调查问卷和专题调研的方法,对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学生相关素质、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搜集信息。
2、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个案中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中最重要的工作方法。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采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第一手资料,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经验总结法
通过及时归纳和总结经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实践中得到的大量数据、现象,从中找出规律,用实践数据进行归纳和修订,提炼出有价值的资料,编写出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制作出优秀的教学课件等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