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晋江尚志中学 吴丽荫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2、鉴赏形象,感受意境,把握诗词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3、默写诗词
【学情分析】
学生自我表现欲强,有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举行诵读比赛,在活动中,让几个或几组学生读同一诗文,进行诵读较量,然后彼此点评,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多形式的诵读挑战,让学生想读、乐读,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也提高诵读的兴趣。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诵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2、教学难点:鉴赏形象,感受意境,把握诗词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设想】
诗词采用“五五” 教学法:每种文体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诗歌教学采用“经五读,过五关”教学法,每一首诗词或每一篇文言文在大模式下有变化。把学案中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如下:
1、自由慢读,过字音关。
(诗歌最终要达到是默写,避免写错别字,所以学生一接触文本就要重视字音字形)
2、有趣畅读,过字形关。
(避免枯燥,所以朗读背诵都尽量让学生读得有趣味,学得有兴趣)
3、讨论研读,过内容关。
(让学生民主自由自主探究,也要有适当集中限制引导;让学生解析诗文,既是赏析,同时用美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及兼顾写作词句积累)
4、融情品读,过情感关。
(诗歌强调诵读。前面几步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同人初步接触文本,可能有不一样的读法,读出不同感觉。但这一步是在理解诗文内容及诗人感情的基础上的诵读,最好引导学生把握诗人在这首中表达的感情。)
5、速背诵读,过默写关。
(有时间就适当安排多形式背诵,添加学习趣味。如个人挑战自我速背,小组团结合作接龙背诵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活动。
学生按号数轮,讲这学期要考的名著《伊索寓言》。
二、回顾、反馈。
组长反馈前一节课小测情况。(有意让成绩较差的学生担任组长)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新课教学步骤
(一)、自由慢读,过字音关。
改变以往的教学流程,把作者及背景的介绍移到后面理解内容时,避免先入为主,让学生自由自主体验诗文,有学生自己的感知。初读全文,自由缓慢地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
(二)、有趣畅读,过字形关。
1、学生研究字形。
2、在学生没接触写作背景、没了解词人感情时,凭借语言给学生的信息,用对这首词最初的感知、最初内心的体验来读。
3、多形式朗读,有趣味朗读:(1)活泼地读;(2)明快地读;(3)有节奏地读。
(三)、讨论研读,过内容关。
1、学生走进诗歌《“悦”读经典》,诵读《满江红》
2、学生说说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在此基础上研讨内容。
师问:本词选自《稼轩长短句》,“南乡子”是什么?“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什么?
生答:词牌名 题目
3、学生参考课下注解及补充注释,并结合学习导引中的题目,解析这首词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研读、解析。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诗歌开头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心情?
――“神州”指“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 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
(2)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句
――“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
(3)“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哪位诗人的什么诗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什么意思?
――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的感慨。
(4)上片采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5)“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6)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8)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对“天下英雄谁敌手”做简要分析。
――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3、留时间,让学生思维拓展开,提问,回答,不懂的请教别人。但诗歌可问的会很多,老师要引导收回,引导学生不必深究,不能牵扯太远太多,需要时然后老师补充。
(1)作者说孙权是英雄,有什么依据?
――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2)作者赞颂孙权有什么用意?
――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4、在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后, 学生再次朗读,看看学生对这首词是不是有不一样的读法。
(四)、融情品读,过情感关。
学生品味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词人的感情。
1、学生自由谈谈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每句的诗句的诵读处理。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要读出苦苦寻找的沉痛之情,失落复杂矛盾。“满眼风光”景美声音扬起,词人想看的是家乡,但看到的只是“北固”的景,心情失落,读音低下。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悠悠,尽长江/滚滚流。”表时间漫长,思绪绵长。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读时声音拉长低沉。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热情歌颂孙权年少有为,读出敬佩。
2、老师可能要补充:
3、有感情地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五)、速背诵读,过默写关。(有时间就适当安排多形式背诵,添加学习趣味。如个人挑战自我速背,小组团结合作接龙背诵等等。)
五、拓展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