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导学案.《醉翁亭记》.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61230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醉翁亭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导学案.《醉翁亭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教师寄语 28、《醉翁亭记》导学案 主备陈先华 审核 八年级备课组 小组 姓名 第一课时(共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汇 。 2.学习第一段。 【学习过程】 一、学 (一)学生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 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反复朗读课文, 读清停顿,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3.自主学习检测: ①加点字的注音   A 林壑( )尤美     觥( )筹交错     林霏( )开   B 树林阴翳( )     泉香而酒洌( )  岩穴暝( )       C 伛偻( )提携   蔚( )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 )   D 晦( )明变化     颓( )然乎其间者     酿( )泉为酒 ②本文选自            ,作者        ,字永叔,号      ,晚年又自号为          ,谥号“文忠”,世称“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       和         ;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 (二)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 要求:大声诵读,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 我认为的重点有: 我认为的难点有: 2.小组合作解决自学中的疑难 二、展 1.组内展示(组内展示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 2.全班展示(全班展示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 三、点 1.学生点评(学生小组代表点评) 2.老师点拨 朗读要求:大声诵读,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 文中连用21个“也”字,它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四、练 1.当堂检测:解释 ①环滁皆山也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山行六七里 ⑤峰回路转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⑦名之者谁 ⑧太守自谓也 ⑨饮少辄醉 ⑩醉翁之意不在酒 2.当堂训练:练习册一题 【课后反思】 28、《醉翁亭记》导学案 主备 陈先华 审核 八年级备课组 小组 姓名 第二课时(共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并背诵第二三段。 【学习过程】 一、学 (一)学生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2.自主学习 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 )②名之者谁?(名: )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号: ) ④伛偻提携。(伛偻: ) 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二)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全文 2.分别朗读二三段,小组交流。(先交流二段,再交流三段) ① 第二段中的重点字词有: ②第二段中不懂的字词和句子有: ③ 第三段中的重点字词有: ④第三段中不懂的字词和句子有: 二、展 1.组内展示(学生小组内交流对第二、三段的理解) 2.全班展示(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第二、三段的难点和重点) 三、点 1.学生点评(学生补充点评小组的回答) 2.老师点拨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四、练 1.当堂检测: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 ) ②日出而林霏开( ) ③苍颜白发 ( ) ④伛偻提携 ( ) 2.当堂训练:翻译下面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课后反思】 28、《醉翁亭记》导学案 主备 陈先华 审核 八年级备课组 小组 姓名 第三课时(共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四段。 2.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一、学 (一)学生自主学习 1.复习背诵前三段。 2.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章第四段。 (二)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第四段,小组交流。 重点字词有: 重点句子有: 2.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 从 到 。 (2)写山间之朝暮:从 到 。 (3)写山间之四时:从 到 。 (4)写宴饮场面: 从 到 。 3.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4.文中写出了谁“乐”? 5.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6.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7.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二、展 1.组内展示(小组内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2.全班展示(全班展示对主旨的理解) 三、点 1.学生点评(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分析点评) 2.老师点拨 ①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以醉 写乐) ②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③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四、练 1.当堂检测 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禽鸟知山林之乐 B.名之者谁 C.四时之景不同 D.醉翁之意不在酒 2.当堂训练 ①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②填空 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 , , , 。 ③作者之“乐”体现在三个方面:      ,      ,       ,(4)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其中作者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他的“      ”思想,和范仲淹的“           ,               ”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课后反思】 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