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泉港区天竺中学 黄培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文中的字词句,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及所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认识到“知音”的难得,从而更加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导入。
一、文学常识。
1.《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其思想与《庄子》相似。追求一种冲虚自然的境界,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而它宏阔的神野、精当的议论和优美的文笔又使人领略到隽秀、凝炼而警拔的散文之美。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杨布打狗》《愚公移山》。
2.关于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任职晋国上大夫。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二、扫清障碍,连贯朗读
1.学生个读,扫清字音:卒、辄、舍;注意朗读节奏。
2.教师范读。
3.全班配乐齐读。
三、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学生根据幻灯片,结合加点词语的注释,进而理解文意,教师引导补充。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伯牙善鼓琴:心中所想便可以弹奏。
钟子期善听: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课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己难遇,知音难求。
3.文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确:语言描写。作用:通过对话,表现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二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描述简洁,中心突出。
五、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请学生结合课文与材料,谈谈对“知音”的理解。
材料链接:
钟子期死,伯牙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吕氏春秋》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明·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警世通言》第一卷)
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习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明·冯梦龙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知音的故事:鲁迅与瞿秋白:管仲多取其利,叔牙、李云龙与楚云飞
六、聆听琴音,再读课文。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 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 知知
己音
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难难
遇求
教学反思: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