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生生命教育状况调查与研究
——以杭州市部分小学为例
杭州西溪实验学校 朱烨
摘要: 本文对杭州市部分小学352名学生的生命教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对生命现象虽已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偏差,生命意识比较淡薄,接受生命教育的途径单一,生命教育的内容零散。本文在分析与研究了小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来加强和完善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建议。
关键字:小学生,生命教育,生命意识
Survey and research about life education for primary scholar
——Take HuZhou City area elementary school as example
Zhu Ye
Abstract:In this paper,conducted a survey about life education situation on some 352 primary scholar in HuZhou.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 curr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ad recognized to life education in a certain amount of understanding, but some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a deviation,as weak awareness of life, acceptance of a single way of life education and the scattered contents of lif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research the existed problems about lif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and made from the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formed three joint efforts to strengthen life education and promote primary life education proposals.
Key words: primary scholar , life education, life consciousness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关于生命教育内涵的表述有很多种,专家、学者们纷纷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阐释生命教育。笔者认同刘济良博士提出的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1]根据生命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确定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应只是生死教育,应该涵盖整个人生价值观的建立。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本身的要求,更是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究竟青少年如何看待生命,怎样理解生命的意义,对死亡所抱的态度如何,都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一、 问题的提出
数据显示,近两年,青少年自杀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年龄一低再低,其中最小的孩子年仅9岁。带着沉重的心情,笔者收集了有关小学生自杀的案例,发现是那样的触目惊心:三名小学生用玩具枪射杀流浪猫[2];“账目不清”遭同学质询,定边县一小学班长喝老鼠药自杀[3];湖南常德一13岁学生在家上吊自杀,留书称学校伙食太差,愿意为同学们作出“牺牲”; [4]遵义市五个小学女生因感觉“爸妈对我不好”,集体服安眠药自杀[5]……直至笔者截稿时,杭州某小学又发生一起“十二岁小学男生因游戏机被老师没收从三楼跳下”的自杀事件[6]。面对上述种种事件,我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不禁要问:现在的小学生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生命在本该充满憧憬的学生眼里为何如此无望?放弃生命为何如此轻率?对待动物的生命为何如此冷漠?为了寻找有效的策略,笔者对小学生命教育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小学生生命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方案设计
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主要了解和把握新时期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基本对策,为在我国全面实施小学生命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最终达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目的。
2.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杭州市三所小学二到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400 份,回收有效问卷352份。其中男生178人,女生174人,比率为1:1.02 。
表一 样本组成表
年级 人数
总数
男生
女生
二年级
68
33
35
三年级
72
35
37
四年级
70
38
32
五年级
82
43
39
六年级
60
29
31
总计
352
178
174
在调查生命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时选取了这三所小学各科老师作为调查及访谈对象。
3.问卷编制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学生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和年级。第二部分是问卷的基本内容。问卷主要涉及对生死的认识及态度、对生命价值的感知两个版块。教师问卷主要涉及学校生命教育的途径。
4.数据整理
问卷回收后用人工统计的方法,统计出每个分项占总体的百分率或进行等级排列。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小学生生命教育虽已呈现出良好的开端,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一定的认识,新课程中增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但是生命教育的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首先表现在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还比较淡薄,其次表现在学校的生命教育尚未形成严密的内容体系及有效的途径方法,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了解。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较为淡薄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被试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1) 小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由于缺乏本质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认识偏差。
在被要求举例说出有生命的事物时,几乎所有被调查的高年级学生均能正确回答,低年级学生中也有85.53%的学生能正确回答此问题。在对“你认为生命属于谁”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如图1所示,随着年龄的增大,表现出较多的自我意识。
图1 你认为生命属于谁
在回答“你是如何理解死亡现象”这个问题时,如图2所示,错误选项的选择率占到31.79,说明小学生对死亡现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这样的偏差可能是由我国忌讳死亡的传统观念造成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回避死亡这个题目,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大多是采取闪烁其词的说法,而媒体艺术所传达的一些信息又会对未形成正确的生死观的小学生产生误导,最终导致一些孩子接受了某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
图2 你是如何理解死亡现象的
(2)在对待自杀及其他死亡现象的态度上,大部分小学生都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有学生存在轻生的念头。
对于如何看待学生自杀事件这个问题,71.21%的学生认为“他们太傻了,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对不起父母,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但他们同时也认为这些自杀的学生一定有苦衷,表示同情。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虽然在感情上对自杀者表示惋惜,但在理智和道义上还是不赞成这种行为的。值得注意的是,图3所示,在调查中,有8.52%的学生表示“自己在烦恼时也想过死”。还有极小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太关注生命的态度,认为事不关己,无须在意。
在回答对死亡现象感受的问题即“当你看到亲人或动物正在受到伤害或痛苦地死去,你有什么感觉”时,大多数同学的回答都是“伤心难过”,占到70%以上,说明他们能正确地看待死亡。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在面对死亡的情境时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选择了“难过得想陪他们一起死”.其中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难以承受死亡带来的情感动荡,选择此项的二、三年级学生比四、五、六年级学生高出8.1个百分点,这样的数据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图3 当看到或听到有的学生自杀,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
(3)大部分小学生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视野较窄,缺乏自觉、主动意识和对生命主体性的认识。
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7]在这里,我们提到了生命价值,那生命价值是什么呢?简单地说,生命价值就是活得有意义。本调查对“生命价值”的定义首先在于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然后是肯定自己从事的活动的价值,最后是肯定自己对于他人的价值。主要涉及:是否自信、人际交往、及生活主体性。
是否喜欢自己是自信的基础。如图4所示,大部分小学生表示喜欢自己,对自己持肯定态度。同时经过交叉分析发现,在这个问题上,男女存在着性别差异,喜欢自己的女生占81.07%,男生则只占73.21%,从中可以看出女生比男生更欣赏自己。此外,还有许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选择“不知道”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5.13%。
图4 你喜欢自己吗
一个人自信与否,还体现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否相信自己并愿意努力克服困难。数据统计结果表明,75.53%的学生态度比较积极,认为“没关系,下次会努力做好”。21.23%的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认为“我真没用,这也做不好”。
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交往。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有3个以上的好朋友。拥有好朋友,但不意味着知道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当被问及28.6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朋友是否需要自己。
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生活的自主性。小学生由于身心还未发展成熟,他的自主性与家长的有意识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如图5),小学生可以决定的事中选择率最高是的“选朋友”而最低的是“选着装”,越到高年级小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的事就越多。被调查的人中仅5人表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自己来决定。 图5 你能自己做主的事
(4)低中年级的学生在很多项目上的表现好于高年级学生。
调查显示,低年级学生对死亡现象的理解更为准确。
图6 你是如何理解死亡现象的
其可能的解释是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阅历的增加及受到一些媒体的影响,对死亡现象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更易产生困惑。而低中年级学生对死亡现象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
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调查显示,如图7所示,年级越高,拥有好朋友的人数越少。二年级学生拥有好朋友的人数最多,达到12个。到了六年级则只剩下4个。
图7 你有几个好朋友
此外,年级越高选择“喜欢自己”的学生越少。二年级中有81.90%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比六年级高出7.18个百分点。
图8 你喜欢自己吗
在回答“当你没把老师、家长交给你的事做好或作业出错时,你会怎样想?”这个问题时,从年级比较来看,低年级的学生态度比中年级的学生积极,高年级中有部分学生则趋向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对待挫折。
在被问及“你快乐吗?”时,年级越高选择“经常很快乐”的比率就越低。根据被调查者所填内容的归类,笔者发现小学生的烦恼主要来自三大方面即学习、家长和人际交往。其中最大的烦恼是“学习成绩不满意”占了43.16%。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业负担也日趋加重,由于受到应试、升学等压力的影响,人生的意义变成了分数的竞争,很多学生因此把自己埋没在了书堆里,变得思想刻板,情感冷漠,疏于发现生活之美,也就渐渐失去了对生活乐趣的体验,造成了快乐变少的后果。
上述调查分析告诉我们,在某些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比较缺乏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们不理解生命的构成,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生命的脆弱以及生命的短暂,当学习、情感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欠缺积极的处理方式。因此,使教育承担起拯救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让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变得十分紧迫也十分必要。
2.生命教育途径单一
据笔者的调查了解,近年来,有些教育行为和措施体现了一定的生命意识(如新的学科课程标准开始重视生命教育,增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但基本的现象还是生命教育依靠学科教学来进行。(如图9)
图9 贵校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目前的生命教育的相关准备工作还不到位,还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没有统一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没有统一的教材与教学内容等,更没有配备专职的教师。没有以上种种先决条件做保障,生命教育便只能依靠学科教学来进行,达不到开课的要求。没有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导致学生不能获得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
另一项调查显示,如图10所示,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生命教育是“附属于”品德与社会,“渗透于”语文、科学、体育等学科教学之中的,一些数学、美术及音乐老师表明并未在教学中关注过生命教育。
图10 贵校的生命教育主要渗透在哪门学科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是奠定小学生人文关怀的基础学科,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多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可以把生命教育附属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而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它决定了语文与生命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它高居第二。数学等学科由于其本身学科性很强的特点使教师常常会忽视它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失去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平台和契机。
又一统计数据表明,如图11所示,学生所掌握的生命知识大多数是从媒体处获得,选择从“老师及学校活动”中获得人则较少。
图11 你对生命问题的了解是从哪些地方获得的
造成学生对生命问题的了解主要是从媒体上获得的可能原因是学校、老师及家庭对生命教育的认知还不到位,对生命教育还不够重视。目前学校应试教育成分居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在“考”的指挥棒下运转,老师与家长也身无旁骛。不要考试的科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可以不重视,考试不涉及的知识点可以不讲授,久而久之学校以及家庭的生命教育就慢慢得不到落实。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迎来了几个省份生命教育的试点,但在舆论宣传上还不够,象湖州这样没有进行试点地区的大多数家长及老师对此还不了解,学生从老师、学校活动及家长处了解的生命问题自然也就少了。然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生命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老师及家长处得不到解决,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于是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等)便成了学生获取生命知识的主要途径了。如果媒体及社会风气这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则就极易使孩子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的不平衡现象。如果他们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和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很好的指导和疏通,就会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和行为失控等问题。
3.生命教育内容零散
据笔者文献检索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增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赋予了生命教育必要的人文关怀。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
①以自然为审美对象的优美散文,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桂林山水》、《金华双龙洞》、《七月的天山》……
②寓意深远的社会、科学故事,展现生命的和谐之美: 《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
③表达人生追求的诗文彰显生命的坚韧:《鱼游到了纸上》、《全神贯注》、《独坐敬亭山》……
④直入主题的生命故事蕴涵生命的追问:《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
在浙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中,也出现了许多旗帜鲜明的生命教育内容。
例如在“健康、安全地生活”的“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针对学生在自然、社会等方面有伤害性可能的实际,要求学生要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的指导下利用;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诚信”,“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
但分析以上课程内容及目标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小学教材在生命教育方面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
(1)编排不成体系,没有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没有明确提出据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2)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偏重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及情感教育,而对于死亡教育则鲜有涉及。
死亡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死亡一直是讳莫如深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这些问题一般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他们认为谈论死的话题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结果导致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出现了空白。事实上,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学生就不能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
三、加强小学生命教育的建议
生命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元基点,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的身心、发展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8]因此生命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它的实施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
(一)提高教师素质
小学生命教育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课程,对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良好的知识结构、熟练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文化功底、闪亮的人格魅力,这既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又是教师成长发展创新的机遇。那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素质来创造性地完成生命教育的使命呢?
首先,教师必须建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树立关怀生命的教育价值取向。在小学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如果教师不掌握丰富的生命教育知识和先进观念,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即使面对学科中非常浩瀚的生命教育因素,也很难充分利用起来。那怎样才建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呢?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为了提升自身的生命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要广泛阅读一些生命教育论著,在阅读和学习中,仔细搜索,才能发现有关生命的真知灼见。只有将这些理念和理论熟谙于心,才能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生命教育实践。
其次,应该加强教师生命意识,让其在教学中实施生命化教学方式。
开展生命教育,教师必须拥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拥有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并能用丰富的生命实践去锻炼学生。因为,教师是自己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同时又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教师本身如果不能做到热爱生命,不能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与磨难,自身思想消极颓废,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圈子里,久而久之,他们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也会形成悲观颓唐腐朽的人生态度。目前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没有现成的教师,因此加强教师的生命意识,开启教师生命情感,使其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也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再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生命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提高生命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还很短,它的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引,更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探寻、思考、验证、丰富、发展及至提升。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研究,鼓励他们申报有关生命教育课题,生命教育的理论只有结合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实际,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指导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让学生受益。
(二)整合生命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必须考量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原则,发展适合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内容。因此由生命教育的定义出发,参考《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及港台地区生命教育的实施内容,笔者认为小学生命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死亡教育(2)认识生命(3)敬畏生命(4)珍惜生命(5)欣赏生命(6)开发生命。在具体实施时,可分年级段制定以下教育重点:
小学低年级:
(1)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导学生认识自己、喜欢自己。
(2)人与他人的教育:教导学生明白人际关系的重要,乐于与同学交往;懂得关心家人和尊敬老人。
(3)人与环境的教育:教导学生认识、爱护生存环境。
小学中年级:
(1)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导学生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并且热爱自己的生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时间观念,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
(2)人与他人的教育:教导学生了解友谊的意义、学会与它们合作并了解公共道德的重要。
(3)人与环境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地球与生存息息相关的意识,并且珍惜生存环境。
(4)人与自然的教育:让学生有机会去亲近生命、关怀生命。
小学高年级:
(1)人与自己的教育:不仅要教导学生认识自我、欣赏自我,而且要协助学生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2)人与他人的教育:教导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懂得同情关怀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增进人际间和谐的互动。
(3)人与环境的教育:教导学生爱护动植物、体验生命的伟大,明白人与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并进一步关怀社会、国家、宇宙的生命。
(4)人与自然的教育:教导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性。
(5)人与宇宙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死亡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死亡问题,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关心人类的危机,建立地球村的观念。
(三)优化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灵魂的塑造,引导他们追求高尚的品德,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生命,引导学生学会去理解生命、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因此,生命教育不仅仅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技能,而应当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生命教育的实施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通过一些课程进行,还应有其他的许多途径及方法。
首先是以生命教育课为主体,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生命教育有其自身的学科规律,生命的知识、生命安全的技能、生命存在的智慧是可以传授与演习的,有着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应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要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每周安排一至两节课,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安排应纳入《教学大纲》要求,各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足课时。配备专职教师授课,通过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取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
虽然笔者认为单纯地依靠渗透教育不能很好地贯彻生命教育的目标。但生命教育也不是另起炉灶,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在实施时也应注意通过渗透到其他各门学科中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小学里进行生命教育,每一门学科都有任务,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应当既教书又育人,把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它的关键是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生命教育的因子。当然,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生命的楷模。
其次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命教育环境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等都会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及生命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生命教育的展开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营造有利于生命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象校园环保提示、树木名片,在教室或校园中开辟“自然角”等给学生提供学习、体验的机会,让学校成为青少年的乐园,让教育成为青少年生命发展的源泉。
再次是开展各项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
课外活动、专题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把它们开辟出来实施生命教育,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们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不受时空的拘束。
在具体的操作中,学校应充分利用向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应多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例如去动物、植物园游览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去医院、敬老院参观服务,引导学生珍爱生活、关心他人;去工厂企业、河流湖泊调查研究,了解环境保护状况,增强环保意识。总之,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必须通过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不断体验来实现。
(四)家庭与社区共同参与
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体,在学校里老师给学生讲授生命教育知识,引领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但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教育事实上不能只限于校内,家庭和社会则是重要的实践场所,人的生命诞生于家庭,在家庭里,学生可以感受父母的照料与呵护,感受亲情,感受温暖,也感知生命是由孕育、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的一个连续性过程,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可贵。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每一个人都要在这所学校里接受教育,学生在学校接受生命教育的间接知识,也必须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的直接知识,在这里感受人间冷暖,了解生活百态,体会生活疾苦,体认生命脆弱与博大。所以要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
生命教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不一样,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要建立好教育基地。有了基地就可以让学生在基地里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体验,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从而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善待自己与他人。
最好的基地应是社区、康复中心、医院、陵园等,学校可以与这些地方紧密合作。让学生走进社区,学会爱护环境、善待邻里、关爱他人。让学生走进医院、康复中心,在病房里观看病人与病魔作斗争,在康复中心观看残疾人的康复训练与顽强毅力,感受生命的神圣与伟大。让学生走进陵园里感受生与死,接受生死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死亡,帮助他们培养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惧怕死亡;懂得正因为人生中有死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要更加珍惜生命,提升个体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如何实施生命教育,以达到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创设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让小学生在生命教育中茁壮成长,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主要提出了在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对教师素质方面的要求等。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本文只是对小学生命教育作了初步的思考,对许多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笔者期待通过本文,生命教育能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能通过生命教育唤醒一代又一代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发展,使他们充满生命的活力。
注 释
[1] 刘济良.生命的沉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2] 3名小学生用玩具枪射杀流浪猫 看谁打得准[OL]
[3] “账目不清”遭同学质询 小学班长喝老鼠药自杀[OL]
[4] 称学校伙食差 学生上吊自杀[OL]
[5] 感觉“爸妈对我不好” 五名小学女生集体自杀[OL]
[6] 12岁小学男生因游戏机被老师没收 从三楼跳下[OL]
[7] 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J].班主任之友,2002,(9).
[8] 唐志强,赵鹏程. 学校生命教育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07,(07).
参考文献
[1] 宋兵波.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发展前景[J] .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2] 赵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7-8):33.
[3] 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5.
[4] 史林,刘慧. 高中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7,(02).
[6] 毕义星.中小学生命教育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0).
[7] 李宜.中学生命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8).
[8] 王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01).
[9] 邓希泉.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J].家庭·学校青少年·保护,2005(04)
[10] 赵坤.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8).
[11] 王北生.生命的畅想[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
[12] 刘志军.生命的律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13] 刘济良.生命的沉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附录]:
小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
前言:
这份问卷调查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命问题的一些想法。希望大家按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填写。这份调查不对你个人做任何鉴定和评分,也不留给你的老师和学校。不用填写姓名,仅为研究所用,谢谢你的合作!
一、 对生命的认识及态度
1.写出一些你所知道的有生命的事物。
2.你认为生命属于谁?
A自己 B父母 C老师 D社会
3.你是如何理解死亡现象的?
A“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
B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失了,去另一个世界了。
C死亡为“睡觉、做梦”。
D通过一定的方法,人能死而复生。
4.你经历过死亡的情境吗?当你看到亲人或动物正在受到伤害或痛苦的死去,你有什么感觉?
A伤心难过。
B难过得自己也想陪他们死。
C觉得不关自己的事,没什么感觉。
D没有经历过。
5.当看到或听到有的学生自杀,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
A他们太傻了,不值得,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
B对不起父母,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C我同情他们,他们肯定有苦衷。
D感到害怕,自己在烦恼的时候也想到过死。
D不关我的事,我不需要关心这些。
6.你对生命问题的了解是从哪些地方获得的?
A 家长 B老师 C媒体(报刊杂志、课外书、电视、网络等) D同学
二、 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7.你喜欢自己吗?
A喜欢 B不喜欢 C不知道
8.当你没把老师、家长交给你的事做好或作业出错时,你会怎样想?
A“没关系,下次会努力做好”。
B认为“我真没用,这也做不好”。
C无所谓,做得好和不好一样。
9.你有几个好朋友?
10.你认为你的朋友需要你吗?
A需要 B不需要 C不知道
11.你能自己作主的事有哪些?
A选课外书 B选朋友 C空闲时间自己安排 D选兴趣班 E着装
12.你认为父母最关心自己什么?
A.学习成绩 B身体健康 C道德品质
三、 对生活质量的体验
13.你快乐吗?
A经常很快乐 B有时快乐有时不 C经常不快乐
14.你的烦恼、困惑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
A学习成绩 B同学间矛盾、人际关系不好 C父母的不理解 D家庭不和睦
15.今天,你过得怎么样?有什么让你开心的事?
16.如果让你为小学生再添加一门新课,你想添加什么课?
1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