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上历史【选择题】期末专练 100 题(解析版)
01 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
02 选择题答题原则一、时空(时间、阶段,区域、政权)
时间:显性呈现:如 200 年;
隐形呈现:时间情景化(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时期、阶段、朝代等,如春秋战国时期、国民大革命时期,新中国过渡时期等
空间:注意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特定地理条件、环境。 二、主干信息(关键词、重点、主体、主旨、内核、关键信息)
A、关键的词语往往用一些重要的提示性词语来暗示,如转折性的词语——但是、却、而、然而等, 递进性的词语——而且、并且等,假设性的词语——如果、若、假如等。我们弄清楚了这些词语在题干材料中扮演的角色,一定会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述重心,这样我们才能将题干材料的意思弄清楚。
B、题干材料所给句子的主体就是关键性的词语,正确选项的主体肯定与题干材料所给主体是一致的。
C、题干材料呈现的重要提示性史实也是关键性的词语,我们关注这些提示性词语,有助于我们和基础知识链接,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与题干材料关联的史实,做出正确选择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三、连词:如转折、假设、因果、递进、否定肯定、赞扬贬抑等。(因果关系往往是以逻辑关系 呈现)
A、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转折部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是、虽说、固然)…… 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B、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主要的递进性关联词语有,“不仅……而且”、“况且”、“不光……也、“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不但……还”、“非但……而且”等。
C、并列关系:并列前后权重相同,做这类含有并列性关联词的选择题时,常常要用到后边我们要讲的选择题八大原则中的全面原则。主要的并列性关联词语有,“既……又”、“又……又”、“一边(面)……一边(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不……也不”、“既是……也是”、“连同”、“也”、“只是……而不是”等。
第 60 页 共 60 页
D、因果关系:题干材料含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正确选项也应含有因果关系,常用的因果关系关联词语主要有,“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是因为”、“既然……就”,“由于”“既然……那么”、“由于……因此”等。
值得注意的是,题干材料往往不出现这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但是题干材料的叙述中却暗含着因果关系,同学们在阅读中务必注意这个隐性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在“因”“果”之间标出一个箭头,这道题作对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四、设问
限定性——时间、空间、领域、程度、性质;
考查意图,例如:表现了反映了说明了→实质(经济、全面的、主观的、历史进程、社会转型) 五、选项
一辩:是否符合历史史实;观点是否正确
二辩: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与材料无关或与材料主旨相左的排除)
三辩: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比较选择与材料联系密切主旨最相符的答案)
03 选择题解题技巧
新课程下多数选择题设置了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诸多的有效信息中,“题眼”是最为关键的。所谓的“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比如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一句话。
第一步,审题干,抓准“题眼”。首先应弄清题干的主旨,明确关键语句,再分析这个关键语句的特殊性,界定解答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中的“题眼”,分析选项,判断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眼” 要求,是否与“题眼”有必然的联系。
第三步,验证结论。根据“题眼”与正确选项相互印证,再结合试题和所学知识验证答案。
04 选择题解题方法
(1) 时间排除法:这是排除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即题目有明确时间或隐含时间信息的,首先确定此时间是否对解题有帮助,如果有,则考虑利用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备选项所述内容是否符合题干的时间限制。
(2) 绝对词语排除法:即备选项中有过于绝对的说法(如全部、都、完全、彻底和均等字眼)一般是错误的,但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含有“彻底”这样字眼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而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后再决定是否排除。
(3) 说法错误排除法:即备选项本身的表述有明显错误,与史实或历史基本常识不符合或不完全相符的(做否定型选择题除外),这些备选项也可以排除。
(4) 无关选项排除法: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境下不符合题干意思。
05 选择题常见的错误
1. 无视题干和选项的褒贬色彩
应对:①通过形容词等猜测命题者情感倾向,是褒是贬?②选项的褒贬应该和题干一致。
2. 因果倒置:命题者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
3. 时空错位:命题者故意设置与题干不相符的时间和地点。
4. 程度失当:故意设置添枝加叶、夸大其词的干扰项。
5. 以偏概全:故意用局部代替全部、用个体代替整体、用一个事实来证明普遍的道理(要区分群体和个体,个体是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切勿以偏概全)。
6. 偷梁换柱:故意设置偷换概念、偷换主题、移花接木的干扰项。
7. 无中生有:故意设置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或者无法根据材料推理出来的干扰项。
8. 逻辑混乱:故意设置因果关系颠倒或与题干设问没有因果关系的干扰项。
9. 本末倒置:故意以表象或假象来代替根本的东西。
10. 史实错误:故意设置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表述作为干扰项。
11. 似是而非:故意设置表面上看似正确,但实际上离题意较远的干扰项。
06 选择题专项 100 练
1.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毛毡、奶酪、油酥的技术,还提到了胡饼、胡饭、胡羹、羌煮逐步为汉人所接受。这说明当时北方( )
A. 政权更迭频繁 B.民族交融增强 C.经济发展繁荣 D.统一成为趋势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毛毡、奶酪、油酥等制作技术,以及胡饼、胡饭、胡羹、羌煮等外来食品被汉人接受,都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上的交流与融合,这体现了当时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增强,B 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并没有直接体现政权更迭频繁,排除 A 项;材料的重点在于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接纳,民族交融是更核心的内容,而非经济发展繁荣本身,排除 C 项;材料主要是关于民族交融的内容,并没有明确指出统一成为趋势,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 下列图组内容为都江堰、造纸流程示意图及《齐民要术》《伤寒论》书影,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古代医学的发展 B.古代思想的繁荣 C.古代诗歌的繁荣 D.古代科技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造纸术的发明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伤寒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它们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反映了古代科技的发展,D 项正确;“古代医学的发展”仅与《伤寒论》有关,排除 A 项;“古代思想的繁荣” 与都江堰、造纸流程示意图及《齐民要术》《伤寒论》无关,排除 B 项;“古代诗歌的繁荣”与都江堰、造纸流程示意图及《齐民要术》《伤寒论》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 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 )
A. 风格多样 B.交流频繁 C.立意高远 D.题材广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锺繇的楷书刚柔兼备,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北魏的书法雄劲骏放、端庄古雅”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作品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风格多样,A 项正确;材料只是在介绍不同的书法风格,没有体现出相互之间的交流情况,排除 B 项;材料主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风格多样, 没有涉及书法的立意是否高远,题材是否广泛,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
4. 某班级的书法兴趣小组找到了右面这幅书法作品的图片,对其真迹解读最准确的是( )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A. 该作品创作于北魏时期 B.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 D.是“书圣”王献之的作品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B 项正确;《兰亭集序》创作于东晋时期,排除 A 项;《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 C 项;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5.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在画中,顾恺之运用散点的方式巧妙地安排了“相遇”“嬉戏”“离别”等多个空间场景,将独立的故事情节跨越时空融会贯通,使观者不知不觉中按照画家所构建的连续空间进行解读。材料意在强调( )
A. 曹植心路历程的变化 B.洛神生动的形神气韵
C.画家高超的创作技巧 D.画作极高的历史价值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洛神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在画中,顾恺之运用散点的方式巧妙地安排了‘相遇’‘嬉戏’‘离别’等多个空间场景,将独立的故事情节跨越时空融会贯通, 使观者不知不觉中按照画家所构建的连续空间进行解读”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画家高超的创作技巧, C 项正确;曹植心路历程的变化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曹植心路历程的信息,排除 A 项;洛神生动的形神气韵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洛神的形神气韵的信息,排除 B 项;画作极高的历史价值与题意不符,题干重点反映的是顾恺之画质的创作技巧,没有涉及历史价值的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6. 学校举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九年级(1)班同学参与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要内容是( )
A. 秦汉时期的书法成就 B.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C.隋唐时期的绘画成就 D.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作品,《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云冈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的雕刻,因此这一展区的主要内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B 项正确;材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AC 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AC 项;材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D 项是整个中国古代,而且只是书法的发展,而材料展示的是艺术成就,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 《齐民要术·自序》指出:粮食生产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农政全书》用了全书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重点讲“荒政”,有对于水患、旱灾、蝗灾的防治实施细则。这反映出( ) A.古代农业著作强调已有经验的总结 B.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D.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粮食生产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农政全书》用了全书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重点讲“荒政”,有对于水患、旱灾、蝗灾的防治实施细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反映了我国古代重视农业生产,体现了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B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重视农业生产,而非对已有经验的总结,排除 A 项;题干描述的是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无法得出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排除 C 项;题干并未与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 小芳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分立;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未改变历史主流。由于北方战乱, 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C 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排除A 项;早期国家是指夏商周时期,社会变革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排除 B 项;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C 项。9.前秦的苻(fú)坚即位以来,仿照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活动),还命人举行养蚕之礼。这些举措( )
A.消除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体现了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仿照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活动),还命人举行养蚕之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苻坚是氐族人,他所在的国家前秦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但苻坚即位以后,“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命人举行了养蚕之 礼”,说明前秦的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 项正确;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影响,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这些措施使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并没有消除,排除 A 项;苻坚在位时期,前秦统治的区域在北方,这些政策并不能直接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 B 项;在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前秦大败,因此,“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表述有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0.根据图示,判断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B
【解析】图示体现的政权是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排除 A 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 C 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 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 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族交融有利于减
少民族隔阂,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 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 A 项; 南方政权的更迭与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不符合,排除 B 项;北魏 孝文帝改革与材料“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不符合,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2. 如下表格记录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 )
迁都洛阳
讲汉话
改姓氏
通婚姻
穿汉服
A. 促进了民族交融 B.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答案】A
【解析】由题干表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很广泛, 包括一系列汉化措施,讲汉话、改姓氏、通婚姻、穿汉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 项正确;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排除 B 项;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 C 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不能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3. 孝文帝公元 494 年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应是( )
A. 公元 4 世纪初 B.公元 4 世纪末 C.公元 5 世纪初 D.公元 5 世纪末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孝文帝公元 494 年迁都洛阳后”并结合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
千百位数加 1,十位数不变。一个世纪为一百年,例如公元 494 年就是公元 5 世纪,世纪最后 10 年是末年,因此,494 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该是公元 5 世纪末,D 项正确;4 世纪初、4 世纪末、5 世纪初换算错误,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14. 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利用以下地图,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据题干“赤壁之战示意图、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东晋形势图、淝水之战示意图”,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政权分立,多个政权并立存在;同时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之
间的交流与融合,D 项正确。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主要是指远古时期,排除 A 项;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排除 B 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主要是指隋唐时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5.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
A. 人民群众大力拥护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两者都能够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B 项正确;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并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大力拥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不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排除 C 项;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措施得罪了当时旧贵族的利益, 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6. 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 “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
A. 铸币金属匮乏 B.币制较为混乱 C.农业技术落后 D.商品经济衰退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 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民间盛行以物易物,恰好说明国家分裂、战乱不已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 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受阻,不能说明铸币金属匮乏,排除 A 项;题干强调的是以物换物,不能说明币制较为混乱,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是商品经济,不是农业技术,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在各地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文化内涵,如山西地区纪念介子推,江浙一带纪念伍子胥。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这说明( )
A. 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B.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
C.动荡导致了文化纷争 D.战争动乱丰富社会习俗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因此题干所述“荆楚地区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说明
这时期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A 项正确;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 B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南北交流的趋势得到加强的现象,而不是文化纷争,排除 C 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的迁徙而南北交流的趋势得到加强,而不是社会习俗的丰富,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8. 下图所示,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是
( )
《北魏帝王出御图》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北魏时期的帝王和大臣们都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族服饰。”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推行汉化措施,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装。图片体现了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D 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无关,排除 A 项;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材料没有体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排除 B 项;并非只有北魏贵族才能穿汉服,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9. 以下文物共同佐证了南朝时期( )
A. 粮食作物的高产 B.农业技术的进步 C.商品贸易的繁荣 D.手工业较为发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釉鸡头龙柄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南朝时期的瓷器,见证了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D 项正确;粮食作物主要是指水稻、小麦、玉米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A 项;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耕作制度、复种制度、灌溉技术等方面,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B 项;商品贸易的繁荣主要表现是商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繁多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0. 《宋书》云:“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
A. 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是全国经济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国经济重心是指全国范围内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而是其发展的结果,C 项符合题意,选择 C 项;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江南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宋书》中提到的“地广野丰”说明江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自然条件优越是其能够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至江南 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这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起到了推动作用,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故选 C 项。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沈约《宋书》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耨……无积聚而多贫。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21. 以下是《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不同记载。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D.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生产经验丰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 项正确;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排除 A 项;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也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排除 B 项;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耨,从材料中看出,北方人口还没南迁时,江南地区是落后的,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2. 下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 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思维导图中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A 项正确;北方各族内迁的地域是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无关,排除 B 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黄河流域,排除 C 项;题干描述的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是文化内容,更不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3. 《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说明( )
A. 苏湖熟,天下足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诸葛亮治蜀有成效 D.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江南”“地广野丰”“充仞八方”“覆衣天下”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项正确;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题干信息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 A 项;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时期,排除 B 项;诸葛亮治蜀有成效在三国时期,且蜀国在西南地区, 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4.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农作物原本种植在北方,而东晋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 )
A. 政局混乱导致北方经济衰落 B.南方的手工业有比较大的发展C.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耕作 D.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原因是魏晋时期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北方的农林品种,这反映出了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D 项正确;北方战乱导致北方人南迁,排除A 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手工业,排除 B 项;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耕作与北方农作物出现在南方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5. 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 人口迁徙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丝路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是中原人口南迁, 推动民族关系交往交流交融的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因此①是人口迁徙,A 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 B 项;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且丝路开通的作用是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排除 C 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中期以后,到南宋时完成, 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6. 下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政权形势图,对这一政权描述正确的是( )
A. 王室衰微,诸位争霸 B.休养生息,巩固一统
C.短暂统一,民族内迁 D.“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D
【解析】据图片信息“建康”并结合所学可知,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 317 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D 项正确;王室衰微,诸位争霸是春秋时期, 排除 A 项;休养生息,巩固一统属于西汉初期,排除 B 项;短暂统一,民族内迁是西晋时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7.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获得改善,差距缩小了。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B.人口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至南方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获得改善,差距缩小了”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B 项正确;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排除 A 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 项说法错误,排除 C 项;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已逐渐转移至南方,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8. 在这个时期,琅琊王司马睿担任镇东大将军,他的驻地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因此,许多士族在南渡后涌进建康,城市的风俗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北方移民的到来,使得建康不再是一座单纯的江南城市,而是逐渐成为一座融会南北风格的全国性大都市。材料可知流民南迁的影响是( )
A. 造成了人们的流离失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两晋之际,北方士族南迁到建康,使得建康成为一座南北交融风格的大都市。因此北方士族南迁有利于民族交融,B 项正确;材料中士族南渡到建康,这不是流离失所,排除 A 项;材料是指北民南迁,而不是当时存在的少数民族内迁,排除 C 项;材料中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而不是激化了阶级矛盾,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9. 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片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情况,第二幅图片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方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大迁移,使各民族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所以其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A 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C 项;“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时代特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0.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农业生产超过北方 B.东晋政府重视发展果树种植C.贸易兴盛推动外来物种增加 D.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促进作物品种迁移, D 项正确;魏晋时期北方战乱,而不是社会稳定,A 项说法错误,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而不是东晋政府重视发展果树种植,排除 B 项; 材料强调的是“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而不是外来物种增加,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1. 下边是东汉以后部分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示意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东汉和西晋都是统一的朝代 B.西晋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有很多政权
【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于 317 年。西晋灭亡于 316 年,因此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不可能南北对峙,C 项符合题意,选择 C 项;东汉是大一统王朝, 280 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80 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东晋时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2. 魏晋时期“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 统治者‘怨恨之气, 毒于骨髓’”。材料反映了西晋( )
A. 实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内迁,缺少文化认同
C.汉族南迁,人口大量减少 D.八王之乱,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 服力役……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 统治者‘怨恨之气, 毒于骨髓’”可以得出魏晋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十分残暴,这使得内迁少数民族十分怨恨,民族矛盾尖锐,综上材料反映了西晋实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锐,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晋针对少数民族采取暴政,没有涉及文化认同,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提及汉人南迁,也没有说明人口减少,排除 C 项;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爆发的冲突,与少数民族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3. “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
这反映了西晋王朝的特征是(
)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C.内迁各族,起兵反晋
【答案】A
B.统治集团,奢侈腐化D.民族交融,大权旁落
【解析】根据材料“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内部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 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匈奴贵族刘渊父子的铁马强弓所摧垮”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个短命的王朝。不仅短命,统治时期政权纷争不断。依据材料“八王之乱”“纷纷起兵”“内外交困”“铁马强弓所摧垮”可得出西晋王朝的特征是纷争不断,短暂而亡,A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着重强调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这一特点,排除 B 项;“内迁各族,起 兵反晋”,这只是西晋面临危机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概括西晋王朝的特征,排除 C 项;题目重点在于说明西晋的内部纷争和短暂而亡,民族交融并非重点,大权旁落也未明确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4.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
出内迁的少数民族(
)
A.形成人口迁徙高潮C.实现全国的再统一
【答案】D
B.消除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D.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解析】根据题干“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