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电大政治学原理试题.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64429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政治学原理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大政治学原理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政治学原理试题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C 道德)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德治 C礼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 法自然)为思想核心。 4、孙中山先生是(A 管理)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5、美国政治学家(B 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 亚里士多德) 7、1880年美国(D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8、根据(D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 柏拉图)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 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 “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 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1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 法 B势C术),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14、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 权力研究途径)。 15、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 历史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1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 治国之道)而展开。 17、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 民众主义)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1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 精英主义)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19、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 国家)。 20、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 社会伦理)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21、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 伦理政治学)。 22、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 儒家)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23、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24、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 隐性价值问题 B 价值中立问题 D 数据问题)。 25、(C 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6、(A 理想主义)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 27、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 自然科学)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D 《论联合政府》 )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29、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 公共权力 D 人性)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30、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 政府 B 政党 C 利益集团 D 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31、(B 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32、政治权力具有(A 权威性 B扩张性 C 排他性 D强制性E 支配性)的特性。 33、(D 理论与策略)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 34、(B 规范方式)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35、(B 孟德斯鸠)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3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 君权神授论)。 3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申诉和控告权 C 监督权 D 批评和建议权)。 38、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 民主权 C 生存权 D 自由权)。 39、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 政治权利)。 40、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 参政权)上。 41、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 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42、马克思主义认为(D 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43、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 肝胆相照 B 荣辱与共 C 互相监督 D 长期共存)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4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 自由权 C 公民权)。 45、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 复决权 B 罢免权 C 创制权 D 选举权)。 4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 政府 C市场)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47、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 4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 人民主权原则)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 49、议行合一原则是(A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50、(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51、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 欧洲共同体 B独联体 D东南亚国家联盟)。 52、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 限任 B 监督D 选举)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53、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 司法独立 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体现了法治原则。 54、马克思主义认为(A 专制君主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55、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 苏维埃政权形式 C 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D 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5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 私有制 D 分工)的产物。 57、(C 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 58、(D 人民主权原则)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5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 汉密尔顿)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60、(B 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61、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 制度化 D 独立性)为特点。 6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 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6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共产主义者同盟)。 64、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 单位化)政党的典型。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 参政党)。 66、(A 法国 D 意大利)是多党制的典型。 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 社团 D 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8、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 大众传媒 B 立法机关 C 超国家机构 D 政党和议会党团)。 69、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多党制)。 70、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 示威抗议 B 政变 C 恐怖活动 D 司法诉讼)。 71、英国政府一直在(A 保守党 D 工党)的轮流执掌之下。 72、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 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 组织政府的手段 C 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 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73、两党制以(C 英国 D 美国)最为典型。 74、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 英国)。 75、美国政治学家(D 达尔)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 76、社会主义将(D 议行合一)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7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 政治改革)。 78、(A 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79、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 政治合作)的理解。 80、(C 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 81、(A 布坎南)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8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 马克斯·韦伯)。 83、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 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84、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 自愿),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85、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 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B 合作 C 伙伴关系 D 协商)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8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 制度效率 C回应性 D 管理效率)。 87、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 效率精神 C 契约观念)。 88、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 公共利益 D 市场原则)认同之上的合作。 89、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 重叠共识)的形式来实现的。 90、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 英国)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 91、(A 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92、(A 法国 D 阿根廷)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 93、在现代社会中,(B 选举)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94、马克思主义对于(D 政治参与)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95、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 义务 B 责任 D 权利)关系。 9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 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97、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 普选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 98、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C 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 D 有助于经济发展)。 9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 撤销决定 B 制止行为 C 否决议案 D 选举权利)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 100、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 平等选举原则 B 直接选举原则 C 间接选举原则 D 普遍选举原则)。 101、在现代法治社会,(D 新闻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102、一般来讲,(A 社会监督)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103、(B 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 104、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D 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105、舆论监督以其(A 评价性 B 广泛性 C 及时性 D 公开性)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 106、(A 《公民文化》 )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107、“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 新社会民主主义 D 后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10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 葛兰西)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109、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B民主制)。 110、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 冲突 C 竞争)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111、(A 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11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 自由主义)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113、(A 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114、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 国家干预)为特点。 115、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 福利改革 B 经济干预)。 116、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 社会平等 D 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 117、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 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 C 反对暴力革命)。 118、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 实用主义),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119、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 法国革命)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120、1970年代以后,(C 新右派)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 121、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自由经济D强国家)。 12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 现代化)过程。 123、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 政治制度化 D 减少政治参与)。 1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 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 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 C 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D 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5、(D 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126、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 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127、(A 宽容 D 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 128、(D 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129、宪政的核心是(D 民主政治)。 130、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 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 131、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D秩序)。 132、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 技术革命 B 各国的制度变革 C 文化趋同 D 跨国公司)。 133、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平等原则 B 宽容和理性精神 C 自由原则 D 秩序原则)。 13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D 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35、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A 法治 B 形式 C 结果 D 程序)正义。 136、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 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 政府的执行危机 D 利益冲突加剧)。 137、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D 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13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B平等) 139、(A 工人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140、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 有限政府C 高效政府 D 法治政府)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14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B 一元)民主制。 142、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A 19世纪)。 143、多元民主理论认同(B 代议制)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 144、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A 政府职能)的民主化改造。 145、人们把古希腊(A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 146、民主的限度包括(A 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 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D 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47、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B平等)。 148、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A 工人阶级 B 中产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14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C 政治文明化) 150、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 宪政民主 D 人民民主)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151、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A 文化 C 政治 D 道德)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 “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5、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 (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7、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试述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9、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0、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远程教育/电大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