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常识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性格。 3、学习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5、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发奋学习,不断上进。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分析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和动作描写及作用。教学难点: 1、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2、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2、爱国不一定是做轰轰烈烈的大事,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够波动每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心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都德,法国作家。17岁开始文艺探索活动,一生创作长篇小说十多部,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集。代表作磨坊书简是一部优美的散文集,抒发了作者乡土之情,是他最主要的文学成就。短篇小说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有最后一课、柏林之围,颂扬了法国人民不甘异族侵略的爱国情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戴达伦、不朽
3、者等。2、 背景简介 小说写于1873年。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同年9月,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三、自主感悟默读课文。要求:快速阅读,最少两遍。1、 查出不会读的任何生字、生词的读音和含义。2、 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有什么深刻含义?3、 将你不懂的任何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尝试做简要解答。4、 记下你在阅读本文过程中的点滴感想。四、 互动交流 学生自主发言,谈阅读的体会、感受和困惑。
4、对于学生的意见和自主体会,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或质疑。五、 阅读导引 结合发言,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具体内容,讨论归纳出故事情节,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其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这堂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有何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明确:法语课,爱国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使爱国情感更强烈。2、分析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前 上课时 宣布下课3、“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在书本上找出相关语句并制作成表格。3、 从小弗郎士的具体表现,分析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及思想变化。 (开端):贪玩幼稚怕老师 (发展):感到诧异爱国感情萌发理解学习的重要懂得怎样爱国 (高潮和结局):爱国感情升华理解、敬爱老师4、归纳小弗郎士的形象及意义 明确: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浅到成熟的升华过程。六、 课堂小结我们阅读小说,可以像阅读本文一样,先从情节入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结构层次,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研读心理描写来理解人物。七、 课后反思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