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教学设计
本视频主要讲解文言文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下面进入课题的学习。
文言文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
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注:“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②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 “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二)“之”用作助词,有五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2.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 “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5.“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
如:①至之市《郑人买履》
②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
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自我检测对文言文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独立完成练习,并核对答案。
练一练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2.二世杀之 ( )(《陈涉世家》)
3.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
5.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7.余悲之( ) (《捕蛇者说》)
8.言之,貌若甚戚者( ) (《捕蛇者说》)
参考答案:1.动词, 去、往2. 代词,他,指扶苏3. 代词,指这件事4. 助词,的5. 助词,无实意6.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7. 代词,他8. 代词,这些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