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p>《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周巷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吴利群
课题摘要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
年级
五年级
单元
第八单元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程名称
26.开国大典
一、学习内容分析
1.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课重在表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而要体会到这一点,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2.学情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 □交互式电子白板 √网络教室 □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一、直接揭题
1、出示天安门广场引入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开国大典。
解释课题意思:
典:典礼;
大典:隆重、盛大的典礼;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时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Ppt出示:天安门广场
二、初读梳理
1、齐读词语:
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诞生 电钮 瞻仰 欢跃汇集 庄严 宣告 擎着
嗓子 奏乐 飘拂 排山倒海
2、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
ppt出示词语。
三、重点研读
学习第5-10自然段,由群众的反应入手,感受气氛的热烈。
1、抓住“掌声”品读句子,感受气氛的热烈。
2、抓住“一齐”,感受群众的喜悦,对主席的热爱。
3、品读第七自然段,由“一齐”想象热烈的场面,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感受喜讯传播得广泛,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
4、出示为新中国诞生而献身的壮士们,理解这宣告为什么激动人们的心。
5、播放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视频,一齐背诵第七自然段。
6、理解五星红旗升起的含义,观看五星红旗升起的各个画面,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出示描写掌声的段落。
出示第七自然段,随机将“一齐、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变为红色。
出示壮士们图片,音乐渲染气氛。
播放新中国成立的视频。
出示五星红旗升起的各个画面。
四、总结提升
1、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龙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将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2、这掌声是我们心情的流露,这掌声将永远留在共和国的记忆里,也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坎上。
四、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与工具
√课堂提问 √书面练习 □制作作品 □测验 □其它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学生写话练习纸。
六、备注
1、 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思路: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不完全被教学依赖。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教师随机调控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并根据学情需要合理调整ppt的播放顺序。
2、 计算机多媒体出现故障时的应急预案:如突遇停电,电脑系统故障,视屏解码故障,音频故障等做好应急预案,备份课件资料等。
七:他人评议
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晰,预设内容详细,运用多媒体技术科学合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一份不错的设计。
(坊友:黄永江评)</p>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