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不求甚解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所以,书是人类的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
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绚烂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怂恿下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禁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房子里绝大部分的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是个书呆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越读越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它征服。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了那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选择不善,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道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和捆着的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意义,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1、作者说:“这种价值的评定时没有什么同意的统一的惟一的标准的。”句中加点词语是否重复?为什么?
2、仿句练习。把文中第六段画线句子改成一组排比句。
有书为伴,闲暇 , 。
有书为伴,幽静 , 。
有书为伴,嘈杂 , 。
3、面对书的侵略和征服,“我”为什么还能舒舒服服、自得其乐的接受?
4、文章引用培根的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附答案:
1. 不重复。“统一”是指人人都是相同,“惟一”是只此一个,用在这里时强调对书的价值的评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是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要求。
2. 只要句式基本相同,语意通顺,用词基本准确即可。如:“闲暇也将变得充实,丰富而卓越;幽静也将变得绚丽,烂漫而多彩;嘈杂也将变得甜美,宁静而和谐。”
3. 书虽然征服“我”的时间和空间,但它同时也征服了“我”的大脑,使“我”可以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完善自我……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所以“我”乐于接受这种征服。
4. 说明一个人如果只是被书征服,而不能征服书的话,那他将失去自己的思想,而永远遭受别人思想的奴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