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能量的转换导学案
【导学内容】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
导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感受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感受能量的转换过程。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教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导学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小实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针对具体情境描述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导学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乐于合作,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导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难点: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教与学方法】:
教法:讲述、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
学法:1、学生通过阅览、论证、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2、通过实验、现象、经验,探索知识的发现,理解掌握探究过程的方法。
【导学准备】:
教具:1、导学课件;
2、实验与活动器材:火柴、缝衣针、花生米、凉水、小烧杯、软木塞或橡皮塞、温度计、大扣子圆形厚纸片、长100——115厘米左右的线绳、DVD导学资料。
学具:一个大扣子或穿了孔的圆形纸板,一根长100——115厘米的线绳,画笔或颜料、画纸。
【导学时间】: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导学活动】:
一、复习: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出示幻灯片)
1、升起的太阳(光能)
2、发光的电灯(光能和热能)
3、食物(化学能)
4、人体(化学能)
5、敲响的钟(声能)
6、滑动的车子(机械能)
二、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出示幻灯片)
风吹风车 : (风)能转换为(动)能;
拔 河 :(化学)能转换为(动)能;
打开电灯 : (电)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
搓 手 :(化学)能转换为(声能和热能)
小结: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能量是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三、动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以合作的方式,由学生完成教材55页实验,并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
1、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2、完成实验二:
(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塞上;
(2)用小烧杯盛50毫升的水,测量水的温度是( ℃);
(3)点燃花生米,加热烧杯中的水;
(4)花生米燃烧完后,再测一测水的温度是( ℃).
小结:燃烧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
四、通过模式图引导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的过程。(本课的难点)
采用探究式导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图上的一组复杂而连贯的能量转换的过程。
1、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识图,准确描述图中物体存在什么形式的能量:
太阳——(光能), 植物——(化学能),人体——(化学能)
发电机——(机械能),电热水壶(电能)沸腾的水——(热能)
水开的叫声——(声能)
2、师生共同探究,得出能量转换的线路图:
太阳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来至太阳的光能,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为热能,开水发声,将热能转换为声能。
用图表示如下:(出示幻灯片)
光能(太阳光) 化学能(植物生长) 化学能(人体吸收) 机械能(机械运动) 电能(发电机工作) 热能(电水壶加热) 声能 (水开的叫声)
五、做小玩具,探究飞旋扣子的秘密,体会能量转换的过程:
动手做小玩具,是本课的亮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激发。
1、找一个大扣子或穿了孔的圆形厚纸板;
2、按图穿入一根100——115厘米的线绳,两端打好结;
3、把扣子或圆纸板放在线的中间,甩动绳子15——20圈;
4、拉紧绳子,让扣子或圆纸板向相反方向旋转;
5、在放松绳子,让扣子或圆纸板按初始手甩动的方向旋转;
6、不停的拉、松扣子或圆纸片有节奏的旋转。
学生通过玩具的运转,观察分析、理解: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换。
六、动手画一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理解能量转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面学习的巩固和检验,是从探究到实践的过程。采用自主式的导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自由发挥做画,这个环节不但能使学生思维的形成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出示幻灯片)
七、总结巩固,延伸运用 ,学会持续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课堂结束时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的收拢式提问,结合板书对课堂学习内容做一个素描式总结。
八、回到单元前的小诗,朗读这首小诗。(出示幻灯片)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小诗;
我相信
一定是有什么,
托起风筝在蓝天自由飞翔。
我相信
一定有什么,
让水车吱呀呀的歌唱。
我相信
一定是有什么,
让向日葵绽开金黄灿烂的微笑。
……
我要用我智慧的大脑,
探寻这背后的神奇……
2、理解诗中的“风筝飞翔”、“水车转动”、“向日葵的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
“风筝飞翔” :(风能)转换成(动能);
“水车转动” :(重力势能)转换成(动能);
“向日葵的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
板书设计:
第二课 能量的转换
转换
一种形式的能量 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划火柴
(燃烧花生米)
化学能 光能和热能
飞旋的扣子
动 能 重力势能
…… ……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