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巧用心理效应--助力新课程改革.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52403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用心理效应--助力新课程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巧用心理效应--助力新课程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巧用心理效应 给力新课程改革 贵阳三十九中 吴桂萍  女孩:为什么有的人不笑?    爸爸: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这个世界。     女孩:爸爸,世界还会失去吗?  爸爸:会的,孩子,会的,有时一切都会失去的。  女孩:那我们怎么办呢?  爸爸:去找,倩倩,帮助他们找回来,去找回那失去的世界。 这是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 的片头,这部电视剧让我惊叹教师的伟大,居然能帮助曾经失足的孩子寻找失去的世界。在它的影响下,我怀着对教育的憧憬和热爱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曾经为它如醉如痴、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但最近几年由于示范中学的扩招,我们普通高中的生源只有300多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厌恶、对立以至敌视的态度,学业成绩下降,我的全身心的付出换来的是超低的的及格率,我多次自问“难道这就是我曾经痴迷的事业?我的世界在哪里?我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难道真的是无药可救了吗?难道我真的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吗?” 在我困惑、迷茫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它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的心理效应,让我眼前一亮,心理效应关注人的心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也是提出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效课堂不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吗?对呀,我在课堂上也应该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谨防和回避一些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让心理效应和课堂教学无缝链接,提高学生的自信、挖掘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生命,也帮助我找回自己曾经对教育的挚爱。 善用“自己人”效应-----贴近学生,走进心灵,体现新课改 自己人效应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那以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或你是为他们好的。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就近,对方不会感到某种心理压力的存在,也无须有戒心。我们是一所处于城郊结合部的普通中学,进入我校不是学生的最佳选择,他们考分多为300多到400多分的学生,也多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也不相信老师会赏识他们。我们不是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吗?新课改不也提出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吗?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起点、教育的背景、教育的基础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作为教师,我们去看看去翻翻学生喜欢看的书、看看学生痴迷的电视,听听学生酷爱的歌,了解他们为之疯狂的影视歌球星,比如看看最近比较火爆的《江南style》《中国好声音》,翻翻《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最痴迷IPHONE4S,不要让自己out了,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他们与教材内容的最佳结合点,适时地切入,使呆板的教学内容注入鲜活的生活元素,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比如在高一的《经济生活》中用IPHONE的讲到了消费观,用IPHONE的logo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谈到的企业的创新,在高二《文化生活》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时,我和学生探讨了《中国好声音》为什么会这样火?它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另外在第八课探讨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价值时,学生提到的流行文化的时候我不陌生,并能侃侃而谈,师生的距离拉近了。 避免“超限效应”------留点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了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这道题我讲了几十遍了,还是错”。是的,上课的时候你看我们的老师条分缕析地“讲”,事无巨细地“灌”,一遍一遍地“浇”,下次学生遇到同样的题型还是不会,教师的悲哀在于包办太多,我们总是不放心学生,不相信学生,不懂得留白。新课改提出“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教师即成长”,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留给学生,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因为“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在新课改中,我常创设情境,设疑引思;设置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要学会做哑巴”——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讲;学会做 “懒汉”——要敢于把学习问题踢还给学生,千万别太过于勤快。 巧用“头脑风暴效应”------引发探究兴趣,培养发散思维 1938年,作为企业的高级主管之一的奥斯本发现了公司看似上下一心的氛围中暗藏危机,于是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何不让每个员工的头脑卷起风暴”。当时恰逢公司面临上述一个严重的问题,奥斯本为此而组织的“头脑风暴”座谈会,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座谈中要求与会者无拘无束地提出方案,不必顾虑“荒唐”、“怪诞”,别人也不得评头论足,只能进行“思维共振”、“智力互补”。这就是所谓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rming),这个风暴一起,就解决了大问题。它将不同专业与背景的人集中到一起,让他们互提设想、互相撞击,以求得新创造、新构思的方法。 在我们的教学中,适用于头脑风暴的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必须是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发散思维的问题。例如在《经济常识》学习对外贸易的时候,我提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贸易摩擦不断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发展对外贸易”,在学习投资理财时,我会请学生设计帮家庭一个投资方案,并说明理由。教学中的许多活动都非常适合进行这样的活动,特别是新课改增加的综合探究。这时候学生的脑袋不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 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跳动,看到知识在师生共同的思辨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但在头脑风暴中我们要遵循一下原则:不许评价!——要到头脑风暴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 活用“齐加尼克效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批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同时完成20项工作。结果一组顺利完成了任务,而另一组却未完成。试验表明,虽然受训者在接受任务时均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其紧张情绪逐渐消失,而未完成任务者,紧张情绪却持续存在,且呈加剧倾向。后一种现象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这种效应启示我们:学习负担重,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我在20年教师生涯中我发很多学习差的学生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在学习中不断遭受打击,没有感到学习的兴趣,最终放弃学习。但在游戏中和篮球中却废寝忘食,因为他们这时有成功感。我校的学生基础差,他们不缺挫折,缺的是成就感,缺的是鼓励和自信。作为老师的我首先要改变观念:能上飞机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同样是人才;我们不能够培养出上一本线的学生,但我们能培养更多的普普通通的技能性的劳动者;我们不仅要为学生的现在着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的未来和终身发展奠基;我们不仅要培养智力发达的人,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学好,更要学生好学、乐学。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的基础、智力各取所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能一刀切,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文科和理科、重点班和普通班,同一个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例如我在备课时人而异,因材施问,设计层递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学困生提出一些简单易回答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对学优生,老师则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不管是对学困生还是学优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考虑最近发展区,提出的问题有应该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在作业批改时,对学困生的要求放宽松些,只要作业按时独立完成的,只要比上次好一点的,我都毫不犹豫加分,新课改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平时学习的过程,我们的学生也很看重平时成绩,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特别是要给学困生在精神上松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谨防“霍布森选择效应”-------精心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结合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于此类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我们的老师接受了新课改理念的各种培训,头脑中很清楚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追根溯源地去探索、求证知识的发展过程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探究教学中,学生也各抒己见给出各种答案,而且有的答案甚至比老师预设的答案还要好得多,但我们常常出现以下情况:一种是当有个学生说出和自己预设的答案几乎相同的提法时,老师一阵窃喜,就置其他学生的探究不顾,就借着这个学生说出唯一的预设的答案,一种教师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总是在学生兴高采烈地对问题进行探究时,不断地提示、不断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于是全体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提示下顺利地得出了正确结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收获或收获甚少,是无选择余地的选择,这样长期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呢?课前,我们应该进行精心预设:我提这样问题,哪些学生能回答?他们会怎样回答,是正面回答还是反面回答,回答到什么深度?我又该如何引导?……充分设想很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课堂上教学应变能力要强,不应死守于预设的教学规程不能自拔,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压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给以适当的鼓励,给学生以陈述理由的时间,再巧妙地引领到课堂教学的主题上来,实现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的结合。 3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