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主编:语文班第二小组 编辑:宋成刚 龚孝彧 刘 瑾 陈显安 李静 李昱涵
第2期
2014年10 月 20日
进行时
刊首语
当秋日的暖阳洒向大地,我们满怀热情,我们相约国培,相聚一中,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们携手同行,我们聆听报告,洗涤心灵,观课议课,反思提高。交流增进情感,培训点燃激情,拓宽视野,一中成为我们共同记录“思”与“行”的一片园地。在这里,共同分享时光长河中这一段短暂而璀璨的光阴,在研修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
评课议课
本周我们进行了《打造高效课堂》《展示名师风采》《教育考察实践》《展开课例研修》等板块的学习。一路走来,总有些关怀值得感激,一路走来,总有些瞬间值得纪念;一路走来,总有些未来值得追求。生命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也是一个等待的过程。教育事业是叶的事业,每一名教师就是一片绿叶,孕育着祖国的花朵。我们需要用平和的心态在等待中积蓄力量,最后实现灿烂的绽放。
“苦思苦想苦不堪言,愁事愁情愁眉苦脸”,是对大多数学生写作文时的情态最恰切的概括,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名篇要讲得新奇感人并非易事,容量巨大的小说三要素学习要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上完成几乎不可能。要让学生觉得写作时件美好的事儿、要让浮躁的零零后在课堂上潸然落泪、要在紧张时间内学完课文并巩固考点,这都不大可能,但并不是不可能。
没有什么不可能
林云 汉滨区洪山镇九年制
七年级的孩子刚告别童年,天性尽在,散漫而又听话,清洁工人的无私奉献、母亲出门前的啰嗦唠叨、老师窗户上的灯光把他们的作文养了六年。孩子们习惯让自己的作文有个高大上的立意,再用陈滥的或假想的素材来扩充篇幅,并在结尾再来个刻意牵强的议论或赞美。小小年纪的他们,真的就那么容易悟到做人的道理或人生的真谛么?未必。所以,每一次的作文课成了师生都头疼的问题,学生对自己编造的故事厌烦了,老师也同样反感。姜艳老师针对学生在写作时选材陈旧困难和刻意拔高的现象设计了一节别出心裁的作文点评课。毋庸指出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和不足,精心把孩子们在作文中或长或短的精彩片段印成铅字,让他们在骄傲和自豪中学习欣赏同学的美文,让他们了解彼此“作文中的看见和遇见”,再一起谈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总结出写作的选材来源——平常小事、寻常风景、心灵回音,让学生在漫谈中自然的明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要低估学生的评析和总结能力,把学校老师拍的风景图片“镜头里的看见和遇见”作为对孩子们的奖励,镜头下神奇的音符和顽强的植物让孩子们惊奇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一切风景都来自身边。孩子们自然也渴望举起心灵的相机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当看见和遇见变成文字”,老师的下水文更让学生明白了作文素材的朴素,有灵性的孩子还从中看出一些写作的技巧门道。动笔写收获,张口说感悟,随性的漫谈,就
是一节成功的作文课。
教育无痕,感动常在,这是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的必备要素。在“凝望——怀望——回望——思望”的板块教学中,邱俊老师让我知道了《背影》不是一篇简单的父爱散文。每个语文教师也许都会在聚点在望父买橘的背影上,用温情感人的背景音乐朗读、用恰当好处的视频烘托,让学生潸然泪下不难,难的是让学生在感动中反省改变。“回望生命之轻”,《当我老了》的微视直观的让孩子们明白了该怎么做;“思望挚爱之痕”,让学生在感念亲情的同时学会感恩每一个人。“布置作业”是四个让孩子们反感的字,而“读读文章”、“写些文字”这些“做件美好的事”的说法让学生在愉悦中跃跃欲试。板书不在多,在于新和精,邱老师的板书设计简洁而有新意,并直接突出了主题。在轻言少语中让学生懂得生命之轻和爱子之痛,感性的泪光,洗礼了孩子的心灵。
课堂时间不是用来浪费的,潘老师把课堂的每分每秒都用到极致。每节课前齐诵经典段落,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素材,潘瑞芝老师这样做了。《我的叔叔于勒》,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复杂,环境烘托到位,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掌握这篇小说的三要素绝非易事。看似不经意的一问“读小说你最关注什么”,复习小说的三要素基本常识,接下来节奏“步步紧逼”,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没有一句赘述,老师的严谨和学生反应的迅速让人惊叹。真好奇学生的预习方法!师生配合如此默契,容量如此之大,学生和老师却并不累。理性的教学和思考,是直击中考所需要的。
随性的漫谈让七年级的孩子们爱上写作,感性的洗礼使八年级的孩子懂得感恩,理性的讲授助九年级的学子飞得更高。就在这温暖的邻家姜姐、优雅的女神邱姐和睿智的长姐潘姐的信手拈来的课堂上,那些看似不大可能的事全都成了可能。
寻找梦的曙光,
筑起梦的堡垒
汉滨区关家九年制 陈显安
我拜读了一中的《教旅追梦》一书,聆听了一中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我掩卷沉思,梦的路上,看似遥远,看似艰难,却有幸福和掌声,因为“鲜花在前方,路在脚下”,只有自己走,才能体会其中的苦乐,欣赏一路的风景。
望着梦想的道路上的那片天空,久久的凝望,眼前浮现了太多太多,有难过,有开心,有阴有晴。
如果用心做教育,寻找教育,那是需要有梦想的。有梦想会有发现,有发现就会有欣赏,有欣赏就会有美,有美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就会有快乐,有快乐就有了梦想。因此,“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教育需要我们用心来发现、寻找,教育需要我们用生命与热情来拥抱。我们老师需要物质与精神上的安慰,但要记住不能奢望施舍。有点梦想吧,你会得到收获的;有点激情吧,你会得到快乐的。如果我们只沉溺于抱怨收入太少,地位太低,那是什么作用也没有的,除了给自己寻找烦恼。
或许是由于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体验,或许是由于对中国教育的一点点思考,在自己刻骨铭心的心灵历程中,渐渐地,构成了我的一个梦想,一个关于下一代人健康成长的梦想。
我的梦想,在新的时代里,每个孩子都
能生长出一对翅膀,一只是自由的翅膀,
另一只是快乐的翅膀。
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身与心的解放,而教育的真正本质恰恰是人的解放,不是人的枷锁。冰心老师告诉我们,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我想,这正是成长的真谛,即依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自然的阳光与空气中自由生长。
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心灵的舒畅,而舒畅与幸福一样,是一种真实的个性化的体验。快乐是人生的目标,更是人生的动力。新的时代应当是快乐的时代,每个快乐的孩子就是一粒快乐的种子,就像天使一样,让快乐之花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绽放。
在教育中,梦想永远都是要有的。现在的我已经明白了一切,梦的道路上,要用心去看路,因为当你真正的从心里看清了前面的路,那么,一切都不再害怕了,剩下的就是勇敢的心!再大的风雨也都无法阻挡你前行的脚步,还有那一丝曙光指引着你,路在心里!梦也在心里!信仰也在心里!
新的课程理念正是需要我们实施有梦想的教育,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永远只是带着学生走路,而要给学生指明方向,明确要用到的知识,然后试着让学生走在前面,教师在后面予以必要的指导,及时修正学生的学习道路上出现的偏差,学生的进步一定比较快。
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梦的曙光,筑起梦的堡垒,重新燃起梦想和激情,去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
我的教育梦
放飞梦想,拥抱未来
平利 李昱涵
梦想是美丽的,有梦想是一件幸福的事。为梦想而努力,一步步接近它,实现它,这个奋斗的过程是充实的,人生因——为梦想奋斗而精彩。
还记得小时候,我曾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力量点燃学生的希望,让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如愿的考上大学,能走出大山深处,为自己赢得更好的人生,能更幸福的生活。如今,梦想终于成真,我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将坚守着教育的梦想,将执著追求与脚踏实地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坚守教育工作中的点滴付出与积累,在奋力拼搏中不断成长,用自己的梦想去点燃学生的梦想,最终我们一定会一起实现梦想。
我的教育路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我植根在那片遥远而偏僻的大山深处,用我的所知,及不断的所学,做着朴实的工作。作业本上的点点滴滴批注、指导;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课堂内外的鼓励引导。我默默地做着,希望能点亮学生的心灯,让他们开花结果。
我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告诫自己,为自己的教学探索一条路,一条自己愿意去走的路,一条不让自己厌烦让学生乏味的路,一条不糟蹋自己也不耽误学生的路,一条不把语文等同分数的路,一条回归语文本真的路,一条让人视语文为生命探索过程的路!
让学生学会梦想,在这个竞争激烈、世俗纷争的社会中,我希望他们能用梦想的眼光去发现生活所掩盖的美好。
让学生学会梦想,让他们在梦想的曙光里,明确在黑暗的旅途中生命之船航行的方向。纵然前进的路途曲折而艰难,却远胜于没有梦想的荒凉与悲哀。
让学生知道“富人的孩子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寒门难出贵子”是不对的。虽然很多人拼爹,但十几亿人口中,不是每个孩子的爹都叫李嘉诚,也不是每个人的爹都是李刚。穷人逆袭的例子不是还有吗?只要有,我们就能看到曙光。只要我们努力,没有人可以斩断我们的翅膀,让我们不能飞翔。
让学生学会梦想,不是让他们蜷缩在自己的角落望洋兴叹,无病呻吟。而是用广阔的天空、巍峨的高山激发他们昂扬的斗志,让他们在自己的梦想里激荡,激荡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一座更巍峨的高山。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的人,乐观向上的人,幸福的人,我追寻成为这样的引领者。
苏格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会将我的梦想进行到底,用我的梦想去实现孩子们的梦想。 我深知实现梦想艰难,但我绝不放弃。我会怀着教育梦想,坚定信念,展翅高飞,拥抱未来。
名师风采
姜艳老师,城关一中语文教师、班主任,陕西省教学能手。她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成就在教室,教师的荣誉在口碑,教师的美德在热爱和求索。”我们喜欢她的朴实,没有一大堆枯燥的理论,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给我们讲了很多班级成长的小故事和大量的教学中的小案例,在分享姜老师教学中的小故事时,我们深深地感到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心。她用心的去准备每一节课,精心构建班级文化,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去和他们交流、沟通、体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朴实无华,平等自由,开放快乐的课堂和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孩子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他坚守:教育如农业而非工业,要有人文精神的细滋慢长。教学,要有常新的解读;课堂,要有灵动的设计;师生,要有勃发的状态;生活,要有入世的旋律,这就是他所追求的教育愿景。
太极城之美,
在葫芦岛;
葫芦岛之美,
在一中。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