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一)
第一单元
1、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树瘤、果实、小动物、鸟巢、小草、藤蔓。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2、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观察一棵树的顺序和方法。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方法有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叶的气味、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果实和树叶等。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树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3、我国常见的四种小草:狗尾草、三叶草(学名黄花酢浆草)、蒲公英、车前草。
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大树和小草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大树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植株高大,茎粗、很硬,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多年生寿命长,是木本植物。
小草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植株矮小,茎细、较软,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相同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
4、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我知道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有:生长在水中,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水葫芦的特点:生长在水中,叶柄膨大有气囊,能浮在水面上;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狗尾草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植株矮小,茎细,较软;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寿命短,是草本植物。
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条件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
5、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也是有生命的,叶春天从叶芽开始生长,到秋天枯黄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在一片叶中,一般都会有叶柄和叶片两个部分,叶片中的叶脉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又是传递水分和营养的通道,
新鲜的叶和落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生命活力的不同,即新鲜的叶是活的,落叶已经完成生命历程,是死的。
叶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针形(松)、扇形(银杏)、卵形(马齿览)、椭圆形(杜鹃)、披针形(柳)、心形(紫荆)、线形(小麦)、管形(葱)、马褂形(鹅掌楸),等等。
6、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叶在不断地生长变化着;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知道叶会衰老直至死亡。
7、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有大树、狗尾草等,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等。
陆生植物的生存需要是:水分、阳光、空气、土壤和营养;水生植物的生存需要是: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生长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有着共同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向日葵一生的照片,分别是种子、长根、新芽出土、子叶张开、真叶长出成幼苗、出现花蕾、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向日葵的一生说明了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变化,包含着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过程。
植物的寿命:野草——不到一年。冬小麦——9个月。春小麦——半年。黄草——一个月。短命菊——几个星期。
植物的繁殖方法:种子——桃树、小麦、狗尾草。孢子——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茎——柳树。地下茎——马铃薯、大蒜。根——蒲公英、甘薯。叶——秋海棠、茶花
第二单元
1、在学校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蝗虫、蝴蝶、鸟、蚯蚓、蟋蟀、蚂蚁等。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能做到: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观察蚂蚁,可以把馒头留给蚂蚁吃吗?不行,这样会干扰蚂蚁的生活。
2、蜗牛是褐色的。
蜗牛有壳、触角、眼睛、嘴、头、腹、尾等几部分。
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蜗牛会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3、蜗牛休眠了,放入水中让蜗牛醒来。
蜗牛在墙壁、树叶等处爬过以后,总是留下一条清晰的痕迹,就是足腺分泌的黏液形成的。足腺分泌黏液,能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黏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
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当蜗牛的身体扭动时,就能看到壳的上部出现一个小孔,这就是蜗牛的呼吸孔。
蜗牛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叶、茎、芽、花、多汁的果实;各种青草饲料、多汁饲料、糠皮类饲料、饼粨类饲料均食。
蜗牛的口在头部的腹面,口里有颚片和齿舌。颚片有咀嚼食物的作用。齿舌上生长着很多排列得很整齐的小齿,齿舌前端可以从口里伸出来,刮取食物。
4、蚯蚓生活在花坛,草地、菜园、墙角等阴暗潮湿的地方。
蚯蚓有口、肛门和环带。蜗牛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腹足如波浪般前进,而蚯蚓的运动整体上是爬行,身体是伸缩前进。
用笔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它的反应身体收缩。
把蚯蚓放入水中,蚯蚓会拼命向盘子的边沿爬行,别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夏天暴雨过后,蚯蚓往往爬出地面
蚯蚓用口进食、用肛门排泄。环带部分是蚯蚓的繁殖器官,
蜗牛的特点是:生活在地面潮湿之处,有壳,身体柔软,有触角和眼睛,吃菜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蚯蚓的特点是:生活在地下,身体有环节,柔软,吃落叶等食物,会排泄,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它们的相同点是: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
5、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6只脚。观察结束后,请把蚂蚁送回它们的家。
蚂蚁会到处乱爬,用什么东西把到处乱爬的蚂蚁围起来观察呢?在一个浅盆子里装一点儿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让蚂蚁在瓶盖上爬。
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蚂蚁常在地下或朽木内营巢,巢中有许多隧道,每个巢中常有三种蚂蚁:雌蚁、雄蚁和工蚁。
蚂蚁是如何过冬的呢?原来聪明的蚂蚁在入冬之前早有准备。它们首先搬运杂草种子,准备明年播种用;同时搬运蚜虫、介壳虫、角蝉和灰蝶幼虫等到自己巢内过冬。
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跑。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6、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给金鱼喂食应该注意什么?轻轻放入几颗鱼食或面包屑。鱼食不能喂得太多,给金鱼喂了过量的食物,会导致金鱼吃食太多而涨死。
金鱼不停地喝水,金鱼的肚子为什么不涨破呢?把滴管悄悄地伸到金鱼的嘴巴前面,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腮部流出之后,就能明白原来金鱼的“喝水”不是真正的喝水,而是呼吸。
金鱼起源于我国普通食用的野生鲫鱼。金鱼的故乡是在浙江的嘉兴和杭州两地。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由我国传出去的。现在的金鱼品种一般分成四大类草种鱼、龙种鱼、.文种鱼、蛋种鱼
蚂蚁的特点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三节,长着6只脚,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
金鱼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生活在水中,身上有鳞片,用鱼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
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活的,会运动,需要吃食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
7、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相同。
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
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蜗 牛
蚯 蚓
蚂 蚁
金 鱼
运动
用腹足爬行
身体伸缩爬行
用脚爬行
用鳍游泳
反应
缩进壳内
身体收缩
逃跑
逃跑
食物
菜叶等绿色植物
枯叶等小虫
甜食等
小虫等
繁殖
产卵
产卵
产卵
产卵
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就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动物的寿命:“朝生暮死”蜉蝣——成虫一天、幼虫一两三年。草履虫——一昼夜。弹涂鱼——不到一年。鲤鱼——25年。鳗鱼——50年。鲫鱼——10年以上。金鱼——30年。雄鹰、乌鸦、天鹅——百岁左右。熊、虎——40~50年。松鼠、野兔——10年。猫、狗——十几年。乌龟——300岁。
昆虫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类群,有100多万种。昆虫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在胸部长着三对足,通常还有两对翅膀。昆虫用气管呼吸。
雄海马生小海马。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最小的动物是蜂鸟,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