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称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这节课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1.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2.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的运动。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失误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学生已经认识了前后、上下与左右,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等内容。本小姐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实物与图片的对称性。通过学习,学生既可以了解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又能提高数学欣赏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后继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实物与图形中的对称现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识别、辨析、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直观认识对称现象。
3.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判断实物或图片是否对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1.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电脑上有什么呀?这幅图中有半张人脸,多别扭呀!你们愿意把另半张脸补上吗?
2.全班同学动手画,从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展示。
3.评价一下,哪张脸更好看一些,为什么?
可能一:喜欢不对称的脸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张脸?如果是你,你愿意拥有这样一张脸吗,为什么?(如果依然坚持,可以说他的审美观是与众不同的。)
可能二:喜欢对称的脸
师:为什么喜欢这张脸?
(假设1:因为他两边是一样的,好看。板书:两边一样
师:很多人和你的看法一样,愿意拥有这样一张两边一样的脸,它会使人看起来匀称,端正。
假设2:能直接说出它是对称的
师:你用了一个很多同学没有听过的词“对称”,再大声说一遍!
(板书“对称”)你可以解释一下,怎么就是对称的了?
(学生还有可能提到两边一样,则板书“两边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两边一样”(或“对称”)的现象。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发现特征。
1.师拿出一个纸做的桃心:看一看,它是两边一样的吗?哪两边一样?
生: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
生:看出来的。
生:比出来的。
2.师:你们真能干,懂得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学习。但是,有的时候仅仅用我们的双眼看,心里想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用一些别的方法来试试。现在就请你仔细的想想,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证明它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呢?可以和小伙伴商量一下,再试一试。
(1)讨论,尝试。(剪、折)
(2)说说你是怎么证明的。
可能一:剪
师:从哪里剪开?(强调从中间分开)
剪完后怎么比?(是平移过来比较,还是旋转后对着比较)
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利用实物投影)
可能二:折
师:怎么折?(强调从中间对折)
对折后发现了什么?(利用实物投影)
生:一样大(你从哪儿看出一样大?)
生:对上了。
师:哪里对上了?(告诉学生这里叫边沿,并板书“边沿”)
对得怎么样?(告诉学生这叫完全重合,并板书“完全重合”)
(多找几个人说说对折后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直接说出重合了,则问:怎么叫重合?哪里重合?)
师: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证明吗?
(3)师小结:无论你用什么方法,细心的小朋友都会发现,将它们从中间分开面对面对在一起或对折后,它们的边沿应该是完全重合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我们叫它“对称”,谁能再来说说怎样就是对称的了?
(如果前面学生早已说出了对称,则问问大家现在对他提出的“对称”理解了吗?)
3.师: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张彩纸,你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介绍自己的彩纸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梯形)
师:你用折的方法试一试,它是对称的吗?
学生汇报时,重点问问:对折后是边沿完全重合吗?还可以怎么折?
师:看来有的图形它从不同角度看都是对称的,它的折痕也就有很多条。
(三)丰富认知,强化认识。
1.师:我们学过的这些形体是对称的,请你看看生活中的它们是对称的吗?
(课件出示脸谱、衣服、蝴蝶,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对称轴及边沿完全重合)
2.师:看来,对称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我带来了几张对称的图形,不过它们都折起了一半,请你猜猜如果打开会是什么?(出示:苹果、松树、日、0等的半边折纸。学生猜并引导学生说清楚它是怎样对称的,奖品为一对称的剪纸)
3.师:我们人本身也有一些对称的现象。我要做个动作,你们看看我这个造型是不是对称的。如果是,就请你学一学,如果不是可千万别学
(老师摆动作,一个对称,一个不对称,学生判断,并说说怎样对称)
师:谁也来摆个动作,让大家判断,并模仿。
最后请同学们都做一个对称的动作作为结束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是对称的,想想你还在哪儿见过对称现象吗?
(学生举例)
2、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轴对称现象,学会观看。
3.师:你想不想也亲手制作一些对称的图形来美化一下我们的教室呢?
(1)师:怎么做呢?比如我就想剪一个苹果,使它是对称的,怎么制作?
生1:我画出一个对称图形,然后把它剪下来。(你怎么知道画出的一定是一个对称图形呢?)
生2:我认为应该先对折,然后再画。(画整个的吗?)
生3:我认为把纸对折后,画的时候不能把图形全部画出来,而是只画图形的一半。
生4:我看把纸对折,不用画,直接剪。只要先对折了,我随便怎么剪都可以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老师剪,打开后问:为什么老师随便这么一剪,就能剪出一个对称的图形了?)
……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先对折,再以折痕为轴,剪出图形的半边,打开后就可以得到左右一样的对称图形了。
师:剪好后怎么证明自己剪的图形一定是对称的呢?
生:可以对折,看是不是边沿完全重合了。
(2)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展示成果。
学生剪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师让他们自由地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板书设计:
对称
两边一样
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很好 一般 不好
掌握知识
课堂表现
课堂作业
自我评价
同学评价
老师评价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一)、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二)、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