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新课程改革,秉承着开放的理念、多元的文化兼容,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现在,课堂教学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但是,其中也不乏低效课堂。有的课堂热闹有余而静思不足,有的课堂趣味盎然而精彩稍逊,有的课堂深度超前而适度不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需从以下几个“着力点”深挖细掘,以求提高其有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王荣生教授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语文课程内容”有所研究,然后从教材中开发出自己的“教学内容”。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笔者以为,凡是能够适应学生知识水平的、可操作性强的内容,都可列入教材开发的范畴。
优化或开发“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的统筹安排,合理兼顾。如《孔乙己》这篇课文,笔者选择的教学内容如下:1.给孔乙己写“介绍信”;2.探究孔乙己的死因(生存空间、生存能力);3.“笑”的艺术意义。本来,这篇课文作为一篇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三要素进行教学也无可厚非,或者从“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为切入口进行教学也合情合理。可笔者却选择从适合学生的“口味”出发,以生动、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此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反之,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教学内容则容易引起学生“反胃”,学生不“适口”,教学的有效性便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选择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力求有效。
二、教学方式、手段的使用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教师以为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手段都要以此为主。于是,教师们上课不敢“讲”了,甚至有点“谈讲色变”。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教学方式的使用,还是要着眼于“有效”二字。不同类型、风格和特点的课文,其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课文需要以讲授为主,有的课文需要以探究为主,而有的课文则需要融讲授、探究为一体,这要因文制法、因文施教。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有的课文如果能运用多媒体素材,效果则不同凡响,而有的课文则只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同一篇课文,有的知识需要讲解,有的知识学生只要自学就能理解,那就没有“讲”的必要了。
例如,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教师如果单纯采取某种教法,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全以教师讲授为主,则扼杀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单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文本解读深度不够,或者缺少与诗歌产生共鸣。学习这首诗时,笔者先调其情,抓住“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一“情感点”入手,以动情的讲解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很多学生情动于中,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而其他三节的内容,以及拓展环节中的“诗歌创作”则全部留给学生,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
有效教学是建立在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之上的,教法的选择不必盲目跟着新理念,或人云亦去、鹦鹉学舌,而是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而定。
三、教学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反思、提升
这里的教学反馈信息包括两方面:教师自身的反馈以及学生的反馈。教师的反馈主要是教后的感受如何,能否从自身的课堂教学中寻找出不足和缺点,课堂教学中某个细节的处理是否有精彩之处,等等,都可列入反馈信息的内容。学生的反馈信息至关重要,有时候,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反应却很平淡。这是为何?教师要深入学生去了解、收集教后的信息。并进一步把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自身以及学生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并提升为一定的教学理论。如此循环往复,课堂教学一定会趋向成熟、有效。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能为教师下一节课的“补救”奠定基础。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课堂上对“课文为何设计‘遗男’‘跳往助之’”这一细节讲解失误,课后我一了解,学生纷纷表示不理解。下节课始,我便设计了“补救”的措施。
信息反馈的分析与提升,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保证的作用。经常进行信息反馈,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更有把握。
有效教学与教学理念的更新替换有一定联系,但没有直接关系,有效教学关键在于自身,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的使用和信息反馈的处理。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林金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