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
浅谈提升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实践路径
【摘要】口算源于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生活的需要,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口算;口算也是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学心智、提升学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方式。而现在学生的口算能力普遍低下,如何在实践中探索提升学生口算能力的路径,使学生的口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呢?对此,本文将从学生不容乐观的口算现状出发,剖析原因,提出明晰算理,实现算法多样化;多样训练,力求口算水平化;检测评价,确保训练实效化三方面的实践路径阐述。
【关键词】低年级 口算能力 实践路径
口算也称心算,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口算的要求是“熟练、、正确和会”。口算是笔算特别是竖式运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果,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这既是无数研究者经过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条规律。但在平时,我们却发现学生的口算能力不容乐观。口算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而且会阻碍学生学习其他的数学知识。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怎样才能从学生的口算现状出发在实践中探索提升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路径,促使学生持续性发展?
一、不容乐观的口算现状思忧
㈠感知粗略,审题不清。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是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大会注意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没有什么情节的形式,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口算中,很多学生会把“+”写作“-”,把“3”写成“5”,把“56”写成“65”,把26+ 103抄成26+13,明明在算上面的一道口算题,答案却写在下一道题目中,还有漏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和符号,而较少考虑其本身的意义,因而容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感知失真,从而造成差错。
㈡思维定势,形式单一。
《教育心理学》指出: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它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先入为主”,有时也会起到副作用而干扰学生的运算过程。口算中学生常常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在口算教学时,多数采用让学生视算,进行口述或记答案。在组织教学过程时,虽然也会运用竞争、比赛、开火车等游戏,去调动学生参与。但往往不能与实际挂钩,达不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的目的。
㈢情感脆弱,习惯不佳。
学生对口算重要性和正确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感兴趣,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有些学生见到数据较大、式子较长,心中就“烦”,因而不能认真审题,认真选择方法;有些学生见到难题,产生畏难情绪,浅尝辄止,敷衍了事……诸如此类现象,必然 引起计算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在怕难怕繁、耐心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常会出现错误。因而,他们常常有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坏习惯。
㈣评价缺乏,不能坚持。
平时教学中,我们常常缺少对学生口算方面的评价,而学生对教师大量时间批改后的口算,只看成绩,并不加以反思。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没有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孰不知抓好对学生口算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口算积极性,使孩子们明确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性。虽说经常听到要“重视口算”的声音,但真正落实到位的老师却很少。也有部分老师偶尔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口算练习,但不能做到长期坚持,以致于功亏一篑。
二、提升学生口算能力的实践路径
㈠明晰算理,实现算法多样化。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达到口算教学目的,最快速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会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学生掌握算理不仅能提高口算正确率,还加深计算内容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要学习的笔算打下根基。反之,学生不掌握算理,一味地死记硬背算式结果,不仅解决不了千变万化的口算题,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故教师讲明算理,强调算理格外重要。
1.数形结合,弄清算理 。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算理是算法的依据和核心,算法是算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口算教学,应当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和巩固算法,并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能。
如“凑十法”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物操作过程。通过摆弄学具及眼、手、口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详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为实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做好准备。如9+4可表述为:看到9,想到1,把4分成1和3,9加1等于10,10加3等于13,并用图示法表示。最后,经过9+3,9+5等练习,概括出“凑十法”的方法与规律:“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
这样学生经过“具体感知 —— 形成表象—— 抽象概括”的认识过程,既弄清算理,又掌握了法则,保证了学生口算的正确性。
2.重视过程,优化方法。
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形成计算技能的计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逐层次简化。教学中应采取先慢后快的原则。训练初期,可侧重于法则的理解和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只要求正确,不要求速度,侧重于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保证口算的正确率和思维过程的清晰性,着力于巩固口算知识,为技能的形成打好基础。对运算思维低、口算慢的学生进行引导和针对性练习,随着知识的深化,可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并加强算法指导,引导学生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能技巧。如口算19+33,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思维过程:20+30-1+3,19+30+3,20+33-1,还有一种是按笔算思路直接相加。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各种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形成一种选择最优算法的心向,逐步提高口算的速度,促进口算技能技巧的形成与提高。
㈡多样训练,力求口算水平化。
⒈多向训练,让学生持之以恒。
⑴大声朗读,多感参与。
学生口算时,既要耳听,又要眼看;既要口说,又要心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眼、耳、口、心(脑)……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练习口算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还能发展学生的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及表达能力。每天的口算练习,可以让孩子大声地读口算题,刚开始可能会有些慢,可以再来第二遍、第三遍,同时记录每一遍练习的时间,以便对比,不断提高速度。经过这样的读口算训练,逐渐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口算的速度。
⑵领会方法,提高效率。
好的算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剂。因此,口算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一些简单的简便运算方法。如“2+9+8”可以先算“2+8”再“+9”;又如“13-8+9”可以先想“-8+9”就是“-1”,那么只要算“13-1”就行了。这样不断渗透,对将来学习简便计算也非常有效。
⑶纠错交流,明理提效。
有时遇到典型错例,适时请学生谈谈“你想提醒同学注意什么?”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加清晰地明白算理,及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检”的良好习惯。
看: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看错题目,这是正确口算的前提。
想:如何计算更加合理简便,灵活选择方法。
算:认真地进行计算,不忘进位和退位。
检:及时检查,及时验算,及时纠错,保证计算的正确。
⒉针对训练,让学生温故知新。
⑴视算听算结合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的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题目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脑算,方能算出得数,难度较大。在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积极状态。
⑵新旧知识对比练。
低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遗忘得也快,针对这一特点,经常采用新旧口算题对比练习。如: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减法和加法对比;乘法与加法对比;除法和乘法对比。这样训练使学生既掌握新知,又复习旧知,进一步明确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⑶分散集中经常练。
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先集中认识进位道理,然后分散练习9加几,8加几,7加几……最后再集中起来训练,找一找9加几,8加几……各有几道,并有规律地排列起来。20以内退位减法学完之后,可将加减集中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一道加法算式,想出两道减法算式,能根据相关联的三个数8、7、15很快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经常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⒊游戏训练,让学生熟能生巧。
单纯的口算练习相对比较枯燥,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容易疲劳。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口算游戏,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具体措施有:
⑴数数传球。
数数传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发令开始数数,拿着皮球的同学开始按顺序传球,教师背对学生说停,球在谁的手里就算一道口算题。这样既可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又可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⑵卡片辅助找朋友。
每人准备一套20以内数字卡片,课堂上就运用这些卡片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找朋友游戏,每人拿一张,如果前二名学生用卡片出示8+7,看他俩的朋友是谁?
⑶课堂擂台赛。
练习时,大家推荐一名学生为擂主,手持十张20以内数的口算卡片。让全班学生轮流“打擂”,“打擂者”如能流利地答对擂主出示的十张卡片上的题,就算打擂成功。而成为新的“擂主”,擂主再出示十张卡片上的题,其他同学“攻擂”,依次类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口算能力。
⑷扑克大王赛。
最贴近生活又有长远效用的应是扑克做游戏,每幅扑克54张,游戏以组内个人参赛形式获得,每次游戏获胜得一张扑克牌,如果哪组最先获得全副扑克牌,哪组获胜,并获得“扑克计算大王”美称。学生获得了整幅扑克牌,下课聚在一起练口算,这也是我们游戏的目的吧。
为了充分发挥游戏效应,有时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如“小蝌蚪找妈妈”、“手拉手找朋友”、“龟兔赛跪”、“抽签答题”“小猴爬山”等,让学生在玩中促练、练中有提高。
㈢检测评价,确保训练实效化。
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贵在有效检查。
为了及时掌握口算情况和效果,采用学生每次口算完后,及时地记录所有的时间,并检查其口算的正确率,供日后比较分析用。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出每个学生的口算程度,这样教师能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和奖励,奖“小小神算手”一张。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口算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口算,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⒉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贵在活动激励。
竞赛活动符合儿童好胜心强、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通过竞赛可以促使学生口算技能的形成。如可以举行夺红旗、数学接力口算、抢答等。在进行“夺红旗”比赛时,教师将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式题,抽出18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题,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总之,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务必做到讲方法,重技巧;激兴趣,树信心;养习惯,常练习。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从而使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提升学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口算过程中自我成长,不仅对学习有益,对他将来的人生态度也也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建林.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教师用),2011(06).
[2]屠天源.沈燕.小学口算教学的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王吉儿.谈谈我对“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几点认识[J].小学教学研究,2011(22).
[4]路晓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J].考试周刊,2011(26).
[5]刘明波.勿忽视口算技能的培养[J].辅导员,2011(Z3).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