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说明
1.授课内容的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内容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实际问题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数学它来源于客观实际又服务于现实生活,本节以实际问题作为知识背景来进行探究,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本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列方程及其相应的步骤,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学会团结合作,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道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因此,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定位在(1)知识技能方面,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过程方法方面,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本内容的基础、地位以及应用
本节内容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
3.教学诊断分析及学习本内容时容易了解与误解的地方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悉,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次上,所以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中相等关系的确定。
4.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在小学时已经对方程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了自主探究问题的条件,故在教法选择上,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愉悦教学环境,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启发法、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讨论解决的教师给予肯定,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必要时对学生加以点拨。
本节中我以章前图为情境入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在课堂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饱满的热情来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数学情操。第二部分设计的三个例题,均为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三个例题层层递进,从易到难。这一步的目标在于归纳总结列方程一般步骤。紧接着设置了三个练习,这三个练习的设计与例题相呼应,练习源于例题,以本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讨论辨明是非,最后出示参考答案由学生自我校正,从而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布置一个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同时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最后让学生提出课堂疑问,总结学习收获,交流思想感悟,完成教学目标。作业布置为课后的习题,巩固学生本堂课所学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