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1(含答案).docx

上传人:优****虫 文档编号:9458891 上传时间:2025-03-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1(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5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1(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第一套后面有解析版 注意事项: (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 效。 4. 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 1~6 单元。 5. 难度系数:0.75。 6.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8 分) 2023 年 12 月 22 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从 ① (A.神采奕奕 B.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到其乐融融的联合国假日,传承赓续数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瑰宝,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 ,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传统方式,还是城市周边短途游、非遗大集买年货、文博场馆 过大年的崭新尝试,浓郁的年味儿里总少不了沁人心脾的文化味儿。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中,新春佳节与时俱进,在传统底色上描绘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下进行现代表达,承载 ( )着情感寄托,浓缩着文化张力、时代活力。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 ② (A.赋予 B.赐予)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 chén( )拥抱春节。 (1)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①②处。(只填字母)(2 分) ① ② (2)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2 分) 承载( ) 热 chén( )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 分) (4) 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春节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 ②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③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 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敬辞。 C. 安徒生,英国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 鸭》等。 D.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孟子》《大学》《列子》合 称为“四书”。 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读书可以让我们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的成果,让我们的心灵世界逐渐变得广阔,变得丰富多彩。少年正是读书时,热爱读书吧!让书陪伴你一生。现在,班级准备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 【深情朗读】下面是某学生的读书感言,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你认为画线句中哪一个词语需要重读? 为什么?(2 分) 阅读,是一种感受。走进春天,朱自清笔下清脆的鸟鸣、静谧的乡间,令我们醉心不已;走进夏天,刘湛 秋笔下热烈而粗犷的雷雨浇灌灼热的大地…… (2) 【组合对联】请你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来表达对读书方式的看法。(3 分) 走进去 百态人生 自可阅尽 大千世界 方能悟透 出得来 上联: 下联: (3) 【读书宣传】学校将举办以“好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小红准备将下图漫画用在手抄报中,但他不确 定这幅漫画符不符合本次手抄报主题。请你结合漫画内容及寓意,帮他解决疑惑。(3 分) 、 人生如一叶扁舟羁旅漂泊,旅途中,亲情、友情贯穿其中。关于亲情,诗人王湾用“① ? ② ”(《次北固山下》),在典故运用中抒发对亲人的深切眷恋;李商隐则以诗句“③ , ④ ”(《夜雨寄北》),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关于友情,李白用“夜发清溪向三峡,⑤ ”(《峨眉山月歌》),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情感,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李白以“⑥ , 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被贬 远行的忧虑和牵挂;在交友上,曾子也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⑧ ?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进行了反思。 4.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 分) 诗歌阅读(6 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 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2 分) A.《观沧海》(曹操)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州》(李白) C.《次北固山下》(王湾)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6. 本诗首句中的“僵”和“孤”字写出了诗人当时如何的处境?他们在诗中有何作用?(2 分) 7.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2 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3 分)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 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 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①而鸟死。路人不遑② 惜其金,惟怅③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己 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矣。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宿:夜。②不遑:来不及。③怅:失意,懊恼。 8. 依据表格内的方法提示,解释字义。(4 分) 文言字词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1)“汝卖之乎?”曰: “然。”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 (1) (2) 求闻之若此 (3) 我闻有凤凰久矣 查阅词典法:①听到,听见;②见识,见 闻:③闻名,著称;④传播,传布:⑤嗅,嗅到。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2) (3) (填序号) (4)乃与之 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4) 9.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10. 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11.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宋君和楚王面对传闻的态度和做法有何不同。(3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3 分)  书香作伴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 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 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 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 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 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 呢,在呢。我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 看 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 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 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 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 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 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 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 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 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 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 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⑨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 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⑩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 风吹哪页读哪页。 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 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⑪人和书,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12. “我”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书香作伴”,请你仔细研读全文,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把表格补充完整。(2 分) 阶段 经历 年少时 ① 小学时 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 高中时 ② 梦想实现后 有了书房,可以逛书店、书摊,随意读书。 13. 仔细阅读第③段,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 分) 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扑了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 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14. 品味下面的语句,体会句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2 分) 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15. 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请分析有什么表达作用。(3 分) 16. 作者在第⑩段中说“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 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读了这句话的感悟。 (3 分) 17.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其中既有温情的回忆,也有梦幻的童 趣,还有理性的批判。请你结合作品情节体会他的情感态度,完善下面表格。(3 分) 作品名称 具体情节 情感态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 梦幻的童趣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 ② 《二十四孝图》 ③ 理性的批判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8 分)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老者道:“你问他怎的?”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 行者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 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 18. 选文中孙悟空想借“芭蕉扇”的目的是什么?(2 分) 19. 结合选文中的语言描写,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3 分) 20. 联系原著,概述孙悟空三次借调“芭蕉扇”的经过。(3 分) 第三部分(50 分) 21. 题目二:十年后, 要求:(1)任选一题作文,若选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运用熟悉的方法写你最熟悉的内容, 表达你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3)写作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学校等相关信息;(4)字数不 少于 600 字;(5)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2024-2025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注意事项: (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 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 效。 4. 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 1~6 单元。 5. 难度系数:0.75。 6.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 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8 分) 2023 年 12 月 22 日,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从① (A.神采奕奕 B.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到其乐融融的联合国假日,传承赓续数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瑰宝,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 ,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传统方式,还是城市周边短途游、非遗大集买年货、文博场馆 过大年的崭新尝试,浓郁的年味儿里总少不了沁人心脾的文化味儿。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中,新春佳节与时俱进,在传统底色上描绘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下进行现代表达,承载 ( )着情感寄托,浓缩着文化张力、时代活力。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 ② (A.赋予 B.赐予)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 chén( )拥抱春节。 (1)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①②处。(只填字母)(2 分) ① ② (2)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2 分) 承载( ) 热 chén( )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 分) (4) 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画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①春节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 ②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③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 【答案】(1) B A (2) zài 忱 (3)传承赓续数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明瑰宝,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③② (4)D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喜气洋洋: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 此处选择“喜气洋洋”,因为这个词更符合描述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如春节)时热闹、喜庆的氛围。“神采 奕奕”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饱满、焕发,与描述节日氛围不太贴切。故选 B。 第二空,赋予: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赐予:作为一项恩惠而授予,恩赐。此处选 择“赋予”,因为这个词意味着给予某种特质、意义或权利等,更符合语境中“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的表述。“赐予”虽然也有给予的意思,但更多用于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或者神对人的赐予,与这里的语境不太相符。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承载:chéng zài,指承受支撑物体。 热忱:rè chén,释义指态度: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 (3)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尾加上“光彩”。 (4)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①春节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这句话从宏观角度描述了春节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适合作为开篇, 引出春节的文化意义。 ②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句话更具体地描述了春节所承载的情感寄托,是春节 文化内涵的进一步阐释,应接在宏观描述之后。 ③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这句话则进一步深入到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层面,是对前两 句的深化和提升,应放在最后。 按照逻辑顺序,先宏观描述春节的文化纽带作用,再深入到春节文化的核心价值,最后具体阐述春节所承 载的情感寄托,这样符合语境的连贯性和语义的递进关系。正确排序为:①③②; 故选 D。 2.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重阳节登高,这些都是传统 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贵姓”属于谦辞,“惠顾”“赐教”“家父”敬辞。 C. 安徒生,英国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 鸭》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贵姓”是问人姓氏,敬辞,“家父”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谦辞; C.安徒生是丹麦作家,并非英国; D.“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不包括《列子》; 故选 A。 D.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孟子》《大学》《列子》 合称为“四书”。 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读书可以让我们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的成果,让我们的心灵世界逐渐变得广阔,变得丰富多彩。少 年正是读书时,热爱读书吧!让书陪伴你一生。现在,班级准备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 【深情朗读】下面是某学生的读书感言,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你认为画线句中哪一个词语需要重 读?为什么?(2 分) 阅读,是一种感受。走进春天,朱自清笔下清脆的鸟鸣、静谧的乡间,令我们醉心不已;走进夏天,刘湛 秋笔下热烈而粗犷的雷雨浇灌灼热的大地…… (2) 【组合对联】请你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副对联,来表达对读书方式的看法。(3 分) 走进去 百态人生 自可阅尽 大千世界 方能悟透 出得来 上联: 下联: (3) 【读书宣传】学校将举办以“好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小红准备将下图漫画用在手抄报中,但他不确 定这幅漫画符不符合本次手抄报主题。请你结合漫画内容及寓意,帮他解决疑惑。(3 分) 、 【答案】(1)示例一:“清脆”需重读,因为它体现了鸟鸣的动听。示例二:“醉心”需重读,因为它表达沉醉 其中之情。示例三:“静谧”需重读,因为它体现乡间的宁静。 (2) 上联:走进去 方能悟透 百态人生下联:出得来 自可阅尽 大千世界 (3)这幅漫画符合本次手抄报主题。漫画中展示了一个人被埋在书堆 里,只露出一个头,旁边的文字“埋葬图书”表达了人们对读书的忽视和书籍被埋没的现象。这与“好读书” 的主题形成对比,提醒人们要重视读书,珍惜书籍,让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朗读能力。句中需要重读的几种情况:①充当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常常重读;② 作为定语、状语的形容词或副词常常需要重读。③作为定语的名词、代词,一般要重读。 划线句中“清脆”作为定语成分,用来修饰“鸟鸣”,表现出鸟鸣的动听,需要重读。 “静谧”作为定语成分,用来修饰“乡间”,表现出乡间宁静的氛围,需要重读。 “醉心”作为句中的谓语,表达出沉醉其中的情感,需要重读。 (2) 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词性相对、位置相同;③平仄相合、音调和谐;④内容相关、上下 衔接。同时注意上下联的区分,最后一个字上联是仄声,下联是平声。分析所给词语,“走进去”和“出得来”,“自可阅尽”和“方能悟透 ”,“大千世界”和“百态人生”,两两相对,综合对联要求,即可得出上下 联。 示例:走进去自可阅尽大千世界(上联)出得来方能悟透百态人生(下联)。 (3) 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要整体把握漫画内容,然后结合漫画的标题、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以及构 成漫画的各个要素进行描述并理解寓意。 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左下方是一个挖好的巨大的坑,耳机拿着一把铁锹立在坑的旁边,手机、平板、 游戏手柄等电子产品正抬着一本纸质书,朝大坑走去。结合漫画标题“埋葬图书”可知,漫画意在告诉我 们:电子产品横行,将把纸质书推向“坟墓”,我们不能沉迷电子产品而丢弃了经典阅读,我们要注重纸质 书籍的阅读。符合“好读书”的主题。 人生如一叶扁舟羁旅漂泊,旅途中,亲情、友情贯穿其中。关于亲情,诗人王湾用“① ? ② ”(《次北固山下》),在典故运用中抒发对亲人的深切眷恋;李商隐则以诗句“③ , ④ ”(《夜雨寄北》),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关于友情,李白用“夜发清溪向三峡,⑤ ”(《峨眉山月歌》),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情感,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李白以“⑥ , 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被贬 远行的忧虑和牵挂;在交友上,曾子也用“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⑧ ?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进行了反思。 【答案】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寄愁心 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 本题需要注意“雁、洛、烛、渝州、郎”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4. 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 分) 第二部分(43 分) 诗歌阅读(6 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 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2 分) A. 《观沧海》(曹操)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州》(李白) C.《次北固山下》(王湾)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6. 本诗首句中的“僵”和“孤”字写出了诗人当时如何的处境?他们在诗中有何作用?(2 分) 7.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2 分) 【答案】5.B 6.“僵”和“孤”意为卧病在床,孤傲无助,写出了风雨夜诗人凄凉的处境。其作用是用“僵 卧孤村”反衬“不自哀”,更显其为国戍边的志愿坚定不移。 7.借景抒情 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每句七个 字,共四句,属于七言绝句。 A.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全诗语言质朴,气势磅礴,是一首四言乐府诗; B.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和《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样是七言绝句体裁,全文都是七个字一句,且整首诗的节奏韵律也较为相似; C.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且一般八句,与七言绝句在字数、 句数上都不同; D.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元曲与诗歌在格律、形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不是七 言绝句体裁; 故选 B。 6.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作用。 第一问:分析“僵”和“孤”字所表达的诗人处境。 先理解字词含义,“僵”通常表示僵硬、僵直,在这里可理解为诗人卧病在床,身体不能自如活动,呈现出 一种无力、病态的状态。“孤”有孤独、孤单之意,结合“孤村”,描绘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孤独的村落,强 调了其所处之地的偏僻和孤寂。 结合诗句整体情境,“僵卧孤村不自哀”这句诗中,诗人卧病在床于孤村之中,“僵卧”突出了身体的状况不 佳,“孤村”则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孤寂和荒凉。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孤村卧病,可见其处境 凄凉。 第二问:明确反衬手法,反衬是一种通过对比来突出主要事物特点的表现手法。在本诗中,“僵卧孤村”是 诗人现实中凄凉的处境,而“不自哀”则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并不为自己的困境而悲哀。“僵卧孤村”的悲惨处 境与“不自哀”的积极心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通过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了诗人的高尚情怀。 解读诗人的高尚情怀,诗人虽卧病在孤村,处境艰难,但心中所想的却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即仍然想着 为国家守卫边疆。“僵卧孤村”的处境越艰难,就越能凸显出诗人为国戍边的志愿坚定不移。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渴望上阵杀敌的豪情壮志。在 这样凄凉的处境下,诗人的报国之志丝毫未减,“僵”和“孤”的描写更加衬托出诗人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 神。据此理解分析概括回答即可。 7.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借景抒情是一种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借助风雨交加的夜晚这 一景象以及梦中的“铁马冰河”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诗人在夜晚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之声。这里的“风雨”既是自然景象,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风雨交加的夜晚通常给人以凄凉、不安的感觉,它象征着国家面临的动荡局势和危机。诗人 此时虽然卧病在孤村,处境艰难,但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痛苦之中,而是通过听风雨之声,联想到国家的 命运,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之情。这种对国家的担忧和关心,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里诗人通过描写梦境中的“铁马冰河”之景,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报国之志。“铁马” 象征着战争,“冰河”则代表着艰难的环境。在梦中,诗人仿佛置身于战场,骑着战马,跨越冰河,为保卫 国家而战。这个梦境是诗人内心深处报国之志的体现,他虽然年老体弱,身处困境,但心中始终怀着对国 家的忠诚和担当,渴望为国家效力,表现出了强烈的报国之志。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13 分)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 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乙】 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 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①而鸟死。路人不遑② 惜其金,惟怅③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己 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矣。 (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宿:夜。②不遑:来不及。③怅:失意,懊恼。 8. 依据表格内的方法提示,解释字义。(4 分) 文言字词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释 (1)“汝卖之 乎?”曰:“然。” 语境推断法:结合上下文 (1) (2) 求闻之若此 (3) 我闻有凤凰久矣 查阅词典法:①听到,听见;②见识,见闻:③闻名, 著称;④传播,传布:⑤嗅,嗅到。(摘自《古代汉语词 典》) (2) (3) (填序号) (4)乃与之 课内迁移法: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行》) (4) 9.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10. 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11.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宋君和楚王面对传闻的态度和做法有何不同。(3 分) 【答案】8. 是的,对的 ② ① 才 9.(1)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 (2)路人正想将“凤凰”(或:鸟)献给楚王,经过一夜“凤凰”(或:鸟)却死了。 10.乃酬千金/弗与/ 请加倍 11.宋君知道事情后,没有轻信,谨慎地派人去询问丁氏事件的原貌。楚王知道事情后,很感动,给了路人丰厚的赏赐。 【解析】8.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 (1) 根据语境推断法,结合前句路人的询问“汝卖之乎”,意思是:你要卖吗?再结合后句“乃与之”,意思是:才卖给了路人。可以推出“然”是担山雉者对他问答的回答,并且已经把山雉卖给了他,于是可以得 知,“然”是正面回答。因此,然:是的,对的。 (2) 求闻之若此: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根据查阅词典法,闻:见识,见闻。故填②。 (3) 我闻有凤凰久矣: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根据查阅词典法,闻:听到,听见。故填①。 (4) 乃与之:才卖给了路人。结合课内的“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太丘离开后,朋 友才到。可以得知,乃:才。 9.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①得:得到。使:使唤。非:不是。于:在。 ②方:正要,正想。将欲:将要,打算。经:经过。宿:夜。死:死亡。 10.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他不卖,要求加倍。“千金”为名词,作“酬”的宾语,其后断句;“与”为动 词,其后没有宾语,其后断句。据此可断句为: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 11.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听到流言后,派人见丁氏,问清 楚事情的原委。“宋君”理性对待流言,根据事实分析,不轻信; 根据乙文中的“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直十倍矣”可知,楚王听到流言后,召见了路人,而且赏赐给路人买“凤凰”价格的十倍的黄金。“楚君”对待流言,轻易相信,甚至做出了超乎寻常的举 动。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 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 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 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 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乙]楚国有个挑着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我听 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楚国人回答说:“是啊。”于是路人出千金来买,他不 卖,要求加倍,(待路人付了加倍的钱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正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 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忧虑花了多少钱,只遗憾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 说这件事,都以为是真的凤凰而且很贵重,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对他想要将凤凰进献给自己的 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赏赐了好多的东西和钱,价格比路人买那只“凤凰”的钱还要多十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3 分)  书香作伴丁立梅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 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 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 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 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 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 呢,在呢。我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 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 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 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 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 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 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 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 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 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 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 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 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⑨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 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⑩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 风吹哪页读哪页。 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