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5 诗词曲五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城郊中心中学 周婧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想象,把握诗歌意向,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欣赏图片导入]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古代的文人则更是喜欢。著名诗人李白也曾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句呢?我们来玩一玩飞花令的游戏,主题字“月”。【小组活动】看看哪个小组积累的诗句最多。 [板书:咏明月]
看来还真是啊,中国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旷世奇才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看看他将围绕月亮身向我们诉说些什么?[板书课题]
二、 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学生介绍、补充】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学识广博,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的成就。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三、 诵读品味,体会情感
[翻开课本188页]看着这首词,你是否想读一读呢?
1、初读,字正腔圆地读。注意读准字音,速度要慢,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请生朗读,其他同学做评价】。
2、再读,有板有眼地读。 苏轼有这么句话用在读上面非常合适:“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指导朗读: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感悟它美好的情韵,再巧用声音加以传达。比如说第一句,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望着圆圆明月,苍茫夜色,诗人不禁悲从中来,于是斟下一杯酒,缓缓端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学生试读,齐读全诗】
3、演读。(赏读品析之后处理)
四、 赏读课文,品析语言
读词读出情感了,还要读懂词的情感。如果我要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太多余了,告诉我,是怎样的一个夜晚?月亮又是怎样的?【请生回答并追问从哪里读来出的?】 词开头的这行小字我们叫它小序,小序的作用就是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苏轼是第一个大量使用标题和小序的词人。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中秋月圆之夜
“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怎样的一个节日?——意味着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看看从小序中还能读到哪些信息?写作目的:兼怀子由。
那我们看了,怀子由,对着月亮怀子由的这种情感在词里面是肯定是比较多,看一看哪里特别浓情的感受到了,他盼子由,盼团圆,但是未能团圆。【请生回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下,(月儿啊……)
他是对月亮赞美还是埋怨?中秋之夜他看到月亮朗照在高空,是一轮如轮如盘的圆月,而自己呢,却是分别的。这样美丽的夜晚、美丽的月色特别想和弟弟子由一起分享,可惜子由却不在,所以他埋怨月亮。大家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把这种埋怨的情绪读出来。【齐读】(补充: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不仅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老师这里举一个例子,苏轼在遭遇乌台诗案后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足以说明他们兄弟感情的深厚。难怪在月圆的中秋,苏轼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板书:怀子由 ]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这几句,把这种怀子由的情感读出来。【齐读】
苏轼借月亮还表达了他一种怎么样的情意?(或者还有一种怎样的情怀在对着月亮表达)因为兼怀子由“兼”字说明他不止只是怀子由,那到底还有怎样的一种情绪蕴含在词里面?【听配乐朗诵】 找找看在字里行间哪句话背后有这样的情味。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把这句话用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指名学生说说看】大家注意这个“归”字。苏轼是神仙吗?为什么说他归到天上。【请生回答,联系其人生经历、政治背景】——在地面待着不痛快,心情不好,喝着酒,看着月亮,想着弟弟,再想着现在的处境,觉得在这儿待着干吗?不如上天去转一圈去。他想逃避现实,可是天上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高处不胜寒”上面可能太冷,还孤单,而且那儿也离子由就更远了。怎么办呢?苏轼这个时候是矛盾的。他幻想忘掉一切,可是他又有顾虑。看看从哪两个字可以看出他的矛盾。——【请生回答】“欲”和“恐”,你把它朗读出来,把那种矛盾的心理读出来。【带领小组朗读-小组带领全班读。】“欲”和“恐”这两个字将苏轼这种矛盾的心理真切的描写了出来。
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超然世外和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诗人最终选择了在哪里?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就是“哪里比得上”的 意思。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他并没有去逃避现实中的困难,而是积极向上,努力的去面对,尽管屡次被贬,但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这是一种多么旷达的胸襟啊!苏轼对着月亮问月,自然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感受到苏轼借着月亮除了怀子由之外还在感叹自己的人生。
[板书:叹人生 ]
我们一起来把上阙读一读,要把对看到月亮美好的向往赞美之情要读出来。【齐读】
借月亮怀子由、叹人生,让我们对他的朗读也停留在低沉里面。其实苏轼是一个特别能够让自己解脱出来的人,积极乐观,他并没有让自己一直把这种情绪郁结在心。看看从哪几句词句中可以感受出来他的这种旷达乐观?
【自由读下阙】下阙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将满腔的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叹。【请生回答】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根据你的理解把这句话读出来。【学生朗读】指导朗读,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全班齐读】
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那就不必伤悲。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最后发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提问】大家觉得这个“人”字指的是哪些人?——最直接的指向是苏轼和他弟弟;其次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在外工作的亲人;最后放眼到全社会,天下离别的人。
[板书:慰离人]
苏轼一步踩到了旷达之中,把一切问题都想明白了,不纠结在自己的进退得失上面。那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要学习他的这种乐观精神呢,不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败,永远保持着对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词的下阙,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处理好语气、语调读出变化。【齐读】 【合作读全诗,小组轮读,每组一句。】
3、演读,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添加进环境,人物的情态、动作、语言等因素,再现诗句的美境,在诵读时要根据情感处理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小组探讨,派代表演读】
五、课堂结束语:
同学们,如此优秀的作品我们用再多的语言也难以领略它的美好,词可以唱,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会唱的跟着一起唱,在优美的乐声中再次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怀。[板书:明月几时有]
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永远的明月,永远的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